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参数方程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1页
[基础梳理]
1.曲线的参数方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x,y都是某个变数t的函数并且对于t的每一个允许值,由这个方程组所确定的点M(x,y)都在这条曲线上,那么这个方程组就叫作这条曲线的参数方程,联系变数x,y的变数t叫作参变数,简称参数.
相对于参数方程而言,直接给出点的坐标间关系的方程F(x,y)=0叫普通方程.
2.参数方程和普通方程的互化
(1)参数方程化普通方程:利用两个方程相加、减、乘、除或者代入法消去参数.
(2)普通方程化参数方程:如果x=f(t),把它代入普通方程,求出另一个变数与参数的关系y=g(t),则得曲线的参数方程
3.直线、圆与椭圆的普通方程和参数方程
轨迹
普通方程
参数方程
直线
y-y0=tan
α(x-x0)
(α≠,点斜式)
(t为参数)
圆
(x-a)2+(y-b)2=r2
(θ为参数)
椭圆
+=1(a>b>0)
(φ为参数)
1.参数方程化普通方程
(1)常用技巧:代入消元、加减消元、平方后加减消元等.
(2)常用公式:cos2θ+sin2θ=1,1+tan2θ=.
2.直线参数方程的标准形式的应用
过点M0(x0,y0),倾斜角为α的直线l的参数方程是
若M1,M2是l上的两点,其对应参数分别为t1,t2,则
(1)|M1M2|=|t1-t2|.
(2)若线段M1M2的中点M所对应的参数为t,则t=,中点M到定点M0的距离|MM0|=|t|=.
(3)若M0为线段M1M2的中点,则t1+t2=0.
[四基自测]
1.(基础点:直线与椭圆的参数方程)直线y=x与曲线(α为参数)的交点个数为( )
A.0 B.1 C.2 D.3
答案:C
2.(基础点:直线的参数方程)若直线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则直线的斜率为________.
答案:-3
3.(易错点:消参的等价性)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θ为参数),则曲线C的普通方程为________.
答案:y=-2x2(-1≤x≤1)
4.(基础点:椭圆的参数方程)椭圆(θ为参数)的离心率为________.
答案: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2页
考点一 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
[例] 已知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圆C的参数方程为(θ为参数).
(1)求直线l和圆C的普通方程;
(2)若直线l与圆C有公共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析] (1)直线l的普通方程为2x-y-2a=0,
圆C的普通方程为x2+y2=16.
(2)因为直线l与圆C有公共点,
故圆C的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d=≤4,
解得-2≤a≤2.
即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2,2].
[破题技法] 将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的方法
将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需要根据参数方程的结构特征,选取适当的消参方法.常见的消参方法有:代入消参法、加减消参法、平方消参法等,对于含三角函数的参数方程,常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消参(如sin2θ+cos2θ=1等).
提醒:将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时,要注意两种方程的等价性,防止增解.
如图,以过原点的直线的倾斜角θ为参数,求圆x2+y2-x=0的参数方程.
解析:圆的半径为,
记圆心为C,连接CP,
则∠PCx=2θ,
故xP=+cos
2θ=cos2
θ,
yP=sin
2θ=sin
θcos
θ.
所以圆的参数方程为(θ为参数).
考点二 参数方程的应用
[例] (2019·高考全国卷Ⅰ)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以坐标原点O为极点,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2ρcos
θ+ρsin
θ+11=0.
(1)求C和l的直角坐标方程;
(2)求C上的点到l距离的最小值.
[解析] (1)因为-1<≤1,
且x2+=+=1,
所以C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1(x≠-1),
l的直角坐标方程为2x+y+11=0.
(2)由(1)可设C的参数方程为(α为参数,-π<α<π).
C上的点到l的距离为
=.
当α=-时,4cos+11取得最小值7,
故C上的点到l距离的最小值为.
[破题技法] 1.应用直线参数方程的注意点
在使用直线参数方程的几何意义时,要注意参数前面的系数应该是该直线倾斜角的正、余弦值,否则参数不具备该几何含义.
