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老高考数学(理)二轮复习解答题 精讲1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课件(57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版老高考数学(理)二轮复习解答题 精讲1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课件(57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0-29 20:20:01

文档简介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阅卷案例
思维导图
(2019·全国卷Ⅲ,T18,12分)△ABC的内角分别为a,b,c,已知asin=bsin
A.(1)求B;(2)若△ABC为锐角三角形,且c=1,求△ABC面积的取值范围.本题考查:三角恒等变换、面积公式等知识,等价转化、化归的能力,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答题模板
标准解答
踩点得分
第1步:变式.利用正弦定理变形,化边为角,结合等式的性质约分.第2步:变角.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诱导公式、倍角公式将角A、角C统一成角B.第3步:计算.利用三角函数值求出角B的值.第4步:变式.利用面积公式得出面积,用正弦定理、和角公式、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整理得出边a与角C的关系第6步:下结论.求出面积的取值范围,并下结论.
第(1)问得分点及说明:1.正弦定理边角转化正确,并说明sin
A≠0,得2分.2.诱导公式应用、倍角公式拆开正确得2分.3.计算sin
正确,B的角度正确得2分.第(2)问得分点及说明:1.面积表示正确得1分.2.边a与角C的关系式正确得1分.3.由锐角三角形得出角A、角C的范围,由A+C=120°得出C的准确范围,进而求出a的范围得3分.4.求出面积范围,并下结论得1分.
命题点1 与三角形有关的边长、角度、面积问题
 等价转化思想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
(1)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关键是利用定理进行边角互化.①当出现边角混合时,常利用正弦定理;②当出现三边的平方时,常利用余弦定理.
(2)若想“边”往“角”化,常利用“a=2Rsin
A,b=2Rsin
B,c=2Rsin
C”;若想“角”往“边”化,常利用sin
A=,sin
B=,sin
C=,cos
C=等.
[高考题型全通关]
1.在△ABC中,a,b,c分别为内角A,B,C所对的边,已知acos
A=R,其中R为△ABC外接圆的半径,a2+c2-b2=S,其中S为△ABC的面积.
(1)求sin
C;
(2)若a-b=-,求△ABC的周长.
[解] 
(1)由正弦定理得
acos
A=,
∴sin
2A=1,又0<2A<2π,
∴2A=,则A=.
又a2+c2-b2=·acsin
B,
由余弦定理可得2accos
B=acsin
B,
∴tan
B=.
又0<B<π,∴B=,
∴sin
C=sin(A+B)
=sin
=.
(2)由正弦定理得==,
又a-b=-,∴
又sin
C=,
∴c=·=,
∴a+b+c=++.
[点评] 本题求解的关键有两点:一是acos
A=R=;二是面积公式S=acsin
B的代入.
2.已知函数f(x)=2cos2x-sin
2x,x∈R.
(1)求函数f(x)的单调递减区间及最大值;
(2)在△ABC中,角A,B,C对应的边分别是a,b,c,f(A)=-1,a=,且2sin
B=3sin
C,求边长b和c的值.
[解] (1)由题意知,函数f(x)=2cos2x-sin
2x
=1+cos
2x-sin
2x=1+2cos,
因为y=cos
x在区间[2kπ,2kπ+π](k∈Z)上单调递减,所以令2kπ≤2x+≤2kπ+π,
得kπ-≤x≤kπ+.所以f(x)的单调递减区间为(k∈Z).
当2x+=2kπ(k∈Z),即x=kπ-(k∈Z)时,f(x)有最大值3.
(2)因为f(A)=1+2cos=-1,
所以cos=-1,
又因为<2A+<,
所以2A+=π,即A=,
因为a=,由余弦定理,
得a2=b2+c2-2bccos
A=(b+c)2-3bc=7,
因为2sin
B=3sin
C,由正弦定理,
得2b=3c,所以b=3,c=2.
[点评] 在余弦定理中,要强化变形应用:如
①b2=a2+c2-2accos
B=(a+c)2-2ac-2accos
B;
②a2+c2-b2=2accos
B;
③cos
B=.
