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数学(文)二轮专题三 不等式、复数、算法(文) 学案 Word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数学(文)二轮专题三 不等式、复数、算法(文) 学案 Word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3-06 21:1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3690229235
38177376752专题 3
××
不等式、复数、算法
00专题 3
××
不等式、复数、算法
命题趋势
命题趋势
1.不等式
高考中,不等式部分主要考查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及线性规划问题,还有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比较大小也是高考的热点,另外一元二次不等式常与函数、数列结合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和参数的取值范围.
2.复数
复数主要考查复数的概念及四则运算.
3.算法
算法主要考查程序框图的循环结构,以输出结果为主,且常与函数、数列等知识综合命题.
考点清单
考点清单
一、不等式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a>b?b (2)a>b,b>c?a>c(传递a)
(3)a>b?a+c>b+c(加法单调性)
(4)a>b,c>d?a+c>b+d(同向不等式相加)
(5)a>b,cb-d(异向不等式相减)
(6)a>b,c>0?ac>bc
(7)a>b,c<0?ac (8)a>b>0,c>d>0?ac>bd(同向不等式相乘)
(9)a>b>0,(同向不等式相除)
(10)a>b,(倒数关系)
(11)a>b>0?an>bn(n∈Z,且n>1)(乘方法则)
(12)a>b>0?na>nb(n∈Z,且n>1)(开方法则)
(13)a-b>0?a>b;a-b=0?a=b;a-b<0?a 2.一元二次不等式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一般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再判断的符号,然后解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最后写出不等式的解.
(2)一元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
对于ax2+bx+c>0
对于ax2+bx+c>0a≠0恒成立的条件为:二次项系数a>0,Δ<0;
对于ax2+bx+c<0a≠0恒成立的条件为:a<0,Δ<0.
3.分式不等式
对于分式不等式:先移项通分标准化,则;.
4.基本不等式
a>0,b>0,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二、复数
1.形如a+bi(a,b∈R)的数叫做复数,复数通常用字母z表示.
全体复数构成的集合叫做复数集,一般用大写字母C表示.其中a,b分别叫做复数a+bi的实部与虚部.
2.复数相等
如果两个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复数相等.
如果a,b,c,d∈R,那么a+bi=c+di?a=c且b=d.
特别地,a+bi=0?a=0,b=0.
两个实数可以比较大小,但对于两个复数,如果不全是实数,就只能说相等或不相等,不能比较大小.
3.复数的分类
复数a+bi(a,b∈R),b=0时为实数;b≠0时为虚数,a=0,b≠0时为纯虚数,
即复数(a+bi,a,b∈R).
4.复平面
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x轴叫做实轴,y轴叫做虚轴.实轴上的点表示实数,除了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复数集C和复平面内所有的点所成的集合是一一对应的,即复数z=a+b?对应复平面内的点za,b.
5.共轭复数
(1)当两个复数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时,这两个复数叫做互为共轭复数.
复数z的共轭复数用z表示,即如果z=a+bi,那么z=a-bi(a,b∈R).
(2)共轭复数的性质
①z∈R?z=z;②非零复数z是纯虚数?z+z=0;③z+z=2a,z-z=2bi;④z1±z2=z1±z2;z1?z2=z1?z2;.
(3)两个共轭复数的积
两个共轭复数z,z的积是一个实数,这个实数等于每一个复数的模的平方,即z?z=|z|2=|z|2.
6.复数的模
向量OZ的模r叫做复数z=a+bi(a,b∈R)的模(或长度),记作|z|或|a+bi|.
由模的定义可知|z|=|a+bi|=r=a2+b2(显然r≥0,r∈R).
当b=0时,复数a+bi表示实数a,此时r=a2=|a|.
7.复数的加法与减法
两个复数相加(减)就是把实部与实部、虚部与虚部分别相加(减),
即(a+bi)±(c+di)=(a±c)+(b±d)i(a,b,c,d∈R).
8.复数的乘法
(1)复数的乘法法则
复数乘法按多项式乘法法则进行,设z1=a+bi,z2=c+di(a,b,c,d∈R),
则它们的积z1?z2=(a+bi)?(c+di)=(ac-bd)+(ad+bc)i.
(2)复数乘法的运算律
复数的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对任何z1,z2,z3∈C,
有①z1?z2=z2?z1 (交换律);
②(z1?z2)?z3=z1?(z2?z3) (结合律);
③z1(z2+z3)=z1z2+z1z3 (分配律).
9.复数的除法
复数除法的实质是分母实数化,
即.

