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2021高考数学二轮专题训练第三篇解题技巧思想导引课件(5份打包) | | |
格式 | zip | ||
文件大小 | 3.4MB | ||
资源类型 | 教案 | ||
版本资源 | 通用版 | ||
科目 | 数学 | ||
更新时间 | 2021-02-11 20:26:22 |
1.
故q的取值范围是(-1,0)∪(0,+∞).
答案:(-1,0)∪(0,+∞)
二
由参数的取值范围引起的分类讨论
【典例2】已知函数f(x)=ex(ax2+x+a)(其中常数a≥0).
(1)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
(2)若函数f(x)≤ex(ax2+2x)+1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析】(1)函数f(x)的定义域为R,且f′(x)=(ax+a+1)(x+1)ex,
①当a=0时,f′(x)=ex(x+1),当x>-1时,f′(x)>0,当x<-1时,f′(x)<0,
所以函数f(x)的单调增区间为(-1,+∞),单调减区间为(-∞,-1).
②当a>0时,f′(x)=a(x+1)
ex,则方程f′(x)=0有两根-1,-
,
且-1>-
.
所以函数f(x)的单调增区间为
和(-1,+∞),单调减区间为
综上可知,当a>0时,函数f(x)的单调增区间为
和(-1,+∞),
单调减区间为
当a=0时,函数f(x)的单调增区间为(-1,+∞),
单调减区间为(-∞,-1).
(2)函数f(x)≤ex(ax2+2x)+1恒成立转化为a≤x+
在R上恒成立.
令h(x)=x+
,则h′(x)=
,易知h(x)在(0,+∞)上为增函数,在(-∞,0)上为
减函数.
所以h(x)min=h(0)=1,则a≤1.
又依题设知a≥0,故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0,1].
【技法点拨】
若遇到题目中含有参数的问题,常常结合参数的意义及对结果的影响进行分类讨论,此种题目为含参型,应全面分析参数变化引起结论的变化情况,参数有几何意义时还要考虑适当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要做到分类标准明确、不重不漏.
【变式训练】
已知函数f(x)=x2-(2m+1)x+ln
x(m∈R).
(1)当m=-
时,若函数g(x)=f(x)+(a-1)ln
x恰有一个零点,求a的取值范围;
(2)当x>1时,f(x)<(1-m)x2恒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
【解析】(1)函数g(x)的定义域为(0,+∞).
当m=-
时,g(x)=aln
x+x2,
所以g′(x)=
①当a=0时,g(x)=x2,在x∈(0,+∞)上,g(x)=0无解.所以x>0时无零点,即a≠0.
②当a>0时,g′(x)>0,所以g(x)在(0,+∞)上单调递增,取x0=
,则
=-1+
<0,
因为g(1)=1,所以g(x0)·g(1)<0,此时函数g(x)恰有一个零点,即a>0.
③当a<0时,令g′(x)=0,解得x=
.
当0时,
g′(x)<0,
所以g(x)在
上单调递减;
当x>
时,g′(x)>0,
所以g(x)在
上单调递增.
要使函数g(x)有一个零点,
则
=0,即a=-2e.
综上所述,若函数g(x)恰有一个零点,则a=-2e或a>0.
(2)令h(x)=f(x)-(1-m)x2=mx2-(2m+1)x+ln
x,根据题意,当x∈(1,+∞)时,h(x)<0
恒成立.
又h′(x)=2mx-(2m+1)+
①若0,则x∈
时,h′(x)>0恒成立,所以h(x)在
上是增函数,
且h(x)∈
所以不符合题意.
②若m≥
,则x∈(1,+∞)时,h′(x)>0恒成立,所以h(x)在(1,+∞)上是增函数,
且h(x)∈(h(1),+∞),所以不符合题意.
③若m≤0,则x∈(1,+∞)时,恒有h′(x)<0,故h(x)在(1,+∞)上是减函数,于是“h(x)<0对任意x∈(1,+∞)都成立”的充要条件是h(1)≤0,即m-(2m+1)≤0,解得m≥-1,故-1≤m≤0.
