首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历史
高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生物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
资源详情
高中数学
高考专区
二轮专题
2020版数学高分突破大二轮江苏专用(课件+PDF教师用书):第二十一章 选修4系列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数学高分突破大二轮江苏专用(课件+PDF教师用书):第二十一章 选修4系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8-28 22:37:58
点击下载
文档简介
154 5年高考 3年模拟 B版(教师用书)
§ 21.3 不等式选讲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423
考点一 绝对值不等式 高频考点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a>b?b<a;
(2)a>b,b>c?a>c;
(3)a>b?a+c>b+c;
(4)a>b,c>d?a+c>b+d;
(5)a>b,c>0?ac>bc;a>b,c<0?ac<bc;
(6)a>b>0,c>d>0?ac>bd;
(7)a>b>0?an>bn(n∈N,且 n>1);
(8)a>b>0? n a >n b (n∈N,且 n>1) .
2.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1) | f(x) | >a(a>0)?f(x)>a 或 f(x)<-a;
(2) | f(x) | <a(a>0)?-a<f(x)<a.
3.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性质
(1) | a | + | b |≥ | a+b | ;
(2) | a | - | b |≤ | a+b | ;
(3) | a | - | b |≤ | a-b |≤ | a | + | b | .
考点二 不等式的证明 高频考点
1.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
(1)比较法: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也
是一种常用方法.比较法有差值法、比值法两种形式,但比值法必
须考虑正负.
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作差(商)、变形、判断符号.其中
变形的主要方法是分解因式、配方,判断过程必须详细叙述.
(2)综合法:从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公理、定义及定
理,逐步推导,从而推导出要证明的命题,即“由因导果” .
(3)分析法:从需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
充分条件,直至所需条件为已知条件或一个明显成立的事实(定
义、公理或已证明的定理、性质等),从而得出要证的命题成立,
即“执果索因” .
(4)反证法:首先假设要证明的命题是不正确的,然后利用
公理、定义、定理、性质等,逐步分析,得到和命题的条件(或已证
明过的定理、性质,明显成立的事实等)矛盾的结论,以此说明假
设的结论不成立,从而证明原来的结论正确.
(5)放缩法:将所要证明的不等式的值适当放大(或缩小),
使它由繁到简,达到证明的目的.如果所要证明的不等式中含有
分式,把分母放大,则相应分式的值缩小,把分母缩小,则相应分
式的值放大.
(6)数学归纳法
2.常用不等式
(1)柯西不等式
设 n 为大于 1 的自然数,ai,bi( i = 1,2,…,n) 为实数,则
∑
n
i = 1
a2i∑
n
i = 1
b2i ≥( ∑
n
i = 1
aibi) 2,其中等号当且仅当
b1
a1
=
b2
a2
=… =
bn
an
时成立(当 ai = 0 时,约定 bi = 0,i= 1,2,…,n) .
特殊地,当 n= 2 时有:
①柯西不等式的代数形式:设 a1,a2,b1,b2 均为实数,则(a21
+a22)(b21+b22)≥(a1b1 +a2b2 ) 2(当且仅当 a1b2 = a2b1 时,等号成
立) .
②柯西不等式的向量形式:设 α,β 为平面上的两个向量,则
|α | |β |≥ |α·β | .
③ 三 角 不 等 式: 设 x1, y1, x2, y2, x3, y3 ∈ R, 则
(x1-x2)2+(y1-y2)2 + (x2-x3)2+(y2-y3)2
≥ (x1-x3)2+(y1-y3)2 .
(2)均值不等式:
a1+a2+…+an
n
≥ n a1a2…an ( a1,a2,…,an
∈R+),等号当且仅当 a1 =a2 =…=an 时成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424
一、绝对值问题的解题方法
1.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 x | <a 与 | x | >a 的解集:
不等式 a>0 a= 0 a<0
| x | <a {x | -a<x<a} ? ?
| x | >a {x | x>a 或 x<-a} {x | x∈R 且 x≠0} R
(2) | ax+b |≤c, | ax+b |≥c(c>0)型不等式的解法:
①| ax+b |≤c?-c≤ax+b≤c;
②| ax+b |≥c?ax+b≥c 或 ax+b≤-c.
(3) | x-a | + | x-b |≥c(c>0)和 | x-a | + | x-b |≤c(c>0)型不等
式的解法:
①利用绝对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求解,体现了数形结合的
思想;
②利用“零点分段法”求解,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③通过构造函数,利用函数的图象求解,体现了函数与方程
的思想.
2.证明绝对值不等式主要的三种方法
(1)利用绝对值的定义去掉绝对值符号,转化为普通不等式
再证明.
(2)利用绝对值不等式 | | a | - | b | | ≤ | a±b | ≤ | a | + | b |进行
证明.
(3)转化为函数问题,数形结合进行证明.
已知函数 f(x)= | 2x+1 | + | 2x-3 | .
(1)求不等式 f(x)≤6 的解集;
(2)若关于 x 的不等式 f( x) < | a-1 |的解集非空,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解析 ( 1) 原不等式等价于
x>
3
2
,
(2x+1)+(2x-3)≤6
{ 或
????
????
????
????
????
????
????
????
????
????
????
????
????
????
第二十一章 选修 4 系列 155
- 1
2
≤x≤
3
2
,
(2x+1)-(2x-3)≤6
{ 或 x<- 12 ,
-(2x+1)-(2x-3)≤6,
{
解得
3
2
<x≤2 或-
1
2
≤x≤
3
2
或-1≤x<-
1
2
,
故不等式的解集为{x | -1≤x≤2} .
(2)∵ f(x)= | 2x+1 | + | 2x-3 |≥ | (2x+1)-(2x-3) | = 4,
∴ | a-1 | >4,解此不等式得 a<-3 或 a>5.
故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3)∪(5,+∞ ) .
1-1 (2018 镇江期末,21D)已知函数 f(x)= |x-a | + |x+a | ,
若对任意 x∈R,不等式 f(x)>a2-3 恒成立,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1-1 解析 因为对任意 x∈R,不等式 f(x)>a2-3 恒成立,所以
f(x) min>a2-3.
又 | x-a | + | x+a |≥ | x-a-(x+a) | = | 2a | ,
所以 | 2a | >a2-3①.
解法一: | a | 2-2 | a | -3<0,解得 0≤| a | <3,
所以-3<a<3.
解法二:①式等价于
a>0,
2a>a2-3{ ②或 a≤0,2a<-a2+3{ ③,
由②得 0<a<3,由③得-3<a≤0,
所以-3<a<3.
1-2 (2017 苏北四市期末)已知 a,b,c 为正实数,
1
a3
+ 1
b3
+
1
c3
+27abc 的最小值为 m,解关于 x 的不等式 | x+1 | -2x<m.
1-2 解析 因为 a,b,c 为正实数,
所以
1
a3
+ 1
b3
+ 1
c3
+27abc≥3
3 1
a3
·
1
b3
·
1
c3
+27abc
= 3
abc
+27abc≥2
3
abc
·27abc = 18,
当且仅当 a= b= c 时,取“ =”,
所以 m= 18.
所以不等式 | x+1 | -2x<m,即 | x+1 | <2x+18,
所以-2x-18<x+1<2x+18,解得 x>-
19
3
,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
19
3
,+∞( ) .
1-3 (2018 南京、盐城二模,21D)对任意 x,y∈R,求 | x-1 |
+ | x | + | y-1 | + | y+1 |的最小值.
1-3 解析 解法一: | x-1 | + | x |≥ | x-1-x | = 1,
当且仅当 x(x-1)≤0,即 0≤x≤1 时取等号.
| y-1 | + | y+1 |≥ | y-1-y-1 | = 2,
当且仅当(y-1)(y+1)≤0,即-1≤y≤1 时取等号.
所以 | x-1 | + | x | + | y-1 | + | y+1 |≥3,
当且仅当 0≤x≤1,-1≤y≤1 时取等号,
所以 | x-1 | + | x | + | y-1 | + | y+1 |的最小值为 3.
解法二:设 f(x)= | x-1 | + | x | =
2x-1,x≥1,
1,0≤x<1,
1-2x,x<0,
{
所以 f(x) min = 1.
设 g(y)= | y-1 | + | y+1 | =
2y,y≥1,
2,-1≤y<1,
-2y,y<-1,
{
所以 g(y) min = 2.
所以 | x-1 | + | x | + | y-1 | + | y+1 |的最小值为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不等式证明的常用方法有:(1)比较法;(2)综合法;(3)分
析法;(4)反证法;(5)放缩法.
(2019 苏州期中) 已知函数 f( x) = 3x+6 ,g ( x) =
14-x ,若存在实数 x 使 f(x) +g( x) >a 成立,求实数 a 的取值
范围.
解析 存在实数 x 使 f( x) +g( x) >a 成立等价于 f( x) +
g(x)的最大值大于 a.
f(x)+g(x)= 3x+6 + 14-x = 3· x+2 +1· 14-x ,
由柯西不等式得( 3· x+2 +1· 14-x ) 2≤(3+1)( x+2
+14-x)= 64,
所以 f(x)+g(x)= 3x+6 + 14-x≤8,当且仅当 x = 10 时
取“ =” .
故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8) .
2-1 (2019 苏州期末,21C)设 a,b,c 都是正数,求证:
a2
b+c
+
b2
c+a
+ c
2
a+b
≥
1
2
(a+b+c) .
2-1 证明 因为(a+b+c)
a2
b+c
+ b
2
a+c
+ c
2
a+b( )
= 1
2
[(a+b)+(b+c)+(c+a)]
a2
b+c
+ b
2
a+c
+ c
2
a+b( )
≥
1
2 a+b
c2
a+b
+ b+c
a2
b+c
+ c+a
b2
c+a
?
è
?
?
?
÷
2
= 1
2
(a+b+c) 2 .
因为 a,b,c 都是正数,
所以
a2
b+c
+ b
2
c+a
+ c
2
a+b
≥
1
2
(a+b+c) .
2-2 (2019 常州期末,21C)已知 a>0,b>0,求证:a+b+1≥
ab + a + b .
2-2 证明 因为 a+b≥2 ab ,a+1≥2 a ,b+1≥2 b ,
所以上面三式相加,得 2(a+b+1)≥2 ab +2 a +2 b ,
所以 a+b+1≥ ab + a + b .
2-3 (2017 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已知 a,b,c 为正数,且 a+b
+c= 3,求 3a+1 + 3b+1 + 3c+1的最大值.
2-3 解析 由柯西不等式可得
( 3a+1 + 3b+1 + 3c+1 ) 2≤(12+12+12)·[( 3a+1 ) 2
+( 3b+1 ) 2+( 3c+1 ) 2] = 3×12,
∴ 3a+1 + 3b+1 + 3c+1≤6,当且仅当 3a+1 = 3b+1
= 3c+1时取等号.
∴ 3a+1 + 3b+1 + 3c+1的最大值是 6.
2-4 (2017 南通、泰州第一次调研,21C)求函数 y= 3sin x+
2 2+2cos 2x的最大值.
2-4 解析 y= 3sin x+2 2+2cos 2x = 3sin x+4 cos2x .
由柯西不等式,得(3sin x+4 cos2x ) 2≤(32 +42)·(sin2x+
cos2x)= 25,
所以 ymax = 5,此时 sin x=
3
5
.
所以函数 y= 3sin x+2 2+2cos 2x的最大值为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共60张PPT)
五年高考
A组????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考点一 绝对值不等式
1.(2019江苏,21C,10分)设x∈R,解不等式|x|+|2x-1|>2.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解不等式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和推理论证能力.满分10分.
当x<0时,原不等式可化为-x+1-2x>2,解得x<-?;
当0≤x≤?时,原不等式可化为x+1-2x>2,即x<-1,无解;
当x>?时,原不等式可化为x+2x-1>2,解得x>1.
综上,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2.(2016江苏,21D,10分)设a>0,|x-1|,|y-2|,求证:|2x+y-4|
证明 因为|x-1|,|y-2|,
所以|2x+y-4|=|2(x-1)+(y-2)|
≤2|x-1|+|y-2|<2·?+?=a.
解后反思 利用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求最值时,可借助:||a|-|b||≤|a±b|≤|a|+|b|来求解,但一定要
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
3.(2015江苏,21D,10分)解不等式x+|2x+3|≥2.
解析 原不等式可化为?或?
解得x≤-5或x≥-?.
综上,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考点二 不等式的证明
1.(2018江苏,21D,10分)若x,y,z为实数,且x+2y+2z=6,求x2+y2+z2的最小值.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柯西不等式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
由柯西不等式,得(x2+y2+z2)(12+22+22)≥(x+2y+2z)2,
因为x+2y+2z=6,
所以x2+y2+z2≥4,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此时x=?,y=?,z=?.
所以x2+y2+z2的最小值为4.
思路分析 本题是柯西不等式的基本应用.
根据(?+?+?)(?+?+?)≥(a1b1+a2b2+a3b3)2来构造(x2+y2+z2)(12+22+22)≥(x+2y+2z)2,合理而自
然.
2.(2017江苏,21D,10分)已知a,b,c,d为实数,且a2+b2=4,c2+d2=16,证明:ac+bd≤8.
证明 本题主要考查不等式的证明,考查推理论证能力.
由柯西不等式可得:(ac+bd)2≤(a2+b2)(c2+d2).
因为a2+b2=4,c2+d2=16,
所以(ac+bd)2≤64,
因此ac+bd≤8.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考点一 绝对值不等式
1.(2015山东改编,5,5分)不等式|x-1|-|x-5|<2的解集是 ????.
答案 (-∞,4)
解析 ①当x<1时,原不等式等价于1-x-(5-x)<2,即-4<2,
∴x<1.
②当1≤x≤5时,原不等式等价于x-1-(5-x)<2,即x<4,
∴1≤x<4.
③当x>5时,原不等式等价于x-1-(x-5)<2,即4<2,无解.
综合①②③知x<4.
2.(2019课标全国Ⅱ理,23,10分)已知f(x)=|x-a|x+|x-2|(x-a).
(1)当a=1时,求不等式f(x)<0的解集;
(2)若x∈(-∞,1)时, f(x)<0,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 本题考查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绝对值不等式的求解,以及含有参数的绝对值不等式恒成
立问题.通过对绝对值不等式的分类讨论考查学生的化归与转化的能力,体现了逻辑推理的核
心素养.
(1)当a=1时, f(x)=|x-1|x+|x-2|(x-1).
当x<1时, f(x)=-2(x-1)2<0;当x≥1时, f(x)≥0.
所以,不等式f(x)<0的解集为(-∞,1).
(2)因为f(a)=0,所以a≥1,
当a≥1,x∈(-∞,1)时, f(x)=(a-x)x+(2-x)(x-a)=2(a-x)(x-1)<0,
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1,+∞).
思路分析 (1)当a=1时,求解绝对值不等式只需分类讨论去掉绝对值.(2)首先关注f(a)=0,求得a
≥1,这样不需要分类讨论就可以去掉绝对值,得到f(x)=2(a-x)(x-1)<0,求解即可.
3.(2018课标全国Ⅱ理,23,10分)设函数f(x)=5-|x+a|-|x-2|.
(1)当a=1时,求不等式f(x)≥0的解集;
(2)若f(x)≤1,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 (1)当a=1时, f(x)=?
可得f(x)≥0的解集为{x|-2≤x≤3}.
(2)f(x)≤1等价于|x+a|+|x-2|≥4.
而|x+a|+|x-2|≥|a+2|,且当x=2时等号成立.