三、算法
程序框图(也叫流程图、算法框图)是由一些框图和带箭头的流线组成的,其中框图表示各种操作的类型,框图中的文字和符合表示操作的内容,带箭头的流线表示操作的先后次序.流程图通常由输入、输出框、
流程线、处理框、判断框、起止框等构成.
精题集训
(70分钟)
精题集训
(70分钟)
经典训练题
经典训练题
一、选择题.
1.已知,且,.若,则( )
A. B. C. D.
2.若x,y满足,则z=x+2y的最大值为( )
A.0 B.1 C. D.2
3.已知实数x,y满足ax A. B.
C. D.
4.若正实数x,y满足x+3y=xy,则3x+4y的最小值是( )
A.12 B.15 C.25 D.27
5.设复数z满足,则z=( )
A. B. C.1 D.2
6.执行右面的程序框图,若输入的分别为1,2,3,则输出的M=( )

A. B. C. D.
7.关于x的不等式x2-2ax-8a2<0(a>0)的解集为(x1,x2),且:x2-x1=15,则a=( )
A. B. C. D.
8.若正实数x,y满足x+y=1,则的最小值为( )
A. B. C. D.
9.若,则 a+b的最小值是( )
A.6+23 B.7+23 C.6+43 D.7+43
10.复数 (为虚数单位)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位于(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11.(多选)设为复数,z1≠0.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若z2=z3,则z2=±z3 B.若z1z2=z1z3,则z2=z3
C.若z2=z3,则z1z2=z1z3 D.若z1z2=z12,则z1=z2
12.若复数z为纯虚数,且,则m=( )
A. B. C. D.2
13.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则输出的a值为( )

A. B. C. D.
14.运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的a值为2时,输出的S的值为12,则判断框中可以填( )

A.k<3? B.k<4? C.k<5? D.k<6?
二、填空题.
15.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x2-ax+2a>0在R上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16.若函数的定义域为R,则a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
17.已知实数x,y满足,则x2+y2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18.若x,y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大值 .
19.已知x,y∈R+,且满足,则xy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
20.在△ABC中,B=60?,AC=3,则AB+BC的最大值为_________.
21.已知函数f(x)=x2+mx-1,若对于任意的x∈m,m+1都有f(x)<0,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
22.已知复数z满足1+iz=1-7i(是虚数单位),则z=________.
高频易错题
高频易错题
一、选择题.
1.(多选)已知x>1,则的值可以为( )
A.9 B.10 C.11 D.12
2.(多选)已知a>0,b>0,且a+b=1,则( )
A. B.
C. D.
精准预测题
精准预测题
一、选择题.
1.复数,则复数z在复平面内所对应的点在第( )象限.
A.一 B.二 C.三 D.四

二、填空题.
2.已知a∈R,函数,若对任意x∈-3,+∞,fx≤x恒成立,
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3.已知a,b∈R,且a-3b+6=0,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4.不等式的解集为________.
5.能够说明“设a,b,c是任意实数,若a>b>c,则a+b>c”是假命题的一组整数a,b,c的值依次为__________.
6.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n的值为3,则输出的值为________.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经典训练题
经典训练题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
当a>1时,b>a>1,∴a-1>0,b-a>0,b-1>0,a-b<0,
,a-1a-b<0,(b-1)(b-a)>0;
当00,
∴(a-1)(b-1)>0,a-1a-b<0,b-1b-a>0,
观察各选项可知选D.
【点评】在解不等式时,一定要注意对a分为a>1和0 否则很容易出现错误.
2.【答案】D
【解析】如图,先画出可行域,由于z=x+2y,则,令Z=0,作直线,
在可行域中作平行线,得最优解(0,1),此时直线的截距最大,Z取得最小值2,
故选D.

【点评】本题考点为线性规划的基本方法.
3.【答案】A
【解析】由axy,所以,x3>y3,选A.
【点评】本题将函数不等式结合,利用函数的性质即可解题,属于基础题型.
4.【答案】C
【解析】x+3y=xy变形得,因为x,y是正实数,
则,
当且仅当时,取最小值25,故选C.
【点评】在基本不等式中,遇到已知条件为ax+by=xy时,需要先变形为,
然后利用乘“1”法展开计算,再根据“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步骤计算最值.
5.【答案】C
【解析】,z+1=iz-1,z+1=iz-i,i-1z=i+1,
,故z=i,z=1,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了复数的运算以及复数的概念,属于基础题.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由1≤3成立,则循环,即;
又由2≤3成立,则循环,即;
又由3≤3成立,则循环,即;
又由4≤3不成立,则出循环,输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框图中循环结构的运行,过程当中,要注意计算不要出错.
7.【答案】A
【解析】因为关于x的不等式x2-2ax-8a2<0(a>0)的解集为(x1,x2),
所以x1+x2=2a,x1x2=-8a2,
又x2-x1=15,所以(x2-x1)2=(x2+x1)2-4x2x1=36a2=152,解得,
因为a>0,所以,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韦达定理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
8.【答案】D
【解析】∵x>0,y>0,x+y=1,∴x+1+y=2,