[教师备选]
(2020·江门模拟)在△ABC中,边a,b,c所对的角分别为A,B,C,已知a>c,△ABC的面积为2,sin
(A-B)+sin
C=sin
A,b=3.
(1)求sin
B的值;
(2)求边a,c的值.
[解] (1)由sin(A-B)+sin
C=sin
A,C=π-(A+B),
得sin
AcosB-cos
Asin
B+sin
(A+B)=sin
A,
即2sin
Acos
B=sin
A,
∵0A≠0,∴cos
B=.
∵0B=.
(2)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
B=a2+c2-ac,
得a2+c2-ac=9,①
又∵S△ABC=acsin
B=2,∴ac=6,②
由①②解得或
∵a>c,∴a=3,c=2.
命题点2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实际问题的策略
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实际应用问题时,通常要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求解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破解此类题的关键如下:
①分析:理解题意,弄清已知与未知,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
②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待求量尽可能地集中在相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三角形模型.
③求解作答:选择正、余弦定理求解,并检验解的合理性,然后作答.
④避免误差:解三角形时,应尽可能用原始数据,少用间接求出的量.
[高考题型全通关]
1.(2020·长沙模拟)高铁是我国国家名片之一,高铁的修建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与汗水.如图所示,B,E,F为山脚两侧共线的三点,在山顶A处测得这三点的俯角分别为30°,60°,45°,计划沿直线BF开通穿山隧道,现已测得BC,DE,EF三段线段的长度分别为3,1,2.
(1)求出线段AE的长度;
(2)求出隧道CD的长度.
切入点:(1)结合图形及角的关系得出∠F、∠FAE,△AEF可解.
(2)利用CD=BE-BC-DE求解.
[解] (1)由已知可得EF=2,∠F=45°,∠EAF=60°-45°=15°,
在△AEF中,由正弦定理得:=,
即=,解得AE=2(+1).
(2)由已知可得∠BAE=180°-30°-60°=90°,
在Rt△ABE中,BE=2AE=4(+1),
所以隧道长度CD=BE-BC-DE=4.
2.如图,为了测量A,B两点间的距离,观察者找到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C,D,E.从D点测得∠ADC=67.5°,从C点测得∠ACD=45°,∠BCE=75°,从E点测得∠BEC=60°.若测得DC=2
km,CE=
km,求A,B两点间的距离.
[解] 在△ADC中,∠ACD=45°,∠ADC=67.5°,
则∠DAC=180°-45°-67.5°=67.5°,又DC=2
km,则AC=DC=2
km.
在△BCE中,∠BCE=75°,∠BEC=60°,则∠EBC=180°-75°-60°=45°.
由正弦定理可得=,又CE=
km,所以BC===
km,
在△ABC中,AC=2
km,BC=
km,∠ACB=180°-∠ACD-∠BCE=60°,
则AB2=AC2+BC2-2AC·BCcos∠ACB=9,则AB=3
km.
命题点3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
角度一 以平面几何为载体的解三角形问题
 解决以平面几何为载体的解三角形问题应注意的4个方面
一是充分利用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
二是出现多个三角形时,从条件较多的三角形突破求解;
三是四边形问题要转化到三角形中去求解;
四是通过三角形中的不等关系确定角或边的范围.
[高考题型全通关]
1.如图,在平面四边形
ABCD中,AC与BD为其对角线,已知BC=1,且cos∠BCD=-.
(1)若AC平分∠BCD,且AB=2,求AC的长;
(2)若∠CBD=45°,求CD的长.
[解] (1)若对角线AC平分∠BCD,
即∠BCD=2∠ACB=2∠ACD,
∴cos∠BCD=2cos2∠ACB-1=-,
∵cos∠ACB>0,∴cos∠ACB=.
∵在△ABC中,BC=1,AB=2,
cos∠ACB=,
∴由余弦定理AB2=BC2+AC2-2BC·AC·cos∠ACB可得,
AC2-AC-3=0,
解得AC=,或AC=-(舍去),
∴AC的长为.