综上,m的取值范围是[-1,0].
三 由图形位置或形状引起的分类讨论
【典例3】(1)已知半径为5的球的两个平行截面的周长分别为6π和8π,则两平行截面间的距离是( )
A.1 B.2 C.1或7 D.2或6
【解析】选C.画出球的截面图.如图所示.
是一个球的大圆,两平行直线是球的两个平行截面的直径,m=
=4,n=
=3,
当两个平行截面在球心的两侧时,
两平行截面间的距离是m+n=7;
当两个平行截面在球心的同侧时,
两平行截面间的距离是m-n=1.
(2)设F1,F2为椭圆
=1的两个焦点,P为椭圆上一点.已知P,F1,F2是一个直角
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且|PF1|>|PF2|,求
的值.
【解析】①若∠PF2F1=90°,
则|PF1|2=|PF2|2+|F1F2|2,
又因为|PF1|+|PF2|=6,|F1F2|=2
,
解得|PF1|=
,|PF2|=
,所以
=
.
②若∠F1PF2=90°,则|F1F2|2=|PF1|2+|PF2|2.
所以|PF1|2+(6-|PF1|)2=20,
所以|PF1|=4,|PF2|=2,
所以
=2.综上知,
=
或2.
【技法点拨】
六类常见的由图形的位置或形状变化引起的分类整合
(1)二次函数对称轴的变化;(2)函数问题中区间的变化;(3)函数图象形状的变化;(4)直线由斜率引起的位置变化;(5)圆锥曲线由焦点引起的位置变化或由离心率引起的形状变化;(6)立体几何中点、线、面的位置变化等.
【变式训练】
1.已知实数x,y满足约束条件
如果目标函数z=x+ay的最大值为
,
则实数a的值为( )
【解析】选D.先画出线性约束条件所表示的可行域,如图中阴影部分所示,目标
函数化为y=-
x+
z,当a>0时,-
<0,只需目标函数截距最大.
①若
,即a>2,最优解为
a=3,符合题意;
②若
,即0,不符合题意,舍去.
当a<0时,-
>0,只需目标函数截距最小.
③若
,即a<-2,最优解为C(-2,-2),
z=-2-2a=
,a=-
,符合题意;
④若
,即-2,此时a=
,不符合题意,舍去.
⑤若-
>1,即-1,
,不符合题意,舍去;
综上可知实数a的值为3或-
.
2.设函数f(x)=x2-2x+2,x∈[t,t+1],t∈R,求函数f(x)的最小值.
【解析】f(x)=x2-2x+2=(x-1)2+1,x∈[t,t+1],t∈R,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为x=1.当t+1<1,即t<0时,函数图象如图(1)所示,函数f(x)在区间[t,t+1]上为减函数,所以最小值为f(t+1)=t2+1;
当t≤1≤t+1,即0≤t≤1时,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在对称轴x=1处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f(1)=1;
当t>1时,函数图象如图(3)所示,函数f(x)在区间[t,t+1]上为增函数,所以最小
值为f(t)=t2-2t+2.
综上可知,f(x)min=
四
由运算、性质引起的分类讨论
【典例4】设{an}是无穷等差数列,公差为d,前n项和为Sn.
(1)设a1=40,a6=38,求Sn的最大值;
(2)设S9=0,且a2+a3+a4+a5=-18,令bn=|an|,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n.
【解析】(1)数列{an}是无穷等差数列,公差为d,
由于a1=40,a6=38,
所以a6=a1+5d,a6-a1=-2=5d,解得d=-
.