(当且仅当,取等号),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属于基础题.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一定要正确理解和掌握“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内涵:一正是,首先要判断参数是否为正;二定是,其次要看和或积是否为定值(和定积最大,积定和最小);三相等是,最后一定要验证等号能否成立(主要注意两点,一是相等时参数是否在定义域内,二是多次用≥或≤时等号能否同时成立).
9.【答案】D
【解析】由题意,ab>0,且3a+4b>0,所以a>0,b>0,
又,所以,3a+4b=ab,所以,,
所以,,
当且仅当,即a=2+23,b=3+23时,等号成立.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数的运算法则,基本不等式性质,属于中档题.
10.【答案】B
【解析】z=i(1+i)=i+i2=-1+i,故对应的点在第二象限.
【点评】本题考查了复数的运算,复数平面的概念.
11.【答案】BC
【解析】由复数模的概念可知,z2=z3不能得到z2=±z3,例如z2=1+i,z3=1-i,A错误;
由z1z2=z1z3,可得z1(z2-z3)=0,
因为z1≠0,所以z2-z3=0,即z2=z3,B正确;
因为z1z2=|z1||z2|,z1z3=|z1||z3|,
而z2=z3,所以|z2|=|z3|=|z2|,所以z1z2=z1z3,C正确;
取,显然满足z1z2=z12,但,D错误,
故选BC.
【点评】本题考点为复数的概念以及复数的运算,属于中档题.
12.【答案】D
【解析】由题意,复数,
因为复数为纯虚数,所以m-2=0,解得m=2,故选D.
【点评】本题考点为复数的概念以及复数的运算,属于基础题.
13.【答案】B
【解析】初始值a=2,i=1,
第一步:,i=1+1=2<2021,进入循环;
第二步:,i=2+1=3<2021,进入循环;
第三步:,i=3+1=4<2021,进入循环;
第四步:,i=4+1=5<2021,进入循环;
因此a的取值情况以4为周期,
又2022除以4余2,当i=2022时,结束循环,此时对应的a的值为a=-3,
即输出a的值为-3,
故选B.
【点评】考点:框图的循环结构流程图,属于基础题型.
14.【答案】B
【解析】运行该程序:输入a=2,
第一次循环:S=0+2×12=2,a=-2,k=1+1=2;
第二次循环:S=2-2×22=-6,a=2,k=2+1=3;
第三次循环:S=-6+2×32=12,a=-2,k=3+1=4,
因为输出的S的值为12,所以判断框中可以填k<4?,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循环结构,对于循环次数不大的,一般是逐个循环,计算求解.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属基础题.
二、填空题.
15.【答案】0,8
【解析】因为不等式x2-ax+2a>0在R上恒成立.
∴Δ=-a2-8a<0,解得0 故答案为0,8.
【点评】本题为一元二次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属于基础题型.
16.【答案】-1,0
【解析】恒成立?x2-2ax-a≥0恒成立,
?Δ=(2a)2+4a≤0?a(a+1)≤0,∴-1≤a≤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函数的定义域和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属于中档题.
17.【答案】
【解析】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由图可知原点到直线2x+y-2=0距离的平方为x2+y2的最小值,为,
原点到直线x-2y+4=0与3x-y-3=0的交点2,3距离的平方为x2+y2的最大值为13,
因此x2+y2的取值范围为.
【点评】线性规划问题,首先明确可行域对应的是封闭区域还是开放区域、分界线是实线还是虚线(一般不涉及虚线),其次确定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是求直线的截距、两点间距离的平方、直线的斜率、还是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最后结合图形确定目标函数最值或值域范围.
18.【答案】3
【解析】作出可行域如图中阴影部分所示,
由斜率的意义知,是可行域内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
由图可知,点A1,3与原点连线的斜率最大,故的最大值为3.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的应用,结合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以及直线的斜率,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19.【答案】3
【解析】本题考查了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考查了同学们的转化能力.
因为,所以xy≤3,
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所以xy的最大值为3.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本不等式在求最值中的应用,不等式的解法,属于基础题.
20.【答案】23
【解析】由余弦定理:,即,
整理可得:,解得:a+c≤23,
当且仅当a=c=3时等号成立,
则AB+BC,即a+c的最大值为2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余弦定理的应用,基本不等式等知识点.在运用基本不等式时,一定要注意在使用不等式时,判断符号能否成立.