(2)∵cos∠BCD=-,
∴sin∠BCD==,
又∵∠CBD=45°,
∴sin∠CDB=sin(180°-∠BCD-45°)
=sin(∠BCD+45°)
=(sin∠BCD+cos∠BCD)=,
∴在△BCD中,
由正弦定理=,
可得CD==5,
即CD的长为5.
2.在△ABC中,∠A=90°,点D在BC边上.在平面ABC内,过D作DF⊥BC且DF=AC.
(1)若D为BC的中点,且△CDF的面积等于△ABC的面积,求∠ABC;
(2)若∠ABC=45°,且BD=3CD,求cos∠CFB.
[解] (1)如图所示,D为BC的中点,所以BD=CD.
又S△ABC=S△CDF,即AB×AC=CD×DF=BC×AC,
从而BC=2AB,
又∠A=90°,
从而∠ACB=30°,
所以∠ABC=90°-30°=60°.
(2)由∠ABC=45°,从而AB=AC,
设AB=AC=k,则BC=k.
又BD=3CD,所以BD=BC=k,CD=k.
因为DF=AC=k,
从而BF==k,CF==k.
法一:由余弦定理,得
cos∠CFB=
==.
法二:所以cos∠DFB==,
从而sin∠DFB==,cos∠DFC==,
从而sin
∠DFC==.
所以cos∠CFB=cos=.
[点评] 求解本题(1)的关键是由S△CDF=S△ABC求得BC=2AB;
求解本题(2)的关键是借助勾股定理及条件BD=3CD,推出DF及BF的长度(或比值关系).另本题(1)(2)问没有直接联系,在解题上可采用跳步解答,直接求解第(2)问.
角度二 最值(范围)问题
 三角形面积的最值问题的两种解决方法
一是将面积表示为边的形式,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得最大值或最小值;
二是将面积用三角形某一个角的三角函数表示,结合角的范围确定三角形面积的最值.
[高考题型全通关]
1.△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已知2bcos
C=2a-3c.
(1)求tan的值:
(2)若+=2,且||=2,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解] (1)△ABC中,2bcos
C=2a-3c,
由正弦定理得,2sin
Bcos
C=2sin
A-3sin
C,
即2sin
Bcos
C=2sin(B+C)-3sin
C,
所以0=2cos
Bsin
C-3sin
C.
又C∈(0,π),所以sin
C≠0,
所以cos
B=.
又B∈(0,π),所以B=,
所以tan==
====2-.
(2)由+=2,所以M为AB中点,如图所示.
在△BMC中,由余弦定理得
CM2=BM2+BC2-2BM·BC·cos
B,
所以24=BM2+BC2-BM·BC,
即24≥2BM·BC-BM·BC,
所以BM·BC≤=24(2+),
当且仅当BM=BC时等号成立.
所以S△ABC=2S△BCM=2×BC·BM·sin
B
≤24(2+)×=24+12,
所以△ABC面积的最大值为24+12.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由+=2得出M为AB的中点,进而得出S△ABC=2S△MBC.在求S△ABC最值时,不等式起了关键作用.
2.(2020·武汉模拟)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满足cos
2A-cos
2B=2sin
sin
.
(1)求角B的值;
(2)若b=≤a,求a-c的取值范围.
[解] (1)∵cos
2A-cos
2B=2sinsin=2
=2
=×-×=+cos
2A,
∴cos
2B=-,可得2cos2
B-1=-,
∴cos2B=,即cos
B=±,
∵B∈(0,π),∴B=或.
(2)∵b=≤a,
∴由(1)可得B=,由正弦定理====2,可得a=2sin
A,c=2sin
C,
∴a-c=2sin
A-sin
C=2sin
A-sin
=2sin
A-sin
cos
A+cossin
A
=sin
A-cos
A=sin.
∵b≤a,
∴≤A<,≤A-<,
∴a-c∈.
[点评] 本题(2)求解的关键是借助正弦定理实现边与角的互化,即a-c=2sin
A-sin
C,鉴于A+C=,从而C=-A,从而优化边的最值问题为三角函数f(A)=sin的范围问题,可借助三角函数的性质求解,但需注意b≤a所隐含的角A范围:≤A<.
2/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