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
一、基础知识
(一)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
1、线线平行的判定
(1)平行公理:空间中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线面平行性质: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平面与已知平面的交线和该直线平行
(3)面面平行性质:
2、线线垂直的判定
(1)两条平行直线,如果其中一条与某直线垂直,则另一条直线也与这条直线垂直
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
(2)线面垂直的性质: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垂直,则该直线与平面上的所有直线均垂直
(二)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线面平行判定定理:
(1)若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上的一条直线平行,则
(2)若两个平面平行,则一个平面上的任一直线与另一平面平行
2、线面垂直的判定:
(1)若直线与平面上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
(2)两条平行线中若其中一条与平面垂直,则另一条直线也与该平面垂直
(3)如果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上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平面垂直
(三)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如果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相交直线均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两个平面平行
(2)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则过这条直线的所有平面均与这个平面垂直
(四)利用空间向量判断线面位置关系
1、刻画直线,平面位置的向量:直线:方向向量
平面:法向量
2、向量关系与线面关系的转化:
设直线对应的法向量为,平面对应的法向量为(其中在外)
(1)∥∥
(2)
(3)∥
(4)
(5)
(6)
3、有关向量关系的结论
(1)若,则
平行+平行→平行
(2)若,则
平行+垂直→垂直
(3)若,则的位置关系不定。
4、如何用向量判断位置关系命题真假
(1)条件中的线面关系翻译成向量关系
(2)确定由条件能否得到结论
(3)将结论翻译成线面关系,即可判断命题的真假
二、典型例题:
例1:已知是两个不同的平面,是两条不同的直线,现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则;
②若,则;
③若,则;
④若,则.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0
B.1
C.2
D.3
思路:①为面面平行的判定,要求一个平面上两条相交直线,而①中不一定相交。所以无法判定面面平行;②为面面垂直的性质,要求一个平面上垂直交线的直线,才与另一平面垂直。而②中不一定与交线垂直。所以不成立;③可用向量判定,设对应法向量为,直线方向向量为,则条件转换为:,可推得,即,③正确;④为线面平行判定,要求在外,所以④错误;综上只有1个命题正确
答案:B
例2:已知是不同的直线,是不同的平面,以下命题正确的是(
)
①若∥,,则∥;
②若,∥,则;
③若∥,则∥;
④若,∥,∥,则;
A.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③
思路:题目中涉及平行垂直较多,所以考虑利用正方体(举反例)或向量判断各个命题
①
两平面各选一条直线,两直线平行不能判断出两个平面平行,例如在正方体中在平面和平面中,虽然,但两个平面不平行,所以①错误
②
例如:平面∥平面,,但与不垂直,所以②错误
③
考虑利用向量帮助解决:,所以可以推断,所以可得∥
④
考虑利用向量解决:,由垂直关系不能推出,所以④错误
答案:D
例3:对于直线和平面,的一个充分条件为(
)
A.
B.
C.
D.
思路:求的充分条件,即从A,B,C,D中选出能判定的条件,A选项:例如正方体中的平面和平面
可知虽然平面,平面,但这两个平面不平行。B选项:也可利用A选项的例子说明无法推出,C选项可用向量模型进行分析:,所以可得:,即;D选项可利用A选项的例子:,可知平面,平面,但这两个平面不平行,综上所述,只有C为的一个充分条件
答案:C
例4:给定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都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相互平行;
②若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相互垂直;
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④若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内与它们的交线不垂直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也不垂直.
其中,为真命题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②和④
思路:分别判断四个命题:①
必须是一个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才可判定两平面平行,所以①错误;②
该命题为面面垂直的判定,正确;③
空间中垂直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不一定平行,例如正方体中交于一点的三条棱;④
可用反证法确定,假设该直线与另一平面垂直,则必然垂直该平面上所有的直线,包括两平面的交线。所以与条件矛盾。假设不成立。综上所述,正确的命题是②和④
答案:D
例5:已知,表示两条不同直线,表示平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则
B.若∥,∥则∥
C.若,,则∥
D.若∥,,则
思路:A选项若直线与平面垂直,则直线与这个平面上的所有直线均垂直,所以A正确
B选项可用向量判断,∥,∥,由,无法判断出的关系,所以不能推出∥;C选项并没有说明直线是否在平面上,所以结论不正确;D选项也可用向量判断,∥,,同理由无法判断的情况,所以无法推断出,综上所述:A正确
答案:A
例6:给出下列命题,其中正确的两个命题是(
)
①
直线上有两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则此直线与平面平行。②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两条异面线段的中点连线平行于这两个平面;③
直线平面,直线,则;④是异面直线,则存在唯一的平面,使它与都平行且与距离相等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思路:①
到平面距离相等的点可能位于平面的同侧或是异侧,如果是同侧,则两点所在直线与平面平行,如果异侧,则直线与平面相交,且交点为这两点的中点。②正确,证明如下:
如图,平面,且分别为的中点,过作交于,连接,设是的中点
平面
③
命题中没有说明直线是否在上,所以不正确;④正确,设为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为中点,过作的平行线,从而由确定的平面与平行且与的距离相等。所以该平面即为所求。
答案:D
例7:下列命题正确的个数是(
)
①
若直线上有无数个点不在平面内,则∥
②
若直线∥,则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平行
③
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另一条也与这个平面平行
④
若直线∥,则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没有公共点
A.