当n=100或101时,Sn取得最大值2
020;
(2)由题意知,
解得
故an=3n-15,所以当n≤5时,an≤0,
故Tn=|a1|+|a2|+…+|an|=-a1-a2-…-an
当n>5时,
Tn=|a1|+|a2|+…+|an|=(-a1-a2-…-a5)+a6+…+an
=Sn-2S5=
所以Tn=
【技法点拨】
计算时,常遇到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这时一般是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函数奇偶性、指数性质、对数性质等进行分类讨论,在处理分段函数问题时,首先要确定自变量的取值属于哪个区间段,再选取相应的对应法则.离开定义域讨论问题是产生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变式训练】
1.已知a>0,b>0且a≠1,b≠1,若logab>1,则( )
A.(a-1)(b-1)<0
B.(a-1)(a-b)>0
C.(b-1)(b-a)<0
D.(b-1)(b-a)>0
【解析】选D.因为a>0,b>0且a≠1,b≠1,
所以当a>1,即a-1>0时,
不等式logab>1可化为
>a1,即b>a>1,
所以(a-1)(a-b)<0,(a-1)(b-1)>0,(b-1)(b-a)>0.当0logab>1可化为0,(b-1)(b-
a)>0.
2.已知函数f(x)(x∈R)满足f(-x)=2-f(x),若函数y=
与y=f(x)图象的交点为
(x1,y1),(x2,y2),…,(xm,ym),则
(xi+yi)=( )
A.0 B.m C.2m D.4m
【解析】选B.函数f(x)(x∈R)满足f(-x)=2-f(x),即f(x)+f(-x)=2,可得f(x)的
图象关于点(0,1)对称,函数y=
,即y=1+
的图象关于点(0,1)对称.所以函
数y=
与y=f(x)图象的交点也关于(0,1)对称,关于(0,1)对称的两个点的横
坐标和为0,纵坐标和为2.当交点不在对称轴上时,m为偶数,所以
(xi+yi)=
xi+
yi=0×
+2×
=m;
当有交点在对称轴上时,m为奇数,
则
(xi+yi)=
xi+
yi=0×
+0+2×
+1=m.
综上,
(xi+yi)=m.(共28张PPT)
第4讲 数
形
结
合
题型特点
常用方法
借助形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来阐述数之间的关系,把数转化为形,即以形作为手段,数作为目的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思想.
借助于数的精确性、规范性及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质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语言结合,达到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和谐统一.通过对规范图形或示意图形的观察分析,化抽象为直观,化直观为精确,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它是数学的规律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一 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与方程中的应用
【典例1】(1)已知函数f(x)满足当x≤0时,f(x-2)=f(x),且当x∈(-2,0],f(x)=
|x+1|-1;当x>0时,f(x)=logax(a>0且a≠1).若函数f(x)的图象上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恰好有3对,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5,+∞) B.(2,4) C.(3,5) D.(3,4)
(2)已知函数f(x)=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1,2)对称
B.函数f(x)在(-∞,1)上是增函数
C.函数f(x)的图象上至少存在两点A,B,使得直线AB∥x轴
D.函数f(x)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
【解析】(1)选C.函数f(x)满足当x≤0时,f(x-2)=f(x),此时函数的周期为2,
当x∈(-2,0]时,f(x)=|x+1|-1,函数f(x)图象上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恰好有3对,
根据函数f(x)在(-∞,0]上的图象,画出关于原点对称的图象,则函数f(x)=logax
的图象与所作函数的图象有3个交点,所以
解得3(2)选A.由f(x)=
知f(x)是y=
(a>0)型函数,作出其简图如图所
示.
从图象可以看出f(x)的图象关于点(1,2)成中心对称;其在区间(-∞,1)和(1,+∞)
上均是减函数;没有能使AB∥x轴的点存在.即只有A正确.
【技法点拨】
利用数形结合探究方程解的问题的注意点
(1)讨论方程的解(或函数的零点)一般可构造两个函数,使问题转化为讨论两曲线的交点问题.
(2)正确作出两个函数的图象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数形结合应以快和准为原则,不要刻意去用数形结合.