故f(x)≤1等价于|a+2|≥4.
由|a+2|≥4可得a≤-6或a≥2.
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6]∪[2,+∞).
方法总结 解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绝对值的不等式,常用零点分段法或数形结合法求解;求含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绝对值的函数的最值,常用绝对值三角不等式或数形结合法求解.
4.(2018课标全国Ⅰ文,23,10分)已知f(x)=|x+1|-|ax-1|.
(1)当a=1时,求不等式f(x)>1的解集;
(2)若x∈(0,1)时不等式f(x)>x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 (1)当a=1时, f(x)=|x+1|-|x-1|,
即f(x)=?
故不等式f(x)>1的解集为?.
(2)当x∈(0,1)时|x+1|-|ax-1|>x成立等价于当x∈(0,1)时|ax-1|<1成立.
若a≤0,则当x∈(0,1)时|ax-1|≥1;
若a>0,|ax-1|<1的解集为?,
所以?≥1,故0
综上,a的取值范围为(0,2].
方法技巧 1.研究含有绝对值的函数问题时,常根据绝对值的定义,分类讨论去掉绝对值符号,
从而转化为分段函数来解决.
2.对于求y=|x-a|+|x-b|或y=|x-a|-|x-b|型函数的最值问题,常利用绝对值三角不等式解决.3.不等式
的恒成立问题可转化为最值问题.注意:在x∈D上,当f(x)存在最小值时, f(x)>a恒成立?a
当f(x)存在最大值时, f(x)
f(x)max.
5.(2018课标全国Ⅲ理,23,10分)设函数f(x)=|2x+1|+|x-1|.
(1)画出y=f(x)的图象;
(2)当x∈[0,+∞)时, f(x)≤ax+b,求a+b的最小值.
?
解析 本题考查函数的图象与绝对值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1)f(x)=?
y=f(x)的图象如图所示.
?
(2)由(1)知,y=f(x)的图象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2,且各部分所在直线斜率的最大值为3,故当且
仅当a≥3且b≥2时, f(x)≤ax+b在[0,+∞)成立,因此a+b的最小值为5.
易错警示 对“零点分段法”的理解不到位
若不等式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绝对值并含有未知数,通常先把每个绝对值内代数式等于零
时的未知数的值求出(即零点),然后将这些零点标在数轴上,此时数轴被零点分成了若干段(区
间),在每一段区间里,每一个绝对值符号内的代数式的符号确定,此时利用绝对值的定义可以
去掉绝对值符号.
解后反思 绝对值不等式问题常见类型及解题策略
(1)直接求解不等式,主要利用绝对值的意义、不等式的性质想办法去掉绝对值符号求解.
(2)已知不等式的解集求参数值,利用绝对值三角不等式或函数求相应最值,然后再求参数的取
值范围.
6.(2017课标全国Ⅲ理,23,10分)已知函数f(x)=|x+1|-|x-2|.
(1)求不等式f(x)≥1的解集;
(2)若不等式f(x)≥x2-x+m的解集非空,求m的取值范围.
解析 本题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f(x)=?
当x<-1时, f(x)≥1无解;
当-1≤x≤2时,由f(x)≥1得,2x-1≥1,解得1≤x≤2;
当x>2时,由f(x)≥1解得x>2.
所以f(x)≥1的解集为{x|x≥1}.
(2)由f(x)≥x2-x+m得m≤|x+1|-|x-2|-x2+x.
而|x+1|-|x-2|-x2+x≤|x|+1+|x|-2-x2+|x|
=-?+?≤?,
且当x=?时,|x+1|-|x-2|-x2+x=?.
故m的取值范围为?.
7.(2017课标全国Ⅰ理,23,10分)已知函数f(x)=-x2+ax+4,g(x)=|x+1|+|x-1|.
(1)当a=1时,求不等式f(x)≥g(x)的解集;
(2)若不等式f(x)≥g(x)的解集包含[-1,1],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 本题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求解.
(1)当a=1时,不等式f(x)≥g(x)等价于x2-x+|x+1|+|x-1|-4≤0.①
当x<-1时,①式化为x2-3x-4≤0,无解;
当-1≤x≤1时,①式化为x2-x-2≤0,从而-1≤x≤1;
当x>1时,①式化为x2+x-4≤0,从而1
所以f(x)≥g(x)的解集为?.
(2)当x∈[-1,1]时,g(x)=2.
所以f(x)≥g(x)的解集包含[-1,1]等价于当x∈[-1,1]时f(x)≥2.
又f(x)在[-1,1]的最小值必为f(-1)与f(1)之一,
所以f(-1)≥2且f(1)≥2,得-1≤a≤1.
所以a的取值范围为[-1,1].
方法总结 含绝对值不等式问题的常见解法:
(1)含绝对值不等式的求解问题,常利用零点分段讨论法或数形结合法求解.
(2)与恒成立相关的求参问题,常构造函数转化为求最值问题.
8.(2016课标全国Ⅰ,24,10分)已知函数f(x)=|x+1|-|2x-3|.
(1)画出y=f(x)的图象;
(2)求不等式|f(x)|>1的解集.
?
解析 (1)f(x)=??(4分)
y=f(x)的图象如图所示.
?
(6分)
(2)由f(x)的表达式及图象知,当f(x)=1时,可得x=1或x=3;
当f(x)=-1时,可得x=?或x=5,?(8分)
故f(x)>1的解集为{x|1
所以|f(x)|>1的解集为?.?(10分)
评析 本题主要考查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求解
更为方便、准确.
9.(2016课标全国Ⅲ理,24,10分)已知函数f(x)=|2x-a|+a.
(1)当a=2时,求不等式f(x)≤6的解集;
(2)设函数g(x)=|2x-1|.当x∈R时, f(x)+g(x)≥3,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 (1)当a=2时, f(x)=|2x-2|+2.
解不等式|2x-2|+2≤6得-1≤x≤3.
因此f(x)≤6的解集为{x|-1≤x≤3}.?(5分)
(2)当x∈R时,
f(x)+g(x)=|2x-a|+a+|1-2x|≥|2x-a+1-2x|+a=|1-a|+a,
当x=?时等号成立,所以当x∈R时, f(x)+g(x)≥3等价于|1-a|+a≥3.①?(7分)
当a≤1时,①等价于1-a+a≥3,无解.
当a>1时,①等价于a-1+a≥3,解得a≥2.
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2,+∞).?(10分)
评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及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要f(x)+g(x)≥3恒成立,只需
f(x)+g(x)的最小值≥3即可.
10.(2015课标全国Ⅰ,24,10分)已知函数f(x)=|x+1|-2|x-a|,a>0.
(1)当a=1时,求不等式f(x)>1的解集;
(2)若f(x)的图象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大于6,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 (1)当a=1时, f(x)>1化为|x+1|-2|x-1|-1>0.
当x≤-1时,不等式化为x-4>0,无解;
当-1
0,解得?
当x≥1时,不等式化为-x+2>0,解得1≤x<2.
所以f(x)>1的解集为?.?(5分)
(2)由题设可得, f(x)=?
所以函数f(x)的图象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为A?,B(2a+1,0),C(a,a+1),△
ABC的面积为?(a+1)2.
由题设得?(a+1)2>6,故a>2.
所以a的取值范围为(2,+∞).?(10分)
考点二 不等式的证明
1.(2019课标全国Ⅲ理,23,10分)设x,y,z∈R,且x+y+z=1.
(1)求(x-1)2+(y+1)2+(z+1)2的最小值;
(2)若(x-2)2+(y-1)2+(z-a)2≥?成立,证明:a≤-3或a≥-1.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不等式的证明以及基本不等式的应用,考查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考查了
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1)由于[(x-1)+(y+1)+(z+1)]2
=(x-1)2+(y+1)2+(z+1)2+2[(x-1)(y+1)+(y+1)(z+1)+(z+1)(x-1)]
≤3[(x-1)2+(y+1)2+(z+1)2],
故由已知得(x-1)2+(y+1)2+(z+1)2≥?,
当且仅当x=?,y=-?,z=-?时等号成立.
所以(x-1)2+(y+1)2+(z+1)2的最小值为?.
(2)由于[(x-2)+(y-1)+(z-a)]2
=(x-2)2+(y-1)2+(z-a)2+2[(x-2)(y-1)+(y-1)(z-a)+(z-a)(x-2)]
≤3[(x-2)2+(y-1)2+(z-a)2],
故由已知得(x-2)2+(y-1)2+(z-a)2≥?,当且仅当x=?,y=?,z=?时等号成立.
因此(x-2)2+(y-1)2+(z-a)2的最小值为?.
由题设知?≥?,解得a≤-3或a≥-1.
难点突破 (1)考虑到x+y+z=1,(x-1)+(y+1)+(z+1)=(x+y+z)+1=2,将x-1,y+1,z+1分别看作三个整
体,转化为已知三数之和为定值,求它们平方和最小值的问题.和的平方与平方和之间存在等量
关系(a+b+c)2=a2+b2+c2+2ab+2ac+2bc,借助基本不等式可消去乘积,得到(a+b+c)2≤3(a2+b2+c2).
(2)只需证明[(x-2)2+(y-1)2+(z-a)2]min≥?,
求[(x-2)2+(y-1)2+(z-a)2]min的方法同第(1)问.
2.(2019课标全国Ⅰ文,23,10分)已知a,b,c为正数,且满足abc=1.证明:
(1)?+?+?≤a2+b2+c2;
(2)(a+b)3+(b+c)3+(c+a)3≥24.
证明 (1)因为a2+b2≥2ab,b2+c2≥2bc,c2+a2≥2ac,又abc=1,故有a2+b2+c2≥ab+bc+ca=?
=?+?+?.所以?+?+?≤a2+b2+c2.
(2)因为a,b,c为正数且abc=1,故有(a+b)3+(b+c)3+(c+a)3≥3?
=3(a+b)(b+c)(a+c)
≥3×(2?)×(2?)×(2?)=24.
所以(a+b)3+(b+c)3+(c+a)3≥24.
一题多解 (1)因为abc=1,a,b,c∈R+,
所以?+?+?=?+?+?
=bc+ac+ab
≤?+?+?
=a2+b2+c2.
(2)因为a,b,c∈R+,abc=1,
所以?[(a+b)3+(b+c)3+(c+a)3]
=??
≥?[(ab?+(bc?+(ca?]
≥?[3?]
=?×3=1.
所以(a+b)3+(b+c)3+(c+a)3≥24.
3.(2017课标全国Ⅱ理,23,10分)已知a>0,b>0,a3+b3=2.证明:
(1)(a+b)(a5+b5)≥4;
(2)a+b≤2.
证明 本题考查不等式的证明.
(1)(a+b)(a5+b5)=a6+ab5+a5b+b6
=(a3+b3)2-2a3b3+ab(a4+b4)
=4+ab(a2-b2)2≥4.
(2)因为(a+b)3=a3+3a2b+3ab2+b3
=2+3ab(a+b)≤2+?(a+b)
=2+?,
所以(a+b)3≤8,因此a+b≤2.
失分警示 运用直接法证明不等式时,可以通过分析和应用条件逐步逼近结论,在证明过程中
易因逻辑混乱而失分.
4.(2015课标全国Ⅱ,24,10分)设a,b,c,d均为正数,且a+b=c+d,证明:
(1)若ab>cd,则?+?>?+?;
(2)?+?>?+?是|a-b|<|c-d|的充要条件.
证明 (1)因为(?+?)2=a+b+2?,(?+?)2=c+d+2?,
由题设a+b=c+d,ab>cd得(?+?)2>(?+?)2.
因此?+?>?+?.
(2)(i)若|a-b|<|c-d|,则(a-b)2<(c-d)2,
即(a+b)2-4ab<(c+d)2-4cd.
因为a+b=c+d,所以ab>cd.
由(1)得?+?>?+?.
(ii)若?+?>?+?,则(?+?)2>(?+?)2,
即a+b+2?>c+d+2?.
因为a+b=c+d,所以ab>cd.于是
(a-b)2=(a+b)2-4ab<(c+d)2-4cd=(c-d)2.
因此|a-b|<|c-d|.
综上,?+?>?+?是|a-b|<|c-d|的充要条件.
5.(2015陕西,24,10分)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x+a|
(1)求实数a,b的值;
(2)求?+?的最大值.
解析 (1)由|x+a|
则?解得a=-3,b=1.
(2)?+?=??+?
≤?
=2?=4,
当且仅当?=?,即t=1时等号成立,
故(?+?)max=4.
6.(2015湖南,16(3),12分)设a>0,b>0,且a+b=?+?.证明:
(1)a+b≥2;
(2)a2+a<2与b2+b<2不可能同时成立.
证明 由a+b=?+?=?,a>0,b>0,得ab=1.
(1)由基本不等式及ab=1,有a+b≥2?=2,即a+b≥2.
(2)假设a2+a<2与b2+b<2同时成立,则由a2+a<2及a>0得0
矛盾.故a2+a<2与b2+b<2不可能同时成立.
评析 本题考查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反证法等知识.难度不大.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绝对值不等式
1.(2013江西理,15(2),5分)在实数范围内,不等式||x-2|-1|≤1的解集为 ????.
答案 [0,4]
解析????原不等式可转化为-1≤|x-2|-1≤1,故0≤|x-2|≤2,解得0≤x≤4,故所求不等式的解集为[0,
4].
2.(2014重庆,16,5分)若不等式|2x-1|+|x+2|≥a2+?a+2对任意实数x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
是 ????.
答案?????
解析 令f(x)=|2x-1|+|x+2|,易求得f(x)min=?,依题意得a2+?a+2≤??-1≤a≤?.
3.(2014福建,21(3),7分)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x+1|+|x-2|的最小值为a.
(1)求a的值;
(2)若p,q,r是正实数,且满足p+q+r=a,求证:p2+q2+r2≥3.
解析 (1)因为|x+1|+|x-2|≥|(x+1)-(x-2)|=3,
当且仅当-1≤x≤2时,等号成立,
所以f(x)的最小值等于3,即a=3.
(2)证明:由(1)知p+q+r=3,又因为p,q,r是正实数,
所以(p2+q2+r2)(12+12+12)≥(p×1+q×1+r×1)2
=(p+q+r)2=9,
即p2+q2+r2≥3.
评析 本题主要考查绝对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考查化归与
转化思想.
4.(2013辽宁理,24,10分)已知函数f(x)=|x-a|,其中a>1.
(1)当a=2时,求不等式f(x)≥4-|x-4|的解集;
(2)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f(2x+a)-2f(x)|≤2的解集为{x|1≤x≤2},求a的值.
解析 (1)当a=2时, f(x)+|x-4|=?
当x≤2时,由f(x)≥4-|x-4|得-2x+6≥4,解得x≤1;
当2
当x≥4时,由f(x)≥4-|x-4|得2x-6≥4,解得x≥5,
所以f(x)≥4-|x-4|的解集为{x|x≤1或x≥5}.?(4分)
(2)记h(x)=f(2x+a)-2f(x),
则h(x)=?
由|h(x)|≤2,解得?≤x≤?.
又已知|h(x)|≤2的解集为{x|1≤x≤2},
所以?
于是a=3.?(10分)
5.(2012江苏,21D,10分)已知实数x,y满足:|x+y|,|2x-y|,求证:|y|.
证明????因为3|y|=|3y|=|2(x+y)-(2x-y)|≤2|x+y|+|2x-y|,
由题设知|x+y|,|2x-y|,
从而3|y|+?=?,
所以|y|.
评析 本题主要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
6.(2011江苏,21D,10分)解不等式:x+|2x-1|<3.
