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同步练习
一、 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
1. (2分) 下列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峥(zhēng)嵘 浸渍(zì) 讪笑(shàn) 按捺不住(nài)
B . 敛裾(jú) 蕈(xùn)菌 訾詈(lì) 渚(zhǔ)清沙白
C . 敕(chì)造 拓(tò)片 榫(sǔn)头 畏葸(xí)不前
D . 迤(yǐ)逦 熟稔(rěn) 岑(cén)寂 雎(jū)园绿竹
2. (2分) (2017·温州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俄美搏弈集中在东欧和波罗的海等与俄罗斯毗邻的地区,这是俄罗斯维护周边稳定、保持自身影响力的重要地区。
B . 毋用讳言,与世界制造业强国相比,我国一些产品的质量、工艺和设计水平等还存在差距。一些企业习惯于走捷径、赚快钱,粗制烂造、山寨抄袭并不鲜见。
C . 欧盟在一定程度上阻击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来英国所代表的、一度甚嚣尘上的“疑欧”“退欧”思潮,并抑制了在西班牙等重债国内普遍漫延的反紧缩民意。
D . 四川甘孜的稻田神峰,一个编织神话、激发人诗情画意的雪域圣地,其惊世骇俗的神韵让你不由得匍匐跪拜,将胸膛和大地贴近,让灵魂和天空相融。
3. (2分) 下列各句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__了,但仍能听到它的声音,可不一会连声音都没有了。
②这种鱼天生地要吃海里一切的鱼,尽管那些鱼游得那么快,战斗的武器那么好,__于没有别的任何的敌手。
③现在已经天黑,__天边还没有红光,__看不见灯火,有的只是风,只是扯得紧紧的帆,他觉得大概他已 经死了。
A . 消逝以致可是/也
B . 消失以致因为/所以
C . 消失以至可是/也
D . 消逝以至可是/而且
4. (2分)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目睹家族五代变迁的我,已积累了大量的故事,这些故事说起来并不回肠荡气 , 甚至只是些鸡毛蒜皮,但多多少少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
B . 微消费的兴起,带动了手机支付的使用人数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增长。截止2012年6月,使用手机支付的网民数量已达4.5千万人次。
C . 一日,我们相约去上坪看雪景,刚好那天冻得厉害,我们的脚都冻麻了,手指也冻得不听使唤,此兄却拎着那只竹火笼,在雪地里优哉游哉的,让我直眼热。
D . 长期以来,强制拆迁都是一块“烫手山芋”,政府感到头疼,法院更不愿意介入,甚至唯恐避之不及。
5. (2分) 对课文《荷塘月色》中引用的《西洲曲》一诗分析恰当的一项( )
A . 此诗是北朝乐府中的名篇。
B . 诗中采用了夸张、顶真、比喻、借代多种修辞方法。
C . 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为的是描写莲花高过人头,莲子清如水的特点。
D . 此诗的写作特点是寓情于景,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情思缠绵宛转,音节和谐流畅。
6. (2分) (2017高一上·吴中期中)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身处异地,绵绵不绝的常常是对家乡的思念。 。
①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并不会随时间而流逝
②或许是故乡常见的一种食物,村边的一棵树,一条河
③相反,离乡越久,记忆越深,那些人事景物仿佛早已刻在人们的脑海里
④也可能是一次庙会,一场秋雨
⑤想家的时候,总是会忆起一些具体事物和场景
A . ①⑤④③②
B . ①③⑤②④
C . ⑤②④①③
D . ⑤①②③④
7. (2分) (2016高一下·邵东期中)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
A . 在家里犯罪嫌疑人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 .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 . 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 .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二、 语言表达 (共3题;共15分)
8. (5分) (2019高一上·思南期中) 请对下面的新闻报道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受第9号台风“利奇马”影响,8月10日至11日,山东省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记者从山东省应急管理厅获悉:截至11日15时30分,全省共有潍坊、临沂、滨州等12个市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8684人。据初步统计,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46.3千公顷,倒塌房屋106间,直接经济损失5.47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4.04亿元。
记者从省公安厅获悉:全省公安机关全面启动社会面一级巡防机制,部署10余万警力迎战“利奇马”,全力以赴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旅游景区、大型商场、老旧小区、低洼地区、施工工地等重点区域,加强巡逻巡查,会同有关部门劝离劝返或封山封路,避免意外伤亡。青岛、烟台、威海等市公安机关成功疏散游客2万余人。交警部门启动最高巡逻等级勤务,24小时在岗实时调度。11日上午,针对潍坊临朐、寿光两地防汛严峻形势,潍坊市公安局紧急抽调300余名警力驰援灾区,全面投入防汛抢险救援战斗。
9. (5分) 将下面这段文字画线部分改写成整句,要基本保留原意,语气连贯。
没过多久,这里发生了一场特大旱灾,潺潺的小溪枯竭了,牲畜干渴而死去,干旱枯萎了田野的庄稼,山谷里饿殍遍野。
10. (5分) 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以其他人或事物为素材,在空白处另写一组句子。
示例:治一种病症的药是好药,治多种病症的药是去痛片,声称包治百病的药是假药。
三、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4分)
11. (6分) (2019高二下·鹤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 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 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社会流动增大,社会富有活力。
B . 宋代彻底改变了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C . 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完全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D .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
B . 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 . 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D . 文章第四段列举苏辙、张俊、马季良等事例证明了宋代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士商相混的社会现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
B . 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 . 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 . 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12. (9分) (2019高一上·思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艾青评传(节选)
杨匡汉
年近古稀的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常常不无感慨地对人说:“想想我这一辈子,也只是写了 几首人们还记得的诗。人民是最公平的。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人民总会记得他的。我也是想也不敢想到有今天……”
是的,人民会记得艾青的贡献,承认艾青的成就。他是我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之一。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入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的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在早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哀恸与不平;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诗人在另一首名篇《我爱这土地》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命运都赋予时代、人民、祖国和土地的明证。
