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自主学习(要求:在书本上圈画出重点内容)
1、“两个凡是”指的是什么?
2、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什么样的大讨论?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它的性质是什么?这场大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关系?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各是什么?
4、平反冤假错案和拨乱反正在全国是如何展开的?
列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56—1966),我们党出现了哪些失误?
总路线(1958年)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文革后的中国
1957年至你1976年,受政治迫害人数上亿,占全国人口九分之一;
大跃进文革期间,国民收入损失6200亿元(超过1949到1979年基本建设投资六千亿元)
“文革”中,我国少培养100多万大学生和200多万中专生。我国出现了长达十年以上的“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文盲和半文盲达2.3亿人。
历史的徘徊
“两个凡是”方针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知识,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实质:左倾错误的延续
历史的徘徊(1976.9—1978.12)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实践
“两个凡是”方针
历史档案
思想解放运动
实质
意义
①解放了思想
②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历史的转折
历史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
地点
1978年
北京
史料研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全会决定,鉴于 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的工作进展顺利,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已经基本上胜利完成,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1979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材料三:为了加强党和领导机构,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 这次会议虽然华国锋扔担任党中央主席,但就确定党的指导思想、决定改革开放重大方针政策来说,邓小平已经成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中共党史简明教程》
思想方面
政治方面
组织方面
01
02
03
思想上:
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政治上:
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两个凡是”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阶级斗争为纲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毛泽东
为核心
邓小平为核心
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意义
这次全会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正式开端。 ——《共同社》
外媒评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会议作出的一系列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产生的影响比1949年建国以来的任何事件的影响都要大。 ——《美联社》
胡锦涛在3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 “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 ——胡锦涛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拓展延伸: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的比较(提示:从会议背景、内容、领导核心的形成、影响等角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 ——胡绳
思想纠错
纠正了博古等人的错误指导思想
彻底纠正了“左”的思想错误
领导核心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历史地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挽救党、红军、革命,
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
快速记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召开的意义(结合遵义会议)
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政治上——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内容
意义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拨乱反正
拨乱反正
成果
①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②恢复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
拨乱反正
完成标志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知识链接 1——恢复高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邓小平的支持下,高考制度逐步得到恢复,1977年冬天进行了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教育工作的重大拨乱反正,为大批知识青年敞开了大学之门,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知识链接 2:邓小平的三起三落
1
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是为邓小平生平“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落”。同年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是为“第一起”。
2
1966年“文革”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落”。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起”。
3
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落”。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起”。
巩固练习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这是“东风第一枝”。这是因为该文章是针对当事哪一错误方针而撰写的
A.“浮夸风” B.“共产风”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两个凡是”的方针
2、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
C
3、我们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A.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B.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C.实际上形成了一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D.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国法,严肃党纪
4、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标志是
A.“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
D
5、材料分析
材料一:
《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二:“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197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材料三:1949年10月,面对一个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时隔近三十年后,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对于无数人来说,12月18日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1)材料一中的图片内容引发了哪次大讨论?有何重大意义?
(2)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请你谈谈对材料三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的理解。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解放了思想,为········奠定了思想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阶级斗争→经济建设
内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