答案?????
解析 原不等式可化为?或?
解得?≤x≤?,或-2
考点二 不等式的证明
1.(2014陕西,15A,5分)设a,b,m,n∈R,且a2+b2=5,ma+nb=5,则?的最小值为 ????.
答案?????
解析 根据柯西不等式得?=?·?≥?|ma+nb|=?,当且仅当?=?(a2
+b2=5,ma+nb=5),即m=a=n=b=?时取等号,故?的最小值为?.
2.(2014江苏,21D,10分)[选修4—5:不等式选讲]已知x>0,y>0,证明:(1+x+y2)(1+x2+y)≥9xy.
证明 因为x>0,y>0,
所以1+x+y2≥3?>0,
1+x2+y≥3?>0,
故(1+x+y2)(1+x2+y)≥3?·3?=9xy.
3.(2014课标全国Ⅰ,24,10分)若a>0,b>0,且?+?=?.
(1)求a3+b3的最小值;
(2)是否存在a,b,使得2a+3b=6?并说明理由.
解析 (1)由?=?+?≥?,得ab≥2,且当a=b=?时等号成立.
故a3+b3≥2?≥4?,且当a=b=?时等号成立.
所以a3+b3的最小值为4?.
(2)由(1)知,2a+3b≥2??≥4?.
由于4?>6,从而不存在a,b,使得2a+3b=6.
4.(2014福建,21(3),7分)(选修4—5:不等式选讲)
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x+1|+|x-2|的最小值为a.
(1)求a的值;
(2)若p,q,r是正实数,且满足p+q+r=a,求证:p2+q2+r2≥3.
解析 (1)因为|x+1|+|x-2|≥|(x+1)-(x-2)|=3,
当且仅当-1≤x≤2时,等号成立,
所以f(x)的最小值等于3,即a=3.
(2)证明:由(1)知p+q+r=3,又因为p,q,r是正实数,
所以(p2+q2+r2)(12+12+12)≥(p×1+q×1+r×1)2
=(p+q+r)2=9,
即p2+q2+r2≥3.
评析 本题主要考查绝对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考查化归与
转化思想.
5.(2013江苏,21D,10分)已知a≥b>0,求证:2a3-b3≥2ab2-a2b.
证明 2a3-b3-(2ab2-a2b)
=2a(a2-b2)+b(a2-b2)
=(a2-b2)(2a+b)
=(a-b)(a+b)(2a+b).
因为a≥b>0,
所以a-b≥0,a+b>0,2a+b>0,
从而(a-b)(a+b)(2a+b)≥0,
即2a3-b3≥2ab2-a2b.
三年模拟
A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考点基础题组
1.(2019南京、盐城二模,21C)解不等式:|2x-1|-x≥2.
解析 当x≥?时,2x-1-x≥2,解得x≥3.?(4分)
当x综上,原不等式的解集为?.?(10分)
2.(2019苏北三市(徐州、连云港、淮安)期末,21C)已知函数f(x)=|x-1|.
(1)解不等式f(x-1)+f(x+3)≥6;
(2)若|a|<1,|b|<1,且a≠0,求证: f(ab)>|a|f?.
解析 (1)∵f(x-1)+f(x+3)≥6,
∴|x-2|+|x+2|≥6.
当x<-2时,2-x-x-2≥6,解得x≤-3.
当-2≤x≤2时,2-x+x+2≥6,此时无解.
当x>2时,x-2+x+2≥6,解得x≥3.
∴不等式的解集是(-∞,-3]∪[3,+∞).?(4分)
(2)证明:要证f(ab)>|a|f?,即证|ab-1|>|b-a|,
只需证(ab-1)2>(b-a)2,
又(ab-1)2-(b-a)2=a2b2-a2-b2+1=(a2-1)(b2-1),
∵|a|<1,|b|<1,∴a2-1<0,b2-1<0,∴(a2-1)(b2-1)>0,
∴原不等式成立.?(10分)
3.(2019南京期初调研,21C)已知a,b,c是正数,且a+b+c=1,求?+?+?的最小值.
解析 由a,b,c是正数及柯西不等式,
得(a+b+c)?≥??·?+?·?+?·??2=25.?(4分)
因为a+b+c=1,
所以?+?+?≥25.?(6分)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此时a=?,b=c=?.
所以?+?+?的最小值为25.?(10分)
4.(2019苏州3月检测,21C)已知a,b,c为正数,且满足acos2θ+bsin2θ
证明 由柯西不等式,得?cos2θ+?sin2θ
≤[(?cos θ)2+(?sin θ)2?(cos2θ+sin2θ?
=(acos2θ+bsin2θ?.
5.(2019七市第二次调研,21C)已知x,y,z均是正实数,且x2+4y2+z2=16,求证:x+y+z≤6.
证明 由柯西不等式得[x2+(2y)2+z2]·?≥(x+y+z)2.?(5分)
因为x2+4y2+z2=16,所以(x+y+z)2≤16×?=36,
所以x+y+z≤6,当且仅当“x=4y=z”时取等号.?(10分)
6.(2019南师附中、天一中学、海门中学、淮阴中学联考,21C)已知x>0,求证:x3+y2+3≥3x+2y.
证明 因为x>0,所以x3+2=x3+1+1≥3?=3x,
当且仅当x3=1,即x=1时取“=”.?(4分)
因为y2+1-2y=(y-1)2≥0,所以y2+1≥2y,
当且仅当y=1时取“=”.?(8分)
所以(x3+2)+(y2+1)≥3x+2y,
即x3+y2+3≥3x+2y,当且仅当x=y=1时,取“=”.?(10分)
7.(2019徐州检测,21D)已知x、y、z均为正数,求证:???+?+??≤?.
证明 由柯西不等式得(12+12+12)?≥?(当且仅当x=y=z时取“=”).?(5
分)
则?·?≥?+?+?,
即??≤?.?(10分)
8.(2019南通、扬州、泰州、苏北四市七市一模,21C)已知实数a,b,c满足a2+b2+c2≤1,求证:
?+?+?≥?.
证明 由柯西不等式,得
[(a2+1)+(b2+1)+(c2+1)]?
≥?=9(当且仅当a2=b2=c2时取“=”),?(5分)
所以?+?+?≥?≥?=?.?(10分)
解答题(共70分)
B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专题综合题组
(时间:40分钟 分值:70分)
1.(2019南京三模,21B)若x,y,z为实数,且x2+4y2+9z2=6,求x+2y+6z的最大值.
解析 由柯西不等式,得[x2+(2y)2+(3z)2](12+12+22)≥(x+2y+6z)2.?(4分)
因为x2+4y2+9z2=6,所以(x+2y+6z)2≤36,?(6分)
所以-6≤x+2y+6z≤6.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此时x=1,y=?,z=?或x=-1,y=-?,z=-?,?(8分)
所以x+2y+6z的最大值为6.?(10分)
2.(2019苏中、苏北七市三模,21C)已知a∈R,若关于x的方程x2+4x+|a-1|+|a|=0有实根,求a的取
值范围.
解析 因为关于x的方程x2+4x+|a-1|+|a|=0有实根,
所以Δ=16-4(|a-1|+|a|)≥0,即|a-1|+|a|≤4.?(4分)
当a≥1时,2a-1≤4,解得1≤a≤?;
当0
当a≤0时,1-2a≤4,解得-?≤a≤0.
综上,所求a的取值范围为-?≤a≤?.?(10分)
3.(2019南通期末三县联考,21C)已知x,y,z均为正数,且?+?+?≤?,求证:x+4y+9z≥10.
证明 因为x,y,z均为正数,所以x+1,y+1,z+1均为正数,
由柯西不等式得
[(x+1)+4(y+1)+9(z+1)]?≥(1+2+3)2=36,
当且仅当(x+1)2=4(y+1)2=9(z+1)2时,等号成立.?(6分)
因为?+?+?≤?,
所以(x+1)+4(y+1)+9(z+1)≥36×?=24,
所以x+4y+9z≥10.?(10分)
4.(2019海安期末,21C)已知x,y,z均为正数,且x+y+z=1,求?+?+?的最小值.
解析 因为x,y,z均为正数,
所以?(1+x+1+y+1+z)≥(x+y+z)2.?(5分)
因为x+y+z=1,所以?+?+?≥?(当且仅当x=y=z=?时,“=”成立).?(8分)
所以?+?+?的最小值为?.?(10分)
5.(2019徐州期中,21D)对于实数x,y,若满足|x-1|≤1,|y-2|≤1,求|x-2y+1|的最大值.
解析 |x-2y+1|=|(x-1)-2(y-2)-2|≤|x-1|+2|y-2|+2≤1+2×1+2=5.
∴|x-2y+1|的最大值为5.
6.(2019江都中学、华罗庚中学等13校联考,21C)若正数a,b,c满足a+2b+4c=3,求?+?+
?的最小值.
解析 因为正数a,b,c满足a+2b+4c=3,所以(a+1)+2(b+1)+4(c+1)=10,
所以?[(a+1)+2(b+1)+4(c+1)]≥(1+?+2)2,?(5分)
即?+?+?≥?,
当且仅当a=?,b=?,c=?时,取最小值?.?(10分)
7.(2019南通基地学校3月联考,21C)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x-2|-|x|,若a∈(0,1),b∈(0,1),c∈
(0,1), f(a)+f(2b)+f(c)=3,求?+?+?的最大值.
解析 因为a∈(0,1),b∈(0,1),c∈(0,1),
所以f(a)+f(2b)+f(c)=2-2a+2-4b+2-2c=3,
即2a+4b+2c=3.?(3分)
由柯西不等式得,(12+12+12)[(?)2+(?)2+(?)2]≥(1×?+1×?+1×?)2,
?(6分)
所以?+?+?≤?=3.
当且仅当?=?=?,即a=2b=c=?时等号成立,
所以?+?+?的最大值为3.?(10分)
C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应用创新题组
1.(2019 5·3原创题)已知a2+b2=1.
(1)求证:?≤1;
(2)若ab>0,求(a+b)(a3+b3)的最小值.
解析 (1)证明:要证原不等式,即证|a-b|≤|1-ab|,
即证(a-b)2≤(1-ab)2,
即证(a2-1)(1-b2)≤0,
∵a2+b2=1,
∴a2≤1,b2≤1,
∴(a2-1)(1-b2)≤0,故原不等式成立.?(5分)
(2)(a+b)(a3+b3)=a4+ab3+a3b+b4≥a4+2?+b4=?=1,
∴当且仅当a=b=?或a=b=-?时,(a+b)(a3+b3)取到最小值1.?(10分)
2.(2019 5·3原创题)已知函数f(x)=|2x-4|+|x+1|.
(1)求不等式f(x)≤6的解集;
(2)若g(x)=ax2-2ax+1,?x1,x2∈R,总有f(x1)≥g(x2)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 (1)f(x)≤6?|2x-4|+|x+1|≤6??或?或?
解得2≤x≤3或-1
故不等式f(x)≤6的解集为{x|-1≤x≤3}.
(2)由题意得f(x)min≥g(x)max,
∵f(x)=|2x-4|+|x+1|=|x-2|+|x-2|+|x+1|≥|x-2|+|(x-2)-(x+1)|=|x-2|+3≥3(当且仅当x=2时取等号),
∴f(x)min=3,
当a>0时,不满足条件;
当a=0时,g(x)=1,满足条件;
当a<0时,g(x)max=g(1)=1-a,由1-a≤3得-2≤a<0.
故a的取值范围为[-2,0].
第二十一章 选修 4 系列 151
§ 21.2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415
考点一
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
互化 高频考点
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伸缩变换
设点 P( x, y)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一点,在变换
φ:
x′=λ·x(λ>0),
y′=μ·y(μ>0){ 的作用下,点 P( x,y)对应到点 P′( x′,y′),
称 φ 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伸缩变换,简称伸缩变换.
2.极坐标系
在平面上取一个定点 O,由 O 点出发的一条射线 Ox,一个长
度单位、一个角度单位及计算角度的正方向(通常取逆时针方
向),这样就建立了一个极坐标系.O 点称为极点,Ox 轴称为极
轴.平面上任一点 M 的位置可以由线段 OM 的长度 ρ 和从 Ox 到
OM 的角度 θ 来刻画(如图所示) .这两个数组成的有序数对( ρ,
θ)称为点 M 的极坐标,ρ 称为极径,θ 称为极角.
3.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
设 M 是平面内任意一点,它的直角坐标是( x,y),极坐标是
(ρ,θ),则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x= ρcos θ,
y= ρsin θ{ 或
ρ2 = x2+y2,
tan θ=
y
x
(x≠0) .{
4.常见图形的极坐标方程
曲线 图形 极坐标方程
过极点,倾斜角为 α
的直线
(1)θ=α 和 θ=π+α;
(2 ) θ = α ( ρ ∈ R ) 或 θ
=π+α(ρ∈R)
过点( a,0) ( a> 0),
且 与 极 轴 垂 直 的
直线
ρcos θ=a -
π
2
<θ<
π
2( )
过 点 a,
π
2( ) ( a >
0),且与极轴平行的
直线
ρsin θ=a(0<θ<π)
圆心在极点,半径为
r 的圆
ρ= r(0≤θ<2π)
圆心为( r,0),半径
为 r 的圆
ρ= 2rcos θ ( - π2 ≤θ< π2 )
圆心为 r,
π
2( ) ,半
径为 r 的圆
ρ= 2rsin θ(0≤θ<π)
考点二 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 高频考点
1.参数方程和普通方程的互化
(1)曲线的参数方程和普通方程是曲线的不同表示形式,曲
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可以用参数来表示.特别地,利用曲线的
参数方程对求解圆锥曲线的最值和范围问题有很大的作用.
(2)将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主要用消元法消参,常用方法
有代入法、加减消元法、乘除消元法、三角恒等式消元法.
(3)无论是参数方程、普通方程还是极坐标方程,在进行互
化时,一定要注意变量的范围,要注意转化的等价性.
(4)普通方程化为参数方程时,参数方程的形式不唯一.如
果选用的参数不同,那么所求得的参数方程的形式也不同.
2.常见曲线的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
曲线 普通方程 参数方程
过点 M ( x0, y0 ),倾
斜角为 α 的直线
y-y0 = tan α( x-
x0)
x= x0+tcos α
y= y0+tsin α
{ ( t 为参数)
圆 心 在 点 M ( x0,
y0),半径为 r 的圆
(x - x0 )
2 + ( y -
y0)
2 = r2
x= x0+rcos θ
y= y0+rsin θ
{ (θ 为参数)
中心在原点,焦点在
x 轴上的椭圆
x2
a2
+ y
2
b2
= 1( a>
b>0)
x=acos θ
y= bsin θ{ (θ 为参数)
中心在原点,焦点在
y 轴上的椭圆
y2
a2
+ x
2
b2
= 1( a>
b>0)
x= bcos θ
y=asin θ{ (θ 为参数)
中心在原点,焦点在
x 轴上的双曲线
x2
a2
- y
2
b2
= 1( a>
0,b>0)
x=
a
cos θ
y= btan θ
{ (θ 为参数)
顶点在原点,焦点在
x 轴正半轴上的抛
物线
y2 = 2px(p>0)
x= 2pt2
y= 2pt{ ( t 为参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2 5年高考 3年模拟 B版(教师用书)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416
一、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互化的方法
1.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
(1)将极坐标或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或直角坐标方程,
直接利用公式 x= ρcos θ,y= ρsin θ 即可.常用方法有代入法、平方
法,还经常用到同乘(或除以)ρ 等技巧.