【变式训练】
已知函数f(x)=
其中m>0.若存在实数b,使得关于x的方程
f(x)=b有三个不同的根,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作出f(x)的图象如图所示.
当x>m时,x2-2mx+4m=(x-m)2+4m-m2.
所以要使方程f(x)=b有三个不同的根,
则有4m-m20.又m>0,解得m>3.
答案:(3,+∞)
二
数形结合思想在求解不等式或参数范围中的应用
【典例2】(1)已知函数f(x)=
若|f(x)|≥ax,则a的取值范围
是( )
A.(-∞,0]
B.(-∞,1]
C.[-2,1]
D.[-2,0]
(2)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且满足f(x+2)=f(x).当x∈[0,1]时,f(x)=2x.
若在区间[-2,3]上方程ax+2a-f(x)=0恰有四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a的取值
范围是________.?
【解析】(1)选D.作出函数y=|f(x)|的图象,如图,
当|f(x)|≥ax时,必有k≤a≤0,其中k是y=x2-2x(x≤0)在原点处的切线斜率,显然,k=-2.
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2,0].
(2)由题可知f(x)为周期为2的偶函数,可得图象如图,
因为在区间[-2,3]上方程ax+2a-f(x)=0恰有四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即过定点A(-2,
0)的直线y=ax+2a在区间[-2,3]上与函数f(x)图象恰有四个交点,则由图可知直
线斜率kAC,kAB=
,即可得a的取值范围
为
.
答案:
【技法点拨】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处理不等式问题,要从题目的条件与结论出发,着重分析其几何意义,从图形上找出解题思路.因此,往往通过构造熟知的函数,作出函数图象,利用图象的交点和图象的位置求解不等式.
【变式训练】
1.若存在实数a,对任意的x∈[0,m],都有(sin
x-a)·(cos
x-a)≤0恒成立,则实数m的最大值为( )
【解析】选C.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y=sin
x和y=cos
x的图象,
当m=
时,要使不等式恒成立,只有a=
,
当m>
时,在x∈[0,m]上,必须要求y=sin
x和y=cos
x的图象不在y=a=
的同
一侧.所以m的最大值是
.
2.若不等式
的解集为区间[a,b],且b-a=2,则k=________.?
【解析】如图,分别作出直线y=k(x+2)-
与半圆y=
的图象.因为
≤k(x+2)-
的解集为[a,b],由图象知b=3,
由题意,知直线在半圆的上方,且过定点A(-2,-
),由b-a=2,可知b=3,a=1,即直
线与半圆交点N的横坐标为1,代入y=
,所以直线y=k(x+2)-
过点
(1,2
),则k=kAN=
答案:
三
数形结合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典例3】(1)设P为双曲线x2-
=1右支上一点,M,N分别是圆C1:(x+4)2+y2=4和圆
C2:(x-4)2+y2=1上的点,设|PM|-|PN|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m,n,则|m-n|=( )
A.4 B.5 C.6 D.7
【解析】选C.由题意得,圆C1:(x+4)2+y2=4的圆心为(-4,0),半径为r1=2;圆C2:
(x-4)2+y2=1的圆心为(4,0),半径为r2=1.
设双曲线x2-
=1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4,0),F2(4,0).如图所示,连接PF1,PF2,F1M,F2N,
则|PF1|-|PF2|=2.
又|PM|max=|PF1|+r1,|PN|min=|PF2|-r2,
所以|PM|-|PN|的最大值m=|PF1|-|PF2|+r1+r2=5.又|PM|min=|PF1|-r1,
|PN|max=|PF2|+r2,
所以|PM|-|PN|的最小值n=|PF1|-|PF2|-r1-r2=-1,所以|m-n|=6.
(2)已知P是直线l:3x+4y+8=0上的动点,PA,PB是圆x2+y2-2x-2y+1=0的两条切线,A,B是切点,C是圆心,则四边形PACB面积的最小值为________.?