0
B.
1
C.
2
D.
3
思路:①
“无数个点”只是强调数量多,并不等同于“任意点”,即使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上也有无数个点不在平面内。所以①不正确;②
若∥,说明与没有公共点,所以与上任意一条直线都没有公共点,但即使无公共点,的位置关系不只是有平行,还有可能异面,所以②不正确;③
线面平行的前提是直线在平面外,而命题③中没有说明“另一条”直线是否在平面上,所以③不正确;命题④可由②得知,与上任意一条直线都没有公共点,命题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有1个
答案:B
例8:直线为两异面直线,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过不在上的任何一点,可作一个平面与都平行
B.
过不在上的任何一点,可作一个直线与都相交
C.
过不在上的任何一点,可作一个直线与都平行
D.
过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平行
思路:A选项中,如果点与确定的平面与平行,则此平面只和平行,在此平面上,所以这样的是无法作出符合条件的平面;B选项由A所构造出的平面可得,若过的直线与相交,则也在该平面上,所以与无公共点;若过的直线与相交,则无法与相交,综上所述对于这样的点无法作出符合条件的直线;C选项如果过的直线与均平行,则由平行公理可知,与已知条件矛盾,所以C错误;D选项,如果异面,则过只能做出一个平面与平行。在上取两点分别作的平行线,则所唯一确定的平面和平行,且在此平面上。所以D正确
答案:D
例9:设是两条异面直线,是空间任意一点,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过点必存在平面与两异面直线都垂直
B.
过点必存在平面与两异面直线都平行
C.
过点必存在直线与两异面直线都垂直
D.
过点必存在直线与两异面直线都平行
思路:A选项,若平面与均垂直,则推得,与异面矛盾;B选项如果点位于某条直线上,则平面无法与该直线平行;C选项中直线的垂直包括异面垂直,所以可以讲平移至共面,过的直线只需与这个平面线面垂直,即和都垂直,所以C正确;D选项如果直线与均平行,则由平行公理可得,与异面矛盾。所以C正确
答案:C
例10:设是不同的直线,是不重合的平面,则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
)
A.
若∥,∥,在外,则∥
B.
若,则
C.
若∥,则∥
D.
若,且,则∥
思路:A选项可通过向量来判断:,由此可得:,因为在外,所以可判定∥,A正确;B选项设,则上所有点的投影落在中,上所有点的投影落在中,因为,所以上所有点的投影均在的交点上,即,所以B正确;C选项符合面面平行的性质,即两个平面平行,第三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交,则交线平行,所以C正确;D选项中若A,C位于同侧,则命题成立;但如果位于两侧,则满足条件的与相交。故不正确
答案:D定点定直线问题
一、基础知识:
1、处理定点问题的思路:
(1)确定题目中的核心变量(此处设为)
(2)利用条件找到与过定点的曲线
的联系,得到有关与的等式
(3)所谓定点,是指存在一个特殊的点,使得无论的值如何变化,等式恒成立。此时要将关于与的等式进行变形,直至易于找到。常见的变形方向如下:
①
若等式的形式为整式,则考虑将含的项归在一组,变形为“”的形式,从而只需要先让括号内的部分为零即可
②
若等式为含的分式,
的取值一方面可以考虑使其分子为0,从而分式与分母的取值无关;或者考虑让分子分母消去的式子变成常数(这两方面本质上可以通过分离常数进行相互转化,但通常选择容易观察到的形式)
2、一些技巧与注意事项:
(1)面对复杂问题时,可从特殊情况入手,以确定可能的定点(或定直线)。然后再验证该点(或该直线)对一般情况是否符合。属于“先猜再证”。
(2)有些题目所求与定值无关,但是在条件中会隐藏定点,且该定点通常是解题的关键条件。所以当遇到含参数的方程时,要清楚该方程为一类曲线(或直线),从而观察这一类曲线是否过定点。尤其在含参数的直线方程中,要能够找到定点,抓住关键条件。例如:直线,就应该能够意识到,进而直线绕定点旋转
二、典型例题:
例1:椭圆的离心率为,其左焦点到点的距离为
(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若直线与椭圆相交于两点(不是左右顶点),且以为直径的圆过椭圆的右顶点。求证:直线过定点,并求出该定点的坐标
解:(1),设左焦点
,解得
椭圆方程为
(2)由(1)可知椭圆右顶点
设,以为直径的圆过
即
①
联立直线与椭圆方程:
,代入到①
或
当时,
恒过
当时,
恒过,但为椭圆右顶点,不符题意,故舍去
恒过
例2:已知椭圆经过点,且椭圆的离心率为
(1)求椭圆的方程