(2)将直角坐标或直角坐标方程化为极坐标或极坐标方程,
要灵活运用 x= ρcos θ,y= ρsin θ 以及 ρ= x2+y2 ,tan θ =
y
x
( x≠
0),同时要掌握必要的技巧,通常情况下,由 tan θ 确定角 θ 时,
应根据点 P 所在象限取最小正角.在这里要注意:当 x≠0 时,θ
角才能由 tan θ=
y
x
按上述方法确定.当 x = 0 时,tan θ 没有意义,
这时又分三种情况:当 x= 0,y= 0 时,θ 可取任何值;当 x = 0,y>0
时,可取 θ=
π
2
;当 x= 0,y<0 时,可取 θ=
3π
2
.
2.求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的方法
(1)设点 M(ρ,θ)为曲线上任意一点,由已知条件,构造出三
角形,利用正弦定理求解 OM 与 θ 的关系;
(2)先求出曲线的直角坐标方程,再利用极坐标与直角坐标
的变换公式,把直角坐标方程化为极坐标方程.
( 2018 宿 迁 期 中, 21C) 在极坐标系中, 已知直线
ρcos θ+
π
3( ) = 2 与圆 ρ=acos θ(a>0)相切,求 a 的值.
解析 将 ρcos θ+
π
3( ) = 2 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 x- 3 y-4
= 0.
将 ρ=acos θ 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 x2+y2 =ax,
即 x-
a
2( )
2
+y2 =
a2
4
.
因为直线与圆相切,所以
a
2
-4
2
= a
2
(a>0),
解得 a=
8
3
.
1-1 (2017 南通中学期中)已知曲线 C 的极坐标方程为 ρ
= 2cos θ,直线 l 的极坐标方程为 ρsin θ+
π
6( ) =m.若直线 l 与曲
线 C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求实数 m 的值.
1-1 解析 将曲线 C 的极坐标方程 ρ= 2cos θ 化为直角坐标方
程为 x2+y2 = 2x,即(x-1) 2+y2 = 1,表示以(1,0)为圆心,1 为半径
的圆.直线 l 的极坐标方程是 ρsin θ+
π
6( ) = m,即 12 ρcos θ +
3
2
ρsin θ=m,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 x+ 3 y-2m= 0.
因为直线 l 与曲线 C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所以
| 1-2m |
12+( 3 ) 2
= 1,解得 m=-
1
2
或 m=
3
2
.
所以,所求实数 m 的值为-
1
2
或
3
2
.
1-2 (2018 南通第二次调研,21C)在极坐标系中,求以点
P 2,
π
3( ) 为圆心且与直线 l:ρsin θ- π3( ) = 2 相切的圆的极坐标
方程.
1-2 解析 以极点为原点,极轴为 x 轴的正半轴,建立平面直
角坐标系 xOy.
则点 P 的直角坐标为(1, 3 ) .
将直线 l:ρsin θ-
π
3( ) = 2 变形为 ρsin θcos π3 -ρcos θsin π3
= 2,
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 3 x-y+4= 0.
所以 P ( 1, 3 ) 到 直 线 l: 3 x - y + 4 = 0 的 距 离 为
4
( 3 )
2+(-1) 2
= 2.
故所求圆的普通方程为(x-1) 2+(y- 3 )
2 = 4.
化为极坐标方程为 ρ= 4sin θ+
π
6( ) .
易错警示 本题求解不难,但要注意将结果化为极坐标
方程.
1-3 (2017 南通、扬州、泰州模拟,21C)在极坐标系中,圆
C 的圆心在极轴上,且过极点和点 3 2 ,
π
4( ) ,求圆 C 的极坐标
方程.
1-3 解析 解法一:因为圆 C 的圆心在极轴上且过极点,
所以可设圆 C 的极坐标方程为 ρ=acos θ.
又点 3 2 ,
π
4( ) 在圆 C 上,所以 3 2 =acos π4 ,解得 a= 6.
所以圆 C 的极坐标方程为 ρ= 6cos θ.
解法二:点 3 2 ,
π
4( ) 的直角坐标为(3,3) .
因为圆 C 过点(0,0),(3,3),
所以圆心在直线 x+y-3= 0 上.
又圆心 C 在极轴上,
所以圆心 C 的直角坐标为(3,0),半径为 3,
所以圆 C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3) 2+y2 = 9.
所以圆 C 的极坐标方程为 ρ= 6cos 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互化的方法
(1)将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需要根据参数方程的结构特
征,选取适当的消参方法.常见的消参方法有:代入消参法、加减
消参法、平方消参法等,对于含三角函数的参数方程,常利用同
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消参,如 sin2θ+cos2θ= 1.
(2)将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时,要注意参数的取值范围对
普通方程中点的坐标的影响,注意两种方程的等价性,避免产生
增解的情况.
(3)将普通方程化为参数方程时,应选择适当的参数,把点
(x,y)的横、纵坐标分别用参数表示,同时注意参数的意义和取
值范围.
(2018 南京、盐城二模,21C)已知直线 l 的参数方程为
????
????
????
????
????
????
第二十一章 选修 4 系列 153
x= t,
y= 3 t+2{ ( t 为参数),圆 C 的参数方程为 x
=acos θ,
y=asin θ{ (a>0,θ 为
参数),点 P 是圆 C 上的任意一点.若点 P 到直线 l 距离的最大
值为 3,求 a 的值.
解析 因为直线 l 的参数方程为
x= t,
y= 3 t+2{ ( t 为参数),
所以直线 l 的普通方程为 y= 3 x+2.
因为圆 C 的参数方程为
x=acos θ,
y=asin θ{ (a>0,θ 为参数),
所以圆 C 的普通方程为 x2+y2 =a2 .
因为圆 C 的圆心到直线 l 的距离为 1,
所以 1+a= 3,解得 a= 2.
2-1 (2017 南京、盐城期末,21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直线 l:
x=
3
5
t,
y=
4
5
t
ì
?
í
??
??
( t 为参数) .现以坐标原点 O 为极点,以
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设圆 C 的极坐标方程为 ρ =
2cos θ,直线 l 与圆 C 交于 A,B 两点,求弦 AB 的长.
2-1 解析 直线 l:
x=
3
5
t,
y=
4
5
t
ì
?
í
??
??
( t 为参数)化成普通方程为 4x-3y
= 0,
圆 C 的极坐标方程 ρ= 2cos θ 化成直角坐标方程为(x-1) 2+
y2 = 1,
则圆 C 的圆心到直线 l 的距离 d=
| 4 |
42+(-3) 2
= 4
5
,
所以 | AB | = 2 1-d2 =
6
5
.
2-2 (2017 苏锡常镇四市二模,21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以 O 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取相同的单位长度,
建立极坐标系.已知曲线 C1 的参数方程为
x= 3 +2cos α,
y= 3+2sin α{ (α∈
[0,2π),α 为参数),曲线 C2 的极坐标方程为 ρsin θ+
π
3( ) = a(a
∈R),若曲线 C1 与曲线 C2 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求实数 a
的值.
2-2 解析 曲线 C1 的普通方程为(x- 3 ) 2+(y-3) 2 = 4,圆心
坐标为( 3 ,3),半径为 2.
∵ 曲线 C2 的极坐标方程为 ρsin θ+
π
3( ) =a(a∈R),
∴ 曲线 C2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3 x+y-2a= 0.
∵ 曲线 C1 与曲线 C2 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
∴
| 3+3-2a |
2
= 2,解得 a= 1 或 a= 5.
2-3 (2017 苏州期末,21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直
线 l 的参数方程为
x= 1-
2
2
t,
y= 2+
2
2
t
ì
?
í
?
?
?
?
( t 为参数),以坐标原点 O 为极
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的极坐标系中,曲线 C 的极坐标方程为
ρsin2θ-4cos θ= 0,已知直线 l 与曲线 C 相交于 A,B 两点,求线段
AB 的长.
2-3 解析 曲线 C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y2-4x= 0.
把直线 l 的参数方程代入,得 t2+8 2 t= 0,
解得 t1 = 0,t2 =-8 2 .
所以 | AB | = | t2-t1 | = 8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共83张PPT)
五年高考
A组????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考点一 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
1.(2019江苏,21B,10分)在极坐标系中,已知两点A?,B?,直线l的方程为ρsin?=3.
(1)求A,B两点间的距离;
(2)求点B到直线l的距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满分10分.
(1)设极点为O.在△OAB中,A?,B?,
由余弦定理,得AB=?=?.
(2)因为直线l的方程为ρsin?=3,
则直线l过点?,倾斜角为?.
又B?,所以点B到直线l的距离为(3?-?)×sin?=2.
2.(2018江苏,21C,10分)在极坐标系中,直线l的方程为ρsin?=2,曲线C的方程为ρ=4cos θ,求
直线l被曲线C截得的弦长.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因为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为ρ=4cos θ,
所以曲线C是圆心为(2,0),直径为4的圆,
?
因为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ρsin?=2,
所以直线l过点(4,0),倾斜角为?,
设A(4,0),
则A为直线l与圆C的一个交点.
设另一个交点为B,则∠OAB=?.
连接OB,因为OA为直径,所以∠OBA=?,
所以AB=4cos?=2?.
因此,直线l被曲线C截得的弦长为2?.
一题多解 把直线和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化成直角坐标方程得到l:x-?y-4=0,C:x2+y2-4x=0,则C:
(x-2)2+y2=4,半径R=2,圆心C(2,0)到l的距离d=?=1,因此,直线l被曲线C截得的弦长为2?=
2?.
3.(2015江苏,21C,10分)已知圆C的极坐标方程为ρ2+2?ρ·sin?-4=0,求圆C的半径.
解析 以极坐标系的极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极轴为x轴的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xOy.
圆C的极坐标方程为ρ2+2?ρ?-4=0,
化简,得ρ2+2ρsin θ-2ρcos θ-4=0.
则圆C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y2-2x+2y-4=0,
即(x-1)2+(y+1)2=6,
所以圆C的半径为?.
考点二 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
1.(2017江苏,21C,10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
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s为参数).设P为曲线C上的动点,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的最小值.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曲线的参数方程及互化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直线l的普通方程为x-2y+8=0.
因为点P在曲线C上,设P(2s2,2?s),
从而点P到直线l的距离d=?=?.
当s=?时,dmin=?.
因此当点P的坐标为(4,4)时,曲线C上点P到直线l的距离取到最小值?.
2.(2016江苏,21C,10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
椭圆C的参数方程为?(θ为参数).设直线l与椭圆C相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
解析 椭圆C的普通方程为x2+?=1.
将直线l的参数方程?(t为参数)代入x2+?=1,得
?+?=1,即7t2+16t=0,解得t1=0,t2=-?.
所以AB=|t1-t2|=?.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考点一 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
1.(2018北京理,10,5分)在极坐标系中,直线ρcos θ+ρsin θ=a(a>0)与圆ρ=2cos θ相切,则a= ????
????.
答案 1+?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
由?可将直线ρcos θ+ρsin θ=a化为x+y-a=0,将ρ=2cos θ,即ρ2=2ρcos θ化为x2+y2=2x,整
理成标准方程为(x-1)2+y2=1.
又∵直线与圆相切,∴圆心(1,0)到直线x+y-a=0的距离d=?=1,解得a=1±?,∵a>0,∴a=1+
?.
方法总结 这种类型的题目的解法是先将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然后用平面几何知
识求解.
2.(2017北京理,11,5分)在极坐标系中,点A在圆ρ2-2ρcos θ-4ρsin θ+4=0上,点P的坐标为(1,0),则|
AP|的最小值为 ????.
答案 1
解析 本题考查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
由ρ2-2ρcos θ-4ρsin θ+4=0,得x2+y2-2x-4y+4=0,
即(x-1)2+(y-2)2=1,
∴圆心C(1,2),半径r=1,
结合图形可知|AP|的最小值为|PC|-r=2-1=1.
3.(2017天津理,11,5分)在极坐标系中,直线4ρcos?+1=0与圆ρ=2sin θ的公共点的个数为????
????.
答案 2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以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由4ρcos?+1=0,得4ρ?+1=0,即2?ρcos θ+2ρsin θ+1=0,根据极坐标与直角
坐标的互化公式可得直线的直角坐标方程为2?x+2y+1=0,同理可得圆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
(y-1)2=1,圆心(0,1)到直线的距离d=?<1,所以直线与圆相交,因此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为2.
易错警示 1.记错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从而导致错误;
2.由于记错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公式,从而求错直线与圆的直角坐标方程,最终失分.
4.(2015北京,11,5分)在极坐标系中,点?到直线ρ(cos θ+?sin θ)=6的距离为 ????.
答案 1
解析 由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公式可得极坐标系中点?对应的直角坐标为(1,?),直
线ρ(cos θ+?sin θ)=6对应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y=6,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得,所求距离
为?=1.
5.(2015重庆,15,5分)已知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的正半
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为ρ2cos 2θ=4?,则直线l与曲线C
的交点的极坐标为 ????.
答案 (2,π)
解析 直线l的普通方程为y=x+2,曲线C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y2=4(x≤-2),故直线l与曲线C的交
点为(-2,0),对应极坐标为(2,π).
6.(2015广东,14,5分)已知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2ρsin?=?,点A的极坐标为A?,则
点A到直线l的距离为 ????.
答案?????
解析 将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2ρsin?=?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x-y+1=0.
由A?得A点的直角坐标为(2,-2),从而点A到直线l的距离d=?=?.
7.(2019课标全国Ⅲ理,22,10分)如图,在极坐标系Ox中,A(2,0),B?,C?,D(2,π),弧?,
?,?所在圆的圆心分别是(1,0),?,(1,π),曲线M1是弧?,曲线M2是弧?,曲线M3是弧?.
(1)分别写出M1,M2,M3的极坐标方程;
(2)曲线M由M1,M2,M3构成,若点P在M上,且|OP|=?,求P的极坐标.
?
解析 本题考查极坐标的概念,求极坐标方程等知识点,通过极坐标的应用考查学生的运算求
解能力,以求极坐标方程、求点的极坐标为背景考查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1)由题设可得,弧?,?,?所在圆的极坐标方程分别为ρ=2cos θ,ρ=2sin θ,ρ=-2cos θ.
所以M1的极坐标方程为ρ=2cos θ?,M2的极坐标方程为ρ=2sin θ?,M3的极坐
标方程为ρ=-2cos θ?.
(2)设P(ρ,θ),由题设及(1)知
若0≤θ≤?,则2cos θ=?,解得θ=?;
若?≤θ≤?,则2sin θ=?,解得θ=?或θ=?;
若?≤θ≤π,则-2cos θ=?,解得θ=?.
综上,P的极坐标为?或?或?或?.
8.(2019课标全国Ⅱ理,22,10分)在极坐标系中,O为极点,点M(ρ0,θ0)(ρ0>0)在曲线C:ρ=4sin θ上,直
线l过点A(4,0)且与OM垂直,垂足为P.
(1)当θ0=?时,求ρ0及l的极坐标方程;
(2)当M在C上运动且P在线段OM上时,求P点轨迹的极坐标方程.
解析 本题考查极坐标方程、曲线方程等知识,考查学生在极坐标系下的运算能力,体现了数
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1)因为M(ρ0,θ0)在C上,当θ0=?时,ρ0=4sin?=2?.
由已知得|OP|=|OA|cos?=2.
设Q(ρ,θ)为l上除P的任意一点.
在Rt△OPQ中,ρcos?=|OP|=2.