2.圆和圆锥曲线参数方程的应用
有关圆或圆锥曲线上的动点距离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取值范围的问题,通常利用它们的参数方程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求解,掌握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互化的规律是解此类题的关键.
(2020·广东揭阳二模)以原点O为极点,x轴的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已知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为ρ2cos
2θ=a2(a∈R,a为常数),过点P(2,1),倾斜角为30°的直线l的参数方程满足x=2+t(t为参数).
(1)求曲线C的普通方程和直线l的参数方程;
(2)若直线l与曲线C相交于A、B两点(点P在A、B之间),且|PA|·|PB|=2,求a和||PA|-|PB||的值.
[解析] (1)由ρ2cos
2θ=a2得ρ2(cos2θ-sin2θ)=a2,
又x=ρcos
θ,y=ρsin
θ,得x2-y2=a2,
∴曲线C的普通方程为x2-y2=a2.
∵过点(2,1),倾斜角为30°的直线l的普通方程为y=(x-2)+1,由x=2+t得y=1+t,
∴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
(2)将代入x2-y2=a2,得t2+2(2-1)t+2(3-a2)=0①,
依题意知Δ=[2(2-1)]2-8(3-a2)>0,
则方程①的根t1、t2就是交点A、B对应的参数,t1·t2=2(3-a2),
由参数t的几何意义知|PA|·|PB|=|t1|·|t2|=|t1·t2|,得|t1·t2|=2,
∵点P在A、B之间,∴t1·t2<0,
∴t1·t2=-2,即2(3-a2)=-2,
解得a2=4(满足Δ>0),∴a=±2.
∵||PA|-|PB||=||t1|-|t2||=|t1+t2|,
又t1+t2=-2(2-1),
∴||PA|-|PB||=4-2.
考点三 极坐标方程与参数方程的综合应用
[例] 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1的参数方程为(φ为参数),以原点O为极点,x轴的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2的极坐标方程为ρ=4sin
θ.
(1)求曲线C1的普通方程和C2的直角坐标方程;
(2)已知曲线C3的极坐标方程为θ=α(0<α<π,ρ∈R),点A是曲线C3与C1的交点,点B是曲线C3与C2的交点,A,B均异于原点O,且|AB|=4,求α的值.
[解析] (1)由(φ为参数)消去参数φ可得C1的普通方程为(x-2)2+y2=4.
∵ρ=4sin
θ,∴ρ2=4ρsin
θ,
由得曲线C2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y-2)2=4.
(2)由(1)得曲线C1的普通方程为(x-2)2+y2=4,其极坐标方程为ρ=4cos
θ,
由题意设A(ρ1,α),B(ρ2,α),则|AB|=|ρ1-ρ2|=4|sin
α-cos
α|=4=4,
∴sin=±1,∴α-=+kπ(k∈Z).
∵0<α<π,∴α=.
[破题技法] 参数方程与极坐标方程综合问题的解题策略
(1)涉及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的综合题,求解的一般方法是分别化为普通方程和直角坐标方程后求解.当然,还要结合题目本身特点,确定选择何种方程.
(2)数形结合的应用,即充分利用参数方程中参数的几何意义,或者利用ρ和θ的几何意义,直接求解,能达到化繁为简的解题目的.
(2020·湖南郴州二模)已知极坐标系中,点M,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为ρ2=,点N在曲线C上运动,以极点为坐标原点,极轴为x轴的非负半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
(1)求直线l的普通方程与曲线C的参数方程;
(2)求线段MN的中点P到直线l的距离的最小值.
解析:(1)∵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
∴消去参数t得直线l的普通方程为x-y-6=0.
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化为ρ2+2ρ2sin2θ-12=0,
∴曲线C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3y2-12=0,即+=1.
∴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α为参数).
(2)设N(2cos
α,2sin
α)(0≤α<2π),点M的极坐标化成直角坐标为(4,4),则P(cos
α+2,sin
α+2),
∴点P到直线l的距离d=
=≥2,
当cos=1时,等号成立.
∴点P到l的距离的最小值为2.