【解析】从运动的观点看问题,当动点P沿直线3x+4y+8=0向左上方或右下方无穷
远处运动时,直角三角形PAC的面积S△PAC=
|PA|·|AC|=
|PA|越来越大,从而
S四边形PACB也越来越大;当点P从左上、右下两个方向向中间运动,S四边形PACB变小,显
然,当点P到达一个最特殊的位置,即CP垂直于直线l时,S四边形PACB应有唯一的最小
值,此时|PC|=
=3,
从而|PA|=
所以(S四边形PACB)min=2×
×|PA|×|AC|=2
.
答案:2
【技法点拨】
应用几何意义数形结合法解决问题需要熟悉常见的几何意义的代数形式,主要有:①比值——可考虑直线的斜率;②二元一次式——可考虑直线的截距;③根式型分式——可考虑点到直线的距离;④根式——可考虑两点间的距离.
【变式训练】
1.已知动点P(x,y)在椭圆
=1上,若A点坐标为(2,0),|
|=1
且
=0,则|
|的最小值为( )
A.3 B.
C.2 D.
【解析】选B.由题中的方程可得右焦点的坐标为(2,0),由题意可得A为右焦点,
由|
|=1,可得以A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如图.
因为
=0,所以PM⊥AM,
所以|
|为P到圆A的切线长,即|
|=
所以当|PA|最小时,|
|取最小值,
因为P在椭圆上,而a=4,c=2,
所以a-c≤|PA|≤a+c,
即|PA|∈[2,6],
所以|
|的最小值为
2.已知直线l1:2x-y+3=0和直线l2:x=-1,抛物线y2=4x上的点P到直线l1和直线l2的距
离之和的最小值是( )
A.
B.2
C.
D.
【解析】选A.如图所示,
过点P作PN⊥l2,PM⊥l1,垂足分别为N,M.连接PF.
因为直线l2是抛物线y2=4x的准线,所以|PN|=|PF|.
所以当且仅当三点M,P,F共线时,动点P到直线l1和l2的距离之和取得最小值.
所以最小值|FM|=
.(共30张PPT)
第5讲 转化与化归
题型特点
常用方法
1.熟悉化原则 2.简单化原则
3.直观化原则 4.正难则反原则
1.直接转化法 2.换元法 3.数形结合法 4.构造法
5.坐标法 6.类比法 7.特殊化方法
8.等价问题法 9.加强命题法 10.补集法
转化与化归思想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其核心是把复杂的问题化归为简单的问题,将较难的问题化归为较容易求解的问题,将未能解决的问题化归为已经解决的问题.
一
一般与特殊的相互转化
【典例1】(1)在△ABC中,三边长a,b,c满足a+c=3b,则
的值为( )
【解析】选C.令a=4,c=5,b=3,则符合题意(取满足条件的三边).则由C=90°,得
tan
=1.
由tan
A=
,得
,解得tan
(负值舍去).所以
(2)过抛物线y=ax2(a>0)的焦点F作一直线交抛物线于P,Q两点,若线段PF,FQ的长
分别为p,q,则
=________.?
【解析】不妨设PQ的斜率k=0,因为抛物线焦点坐标为
,把直线方程y=
代入抛物线方程得x=±
,
所以PF=FQ=
,即p=q=
,从而
=2a+2a=4a.
答案:4a
【技法点拨】
(1)一般问题特殊化,使问题处理变得直接、简单.特殊问题一般化,可以使我们从宏观整体的高度把握问题的一般规律,从而达到成批处理问题的效果.
(2)对于某些选择题、填空题,如果结论唯一或题目提供的信息暗示答案是一个定值时,可以把题中变化的量用特殊值代替,即可得到答案.
【变式训练】
1.设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若点M,N满足
则
=( )
A.20
B.15
C.9
D.6
【解析】选C.(特例法)若四边形ABCD为矩形,建系如图.
由
,知M(6,3),N(4,4),
所以
=(6,3),
=(2,-1),
=6×2+3×(-1)=9.