经检验,点P?在曲线ρcos?=2上.
所以,l的极坐标方程为ρcos?=2.
(2)设P(ρ,θ),在Rt△OAP中,|OP|=|OA|cos θ=4cos θ,
即ρ=4cos θ.
因为P在线段OM上,且AP⊥OM,
故θ的取值范围是?.
所以,P点轨迹的极坐标方程为ρ=4cos θ,θ∈?.
思路分析 (1)将θ0=?代入ρ=4sin θ求得ρ0.由ρ0可求得|OP|,从而求得l的极坐标方程.(2)设点P
(ρ,θ),用ρ,θ表示出Rt△AOP中的边角关系,从而求出P点轨迹的极坐标方程.
解题关键 熟练应用极坐标系中的ρ,θ是解题关键.
9.(2018课标全国Ⅰ文,22,10分)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1的方程为y=k|x|+2.以坐标原点为极
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2的极坐标方程为ρ2+2ρcos θ-3=0.
(1)求C2的直角坐标方程;
(2)若C1与C2有且仅有三个公共点,求C1的方程.
解析 (1)由x=ρcos θ,y=ρsin θ得C2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1)2+y2=4.
(2)由(1)知C2是圆心为A(-1,0),半径为2的圆.
由题设知,C1是过点B(0,2)且关于y轴对称的两条射线.
记y轴右边的射线为l1,y轴左边的射线为l2.
由于B在圆C2的外面,故C1与C2有且仅有三个公共点等价于l1与C2只有一个公共点且l2与C2有两
个公共点,或l2与C2只有一个公共点且l1与C2有两个公共点.
当l1与C2只有一个公共点时,A到l1所在直线的距离为2,所以?=2,故k=-?或k=0.
经检验,当k=0时,l1与C2没有公共点;
当k=-?时,l1与C2只有一个公共点,l2与C2有两个公共点.
当l2与C2只有一个公共点时,A到l2所在直线的距离为2,所以?=2,故k=0或k=?.
经检验,当k=0时,l1与C2没有公共点;
当k=?时,l2与C2没有公共点.
综上,所求C1的方程为y=-?|x|+2.
方法技巧 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互化的技巧:
(1)巧用极坐标方程两边同乘ρ或同时平方的技巧,将极坐标方程构造成含有ρcos θ,ρsin θ,ρ2的
形式,然后利用公式代入化简得到直角坐标方程.
(2)巧借两角和、差公式转化成ρsin(θ±α)或ρcos(θ±α)的结构形式,进而利用互化公式得到直角
坐标方程.
(3)将直角坐标方程中的x转化为ρcos θ,将y转化为ρsin θ,即可得到其极坐标方程.
10.(2017课标全国Ⅱ理,22,10分)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
立极坐标系,曲线C1的极坐标方程为ρcos θ=4.
(1)M为曲线C1上的动点,点P在线段OM上,且满足|OM|·|OP|=16,求点P的轨迹C2的直角坐标方
程;
(2)设点A的极坐标为?,点B在曲线C2上,求△OAB面积的最大值.
解析 本题考查极坐标方程及其应用.
(1)设P的极坐标为(ρ,θ)(ρ>0),M的极坐标为(ρ1,θ)(ρ1>0).由题设知|OP|=ρ,|OM|=ρ1=?.
由|OM|·|OP|=16得C2的极坐标方程ρ=4cos θ(ρ>0).
因此C2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2+y2=4(x≠0).
(2)设点B的极坐标为(ρB,α)(ρB>0).由题设知|OA|=2,ρB=4cos α,于是△OAB面积S=?|OA|·ρB·sin∠
AOB
=4cos α·?
=2?≤2+?.
当α=-?时,S取得最大值2+?.
所以△OAB面积的最大值为2+?.
11.(2016课标全国Ⅰ,23,10分)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1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
数,a>0).在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的极坐标系中,曲线C2:ρ=4cos θ.
(1)说明C1是哪一种曲线,并将C1的方程化为极坐标方程;
(2)直线C3的极坐标方程为θ=α0,其中α0满足tan α0=2,若曲线C1与C2的公共点都在C3上,求a.
解析 (1)消去参数t得到C1的普通方程:x2+(y-1)2=a2.C1是以(0,1)为圆心,a为半径的圆.?(2分)
将x=ρcos θ,y=ρsin θ代入C1的普通方程中,得到C1的极坐标方程为ρ2-2ρsin θ+1-a2=0.?(4分)
(2)曲线C1,C2的公共点的极坐标满足方程组
??(6分)
若ρ≠0,由方程组得16cos2θ-8sin θcos θ+1-a2=0,?(8分)
由已知tan θ=2,可得16cos2θ-8sin θcos θ=0,从而1-a2=0,
解得a=-1(舍去)或a=1.
a=1时,极点也为C1,C2的公共点,在C3上.
所以a=1.?(10分)
易错警示 对“互化”过程不熟悉,对参数和极坐标的几何意义理解不透彻是失分的主要原
因.
评析 本题考查了圆的极坐标方程和参数方程.熟练掌握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参数
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是求解的关键.
12.(2015湖南,16(2),12分)已知直线l:?(t为参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的正半轴为
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为ρ=2cos θ.
(1)将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
(2)设点M的直角坐标为(5,?),直线l与曲线C的交点为A,B,求|MA|·|MB|的值.
解析 (1)ρ=2cos θ等价于ρ2=2ρcos θ.①
将ρ2=x2+y2,ρcos θ=x代入①即得曲线C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y2-2x=0.②
(2)将?代入②,得t2+5?t+18=0.设这个方程的两个实根分别为t1,t2,则由参数t的几何
意义即知,|MA|·|MB|=|t1t2|=18.
考点二 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
1.(2019北京理改编,3,5分)已知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则点(1,0)到直线l的距离
是 ????.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通过两种方程之间的互
相转化考查学生转化思想的应用,通过距离公式的应用考查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由?(t为参数)消去t得4x-3y+2=0,
则点(1,0)到直线l的距离为?=?.
2.(2019天津理,12,5分)设a∈R,直线ax-y+2=0和圆?(θ为参数)相切,则a的值为 ????
????.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了圆的方程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直线与圆相切的条件考查了数学运
算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体现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解法一:由圆的参数方程知圆心为(2,1),半径r=2,因为直线与圆相切,所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
于半径,即?=2,解得a=?.
解法二:如图,由圆的参数方程消去θ,得普通方程为(x-2)2+(y-1)2=4,设圆心为C,圆与y轴切于
点D,易知直线过定点A(0,2),设∠CAD=θ,易求得tan θ=2,则a=?=-?=-?=
?.
?
3.(2018天津理,12,5分)已知圆x2+y2-2x=0的圆心为C,直线?(t为参数)与该圆相交
于A,B两点,则△ABC的面积为 ????.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直线的参数方程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C的标准方程为(x-1)2+y2=1,消去参数t得直线的普通方程为x+y-2=0.圆心C(1,0)到直线的距
离d=?=?,|AB|=2?=?,
所以△ABC的面积为?|AB|·d=?×?×?=?.
方法总结 有关直线与圆相交的计算问题,通常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和勾股定理求解.
4.(2016天津理,14,5分)设抛物线?(t为参数,p>0)的焦点为F,准线为l.过抛物线上一点A
作l的垂线,垂足为B.设C?,AF与BC相交于点E.若|CF|=2|AF|,且△ACE的面积为3?,则p
的值为 ????.
答案?????
解析 由已知得抛物线的方程为y2=2px(p>0),则|FC|=3p,所以|AF|=|AB|=?p,A(p,?p)(不妨设A
在第一象限).易证△EFC∽△EAB,所以?=?=?=2,所以?=?,所以S△ACE=?S△AFC=
?×?p×?p=?p2=3?,所以p=?.
思路分析 利用已知条件及抛物线的定义得|AF|=|AB|=?p,从而可取A(p,?p),问题即可迎刃
而解.
评析 本题考查了抛物线的定义和方程;考查了计算求解能力.
5.(2015湖北,16,5分)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以O为极点,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已知
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ρ(sin θ-3cos θ)=0,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l与C相交于A,B
两点,则|AB|= ????.
答案 2?
解析 直线l的直角坐标方程为y-3x=0,曲线C的普通方程为y2-x2=4.
由?得x2=?,即x=±?,
则|AB|=?|xA-xB|=?×?=2?.
6.(2019课标全国Ⅰ文,22,10分)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
以坐标原点O为极点,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2ρcos θ+?ρsin
θ+11=0.
(1)求C和l的直角坐标方程;
(2)求C上的点到l距离的最小值.
解析 本题考查了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通过整
体运算消参数和利用三角函数求最值,考查了数学运算能力和转化的思想方法,核心素养体现
了数学运算.
(1)因为-1≤1,且x2+?=?+?=1,
所以C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1(x≠-1).
l的直角坐标方程为2x+?y+11=0.
(2)由(1)可设C的参数方程为?(α为参数,-π<α<π).C上的点到l的距离为
?=?.
当α=-?时,4cos?+11取得最小值7,故C上的点到l距离的最小值为?.
注:因为在教材中,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对应,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对应,所以本题中的
“求C和l的直角坐标方程”更改为“求C的普通方程和l的直角坐标方程”更合适.
思路分析 (1)观察、分析参数方程的特征,应通过平方运算消去参数t;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只
需直接利用互化公式即可求解;(2)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利用椭圆的参数方程转化为三角函
数求最值.
7.(2018课标全国Ⅱ理,22,10分)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θ为参数),
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
(1)求C和l的直角坐标方程;
(2)若曲线C截直线l所得线段的中点坐标为(1,2),求l的斜率.
解析 (1)曲线C的直角坐标方程为?+?=1.
当cos α≠0时,l的直角坐标方程为y=tan α·x+2-tan α,
当cos α=0时,l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1.
(2)将l的参数方程代入C的直角坐标方程,整理得关于t的方程(1+3cos2α)t2+4(2cos α+sin α)t-8=0.
①
因为曲线C截直线l所得线段的中点(1,2)在C内,
所以①有两个解,设为t1,t2,则t1+t2=0.
又由①得t1+t2=-?,
故2cos α+sin α=0,于是直线l的斜率k=tan α=-2.
注:因为在教材中,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对应,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对应,所以本题中的
“直角坐标方程”更改为“普通方程”更合适.
方法总结 以角θ为参数的参数方程,一般利用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sin2θ+cos2θ=1将参数方程
化为普通方程;而弦的中点问题常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或点差法进行整体运算求解.
8.(2018课标全国Ⅲ理,22,10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O的参数方程为?(θ为参
数),过点(0,-?)且倾斜角为α的直线l与☉O交于A,B两点.
(1)求α的取值范围;
(2)求AB中点P的轨迹的参数方程.
解析 本题考查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O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y2=1.
当α=?时,l与☉O交于两点.
当α≠?时,记tan α=k,则l的方程为y=kx-?.l与☉O交于两点当且仅当?<1,解得k<-1或k>
1,即α∈?或α∈?.
综上,α的取值范围是?.
(2)l的参数方程为??.
设A,B,P对应的参数分别为tA,tB,tP,则tP=?,且tA,tB满足t2-2?tsin α+1=0.
于是tA+tB=2?sin α,tP=?sin α.
又点P的坐标(x,y)满足?
所以点P的轨迹的参数方程是
??.
易错警示 容易忽略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形.
求倾斜角时要注意斜率是否存在.求其取值范围的一般步骤:
(1)求出斜率k=tan α的取值范围;
(2)利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借助图象,确定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
9.(2017课标全国Ⅲ理,22,10分)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1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直
线l2的参数方程为?(m为参数).设l1与l2的交点为P,当k变化时,P的轨迹为曲线C.
(1)写出C的普通方程;
(2)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设l3:ρ(cos θ+sin θ)-?=0,M为l3与C的交
点,求M的极径.
解析 本题考查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极坐标方程.
(1)消去参数t得l1的普通方程l1:y=k(x-2);消去参数m得l2的普通方程l2:y=?(x+2).
设P(x,y),由题设得?
消去k得x2-y2=4(y≠0).
所以C的普通方程为x2-y2=4(y≠0).
(2)C的极坐标方程为ρ2(cos2θ-sin2θ)=4(0<θ<2π,θ≠π).
联立?得cos θ-sin θ=2(cos θ+sin θ).
故tan θ=-?,从而cos2θ=?,sin2θ=?.
代入ρ2(cos2θ-sin2θ)=4得ρ2=5,所以交点M的极径为?.
思路分析 (1)由参数方程直接消去参数t、m、k,即得C的普通方程.(2)将C的直角坐标方程化
为极坐标方程,与直线l3的参数方程联立,从而求得点M的极径.
方法总结????极坐标问题既可以化为直角坐标处理,也可以直接用极坐标求解.但要注意极径、
极角的取值范围,避免漏根或增根.
10.(2017课标全国Ⅰ,22,10分)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θ为参数),
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
(1)若a=-1,求C与l的交点坐标;
(2)若C上的点到l距离的最大值为?,求a.
解析 本题考查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考查学生的运算求解能力.
(1)曲线C的普通方程为?+y2=1.
当a=-1时,直线l的普通方程为x+4y-3=0.
由?解得?或?
从而C与l的交点坐标为(3,0),?.
(2)直线l的普通方程为x+4y-a-4=0,故C上的点(3cos θ,sin θ)到l的距离d=?.
当a≥-4时,d的最大值为?.
由题设得?=?,所以a=8;
当a<-4时,d的最大值为?.
由题设得?=?,所以a=-16.
综上,a=8或a=-16.
思路分析 (1)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将曲线C的参数方程化成普通方程,利用加减消
元法将直线的参数方程化成普通方程,将这两个普通方程联立即可求出交点坐标;(2)利用点到
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距离,再利用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表示出其最大值,进而列方程求解.
方法总结 将参数方程转化为普通方程的方法:消去参数,若参数为“θ”,一般利用sin2θ+cos2θ
=1消去;若参数为“t”,一般直接代入消参即可.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
1.(2014广东,14,5分)(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在极坐标系中,曲线C1和C2的方程分别为ρsin2θ
=cos θ和ρsin θ=1.以极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极轴为x轴的正半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则曲线C1和C2交点的直角坐标为 ????.
答案 (1,1)
解析 由ρsin2θ=cos θ得ρ2·sin2θ=ρ·cos θ,其直角坐标方程为y2=x,ρsin θ=1的直角坐标方程为y=1,
由?得C1和C2的交点为(1,1).
2.(2014天津,13,5分)在以O为极点的极坐标系中,圆ρ=4sin θ和直线ρsin θ=a相交于A,B两点.若
△AOB是等边三角形,则a的值为 ????.
答案 3
解析 圆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y2=4y,
直线的直角坐标方程为y=a,
因为△AOB为等边三角形,
则A?,代入圆的方程得?+a2=4a,
故a=3.
评析 本题考查极坐标系下直线与圆的方程,一般转化为直角坐标方程再处理相交问题.
3.(2014重庆,15,5分)已知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的正半
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为ρsin2θ-4cos θ=0(ρ≥0,0≤θ<2π),则直线l与曲线
C的公共点的极径ρ= ????.
答案?????
解析 直线l的普通方程为y=x+1,曲线C的直角坐标方程为y2=4x,故直线l与曲线C的交点坐标
为(1,2).故该点的极径ρ=?=?.
4.(2016课标全国Ⅱ,23,10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圆C的方程为(x+6)2+y2=25.
(1)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求C的极坐标方程;
(2)直线l的参数方程是?(t为参数),l与C交于A,B两点,|AB|=?,求l的斜率.