PAGE选修4-4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4第一节 坐标系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8页
[基础梳理]
1.坐标系
(1)坐标变换
设点P(x,y)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一点,在变换φ:的作用下,点P(x,y)对应到点(λx,μy),称φ为坐标系中的伸缩变换.
(2)极坐标系
在平面内取一个定点O,叫作极点;自极点O引一条射线Ox,叫作极轴;再选一个长度单位,一个角度单位(通常取弧度)及其正方向(通常取逆时针方向),这样就建立了一个极坐标系.
设M是平面内任意一点,极点O与点M的距离|OM|叫作点M的极径,记为ρ;以极轴Ox为始边,射线OM为终边的角xOM叫作点M的极角,记为θ,有序数对(ρ,θ)叫作点M的极坐标,记为M(ρ,θ).
2.直角坐标与极坐标的互化
把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作为极点,x轴非负半轴作为极轴,且在两坐标系中取相同的长度单位.设M是平面内的任意一点,它的直角坐标、极坐标分别为(x,y)和(ρ,θ),则
3.常用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曲线
图形
极坐标方程
圆心在极点,半径为r的圆
ρ=r
圆心为(r,0),半径为r的圆
ρ=2rcos
θ
圆心为,半径为r的圆
ρ=2rsin
θ(0≤θ<π)
过极点,倾斜角为α的直线
θ=α(ρ∈R)
或θ=π+α(ρ∈R)
过点(a,0),与极轴垂直的直线
ρcos
θ=a
过点,与极轴平行的直线
ρsin
θ=a
1.明辨两个坐标
伸缩变换关系式点(x,y)在原曲线上,点(x′,y′)在变换后的曲线上,因此点(x,y)的坐标满足原来的曲线方程,点(x′,y′)的坐标满足变换后的曲线方程.
2.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互化
(1)公式代入:直角坐标方程化为极坐标方程公式x=ρcos
θ及y=ρsin
θ直接代入并化简.
(2)整体代换: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变形构造形如ρcos
θ,ρsin
θ,ρ2的形式,进行整体代换.
[四基自测]
1.(基础点:点的直角坐标化为极坐标)点P的直角坐标为(1,-),则点P的极坐标为______.
答案:(2,-)
2.(基础点:圆的极坐标方程)在极坐标系中,圆心在且过极点的圆的方程为________.
答案:ρ=-2
cos
θ
3.(易错点:圆的极坐标方程的圆心和半径)已知圆C的极坐标方程为ρ2+2ρsin-4=0,则圆C的半径为________.
答案: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9页
考点一 伸缩变换
[例] (1)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经过伸缩变换后,曲线C变为曲线2x′2+8y′2=1,求曲线C的方程.
[解析] 把代入曲线2x′2+8y′2=1,可得2(5x)2+8(3y)2=1,化为50x2+72y2=1,即为曲线C的方程.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求满足下列图形的伸缩变换:由曲线4x2+9y2=36变成曲线x′2+y′2=1.
[解析] 法一:设变换为φ:可将其代入x′2+y′2=1,得λ2x2+μ2y2=1.
将4x2+9y2=36变形为+=1,
比较系数得λ=,μ=.所以
故将椭圆4x2+9y2=36上的所有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可得到圆x′2+y′2=1.
法二:利用配凑法将4x2+9y2=36化为+=1,与x′2+y′2=1对应项比较即可得
故将椭圆4x2+9y2=36上的所有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可得到圆x′2+y′2=1.
[破题技法] 1.平面上的曲线y=f(x)在变换φ:的作用下的变换方程的求法是将
代入y=f(x),得=f,整理之后得到y′=h(x′),即为所求变换之后的方程.
2.应用伸缩变换时,要分清变换前的点的坐标(x,y)与变换后的坐标(x′,y′).
1.(2020·池州模拟)求曲线x2+y2=1经过φ:变换后得到的新曲线的方程.
解析:曲线x2+y2=1经过φ:变换后,即将代入圆的方程,
可得+=1,
即所求新曲线方程为:+=1.
2.求正弦曲线y=sin
x按:φ:变换后的函数解析式.