2.已知函数f(x)=(a-3)x-ax3在[-1,1]上的最小值为-3,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
是( )
A.(-∞,-1]
B.[12,+∞)
C.[-1,12]
D.
【解析】选D.当a=0时,函数f(x)=-3x,x∈[-1,1],显然满足条件,故排除A,B;
(注意,对于特殊值的选取,越简单越好,0,1往往是首选.)
当a=-
时,函数f(x)=
,
f′(x)=
(x2-1),当-1≤x≤1时,f′(x)≤0,所以f(x)在[-1,1]上单调递
减,所以f(x)min=f(1)=
=-3,满足条件,故排除C.
二
正与反的相互转化
【典例2】(1)若对于任意t∈[1,2],函数g(x)=x3+
x2-2x在区间(t,3)上总
不为单调函数,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得g′(x)=3x2+(m+4)x-2,
若g(x)在区间(t,3)上总为单调函数,则①g′(x)≥0在(t,3)上恒成立,或②g′(x)≤0在(t,3)上恒成立.
由①得3x2+(m+4)x-2≥0,即m+4≥
-3x在x∈(t,3)上恒成立,所以m+4≥
-3t
恒成立,则m+4≥-1,即m≥-5;由②得m+4≤
-3x在x∈(t,3)上恒成立,则m+4≤
-9,则m≤-
.
所以函数g(x)在区间(t,3)上总不为单调函数的m的取值范围为-答案:- (2)(2020·大庆模拟)若命题“?x0∈R,
+2mx0+m+2<0”为假命题,则m的取值
范围是( )
A.(-∞,-1]∪[2,+∞)
B.(-∞,-1)∪(2,+∞)
C.[-1,2]
D.(-1,2)
【解析】选C.命题“?x0∈R,
+2mx0+m+2<0”为假命题,则命题的否定
“?x∈R,x2+2mx+m+2≥0”为真命题,所以Δ=4m2-4(m+2)≤0,
所以-1≤m≤2.所以m的取值范围为[-1,2]
.
【技法点拨】
正与反的转化法
正难则反,利用补集求得其解,这就是补集思想,一种充分体现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一般地,题目若出现多种成立的情形,则不成立的情形相对很少,从反面考虑较简单.因此,间接法多用于含有“至多”“至少”情形的问题中.
【变式训练】
若抛物线y=x2上的所有弦都不能被直线y=k(x-3)垂直平分,则k的取值范围是( )
【解析】选D.当k=0时,显然符合题意.当k≠0时,设抛物线y=x2上两点
A(x1,
),B(x2,
)关于直线y=k(x-3)对称,AB的中点为P(x0,y0),则
x0=
,y0=
.由题设知
,所以
.又AB的中点
P(x0,y0)在直线y=k(x-3)上,
所以
,
所以中点P
.由于点P在y>x2的区域内,则
,整理得
(2k+1)(6k2-2k+1)<0,解得k<-
.
因此当k<-
时,抛物线y=x2上存在两点关于直线y=k(x-3)对称,于是当k≥-
时,抛物线y=x2上不存在两点关于直线y=k(x-3)对称.所以实数k的取值范围为
.
三
常量与变量的相互转化
【典例3】已知函数f(x)=x3+3ax-1,g(x)=f′(x)-ax-5,其中f′(x)是f(x)的导
函数.对任意a∈[-1,1]都有g(x)<0,则实数x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解析】由题意,知g(x)=3x2-ax+3a-5,令φ(a)=(3-x)a+3x2-5,-1≤a≤1.
因为对a∈[-1,1],恒有g(x)<0,即φ(a)<0,
所以
即
解得-时,对任意
a∈[-1,1]都有g(x)<0.
答案:
【技法点拨】
(1)本题若按常规法视x为主元来解,需要分类讨论,这样会很烦琐,若以a为主元,即将原问题化归在区间[-1,1]上,一次函数φ(a)=(3-x)a+3x2-5<0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再借助一次函数的单调性就很容易使问题得以解决.