(2)过椭圆的右焦点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分别交椭圆于和,设线段的中点分别为,求证:直线恒过一个定点
解:(1)
代入可得:
椭圆方程为
(2)由(1)可得:
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
所以可得:
为轴
当斜率存在时,设,则
设,联立方程可得:
同理,联立,可得:
的方程为:,整理可得:
时,直线方程对均成立
直线恒过定点
而斜率不存在时,直线也过
直线过定点
例3:如图,已知椭圆的左右焦点为,其上顶点为,已知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
(1)求椭圆的方程
(2)过点任作一动直线交椭圆于两点,记,若在线段上取一点使得,试判断当直线运动时,点是否在某一定直线上运动?若在,请求出该定直线;若不在请说明理由
解:(1)由椭圆方程可得
为边长是2的三角形
(2)设
设,
由可得:
设,则
由可得:
①
联立方程组,消去整理可得:
代入到①可得:
在定直线上
例4: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左,右焦点分别为,为椭圆上的动点,的面积最大值为,以原点为中心,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与直线相切
(1)求椭圆的方程
(2)若直线过定点且与椭圆交于两点,点是椭圆的右顶点,直线分别与轴交于两点,试问以线段为直径的圆是否过轴上的定点?若是,求出定点坐标;若不是,说明理由
解:(1)
因为圆与直线相切
椭圆方程为:
(2)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设,由椭圆方程可得点
设,联立方程可得:
由,可得:
,分别令,可得:
,设轴上的定点为
若为直径的圆是否过,则
问题转化为恒成立
即
①
由及可得:
代入到①可得:
解得:
圆过定点
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直线方程为,可得为直径的圆过点
所以以线段为直径的圆过轴上定点
例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离心率为的椭圆的左顶点为,过原点的直线(与坐标轴不重合)与椭圆交于两点,直线分别与轴交于两点,当直线的斜率为时,
(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试问以为直径的圆是否过定点(与的斜率无关)?请证明你的结论
解:(1)由可得:
由对称性可知:
由可得
椭圆方程为代入,可得:
(2)设由对称性可知,由(1)可知
设,联立直线与椭圆方程:
,整理可得:
解得:,代入可得:
从而
,因为是直线与轴的交点
以为直径的圆的圆心为,半径
圆方程为:,整理可得:
所以令,解得
以为直径的圆恒过
例6: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以原点为圆心,椭圆的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与直线相切,过点且不垂直轴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两点
(1)求椭圆的方程
(2)若点关于轴的对称点是,求证:直线与轴相交于定点
解:(1)
已知圆方程为:
因为与直线相切
椭圆的方程为:
(2)设直线,
联立方程可得:,消去可得:
考虑直线
直线的方程为:
令可得:
,而,代入可得:
,
代入
可得:
与轴交于定点
例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椭圆与直线,四个点中有三个点在椭圆上,剩余一个点在直线上
(1)求椭圆的方程
(2)若动点在直线上,过作直线交椭圆于两点,使得,再过作直线,求证:直线恒过定点,并求出该定点的坐标
解:(1)因为四个点中有三点在椭圆上,由椭圆的对称性可知:必在椭圆上
若在椭圆上,则为椭圆的左顶点。
但,所以与在椭圆上矛盾
在椭圆上
椭圆方程为
(2)依题意可得,方程为:
且共线
为中点
在椭圆内部
设,因为与椭圆交于
为中点且于
为的中垂线
设
为中点
当时
恒过
当时,直线
为轴,过
无论位于哪个位置,直线恒过
例8:已知圆,点,点在圆上运动,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
(1)求动点的轨迹的方程
(2)过且斜率为的动直线交曲线于两点,在轴上是否存在定点,使得以为直径的圆恒过这个点?若存在,求出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1)由图像可得:
点的轨迹为以为焦点的椭圆
(2)设直线,,与椭圆方程联立可得:
消去可得:,整理后可得:
设,因为以为直径的圆过点
①
代入到①可得:
所以只需:
可得
所以存在定点
例9:已知椭圆和圆,分别为椭圆的左顶点,下顶点和右焦点