解析:设点P(x,y)为正弦曲线y=sin
x上的任意一点,
在变换φ:的作用下,点P(x,y)对应到点P′(x′,y′).
即代入y=sin
x得2y′=sin
3x′,
所以y′=sin
3x′,即y=sin
3x为所求.
考点二 求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例] (2019·高考全国卷Ⅱ)在极坐标系中,O为极点,点M(ρ0,θ0)(ρ0>0)在曲线C:ρ=4sin
θ上,直线l过点A(4,0)且与OM垂直,垂足为P.
(1)当θ0=时,求ρ0及l的极坐标方程;
(2)当M在C上运动且P在线段OM上时,求P点轨迹的极坐标方程.
[解析] (1)因为M(ρ0,θ0)在曲线C上,
当θ0=时,ρ0=4sin
=2.
由已知得|OP|=|OA|cos
=2.
设Q(ρ,θ)为l上除P外的任意一点.
在Rt△OPQ中,ρcos=|OP|=2.
经检验,点P在曲线ρcos=2上,所以,l的极坐标方程为ρcos=2.
(2)设P(ρ,θ),在Rt△OAP中,
|OP|=|OA|cos
θ=4cos
θ,即ρ=4cos
θ.
因为P在线段OM上,且AP⊥OM,
所以θ的取值范围是.
所以,P点轨迹的极坐标方程为ρ=4cos
θ,θ∈.
[破题技法] 1.将θ0=代入ρ=4sin
θ求得ρ0.由ρ0可求得|OP|,从而求得l的极坐标方程.
2.设点P(ρ,θ),用ρ,θ表示出Rt△AOP中的边角关系,从而求出P点轨迹的极坐标方程.
(2019·高考全国卷Ⅲ)如图,在极坐标系Ox中,A(2,0),B,C,D(2,π),弧,,所在
圆的圆心分别是(1,0),,(1,π),曲线M1是弧,曲线M2是弧,曲线M3是弧.
(1)分别写出M1,M2,M3的极坐标方程;
(2)曲线M由M1,M2,M3构成,若点P在M上,且|OP|=,求P的极坐标.
解析:(1)由题设可得,弧,,所在圆的极坐标方程分别为ρ=2cos
θ,ρ=2sin
θ,ρ=-2cos
θ.
所以M1的极坐标方程为ρ=2cos
θ,M2的极坐标方程为ρ=2sin
θ,M3的极坐标方程为ρ=-2cos
θ.
(2)设P(ρ,θ),由题设及(1)知
若0≤θ≤,则2cos
θ=,解得θ=;
若≤θ≤,则2sin
θ=,解得θ=或θ=;
若≤θ≤π,则-2cos
θ=,解得θ=.
综上,P的极坐标为或或或.
考点三 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
[例] (2018·高考全国卷Ⅰ)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1的方程为y=k|x|+2.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2的极坐标方程为ρ2+2ρcos
θ-3=0.
(1)求C2的直角坐标方程;
(2)若C1与C2有且仅有三个公共点,求C1的方程.
[解析] (1)由x=ρcos
θ,y=ρsin
θ得C2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1)2+y2=4.
(2)由(1)知C2是圆心为A(-1,0),半径为2的圆.
由题设知,C1是过点B(0,2)且关于y轴对称的两条射线.记y轴右边的射线为l1,y轴左边的射线为l2.
由于点B在圆C2的外面,故C1与C2有且仅有三个公共点等价于l1与C2只有一个公共点且l2与C2有两个公共点,或l2与C2只有一个公共点且l1与C2有两个公共点.
当l1与C2只有一个公共点时,点A到l1所在直线的距离为2,所以=2,故k=-或k=0.
经检验,当k=0时,l1与C2没有公共点;
当k=-时,l1与C2只有一个公共点,l2与C2有两个公共点.
当l2与C2只有一个公共点时,点A到l2所在直线的距离为2,所以=2,故k=0或k=.
经检验,当k=0时,l1与C2没有公共点;
当k=时,l2与C2没有公共点.
综上,所求C1的方程为y=-|x|+2.