21.【答案】
【解析】因为函数f(x)=x2+mx-1的图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所以要使对于任意的x∈m,m+1都有f(x)<0成立,
,解得,
所以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恒成立问题,考查了利用“三个二次”的结合求解参数的取值范围,是中档题.
22.【答案】5
【解析】由1+iz=1-7i,得,
则|z|=(-3)2+(-4)2=5.
故答案为5.
【点评】本题考查了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运算,考查了复数模的求法,是基础题.
高频易错题
高频易错题
一、选择题.
1.【答案】CD
【解析】因为x>1,所以x-1>0,所以,
当且仅当,即x=6时,等号成立,故.
故选CD.
【点评】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要注意其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
(1)“一正二定三相等”“一正”就是各项必须为正数;
(2)“二定”就是要求和的最小值,必须把构成和的二项之积转化成定值;要求积的最大值,则必须把构成积的因式的和转化成定值;
(3)“三相等”是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必须验证等号成立的条件,若不能取等号则这个定值就不是所求的最值,这也是最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
2.【答案】ABD
【解析】对于A,,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故A正确;
对于B,a-b=2a-1>-1,所以,故B正确;
对于C,,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故C不正确;
对于D,因为,所以a+b≤2,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故D正确,
故选AB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不等式的性质,综合了基本不等式,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侧重考查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精准预测题
精准预测题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z=1+i+-1+-i+1+i+-1+-i+1+i=1+i,
对应的点为1,1,在第一象限,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复数的代数形式以及几何意义,关键是利用?2=-1进行化简.
二、填空题.
2.【答案】
【解析】分类讨论:①当x>0时,fx≤x,即-x2+2x-2a≤x,
整理可得,
由恒成立的条件可知:a≥(-12x2+12x)max,x>0
结合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
当时,,则;
②当-3≤x≤0时,fx≤x,即x2+2x+a-2≤-x,整理可得a≤-x2-3x+2,
由恒成立的条件可知a≤-x2-3x+2min,-3≤x≤0,
结合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
当x=-3或x=0时,,则a≤2;
综合①②可得a的取值范围是,故答案为.
【点评】对于恒成立问题,常用到以下两个结论:(1)a≥fx恒成立?;
(2)a≤fx恒成立?.有关二次函数的问题,数形结合,密切联系图象是探求解题思路的有效方法.一般从: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位置;③判别式;④端点函数值符号四个方面分析.
3.【答案】
【解析】由a-3b+6=0可知a-3b=-6,且,
因为对于任意x,2x>0恒成立,
结合均值不等式的结论可得:.
当且仅当,即时等号成立.
综上可得的最小值为.
【点评】在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要把握不等式成立的三个条件,就是“一正——各项均为正;
二定——积或和为定值;三相等——等号能否取得”,若忽略了某个条件,就会出现错误.
4.【答案】(-1,2)
【解析】本题是一个指数型函数式的大小比较,这种题目需要先把底数化为相同的形式,即底数化为2,
根据函数是一个递增函数,写出指数之间的关系得到未知数的范围.
∵2x2-x<4,∴2x2-x<22,
∵y=2x是一个递增函数,∴x2-x<2?-1 故答案为x-1 【点评】本题考查了指数函数的性质,二次不等式的求解,属于简单的综合题目,难度不大.
5.【答案】-1,-2,-3
【解析】-1>-2>-3,-1+-2=-3>-3,矛盾,
所以?1,?2,?3可验证该命题是假命题.
【点评】对于判断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一般采用举反例排除法.解答本题时利用赋值的方式举反例进行验证,答案不唯一.
6.【答案】4
【解析】由程序框图知,当n=3时,
第一次循环:“n=1”否,“n是奇数”是,则n=3+1=4,i=1+1=2;
第二次循环:“n=1”否,“n是奇数”否,则,i=2+1=3;
第三次循环:“n=1”否,“n是奇数”否,则,i=3+1=4;
满足条件“n=1”,结束循环,
输出的值为4,故答案为4.
【点评】含有循环结构的程序框图问题,根据框图的结构,逐次循环,注意条件的检验是关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