解析 (1)由x=ρcos θ,y=ρsin θ可得圆C的极坐标方程为ρ2+12ρcos θ+11=0.?(3分)
(2)在(1)中建立的极坐标系中,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θ=α(ρ∈R).
设A,B所对应的极径分别为ρ1,ρ2,将l的极坐标方程代入C的极坐标方程得ρ2+12ρcos α+11=0.?
(6分)
于是ρ1+ρ2=-12cos α,ρ1ρ2=11.
|AB|=|ρ1-ρ2|=?=?.?(8分)
由|AB|=?得cos2α=?,tan α=±?.?(9分)
所以l的斜率为?或-?.?(10分)
方法总结 利用整体运算的技巧可以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评析 本题考查了直线和圆的极坐标方程,考查了极坐标的几何意义的应用,利用方程的思想
方法是求解的关键.
5.(2015课标全国Ⅱ,23,10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1:?(t为参数,t≠0),其中0≤α<π.在以O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
极轴的极坐标系中,曲线C2:ρ=2sin θ,C3:ρ=2?cos θ.
(1)求C2与C3交点的直角坐标;
(2)若C1与C2相交于点A,C1与C3相交于点B,求|AB|的最大值.
解析 (1)曲线C2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y2-2y=0,曲线C3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y2-2?x=0.
联立?解得?或?
所以C2与C3交点的直角坐标为(0,0)和?.
(2)曲线C1的极坐标方程为θ=α(ρ∈R,ρ≠0),其中0≤α<π.
因此A的极坐标为(2sin α,α),B的极坐标为(2?cos α,α).
所以|AB|=|2sin α-2?cos α|=4?.
当α=?时,|AB|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4.
6.(2014课标全国Ⅱ,23,10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半圆C的极坐标方程
为ρ=2cos θ,θ∈?.
(1)求C的参数方程;
(2)设点D在C上,C在D处的切线与直线l:y=?x+2垂直,根据(1)中你得到的参数方程,确定D的
坐标.
解析 (1)C的普通方程为(x-1)2+y2=1(0≤y≤1).
可得C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0≤t≤π).
(2)设D(1+cos t,sin t).由(1)知C是以G(1,0)为圆心,1为半径的上半圆.
因为C在点D处的切线与l垂直,所以直线GD与l的斜率相同,tan t=?,t=?.
故D的直角坐标为?,即?.
评析 本题考查了极坐标化直角坐标,普通方程化参数方程的方法,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
7.(2013辽宁理,23,10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以O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圆C1,直线C2的极坐标方程分
别为ρ=4sin θ,ρcos?=2?.
(1)求C1与C2交点的极坐标;
(2)设P为C1的圆心,Q为C1与C2交点连线的中点.已知直线PQ的参数方程为?(t∈R为
参数),求a,b的值.
解析 (1)圆C1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y-2)2=4,
直线C2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y-4=0.
解?得??
所以C1与C2交点的极坐标为?,?.?(6分)
注:极坐标系下点的表示不唯一.
(2)由(1)可得,P点与Q点的直角坐标分别为(0,2),(1,3).
故直线PQ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y+2=0.
由参数方程可得y=?x-?+1,
所以?解得a=-1,b=2.?(10分)
考点二 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
1.(2014安徽改编,4,5分)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为极点,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
两种坐标系中取相同的长度单位.已知直线l的参数方程是?(t为参数),圆C的极坐标方
程是ρ=4cos θ,则直线l被圆C截得的弦长为 ????.
答案 2?
解析 由?消去t得x-y-4=0,
C:ρ=4cos θ?ρ2=4ρcos θ,∴C:x2+y2=4x,
即(x-2)2+y2=4,∴C(2,0),r=2.
∴点C到直线l的距离d=?=?,
∴所求弦长=2?=2?.
2.(2014北京改编,3,5分)曲线?(θ为参数)的对称中心坐标是 ????.
答案 (-1,2)
解析 曲线?(θ为参数)的普通方程为(x+1)2+(y-2)2=1,该曲线为圆,圆心(-1,2)为曲线
的对称中心,所以对称中心的坐标为(-1,2).
3.(2014湖北,16,5分)已知曲线C1的参数方程是?(t为参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的正半
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2的极坐标方程是ρ=2,则C1与C2交点的直角坐标为 ????.
答案 (?,1 )
解析 曲线C1为射线y=?x(x≥0).曲线C2为圆x2+y2=4.设P为C1与C2的交点,如图,作PQ垂直x轴
于点Q.因为tan∠POQ=?,所以∠POQ=30°,又∵OP=2,所以C1与C2的交点P的直角坐标为(?,
1).
?
评析 本题考查了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容易忽视x≥0,误认为C1为直线y=?x.
4.(2013湖南理,9,5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若直线l:?(t为参数)过椭圆C:?
(φ为参数)的右顶点,则常数a的值为 ????.
答案 3
解析 由直线l的参数方程?(t为参数)消去参数t得直线l的普通方程:y=x-a,由椭圆的参
数方程可知其右顶点为(3,0).因为直线l过椭圆的右顶点,所以3-a=0,即a=3.
5.(2013陕西理,15C,5分)如图,以过原点的直线的倾斜角θ为参数,则圆x2+y2-x=0的参数方程为
????.
?
答案?????(θ为参数)
解析 圆的半径为?,记圆心为C?,连CP,则∠PCx=2θ,故xP=?+?cos 2θ=cos2θ,
yP=?sin 2θ=sin θcos θ(θ为参数).
6.(2016课标全国Ⅲ理,23,10分)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1的参数方程为?(α为参
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以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2的极坐标方程为ρsin
?=2?.
(1)写出C1的普通方程和C2的直角坐标方程;
(2)设点P在C1上,点Q在C2上,求|PQ|的最小值及此时P的直角坐标.
解析 (1)C1的普通方程为?+y2=1.
C2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y-4=0.?(5分)
(2)由题意,可设点P的直角坐标为(?cos α,sin α).因为C2是直线,所以|PQ|的最小值即为P到C2
的距离d(α)的最小值,d(α)=?=??.?(8分)
当且仅当α=2kπ+?(k∈Z)时,d(α)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此时P的直角坐标为?.?(10分)
方法总结 利用圆的参数方程表示出圆上的动点,从而利用三角函数求其最值,这样可以简化
运算过程.
7.(2014课标全国Ⅰ,23,10分)已知曲线C:?+?=1,直线l:?(t为参数).
(1)写出曲线C的参数方程,直线l的普通方程;
(2)过曲线C上任意一点P作与l夹角为30°的直线,交l于点A,求|PA|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解析 (1)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θ为参数).
直线l的普通方程为2x+y-6=0.
(2)曲线C上任意一点P(2cos θ,3sin θ)到l的距离为
d=?|4cos θ+3sin θ-6|.
则|PA|=?=?|5sin(θ+α)-6|,其中α为锐角,且tan α=?.
当sin(θ+α)=-1时,|PA|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
当sin(θ+α)=1时,|PA|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
8.(2014辽宁,23,10分)将圆x2+y2=1上每一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2倍,得曲
线C.
(1)写出C的参数方程;
(2)设直线l:2x+y-2=0与C的交点为P1,P2,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求
过线段P1P2的中点且与l垂直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
解析 (1)设(x1,y1)为圆上的点,在已知变换下变为C上点(x,y),依题意,得?
由?+?=1得x2+?=1,
即曲线C的方程为x2+?=1.
故C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
(2)由?解得?或?
不妨设P1(1,0),P2(0,2),则线段P1P2的中点坐标为?,所求直线斜率为k=?,于是所求直线方程
为y-1=??,
化为极坐标方程,并整理得2ρcos θ-4ρsin θ=-3,
即ρ=?.
9.(2014福建,21(2),7分)已知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圆C的参数方程为
?(θ为参数).
(1)求直线l和圆C的普通方程;
(2)若直线l与圆C有公共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析 (1)直线l的普通方程为2x-y-2a=0,
圆C的普通方程为x2+y2=16.
(2)因为直线l与圆C有公共点,故圆C的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d=?≤4,
解得-2?≤a≤2?.
10.(2014江苏,21C,10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
数),直线l与抛物线y2=4x相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
解析 将直线l的参数方程?(t为参数)代入抛物线方程y2=4x,得?=4
?,
解得t1=0,t2=-8?.
所以AB=|t1-t2|=8?.
11.(2013江苏,21C,10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曲线C
的参数方程为?(θ为参数).试求直线l和曲线C的普通方程,并求出它们的公共点的坐
标.
解析 因为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由x=t+1得t=x-1,代入y=2t,得到直线l的普通
方程为2x-y-2=0.
同理得到曲线C的普通方程为y2=2x.
联立得方程组?解得公共点的坐标为(2,2),?.
三年模拟
A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考点基础题组
1.(2019南京三模,21B)在极坐标系中,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ρcos?=1,以极点O为坐标原
点,极轴Ox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其中α为
参数,r>0),若直线l与曲线C相交于A,B两点,且AB=3,求r的值.
解析 直线l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y-2=0.?(2分)
曲线C的普通方程为(x-2)2+(y+1)2=r2.?(4分)
圆心C(2,-1)到直线l的距离d=?=?,?(6分)
所以r=?=?.?(10分)
2.(2019江都中学、扬中高级中学、溧水高级中学期初联考,21C)在极坐标系中,已知圆C经过
点P?,圆心为直线ρsin?=-?与极轴的交点,求圆C的极坐标方程.
?
解析 ∵圆C的圆心为直线ρsin?=-?与极轴的交点,在ρsin?=-?中,令θ=0,得ρ=
1,
∴圆C的圆心坐标为(1,0).?(3分)
∵圆C经过点P?,
∴半径PC=?=1.?(7分)
∴圆C经过极点.∴圆C的极坐标方程为ρ=2cos θ.?(10分)
3.(2019苏中、苏北七市第二次调研,21B)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
?(t为参数),椭圆C的参数方程为?(θ为参数).设直线l与椭圆C交于A,B两点,求
线段AB的长.
解析 由题意得,直线l的普通方程为x-y-1=0,①
椭圆C的普通方程为?+y2=1.②?(4分)
联立①②,解得A(0,-1),B?.?(8分)
所以AB=?=?.?(10分)
4.(2019苏锡常镇四市教学情况调查一,21B)在极坐标系中,已知直线l:ρsin?=0,在直角坐
标系(原点与极点重合,x轴正方向为极轴的正方向)中,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
设l与C交于A,B两点,求AB的长.
解析 直线ρsin?=0的直角坐标方程为y=?x.?(2分)
曲线?的普通方程为y2-x2=1.?(4分)
易得直线与曲线的交点为A?和B?.?(7分)
∴AB=?=2?.?(10分)
5.(2019南通三县期末联考,21B)在极坐标系中,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为ρ=2asin θ(a≠0).以极点
为坐标原点,极轴为x轴的正半轴的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
为参数).已知直线l与曲线C有公共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析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曲线C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y-a)2=a2,直线l的普通方程为x+y+1=
0.?(4分)
因为直线l与曲线C有公共点,
所以圆心(0,a)到直线l的距离d=?≤|a|,
解得a≥1+?或a≤1-?.?(10分)
6.(2019苏北三市(徐州、连云港、淮安)期末,21B)在极坐标系中,曲线C:ρ=2cos θ.以极点为坐
标原点,极轴为x轴非负半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Oy,设过点A(3,0)的直线l与曲线C有且只有
一个公共点,求直线l的斜率.
解析 曲线C:ρ=2cos θ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1)2+y2=1.?(4分)
设过点A(3,0)的直线l的方程为x=my+3.
因为直线l与曲线C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所以?=1,解得m=±?.?(8分)
从而直线l的斜率为±?.?(10分)
7.(2019徐州检测,21C)已知圆M的极坐标方程为ρ2-4?ρcos?+6=0,求ρ的最大值.
解析 原方程可化为ρ2-4?ρ?+6=0,
即ρ2-4(ρcos θ+ρsin θ)+6=0.?(3分)
∴圆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y2-4x-4y+6=0.?(5分)
∴圆心M(2,2),半径为?.?(7分)
∴ρmax=?+?=2?+?=3?.?(10分)
8.(2019南师附中、天一中学、海门中学、淮阴中学联考,21B)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
点P是曲线E:?(θ为参数)上的一点.以原点O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
系,以C为圆心的圆的极坐标方程为ρ=2cos θ,求线段PC长的最大值.
解析 由ρ=2cos θ得ρ2=2ρcos θ.
∴x2+y2-2x=0,即(x-1)2+y2=1.?(3分)
∴C(1,0).
设点P(cos θ,2+2cos θ),
∴PC=?=?.
∴当cos θ=1时,PC有最大值4.?(10分)
解答题(共80分)
B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专题综合题组
(时间:45分钟 分值:80分)
1.(2019启东中学、前黄中学、淮阴中学等七校联考,21B)已知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
为参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圆C的极坐标方程为ρ2+2?ρ
sin?-2=0(ρ≥0),直线l与圆C相交于A、B两点.若弦长AB=2?,求实数a的值.
解析 直线l的普通方程为y=x-a,圆C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1)2+(y+1)2=4.?(4分)
设圆心C(1,-1)到直线l的距离为d,圆C的半径为r,∵AB=2?=2?,∴d=?.?(6分)
∴d=?=?,∴a=0或a=4.?(10分)
(漏解扣2分)
2.(2019如东中学、栟茶中学期末,21B)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
为参数),设点P的坐标为(-3,?),在极坐标系(与直角坐标系xOy取相同的单位长度,且以原点O
为极点,以x轴正半轴为极轴)中,圆C的方程为ρ=2?sin θ,直线l与圆C交于A、B两点,求PA+PB
的值.
解析 由ρ=2?sin θ,可得x2+y2-2?y=0,
即圆C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y-?)2=5.?(2分)
将直线l的参数方程?代入圆C的直角坐标方程,得?+?=5,
即t2+3?t+4=0.?(4分)
由于Δ=(3?)2-4×4=2>0,故可设t1,t2是上述方程的两个实根,
所以??(6分)
又直线l过点(-3,?),
故由上式及t的几何意义得PA+PB=|t1|+|t2|=-t1-t2=3?.?(10分)
3.(2019南京、盐城二模,21B)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
数),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θ为参数),点P是曲线C上的任意一点.求点P到直线l的距
离的最大值.
解析 将直线l的参数方程?(t为参数)化为普通方程为?x-y+2=0.?(2分)
设P(cos θ,?sin θ),
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d=?=?,?(6分)
取θ=-?,则cos?=1,此时d取最大值,
所以点P到直线l的距离的最大值为?.?(10分)
4.(2019苏州期末,21B)在极坐标系中,圆C的方程为ρ=4cos θ,在以极点为原点,极轴为x轴正半轴
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的参数方程是?(t为参数).若直线l与圆C相切,求实数m
的值.
解析 由ρ=4cos θ,得ρ2=4ρcos θ,所以x2+y2=4x,
即圆C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2+y2=4.
直线l的普通方程为x-y-m=0.
因为直线l与圆C相切,所以?=2,所以m=2±2?.
5.(2019宿迁期末)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椭圆C的参数方程为?(α为参数).在极坐
标系(与直角坐标系xOy取相同的单位长度,且以原点O为极点,以x轴正半轴为极轴)中,直线l的
方程为ρsin?=?.
(1)求直线l的直角坐标方程和椭圆C的普通方程;
(2)若直线l与椭圆C有公共点,求t的取值范围.
