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9 11:1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1978年以后人们的生活情况1978年以前人们的生活状况 第7课 伟大的历史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今)中国现代史19491956196619761978中国现代史(1949——今)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起因及结果。
2、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了解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史实。第一篇章
尽扫残霾现真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请结合下列材料,思考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人民最渴望的是什么?愿望1:健全民主法制,平反冤假错案在黑暗中祈愿
愿望2:发展经济在黑暗中祈愿请结合下列材料,思考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人民最渴望的是什么?在黑暗中祈愿愿望4:发展文化教育请结合下列材料,思考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人民最渴望的是什么?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社论,公开提出“两个凡是”方针,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这一错误方针,它与人民的期盼相违背,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从而在思想理论界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讨论中求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意义:实质在转折中求是探究一:探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经过十年文革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
——社会根源 2、“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普遍不满
——现实原因 3、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思想基础 总结:第二篇章
力挽狂澜步正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历史意义材料1 (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061页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在转折中求是材料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及时地、果断地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反映了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全会作出的工作中心转移的新战略,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左”倾错误方针。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61页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材料3改革开放在转折中求是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材料4
为了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在这次会上,虽然华国锋仍担任党中央主席,但就确定党的指导思想、决定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政策来说,邓小平实际上已经成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唐正芒《中共党史简明教程》(下册)742页
在转折中求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北京)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两个凡是”的“左”倾思想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的指导方针1、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
2、实行改革开放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新思想
新路线
新核心
探究二: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伟大的
历史
转折1.20世纪70年代,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大讨论首先否定了( )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资产阶级自由化
C.“两个凡是”的方针 D.“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B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材料一:“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转折中求是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从此,我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大幕。
—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是改革开放的开端,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材料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下,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 2017年北师大版中国历史3、走上了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转折中求是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材料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20年间……中国综合国力空前增强,在世界上的地位明显提高……
—香港《文汇报》1998年12月19日4、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转折中求是探究三: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探究三:历史学家胡绳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你是如何理解的?思想纠错领导核心历史地位彻底纠正了文革期间“左”的思想错误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纠正了博古等人的错误指导思想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挽救党、红军、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 )
A.毛泽东 B.华国锋 C.江泽民 D.邓小平
4.中华民族在100多年伟大复兴的历程中,通过“中国新生” 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A.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战胜利
B.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
D.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诞生 DB第三篇章
春满神洲奔复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拨乱反正合作探究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在政治上、教育上的拨乱反正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_____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顺利完成
为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干部平反,恢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的名誉 。1.平反冤假错案在纠正中远航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邓小平在刘少奇同志追悼会上致悼词刘少奇的追悼会在纠正中远航2.恢复高考制度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邓小平的支持下,高考制度逐步得到恢复,1977年冬天进行了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教育工作的重大拨乱反正,为大批知识青年敞开了大学之门,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在纠正中远航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完成2、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1979年) “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应该是
是从1978年开始的”。
——法学家李步云在纠正中远航伟大的历史转折“两个凡是”导致两年徘徊促使真理标准问题
的大讨论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奠定基础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作出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保障拨乱反正毛泽东邓小平 回顾历史,从拯救中国于危亡之中,用革命手段使得中华民族“站起来”

到掀开改革开放大幕,让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中国驶上“富起来”的快车道 今天,从十八大到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带领中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以一个受尊重的发展中大国姿态屹立于世界舞台,吹响“强起来”的进军号角。习近平 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这种历史性的飞跃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壮哉,中国
美哉,中国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哪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
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第三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参考答案:因为会议全面纠正了“左”倾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
会议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必将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所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材料研读: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你能说说为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转折吗?课后活动: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
这段材料出自《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5日的社论《把全党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结合历史知识,谈谈材料中这一认识的重要历史意义。参考答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符合中国国情。只有坚定这样的认识,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