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兼 爱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出身平民,注重实践,善于制作,相传他的木工技术,与鲁班齐名;在学术上,初受孔子影响,后嫌儒家的“礼”过于烦琐,创建了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
文化常识积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旧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伦理秩序渐趋瓦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于变革之中。当时的社会,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强凌弱、众暴寡、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了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剧。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墨子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平的倡导者,目睹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首先提出了为广大平民着想的“兼爱”思想主张。
背景介绍
墨 家
墨家学派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是诸子百家之一。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地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等。
因为墨家思想独有的政治属性,兼之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
文化常识积累
1.读准字音
预习检查
3.一词多义
预习检查
预习检查
预习检查
预习检查
6.文化常识
圣人:一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二专指孔子。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预习检查
兼 爱
文本梳理
梳理结构
本课阐述了墨子“天下兼相爱则治”的思想主张。文章从探究世乱的根源入手,从反面证明了“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从正面指出治乱的灵丹妙药是“兼相爱”,并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兼相爱”和实施“兼相爱”的社会效果,从正面证明了“兼相爱”的重要性,最后告诫人们 “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概述内容
1.如何理解“兼爱”?
明确 “兼”就是“广泛地、全部地”;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地、全部地爱,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兼相爱”指的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是全体的、无差等的爱,与孔子所谓“爱人”的主张有所不同。
2.文章第一段是如何说理的?
明确 第一段先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作者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说明“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 的重要性,以此来引起下文。
问题探究
3.墨子说:“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那么他是如何分析产生这种混乱的原因的?
明确 墨子从彼此两方面进行分析:君自爱不爱臣,臣自爱不爱君;父自爱不爱子,子自爱不爱父;兄自爱不爱弟,弟自爱不爱兄。这种“利己”“亏他”的现象,都是由于不相爱引起的。“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即使是小偷、强盗也是这样的,偷盗别人的家来使自己家得利。以至于“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天下的混乱,全部都在这里了。 损人利己是天下混乱的总根源。
4.既然墨子认为“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那么他提出了怎样的方法来解决“乱”呢?本文又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 “兼相爱”是治理社会混乱的良方。
他说:“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如果让天下人都彼此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顺的人吗?用反问句来作肯定的回答。“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臣子对君王父兄孝顺,君王父兄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其身,就不会出现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乱,甚至连小偷强盗也会没有了,像这样天下就能得到治理。“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所以墨子说:不能不劝人彼此相爱,就是这个道理。
5.“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灵丹妙药,它对当时的社会有效吗?
明确 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难以施行,且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而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6.孟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究竟有什么区别?
明确 (1)儒家“仁”的核心价值——强调“忠孝”,人与人之间要有贵贱尊卑之分。《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就是说,对于万物,只需要爱惜,但不需要用仁德对待。对于老百姓呢,只需要仁德,但不需要亲爱。所以孟子的仁爱是有等级的,有先后次序的,并不是平等无差别的爱,这就是“仁爱”。
(2)墨家“兼爱”的核心价值——倡导博爱,人与人之间没有贵贱尊卑之分。墨子直接把别人的国家看成自己的国家,把别人的亲人看成自己的亲人,把别人看成自己。爱自己多少,就要爱别人多少;爱自己父母多少,就要爱别人父母多少,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分毫不差。这就是“兼爱”。墨子的兼爱实际上倡导四海之内皆兄弟,相互关爱,团结互助,没有怨恨,没有矛盾,没有战争,这也正是我们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7.《兼爱》一文在说理和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 (1)在说理方面,逻辑严密,论辩一气呵成,富有说服力。
①有很强的逻辑性。文章开头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的观点,接着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起不相爱”,接着又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最后总结“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文章中每一段的开头句都是一个小的分论点,但段与段中间又环环相扣,一气呵成,逻辑严谨,结构富有层次感。
②层层推理,正反对比。本文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论证道理,由小及大,层层推理,正反对照,通俗易懂。行文中作者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其相互间的利害关系,如君臣、父子、大夫和诸侯之间的爱与不爱的关系及其正反不同的结果,通过结果的对比,由浅入深,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使要表达的意思清清楚楚。
(2)在语言方面,文风质朴,不重文采。就近取譬,至为浅近,重在以理服人。没有铺陈扬厉的气势,也没有辞藻华丽的语句,读起来更没有佶屈聱牙之感。在《兼爱》整篇文章之中,字里行间都散发着一种浅白朴实的文气,让我们在赞叹墨子论辩色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清新质朴的文风。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初步了解了墨子的“兼爱”思想,那么继承墨子“兼爱”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现代社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示例:观点1:墨子的“兼爱”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宗旨是相一致的。墨子的“兼爱” 思想不是局限于社会的等级身份范围,而是充盈着现代意义上人道主义的博爱精神。以兼相爱治理天下,让耳聪目明的人都互相帮助,身强体壮的人都互相帮忙,具有道德学问的人都互相教诲,使年老而没有妻子儿女的人得以颐养天年,年幼弱小没有父母的儿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使饥者都得食,寒者都得衣,劳者都得息,乱者都得治。这样,所有天下的祸害、抢夺、怨恨,都可以不发生,这是由于相爱的缘故,所以仁者称赞它。因此,墨子的上述“兼爱”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不相矛盾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完全一致的。
观点2:墨子“兼爱”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借鉴作用。墨子说:“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其次,“兼爱”是社会公德。“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也就是说“兼爱”与“相利”是统一的。再者,消除社会罪恶产生的基本方法是“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措施就是力倡“兼爱”,“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观点3:继承墨子的“兼爱”思想,弘扬墨子身体力行的“兼爱”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墨子和墨家学派提出“兼爱”作为治世理想,而且墨家从墨子到其弟子,都亲身参加生产劳动,为他人利益而不爱惜自身,奔走四方解人急难。墨子的这种思想,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他那种身体力行的精神,也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感召力。如能弘扬墨子所倡导的“兼爱”精神,并能尽我所能,身体力行,那么对消除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化解民事纠纷,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扶贫济困的风气,以及促进社会和谐是有很大益处的。
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墨子善于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论证,如君臣、父子、大夫和诸侯之间的爱与不爱的关系及其正反不同的结果,通过结果的对比,由浅入深,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使要表达的意思清清楚楚。
正反对比法,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
1.横比。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坏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定。
2.纵比。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今昔进行对比,往往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效果。
迁移练笔
请以“看人不可求全责备”为题目,运用正反对比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段。
参考答案:
看人不可求全责备
看待一个人,我们不能只看到其自身的不足而忽视他的特长。
西汉的汉文帝,明知贾谊是难得的人才,却不重用他。后人李商隐叹曰:“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原来汉文帝向贾谊请教的不是治国大计,而是些鬼神之说。贾谊难怪无言以对。而汉文帝却因此弃贤臣不用。呜呼,求全责备误人竟至于此!
然而,历史上也有“不以一眚而掩大德”的秦穆公,有“七擒七纵孟获”而让其自治边境的诸葛亮,有宽容忠臣直谏失礼的唐太宗。林肯更幽默,当他起用格兰特为司令时,有人说格兰特贪杯误事,林肯笑言“那我就以香槟相送”。是的,格兰特有贪杯的缺点,但林肯看中他的是出色的军事才能,后来北军的胜利证明了林肯的正确选择。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