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在他许多作品中,更是他不少篇章集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在《太阳》《春》《黎明》《煤的对话》等早期作品中,诗人“在东方深黑的夜里”,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对春天、对火焰的热切呼唤。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后,诗人从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创作了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向太阳》及其姊妹篇《火把》。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着新奇的联想、想象而来,组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道:“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这融进了诗人深刻的感受和想象,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艾青还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 歌的桥梁之一,他的诗能面对世界发言,他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
艾青说:“我的一生都在探索。”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但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
(有删改)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因为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一点成绩,能够被人民认可,感到由衷的荣幸;人民能够公平公正地对他加以评价,他深为感动。
B .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之情,为自己没能尽孝深表懊悔,并表明来世一定要报答保姆的愿望。
C . 艾青善于从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由此创作的《向太阳》和《火把》鼓舞了不少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D . 艾青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是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可以说他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
(2)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艾青诗歌的思想成就:一是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与现实紧密结合,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二是突出地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B . 因为他的诗歌中,既有过于凌虚的篇什,又有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的篇章,所以人们对艾青诗歌的评价有褒有贬。
C . 因为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所以艾青的诗歌和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
D . “我的一生都在探索”表达了艾青在诗歌领域的执著追求,表现了艾青积极进取的精神,号召人们像他一样去追求。
(3) 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13. (9分) (2019高三上·江苏月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实践理性
张维为
中国不是一个放大的东德,也不是一个普通国家,而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型国家。
文明型国家是长期历史进程中“百国之和”的产物,有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丰富的文化积淀。以人口为例,中国的一个春运就有30多亿人次上路,这大约等于把整个南、北美洲和整个欧洲、非洲、俄罗斯、日本的人口都在一个月里挪动一下。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具有一个洲的规模,区域差异性巨大。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举世罕见。以餐饮为例,欧洲最丰富的菜系是法国菜,但我个人以为中国八大菜系中的任何一个菜系,其丰富性和多样性可能都超过了法国菜。这种巨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中国政治治理最困难的地方,也是中国崛起最精彩的地方。
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四超”特征实际上已经规范了中国的发展路径,规范了中国模式的所有特点,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实践理性,也就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下,不照抄照搬,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站、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推动大胆而又慎重的体制改革和创新。这种实践理性和英国人崇尚的经验主义哲学有共通之处:大卫·休默、埃德蒙·伯克、伯特兰·罗素,如果这些伟大的哲学家今天仍健在的话,他们会理解今天的中国。
实践理性使中国较好地避免了政治浪漫主义和经济浪漫主义,避免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和经济陷阱,特别是避免了休克疗法、全盘私有化、金融危机、伪“民主化”导致的国家解体等重大陷阱,实现了中国今天的全面崛起。
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确实对西方模式形成了某种挑战,从政治上看,中国模式最终可能会给世界带来一种范式变化,即从“民主与专制”的分析范式转向“良政与劣政”的分析范式。而良政、劣政可以是西方的制度,也可以是非西方的制度。中国模式将激励越来越多的国家大胆探索自己的道路,进行体制创新,追求良政善治。
中国的发展模式有自己的缺陷,还在不断完善中。它充满生命力,西方没有必要害怕中国模式。和经济增长一样,发展模式的竞争可以双赢;可以互相学习,中国已经从西方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还在学习,以后还要继续学习,且在高度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越来越多自己的东面。西方不妨也尝试从中国的成功中汲取有益的经验。这将有助于避免误判中国的未来,也可以丰富我们共同的智慧,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棘手的全球性问题的挑战。
我曾经在上海和《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的作者福山教授有过一场关于中国模式的辩论,我坦率地告诉他,历史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如果一定要说终结的话,那只能是“历史终结论”的终结,而且这种终结对中国有好处,对西方也有好处,对整个人类都有好处,因为整个人类都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更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有删改)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几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国,不是一个简单普通的国家,而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型国家。
B .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面积相当于一个洲,因而区域差异性巨大,文化丰富性罕见。
C . 中国人口多、疆域广、历史久、文化丰,决定了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实践理性。
D . 理解中国模式既可以丰富人们共同的智慧,也可以解决各种棘手的全球性问题。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不是一普通的国家,因而治理国家时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别的国家的发展模式。
B . 中国春运挪动人口多、中国菜系丰富多样,是中国文明型国家某些方面的一个缩影。
C . 中国没有采取休克疗法、全盘私有化,因而避免了金融危机、国家解体等重大陷阱。
D . 各国发展模式多种多样,有自己的长处也有它的缺陷,不能只用“民主与专制”衡量。
(3) 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给当今世界发展模式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二、 语言表达 (共3题;共15分)
8-1、
9-1、
10-1、
三、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4分)
11-1、
11-2、
11-3、
12-1、
12-2、
12-3、
13-1、
13-2、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