(2)在处理多变元的数学问题时,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常数(或参数),将其看作是“主元”,实现主与次的转化,即常量与变量的转化,从而达到减元的目的.
【变式训练】
1.对于满足0≤p≤4的所有实数p,使不等式x2+px>4x+p-3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设f(p)=(x-1)p+x2-4x+3,
则当x=1时,f(p)=0,所以x≠1.
f(p)在0≤p≤4时恒为正等价于
即
解得x>3或x<-1.
故x的取值范围为(-∞,-1)∪(3,+∞).
答案:(-∞,-1)∪(3,+∞)
2.设y=(log2x)2+(t-2)log2x-t+1,若t∈[-2,2]时,y恒取正值,则x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
【解析】设y=f(t)=(log2x-1)t+(log2x)2-2log2x+1,则f(t)是一次函数,当t∈
[-2,2]时,f(t)>0恒成立,则
即
解得log2x<-1或log2x>3.即0或x>8,
故x的取值范围是
∪(8,+∞).
答案:
∪(8,+∞)
四 形、体位置关系的相互转化
【典例4】如图所示,已知多面体ABCDEFG中,AB,AC,AD两两互相垂直,平面ABC∥平面DEFG,平面BEF∥平面ADGC,AB=AD=DG=2,AC=EF=1,则该多面体的体积为________.?
【解析】方法一:(分割法)因为几何体有两对相对面互相平行,如图所示,过点C
作CH⊥DG于H,连接EH,即把多面体分割成一个直三棱柱DEH-ABC和一个斜三棱柱
BEF-CHG.由题意,知V三棱柱DEH-ABC=S△DEH·AD=
×2=2,V三棱柱BEF-CHG=S△BEF·DE=
×2=2.故所求几何体的体积为V多面体ABCDEFG=2+2=4.
方法二:(补形法)因为几何体有两对相对面互相平行,如图所示,将多面体补成棱
长为2的正方体,显然所求多面体的体积即该正方体体积的一半.又正方体的体积
V正方体ABHI-DEKG=23=8,故所求几何体的体积为V多面体ABCDEFG=
×8=4.
答案:4
【技法点拨】
形体位置关系的相互转化的技巧
(1)分析特征,一般要分析形体特征,根据形体特征确定需要转化的对象.
(2)位置转化,将不规则几何体通过切割、挖补、延展等方式转化为便于观察、计算的常见几何体.由于新的几何体是转化而来,一般需要对新的几何体的位置关系、数据情况进行必要分析,准确理解新的几何体的特征.
(3)得出结论,在新的几何结构中解决目标问题.
【变式训练】
1.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1,BC=2,BB1=3,∠ABC=90°,点D为侧棱BB1上的动点.当AD+DC1最小时,三棱锥D-ABC1的体积为________.?
【解析】将平面AA1B1B沿着B1B旋转到与平面CC1B1B在同一平面上(点B在线段AC
上),连接AC1与B1B相交于点D,此时AD+DC1最小,BD=
CC1=1.因为在直三棱柱
中,BC⊥AB,BC⊥BB1,且BB1∩AB=B,所以BC⊥平面AA1B1B,又CC1∥平面AA1B1B,所以
=
=V三棱锥C-ABD=
S△ABD·BC=
×
×1×1×2=
.
答案:
2.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为直角三角形,∠ACB=90°,AC=6,BC=
CC1=
,P是BC1上一动点,则CP+PA1的最小值是________.?
【解析】连接A1B,沿BC1将△CBC1展开,与△A1BC1在同一个平面内,如图,连接A1C,
则A1C的长度就是所求的最小值.
通过计算可得AB=A1B1=
,A1B=
,A1C1=6,BC1=2,所以∠A1C1B=90°,
又∠BC1C=45°,
所以∠A1C1C=135°.由余弦定理可求得A1C=
.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