[破题技法] 极坐标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技巧
(1)将极坐标方程两边同乘ρ或同时平方,将极坐标方程构造成含有ρcos
θ,ρsin
θ,ρ2的形式,然后利用公式代入化简得到普通方程.
(2)巧借两角和差公式,转化ρsin(θ±α)或ρcos(θ±α)的结构形式,进而利用互化公式得到普通方程.
(3)将直角坐标方程中的x转化为ρcos
θ,将y换成ρsin
θ,即可得到其极坐标方程.
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1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a>0).在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非负半轴为极轴的极坐标系中,曲线C2:ρ=4cos
θ.
(1)说明C1是哪一种曲线,并将C1的方程化为极坐标方程;
(2)直线C3的极坐标方程为θ=α0,其中α0满足tan
α0=2,若曲线C1与C2的公共点都在C3上,求a.
解析:(1)消去参数t得到C1的普通方程x2+(y-1)2=a2.C1是以(0,1)为圆心,a为半径的圆.
将x=ρcos
θ,y=ρsin
θ代入C1的普通方程中,得到C1的极坐标方程为ρ2-2ρsin
θ+1-a2=0.
(2)曲线C1,C2的公共点的极坐标满足方程组
若ρ≠0,由方程组得16cos2
θ-8sin
θcos
θ+1-a2=0,
由已知tan
θ=2,可得16cos2
θ-8sin
θcos
θ=0,
从而1-a2=0,解得a=-1(舍去)或a=1.
a=1时,极点也为C1,C2的公共点,在C3上.
所以a=1.
考点四 极坐标方程的应用
[例] 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1的极坐标方程为ρcos
θ=4.
(1)M为曲线C1上的动点,点P在线段OM上,且满足|OM|·|OP|=16,求点P的轨迹C2的直角坐标方程;
(2)设点A的极坐标为,点B在曲线C2上,求△OAB面积的最大值.
[解析] (1)设P的极坐标为(ρ,θ)(ρ>0),M的极坐标为(ρ1,θ)(ρ1>0).
由题设知|OP|=ρ,|OM|=ρ1=.
由|OM|·|OP|=16得C2的极坐标方程为ρ=4cos
θ(ρ>0).因此C2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2+y2=4(x≠0).
(2)设点B的极坐标为(ρB,α)(ρB>0).
由题设知|OA|=2,ρB=4cos
α,于是△OAB的面积
S=|OA|·ρB·sin∠AOB=4cos
α·|sin|=2|sin-|≤2+.
当α=-时,S取得最大值2+.
所以△OAB面积的最大值为2+.
[破题技法] 1.涉及圆的极坐标方程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先把涉及的直线或圆的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再根据直角坐标系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求解;
方法二:直接利用极坐标的相关知识进行求解,其关键是将已知条件表示成ρ和θ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需要用到解三角形的知识,并需要掌握直线和圆的极坐标方程.
2.判断位置关系和求最值问题的方法
(1)已知极坐标方程讨论位置关系时,可以先化为直角坐标方程,化陌生为熟悉再进行解答.
(2)已知极坐标方程解答最值问题时,通常可转化为三角函数模型求最值问题,比直角坐标系中求最值的运算量小.
(2020·山西太原模拟)点P是曲线C1:(x-2)2+y2=4上的动点,以坐标原点O为极点,x轴的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以极点O为中心,将点P逆时针旋转90°得到点Q,设点Q的轨迹为曲线C2.
(1)求曲线C1,C2的极坐标方程;
(2)射线θ=(ρ>0)与曲线C1,C2分别交于A,B两点,定点M(2,0),求△MAB的面积.
解析:(1)由曲线C1的直角坐标方程(x-2)2+y2=4可得曲线C1的极坐标方程为ρ=4cos
θ.
设Q(ρ,θ),则P,
则有ρ=4cos=4sin
θ.
所以曲线C2的极坐标方程为ρ=4sin
θ.
(2)M到射线θ=(ρ>0)的距离d=2sin=,
|AB|=ρB-ρA=4=2(-1),
则S△MAB=|AB|×d=×2(-1)×=3-.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