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兼爱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4 15:5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兼爱
兼爱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
目录
01
作者介绍
02
字词学习
03
课文学习
04
拓展探究
兼爱
第一章
作者介绍
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一。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享乐奢侈生活的抗议。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
作者简介

因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墨子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即“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
背景扫描
兼爱
第二章
字词学习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贵必敖贱 通“_____”,_____
②既以非之 通“____”,______
③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通“___”,_______
④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通“_____”,____________
⑤苟君说之 通“___”,______
⑥教驯其臣 通“__”,_____
⑦破碎乱行 通“_____”,______

轻视

已经

迂远

分别、辨别

高兴

训练

聚集
一词多义

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___________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_______________         
动词,憎恶
形容词,不好的
古今异义
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连词,表示因果关系。b.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②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古义:________
今义:偷东西的人;做大坏事的人(多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邪的,不正派的;狡猾;副词,很,非常。
用来……的,拿来……的。
残害。
古今异义
③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成立。
④特上弗以为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虽是这样。
以,按照;为,处理。
古今异义
⑤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古义:_________
今义:a.很坏的行为;犯罪的事情(跟“善”相对)。b.凶恶;凶狠;凶猛。c.恶劣。
⑥士闻鼓音,破碎乱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破成碎块;使破成碎块。
不好的。
破,人群分散,行列混乱;碎,通“萃”,聚集。
虚词归纳
①然
然,乃若兼则善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___________         
②其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____________         
是其故何也:_________________         
③以
以此为事者也:_________         
以不相爱生邪:___________         
动词,表应答,相当于“是的”
代词,这样
代词,自己的
语气助词,表反问
介词,把
介词,因为
词类活用
(1)必兴天下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__________________
(3)强必执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富必侮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贵必敖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动用法,使……兴
名词作动词,残害
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人。
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人
富:形容词作名词,富足的人。
贫:形容词作名词,贫困的人
贵:形容词作名词,社会地位高的人。
贱:形容词作名词社会地位低的人
特殊句式
(1)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_____________
(2)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_____________
(3)何以易之?_____________
(4)韦以带剑。_____________
(5)入以见于君。______________
(6)出以践于朝。______________
(7)是其故何也?_____________
(8)此何难之有焉?_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兼爱
第三章
课文学习
语句翻译
(1)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人拿来作为自己的事业的,一定是为天下人兴办有利的方面,为天下人除去有害的方面,仁人就是拿这作为自己的事业的。
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它们所以产生,都是因为人跟人不相爱,因此有仁德的人反对它。
语句翻译
(3)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了一年,满朝臣子,又黑又瘦。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国君喜欢这样,臣下就能够做到。
给人利益的人,人也跟着给他利益;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恨他。
兼相爱、交相利做起来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啊。
文本名句
1.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2.兼相爱、交相利。
3.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4.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1.文章在逻辑推理、论证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要点突破
答案
文章首先摆事实,列举存在的种种祸害,然后指出产生这些祸害的原因是“以不相爱生”。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随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兼相爱、交相利。”最后,对统治者所说的“兼相爱”是迂远难做的事,引用历史事实,进一步指出,只是“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文章逻辑推理严密,结构极富层次感。
2.如何理解墨子“兼爱”的思想内涵?
答案
要点突破
要理解“兼爱”的思想内涵,首先可以从字面入手。墨子并不像其他学派那样单纯谈爱,或是像儒家谈仁爱,而是在前面加了一个“兼”字。“兼”字除了有“加倍”“广”和“全”的意思,还有“一方对另一方兼而有之”的意思。然后,从内容上理解。墨子将《兼爱》中提到的“兼相爱”与“交相利”联系起来。在墨子看来,“兼爱”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所以,所谓“兼爱”,就是包含平等、博爱与相互友爱的意思。墨子认为,要让不平等双方彼此产生爱,必定是高贵的、强盛的一方将理解、宽容以及援助更多地给予卑贱的、弱小的一方,让卑贱的弱小的一方的生活处境得到改善。因此,“兼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努力做到出身高贵的爱护出身低贱的,强大的爱护弱小的。“兼爱”实质上反映的是贫弱者的心声,带有鲜明的平民色彩。
3.文章引用晋文公、楚灵王、越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案
要点突破
文章在后半部分引用这些事例是为了更好地论证君王不相爱是因为“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的现实,是文章讲道理之后通过事例的进一步论证,是为了把观点论述得更清楚、更明了。同时也体现了逻辑的严谨性,引用这三个事例也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4.如何评价文章在论述过程中的“繁笔”?
答案
要点突破
墨子为了把道理讲得透彻明白,在论述过程中不厌其烦地使用“繁笔”,文章看似啰嗦,其实这是墨子文笔的特点。“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清光绪年间的钱振锽《名山小言》中的评价应该是相当精准的。
1.看题目和课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即不分亲疏厚薄的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文本研读
2.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有哪些具体体现?(见第一段。)
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文本研读
3.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第二段)“以不相爱生。”
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消除方法:(第三段)“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而要改变社会,包括调解社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如何做?
如何做:(第三段)
文本研读
【答案】文章在后半部分引用这些事例是为了更好地论证君王不相爱是因为“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的现实,是文章讲道理之后通过事例的进一步论证,是为了把观点论述得更清楚、更明了。同时也体现了文章的严谨逻辑。引用这三个事例也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4.文章引用晋文公、楚灵王、越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文本研读
兼爱
第四章
拓展探究
你对“兼相爱、交相利”有何看法?谈谈它给你的启迪。
延伸探究
答案
有的人在别人休息时或安静学习时大声谈论,有的人为了求快,打饭或看病时喜欢插队。这些人就属于那种自爱而不知道相爱的人。人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褊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从历史进程看,儒学早于墨学。墨子曾学习于儒门,接受过孔子思想的训练,后来深感儒家厚葬浪费财物而贫民,服丧时间太久伤害身体而妨碍工作,于是反叛儒家自立门户,墨子的许多学生也是如此。比如曾经一度受业于孔子的大弟子——子夏,后来师从墨子,并成为墨家学派的著名人物。由此可见,墨家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儒家学派分化出来并与之相对抗的学术团体。
墨家思想
兼爱: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儒家主张的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爱有差等”。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墨家所主张的是“爱无差等”,是普遍的不分等级、亲疏、远近的爱。
非攻:反对现行战争。(儒家支持贤能君王发动战争,支持“仁义”的大国兼并小国,主张“贤”人消灭“不肖”之人)
节葬:反对厚葬,活着的人还有不温饱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在死人身上花费那么多呢?反对为了死人而折磨活人。(儒家特别鄙视这个主张,认为墨家鄙视祖先,是野蛮人)
节用:反对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繁文缛节,反对增加百姓不必要的负担。认为越是贤能的人,越是王公大人,越应当节俭。(儒家认为物质的使用与尊贵是成正比例的。)
墨家思想
非命:认为没有什么天命,命运是由我们自己掌握的。(儒家思想是不管你怎么做都不会改变的,你只能等待被命改变)
非儒:反对儒家的亲疏尊卑之别,儒家根据死者与当事者的亲近程度划分了服丧守孝的期限。
墨家思想
兼爱
谢谢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