解析 (1)由ρsin?=?,得y-x-2=0.?(2分)
由?(α为参数)得?+?=1(t≠±?).?(5分)
(2)由?消去y,得(t2+3)x2+12x+12-3t2=0.
因为直线l与椭圆C有公共点,
所以Δ=122-4(t2+3)(12-3t2)≥0,即t4-t2≥0.?(7分)
所以t的取值范围是t≥1或t≤-1.
所以t的取值范围是(-∞,-?)∪(-?,-1]∪[1,?)∪(?,+∞).?(10分)
6.(2019如皋期末,21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φ为参数).以坐
标原点O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单位长度相同)建立的极坐标系中,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θ=
?.
(1)将曲线C的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
(2)求直线l被曲线C截得的弦长.
解析 (1)因为y=cos 2φ=1-2sin2φ,又x=sin φ∈[-1,1],
所以y=1-2x2,其中x∈[-1,1],
所以曲线C的普通方程为y=1-2x2,x∈[-1,1].?(4分)
(2)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θ=?,所以直线l的直角坐标方程为y=x.
联立得?解得?或?
所以直线l被曲线C截得的弦长为?=?.?(10分)
7.(2018苏州期末调研,21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以
原点O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为ρ=?,若直线l与曲线
C相交于A,B两点,求△AOB的面积.
解析 由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是ρ=?,得ρ2sin2θ=2ρcos θ.
所以曲线C的直角坐标方程是y2=2x.
由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得x-y-4=0,
所以直线l的普通方程为x-y-4=0.
将直线l的参数方程代入曲线C的直角坐标方程得t2-8t+7=0.
设A,B两点对应的参数分别为t1,t2,
所以AB=?|t1-t2|=??=?×?=6?,
因为原点到直线x-y-4=0的距离d=?=2?,
所以△AOB的面积S=?·AB·d=?×6?×2?=12.
8.(2017扬州、泰州、南通、淮安、宿迁、徐州六市联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直线
?(l为参数)与曲线?(t为参数)相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
解析 解法一:将曲线?(t为参数)化为普通方程为y2=8x.
将直线?(l为参数)代入y2=8x得,
l2-8?l+24=0,解得l1=2?,l2=6?.
则|l1-l2|=4?,
所以线段AB的长为4?.
解法二:将曲线?(t为参数)化为普通方程为y2=8x,
将直线?(l为参数)化为普通方程为x-y+?=0.
由?得?或?
所以AB的长为?=4?.
148 5年高考 3年模拟 B版(教师用书)
第二十一章 选修 4 系列
§ 21.1 矩阵与变换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408
考 点 矩阵与变换 高频考点
1.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
(1)矩阵的概念
在数学中,把形如
1
3
é
?
êê
ù
?
úú ,
2
1
3
5
é
?
êê
ù
?
úú ,
1
2
3
0
4
-1
é
?
êê
ù
?
úú 这样的矩形
数字(或字母)阵列称为矩阵,其中,同一横排中按原来次序排列
的一行数(或字母)叫做矩阵的行,同一竖排中按原来次序排列
的一列数(或字母)叫做矩阵的列,而组成矩阵的每一个数(或字
母)称为矩阵的元素.
(2)行矩阵与列矩阵的乘法规则
[a11 a12]
b11
b21
é
?
êê
ù
?
úú =[a11×b11+a12×b21] .
(3)二阶矩阵与列向量的乘法规则
a11
a21
a12
a22
é
?
êê
ù
?
úú
x0
y0
é
?
êê
ù
?
úú =
a11×x0+a12×y0
a21×x0+a22×y0
é
?
êê
ù
?
úú .
2.几种常见的平面变换
(1)当 M=
1 0
0 1
é
?
êê
ù
?
úú 时,对应的变换是恒等变换.
(2)由矩阵 M=
k 0
0 1
é
?
êê
ù
?
úú 或 M=
1 0
0 k
é
?
êê
ù
?
úú ( k>0,且 k≠1)确定
的变换 TM 称为(垂直)伸压变换.
(3)反射变换是轴反射变换、中心反射变换的总称,几种特
殊的反射变换:
M=
1
0
0
-1
é
?
êê
ù
?
úú :点的变换为(x,y)→(x,-y),变换前后关于 x
轴对称;
M=
-1
0
0
1
é
?
êê
ù
?
úú :点的变换为(x,y)→(-x,y),变换前后关于 y
轴对称;
M=
-1
0
0
-1
é
?
êê
ù
?
úú :点的变换为(x,y)→(-x,-y),变换前后关
于原点对称;
M=
0
1
1
0
é
?
êê
ù
?
úú :点的变换为( x,y)→( y,x),变换前后关于直
线 y= x 对称.
(4)当 M=
cos θ
sin θ
-sin θ
cos θ
é
?
êê
ù
?
úú 时,对应的变换叫旋转变换,即
把平面图形(或点)绕某个定点逆时针旋转角度 θ.
(5)将一个平面图形投影到某条直线(或某个点)的变换称
为投影变换,几种特殊的投影变换:
M=
1
0
0
0
é
?
êê
ù
?
úú :将坐标平面上的点垂直投影到 x 轴上,点的变
换为(x,y)→(x,0);
M=
0
0
0
1
é
?
êê
ù
?
úú :将坐标平面上的点垂直投影到 y 轴上,点的变
换为(x,y)→(0,y);
M=
1
1
0
0
é
?
êê
ù
?
úú :将坐标平面上的点垂直于 x 轴方向投影到 y =
x 上,点的变换为(x,y)→(x,x);
M=
0
0
1
1
é
?
êê
ù
?
úú :将坐标平面上的点平行于 x 轴方向投影到 y =
x 上,点的变换为(x,y)→(y,y);
M=
1
2
1
2
1
2
1
2
é
?
ê
ê
êê
ù
?
ú
ú
úú
:将坐标平面上的点垂直于 y= x 方向投影到
y= x 上,点的变换为(x,y)→
x+y
2
,
x+y
2( ) .
(6)由矩阵 M=
1
0
k
1
é
?
êê
ù
?
úú 或 M=
1
k
0
1
é
?
êê
ù
?
úú (k∈R,k≠0)确定的
变换称为切变变换.
3.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
(1)设向量 α=
x
y
é
?
êê
ù
?
úú ,则 λα=
λx
λy
é
?
êê
ù
?
úú .
(2)设向量 α=
x1
y1
é
?
êê
ù
?
úú ,β =
x2
y2
é
?
êê
ù
?
úú ,则 α+β =
x1+x2
y1+y2
é
?
êê
ù
?
úú .
(3)A 是一个二阶矩阵,α,β 是平面上任意两个向量,λ 是
任一实数,则 A(λα)= λAα,A(α+β)= Aα+Aβ.
(4)二阶矩阵对应的变换(线性变换)把平面上的直线变成
直线(或一点) .
4.二阶矩阵的乘法
(1)A=
a1 b1
c1 d1
é
?
êê
ù
?
úú ,B=
a2 b2
c2 d2
é
?
êê
ù
?
úú ,
则 AB=
a1a2+b1c2 a1b2+b1d2
c1a2+d1c2 c1b2+d1d2
é
?
êê
ù
?
úú .
(2)矩阵乘法满足结合律:(AB)C=A(BC) .
5.逆变换与逆矩阵
(1)对于二阶矩阵 A,B,若有 AB=BA=E(E 为单位矩阵),
则称 A 是可逆的,B 称为 A 的逆矩阵.
(2)若二阶矩阵 A,B 均存在逆矩阵,则 AB 也存在逆矩阵,
且(AB) -1 =B-1A-1 .
(3)利用行列式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6.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1)设 A 是一个二阶矩阵,如果对于实数 λ,存在一个非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十一章 选修 4 系列 149
向量 α,使 Aα=λα,那么 λ 称为 A 的一个特征值,而 α称为 A 的
属于特征值 λ 的一个特征向量.
(2)从几何上看,特征向量经过矩阵 A 对应的变换作用后,
与原向量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时特征向量或者方向不变(λ>
0),或者方向相反(λ<0) .特别地,当 λ= 0 时,特征向量就被变换
成了零向量.
(3)特征多项式
设 λ 是二阶矩阵 A =
a b
c d
é
?
êê
ù
?
úú 的一个特征值,它的一个特征
向量为 α=
x
y
é
?
êê
ù
?
úú ,则 A
x
y
é
?
êê
ù
?
úú =λ
x
y
é
?
êê
ù
?
úú ,即
x
y
é
?
êê
ù
?
úú 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
ax+by=λx,
cx+dy=λy,{ 故 (λ
-a)x-by= 0,
-cx+(λ-d)y= 0.{ (?)
由特征向量的定义知 α≠0,因此 x,y 不全为 0,若要上述二
元一 次 方 程 组 有 不 全 为 0 的 解, 则 必 须 有 D = 0, 即
λ-a -b
-c λ-d
= 0.
定义:设 A=
a b
c d
é
?
êê
ù
?
úú 是一个二阶矩阵,λ∈R,我们把多项式
f(λ)=
λ-a -b
-c λ-d
=λ2-(a+d)λ+ad-bc 称为 A 的特征多
项式.
(4)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法
如果 λ 是二阶矩阵 A 的特征值,则 λ 一定是二阶矩阵 A 的
特征多项式的一个根,它满足 f(λ)= 0.此时,将 λ 代入二元一次
方程组(?),就可以得到一组非零解
x0
y0
é
?
êê
ù
?
úú ,于是,非零向量
x0
y0
é
?
êê
ù
?
úú 即为 A 的属于 λ 的一个特征向量.
????
????
????
????
????
????
????
????
????
????
????
????
????
????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409
一、求解逆矩阵
求逆矩阵常用的三种方法
(1)待定系数法:设 A 是一个二阶可逆矩阵
a b
c d
é
?
êê
ù
?
úú ,则
AA-1 =A-1A=E(E 为单位矩阵) .
( 2 ) 公 式 法:
a b
c d
= ad - bc, 记 为 det A, 有 A-1 =
d
det A
-b
det A
-c
det A
a
det A
é
?
ê
ê
êê
ù
?
ú
ú
úú
,当且仅当 det A=ad-bc≠0.
(3)从几何变换的角度求解二阶矩阵的逆矩阵.
(2017 南通、泰州模拟) 设矩阵 A 满足:A
1 2
0 6
é
?
êê
ù
?
úú =
-1 -2
0 3
é
?
êê
ù
?
úú ,求矩阵 A 的逆矩阵 A
-1 .
解析 解法一:设矩阵 A=
a b
c d
é
?
êê
ù
?
úú ,
则
a b
c d
é
?
êê
ù
?
úú
1 2
0 6
é
?
êê
ù
?
úú =
-1 -2
0 3
é
?
êê
ù
?
úú ,
所以
a=-1,
2a+6b=-2,
c= 0,
2c+6d= 3,
ì
?
í
?
?
?
?
解得
a=-1,
b= 0,
c= 0,
d=
1
2
,
ì
?
í
?
??
?
?
所以 A=
-1 0
0
1
2
é
?
ê
êê
ù
?
ú
úú
.
根据逆矩阵公式得 A-1 =
-1 0
0 2
é
?
êê
ù
?
úú .
解法二:在 A
1 2
0 6
é
?
êê
ù
?
úú =
-1 -2
0 3
é
?
êê
ù
?
úú 两边同时乘逆矩阵 A
-1
得,
1 2
0 6
é
?
êê
ù
?
úú =A
-1 -1 -2
0 3
é
?
êê
ù
?
úú .
设 A-1 =
a b
c d
é
?
êê
ù
?
úú ,则
1 2
0 6
é
?
êê
ù
?
úú =
a b
c d
é
?
êê
ù
?
úú
-1 -2
0 3
é
?
êê
ù
?
úú ,
所以
-a= 1,
-2a+3b= 2,
-c= 0,
-2c+3d= 6,
ì
?
í
?
?
??
解得
a=-1,
b= 0,
c= 0,
d= 2,
ì
?
í
?
?
??
从而 A-1 =
-1 0
0 2
é
?
êê
ù
?
úú .
1-1 (2017 常州期末)已知矩阵 A =
2 1
3 2
é
?
êê
ù
?
úú ,列向量 X =
x
y
é
?
êê
ù
?
úú ,B=
4
7
é
?
êê
ù
?
úú .若 AX=B,直接写出 A
-1,并求出 X.
1-1 解析 由 A=
2 1
3 2
é
?
êê
ù
?
úú ,得 A
-1 =
2
-3
-1
2
é
?
êê
ù
?
úú .
由 AX=B,得 X=A-1B=
2
-3
-1
2
é
?
êê
ù
?
úú
4
7
é
?
êê
ù
?
úú =
1
2
é
?
êê
ù
?
úú .
1-2 (2018 海安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金陵中学四模,
21B)已知二阶矩阵 A=
2 b
c 1
é
?
êê
ù
?
úú ,矩阵 A 属于特征值 λ = -1 的一
个特征向量为 α=
1
-1
é
?
êê
ù
?
úú .求矩阵 A 的逆矩阵.
1-2 解析 由已知得,Aα=λα,
即
2 b
c 1
é
?
êê
ù
?
úú
1
-1
é
?
êê
ù
?
úú =-1×
1
-1
é
?
êê
ù
?
úú ,得
2-b=-1,
c-1= 1.{ (2 分)
解得 b= 3,c= 2.因此矩阵 A=
2 3
2 1
é
?
êê
ù
?
úú . (5 分)
所以 A-1 =
d
ad-bc
-b
ad-bc
-c
ad-bc
a
ad-bc
é
?
ê
ê
êê
ù
?
ú
ú
úú
=
- 1
4
3
4
1
2
-
1
2
é
?
ê
ê
êê
ù
?
ú
ú
úú
. (10 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0 5年高考 3年模拟 B版(教师用书)
二、矩阵变换及应用
利用矩阵求曲线方程或图形中相关点的坐标,再利用曲线
或图形的性质求解相关问题.
(2017 南京、盐城模拟)设 a,b∈R.若直线 l:ax+y-7= 0
在矩阵 A=
3 0
-1 b
é
?
êê
ù
?
úú 对应的变换作用下,得到直线 l′:9x+y-91 =
0.求实数 a,b 的值.
解析 解法一:取直线 l:ax+ y- 7 = 0 上两点:A(0,7),
B(1,7-a) .
因为
3
-1
0
b
é
?
êê
ù
?
úú
0
7
é
?
êê
ù
?
úú =
0
7b
é
?
êê
ù
?
úú ,
3
-1
0
b
é
?
êê
ù
?
úú
1
7-a
é
?
êê
ù
?
úú =
3
b(7-a)-1
é
?
êê
ù
?
úú ,
所以 A(0,7),B(1,7-a)在矩阵 A 对应的变换作用下分别
得到点 A′(0,7b),B′(3,b(7-a)-1) .
由题意,知 A′,B′在直线 l′:9x+y-91= 0 上,
所以
7b-91= 0,
27+b(7-a)-1-91= 0,{ 解得 a
= 2,
b= 13.{
解法二:设直线 l 上任意一点 P( x,y),点 P 在矩阵 A 对应
的变换作用下得到点 Q(x′,y′) .
因为
3 0
-1 b
é
?
êê
ù
?
úú
x
y
é
?
êê
ù
?
úú =
x′
y′
é
?
êê
ù
?
úú ,所以
x′= 3x,
y′=-x+by.{
又因为点 Q(x′,y′)在直线 l′上,所以 9x′+y′-91= 0.
即 27x+(-x+by)-91= 0,亦即 26x+by-91= 0,
又点 P(x,y)在直线 l 上,所以 ax+y-7= 0.
所以
26
a
= b
1
=
-91
-7
,解得 a= 2,b= 13.
2-1 已知在矩阵 A =
a
0
1
b
é
?
êê
ù
?
úú 对应的变换作用下把点(1,
1)变换成点(2,2) .
(1)求 a,b 的值;
(2)求曲线 C:x2+y2 = 1 在矩阵 A 的变换作用下对应的曲线
方程.
2-1 解析 (1)由
a
0
1
b
é
?
êê
ù
?
úú
1
1
é
?
êê
ù
?
úú =
2
2
é
?
êê
ù
?
úú ,
得
a+1= 2,
b= 2,{ ∴ a
= 1,
b= 2.{
(2)设曲线 C 上任一点 M′( x0,y0)在矩阵 A 对应的变换作
用下得到点 M(x,y),
又 A=
1
0
1
2
é
?
êê
ù
?
úú ,∴
1
0
1
2
é
?
êê
ù
?
úú
x0
y0
é
?
êê
ù
?
úú =
x
y
é
?
êê
ù
?
úú ,
即
x= x0+y0,
y= 2y0,
{ ∴
x0 = x-
1
2
y,
y0 =
1
2
y,
ì
?
í
??
??
∵ 点 M′在曲线 C 上,∴ x-
1
2
y( ) 2+ 12 y( )
2
= 1.
故所求曲线方程为 x2-xy+
1
2
y2 = 1.
2-2 二阶矩阵 M 对应的变换将点(1,-1)与(-2,1)分别
变换成点(-1,-1)与(0,-2) .设直线 l 在矩阵 M 对应的变换作
用下得到直线 m:x-y= 4,求直线 l 的方程.
2-2 解析 设 M=
a b
c d
é
?
êê
ù
?
úú ,则有
a b
c d
é
?
êê
ù
?
úú
1
-1
é
?
êê
ù
?
úú =
-1
-1
é
?
êê
ù
?
úú ,
a b
c d
é
?
êê
ù
?
úú
-2
1
é
?
êê
ù
?
úú =
0
-2
é
?
êê
ù
?
úú ,
所以
a-b=-1,
c-d=-1,
-2a+b= 0,
-2c+d=-2.
ì
?
í
?
?
??
解得
a= 1,
b= 2,
c= 3,
d= 4,
ì
?
í
?
?
??
所以 M=
1 2
3 4
é
?
êê
ù
?
úú .
设直线 l 上任一点 P( x,y)在矩阵 M 对应的变换作用下得
到点 P′(x′,y′) .
因为
x′
y′
é
?
êê
ù
?
úú =
1 2
3 4
é
?
êê
ù
?
úú
x
y
é
?
êê
ù
?
úú =
x+2y
3x+4y
é
?
êê
ù
?
úú ,
所以
x′= x+2y,
y′= 3x+4y.{ 又 x′-y′= 4,
所以直线 l 的方程为(x+2y)-(3x+4y)= 4,
即 x+y+2=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共33张PPT)
考点 矩阵与变换
五年高考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1.(2019江苏,21A,10分)已知矩阵A=?.
(1)求A2;
(2)求矩阵A的特征值.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矩阵的运算、特征值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1)因为A=?,所以A2=??
=?=?.
(2)矩阵A的特征多项式为
f(λ)=?=λ2-5λ+4.
令f(λ)=0,解得A的特征值λ1=1,λ2=4.
2.(2018江苏,21B,10分)已知矩阵A=?.
(1)求A的逆矩阵A-1;
(2)若点P在矩阵A对应的变换作用下得到点P'(3,1),求点P的坐标.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矩阵的运算、线性变换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1)解法一:因为A=?,det(A)=2×2-1×3=1≠0,所以A可逆.
从而A-1=?.
解法二:设A-1=?,
则AA-1=E(E为二阶单位矩阵),
∴??=?,得到a=2,b=-3,c=-1,d=2,
∴A-1=?.
(2)设P(x,y),则??=?,
所以?=A-1?=?.
因此,点P的坐标为(3,-1).
3.(2017江苏,21B,10分)已知矩阵A=?,B=?.
(1)求AB;
(2)若曲线C1:?+?=1在矩阵AB对应的变换作用下得到另一曲线C2,求C2的方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矩阵的乘法、线性变换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1)因为A=?,B=?,
所以AB=??=?.
(2)设Q(x0,y0)为曲线C1上的任意一点,它在矩阵AB对应的变换作用下变为P(x,y),
则??=?,即?所以?
因为点Q(x0,y0)在曲线C1上,则?+?=1,
从而?+?=1,即x2+y2=8.
因此曲线C1在矩阵AB对应的变换作用下得到曲线C2:x2+y2=8.
4.(2016江苏,21B,10分)已知矩阵A=?,矩阵B的逆矩阵B-1=?,求矩阵AB.
解析 解法一:设B=?,
则B-1B=??=?,
即?=?,
故?解得?所以B=?.
因此,AB=??=?.
解法二:因为B-1=?,
所以B=(B-1)-1=?=?.
因此,AB=??=?.
5.(2015江苏,21B,10分)已知x,y∈R,向量α=?是矩阵A=?的属于特征值-2的一个特征向
量,求矩阵A以及它的另一个特征值.
解析 由已知,得Aα=-2α,即??=?=?,
则?即?
所以矩阵A=?.
从而矩阵A的特征多项式f(λ)=(λ+2)(λ-1),
所以矩阵A的另一个特征值为1.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 矩阵与变换
1.(2014江苏,21B,10分)已知矩阵A=?,B=?,向量α=?,x,y为实数,若Aα=Bα,求x+y的
值.
解析 由已知,得Aα=??=?,Bα=??=?.
因为Aα=Bα,所以?=?.故?
解得?所以x+y=?.
2.(2014福建,21,14分)已知矩阵A的逆矩阵A-1=?.
(1)求矩阵A;
(2)求矩阵A-1的特征值以及属于每个特征值的一个特征向量.
解析 (1)因为矩阵A是矩阵A-1的逆矩阵,且|A-1|=2×2-1×1=3≠0,
所以A=??=?.
(2)矩阵A-1的特征多项式为f(λ)=?=λ2-4λ+3=(λ-1)(λ-3),
令f(λ)=0,得矩阵A-1的特征值为λ1=1或λ2=3,
所以ξ1=?是矩阵A-1的属于特征值λ1=1的一个特征向量,
ξ2=?是矩阵A-1的属于特征值λ2=3的一个特征向量.
3.(2013福建,21(1),7分)已知直线l:ax+y=1在矩阵A=?对应的变换作用下变为直线l':x+by=1.
(1)求实数a,b的值;
(2)若点P(x0,y0)在直线l上,且A?=?,求点P的坐标.
解析 (1)设直线l:ax+y=1上任意点M(x,y)在矩阵A对应的变换作用下的像是M'(x',y').
由?=??=?,得?
又点M'(x',y')在l'上,所以x'+by'=1,即x+(b+2)y=1,
依题意得?解得?
(2)由A?=?,得?解得y0=0.
又点P(x0,y0)在直线l上,所以x0=1.
故点P的坐标为(1,0).
评析 本题主要考查矩阵、矩阵与变换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
4.(2013江苏,21B,10分)已知矩阵A=?,B=?,求矩阵A-1B.
解析 设矩阵A的逆矩阵为?,则??=?,
即?=?,
故a=-1,b=0,c=0,d=?,从而A的逆矩阵为A-1=?,
所以A-1B=??
=?.
5.(2012江苏,21B,10分)已知矩阵A的逆矩阵A-1=?,求矩阵A的特征值.
解析 因为A-1A=E,所以A=(A-1)-1.
因为A-1=?,所以A=(A-1)-1=?,
于是矩阵A的特征多项式为f(λ)=?=λ2-3λ-4.
令f(λ)=0,解得A的特征值λ1=-1,λ2=4.
评析 本题主要考查矩阵的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6.(2011江苏,21B,10分)已知矩阵A=?,向量β=?.求向量α,使得A2α=β.
解析????A2=??=?.
设α=?.由A2α=β,得??=?,从而?
解得x=-1,y=2,所以α=?.
评析 本题考查矩阵运算法则等基础知识,对运算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属中等难度题.
7.(2011福建,21(1),7分)设矩阵M=?(其中a>0,b>0).
(1)若a=2,b=3,求矩阵M的逆矩阵M-1;
(2)若曲线C:x2+y2=1在矩阵M所对应的线性变换作用下得到曲线C':?+y2=1,求a,b的值.
解析 (1)设矩阵M的逆矩阵M-1=?,
则MM-1=?.又M=?,
所以??=?,
所以2x1=1,2y1=0,3x2=0,3y2=1,
即x1=?,y1=0,x2=0,y2=?,
故所求的逆矩阵M-1=? .
(2)设曲线C上任意一点P(x,y),它在矩阵M所对应的线性变换作用下得到点P'(x',y'),则?
?=?,即?又点P(x',y')在曲线C'上,所以?+y'2=1,
则?+b2y2=1为曲线C的方程.
又已知曲线C的方程x2+y2=1,故?
又a>0,b>0,所以?
三年模拟
A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考点基础题组
1.(2019无锡期末,21A)设旋转变换矩阵A=?,若?·A=?,求ad-bc的值.
解析 ∵A=?,∴??=?,
得??(6分)
即a=-4,b=3,c=2,d=-1.?(8分)
∴ad-bc=(-4)×(-1)-2×3=-2.?(10分)
2.(2019金陵中学检测,21B)若点A(2,1)在矩阵M=?对应变换作用下得到点B(4,5),求矩阵M
的逆矩阵.
解析 由题意得M?=?,即?=?,所以?解得?所以M=?.?(5分)
解法一:因为detM=?=-7,
所以M-1=?=?.?(10分)
解法二:设M-1=?,由M-1M=?,得?=?,所以?
解得c=?,d=?,e=?, f=-?,
所以M-1=?.?(10分)
3.(2019苏中、苏北七市第二次调研,21A)已知m,n∈R,向量α=?是矩阵M=?的属于特征
值3的一个特征向量,求矩阵M及另一个特征值.
解析 由题意得,Mα=3α,即??=?=?,
所以m=2,n=1,即矩阵M=?.?(5分)
矩阵M的特征多项式f(λ)=?=(λ-1)2-4=0,
解得矩阵M的另一个特征值λ=-1.?(10分)
4.(2019苏北三市(徐州、连云港、淮安)期末,21A)已知矩阵A=?,B=?,求A-1B.
解析 由公式易得A-1=?.?(5分)
所以A-1B=??=?.?(10分)
5.(2019苏州期末,21A)已知矩阵M=?的逆矩阵M-1=?,求实数m,n.
解析 由于MM-1=??=?=?,
所以?解得?
6.(2019南京、盐城期末,21A)直线l:2x-y+3=0经过矩阵M=?变换后还是直线l,求矩阵M的
特征值.
解析 设直线l上一点(x,y)经矩阵M变换后得到点(x',y'),
所以??=?,即?因为变换后的直线还是直线l,所以将点(x',y')代入直线l的方
程,
得2ax-(x+dy)+3=0,即(2a-1)x-dy+3=0,
所以?解得??(6分)
所以矩阵M的特征多项式f(λ)=?=?(λ-1),令f(λ)=0,
解得λ=?或λ=1,所以矩阵M的特征值为?与1.?(10分)
解答题(共80分)
B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专题综合题组
(时间:45分钟 分值:80分)
1.(2019苏锡常镇四市教学情况调查二,21A)已知矩阵A=?,其逆矩阵A-1=?,求A2.
解析 因为AA-1=?,即??=?,
所以??(2分)
解得a=1,b=?,c=-?,则A=?.?(5分)
所以A2=??=?.?(10分)
2.(2019南京期初调研,21A)已知矩阵A=?,向量α=?.
(1)若向量β=?满足Aβ=α,求x,y的值;
(2)求A-1.
解析 (1)因为矩阵A=?,向量α=?,β=?,且Aβ=α,
所以Aβ=??=?=?.?(3分)
所以?解得??(5分)
(2)因为矩阵M=?(ad-bc≠0)的逆矩阵为M-1=?,且矩阵A=?,
所以A-1=?.?(10分)
3.(2019南京三模,21A)已知矩阵M=?.
(1)求M2;
(2)求矩阵M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解析 (1)M2=??=?.?(4分)
(2)矩阵M的特征多项式f(λ)=?=(λ-1)(λ-3).
令f(λ)=0,解得M的特征值为λ1=1,λ2=3.?(6分)
①当λ=1时,??=?,得?
令x=1,则y=-1,于是矩阵M属于特征值1的一个特征向量为?.?(8分)
②当λ=3时,??=3?,得?
令x=1,则y=1,于是矩阵M属于特征值3的一个特征向量为?.
因此,矩阵M的特征值为1,3,分别对应的一个特征向量为?,?.?(10分)
4.(2019南师大附中期中,21A)已知二阶矩阵M=?的特征值λ=-2所对应的一个特征向量e
=?.
(1)求矩阵M;
(2)设曲线C在矩阵M作用下得到的曲线C'的方程为x2+y2=1,求曲线C的方程.
解析 (1)因为Me=λe,所以??=-2?.?(2分)
所以?所以?所以M=?.?(5分)
(2)设曲线C上任意一点P(x,y)在矩阵M作用下得到曲线x2+y2=1上的一点P'(x',y'),
则?=??,即??(7分)
又因为点P'(x',y')在曲线x2+y2=1上,所以x'2+y'2=1,即(-x+y)2+(2x)2=1.
整理得5x2-2xy+y2-1=0.
所以曲线C的方程为5x2-2xy+y2-1=0.?(10分)
5.(2019南通基地学校3月联考,21A)已知二阶矩阵A有特征值λ=-4,其对应的一个特征向量为e=
?,并且矩阵A对应的变换将点(1,2)变换成点(8,4),求矩阵A.
解析 设所求二阶矩阵A=?.
由题意得Ae=-4e,且A?=?.?(5分)
所以?解得?
所以A=?.?(10分)
6.(2019泰州期末,21A)已知矩阵M=?的一个特征值为-2,向量α=?,求Mα.
解析????f(λ)=?=λ2-(x-1)λ-(x+5)=0,将λ=-2代入上式,解得x=3,
所以M=?,所以Mα=??=?.
7.(2019苏中、苏北七大市三模,21A)已知a,b,c,d∈R,矩阵A=?的逆矩阵A-1=?.若曲线
C在矩阵A对应的变换作用下得到曲线y=2x+1,求曲线C的方程.
解析 由题意得,AA-1=?,即??=?=?,
所以a=1,b=1,c=2,d=0,
即矩阵A=?.?(5分)
设P(x,y)为曲线C上的任意一点,在矩阵A对应的变换作用下变为点P'(x',y'),
则?=??,即??(8分)
由已知条件可知,P'(x',y')满足y'=2x'+1,整理得2x-5y+1=0,
所以曲线C的方程为2x-5y+1=0.?(10分)
8.(2019江都中学、华罗庚中学等13校联考,21A)求曲线|x|+|y|=1在矩阵M=?对应的变换作
用下得到的曲线所围成图形的面积.
解析 设点(x0,y0)为曲线|x|+|y|=1上的任意一点,在矩阵M=?对应的变换作用下得到的点为
(x',y'),则??=?,所以??(5分)
所以曲线|x|+|y|=1在矩阵M=?对应的变换作用下得到的曲线为|x|+3|y|=1,所围成的图形为
菱形,其面积为?×2×?=?.?(10分)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