(1)点是曲线上位于第二象限的一点,若的面积为,求证:
(2)点分别是椭圆和圆上位于轴右侧的动点,且直线的斜率是直线斜率的2倍,求证:直线恒过定点
解:(1)由椭圆可得
设,由在第二象限可得:
的面积为
,代入圆方程可得:
(2)设直线的斜率为,则直线的斜率为
,联立与椭圆方程:
代入直线方程可得:
联立与圆方程:
代入直线方程可得:
的方程为:
整理可得:
直线恒过定点圆锥曲线中的定值问题
一、基础知识:
所谓定值问题,是指虽然圆锥曲线中的某些要素(通常可通过变量进行体现)有所变化,但在变化过程中,某个量的值保持不变即为定值。
1、常见定值问题的处理方法:
(1)确定一个(或两个)变量为核心变量,其余量均利用条件用核心变量进行表示
(2)将所求表达式用核心变量进行表示(有的甚至就是核心变量),然后进行化简,看能否得到一个常数。
2、定值问题的处理技巧:
(1)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可先采用特殊位置(例如斜率不存在的直线等)求出定值,进而给后面一般情况的处理提供一个方向。
(2)在运算过程中,尽量减少所求表达式中变量的个数,以便于向定值靠拢
(3)巧妙利用变量间的关系,例如点的坐标符合曲线方程等,尽量做到整体代入,简化运算
二、典型例题:
例1:已知双曲线的中心在原点,对称轴为坐标轴,一条渐近线方程为,右焦点,双曲线的实轴为,为双曲线上一点(不同于),直线分别于直线交于两点
(1)求双曲线的方程
(2)试判断是否为定值,若为定值,求出该值;若不为定值,请说明理由
解:(1)由可得,且焦点在轴上
所以设双曲线方程为:,则渐近线方程为
由解得:
双曲线方程为
(2)由(1)可得:,设
设,联立方程解得:
同理:设,联立方程可得:
下面考虑计算的值
在双曲线上
所以为定值
例2: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且过点
(1)求椭圆方程
(2)设不过原点的直线,与该椭圆交于两点,直线的斜率依次为,且满足,试问:当变化时,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此定值,并证明你的结论;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解:(1)由可得:
椭圆方程为代入可得:
解得:
椭圆方程为
(2)设,联立方程可得:
消去可得:,整理可得:
依题意可知:
即
①
由方程可得:
代入①可得:
,整理可得:
可知为定值,与的取值无关
例3:已知椭圆经过点,,动点
(1)求椭圆标准方程
(2)设为椭圆的右焦点,过作的垂线与以为直径的圆交于点,求证:的长为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
解:(1)由可得:
椭圆方程可转化为:,将代入椭圆方程可得:
,解得:
椭圆方程为
(2)由(1)可得:
思路一:通过圆的性质可得,而(设垂足为),由双垂直可想到射影定理,从而,即可判定为定值
,设与相交于
则解得:
为圆的直径
由射影定理可得:
思路二:本题也可从坐标入手,设,则只需证明为定值即可,通过条件寻找关系,一方面:,可得;另一方面由点在圆上,可求出圆的方程,从而,展开后即可得到为定值
解:设,则
的中点坐标为,
以为直径的圆方程为:
代入,可得:
即
例4: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半焦距为,且,经过椭圆的左焦点,斜率为的直线与椭圆交于两点,为坐标原点
(1)求椭圆的方程
(2)设,延长分别与椭圆交于两点,直线的斜率为,求证:为定值
解:(1),设
由可得:
(2)由(1)可得
,设
可得:
联立方程
同理,直线与椭圆交点的坐标为
设
,代入可得:
例5:已知椭圆的右焦点为,且点在椭圆上,为坐标原点
(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过椭圆上异于其顶点的任一点,作圆的切线,切点分别为(不在坐标轴上),若直线的横纵截距分别为,求证:为定值
解:(1)依可知
椭圆方程为代入解得:
椭圆方程为
(2)思路:由(1)可得:,可设,由题意可知为过作圆切线所产生的切点弦,所以,从而可得,所以,由椭圆方程可得,从而为定值
解:由(1)可得:
设
可知是过作圆切线所产生的切点弦
设,由是切点可得:
,代入:,
即
,同理可知对于,有
因为在圆上
为直线上的点
因为两点唯一确定一条直线
,即
由截距式可知
在椭圆上
即为定值
(1)本题定值是通过整体代入的手段,即抓住最后的特点整体消去所得,所以在处理定值问题时,涉及的变量个数可以多,但是要有一定的条件保证能够消去。
(2)本题求直线方程的过程即为切点弦公式证明的过程,此时抓住两点所在方程“同构”的特点,从而确定直线方程
注:切点弦方程: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切点为,则切点弦的方程为:
例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椭圆,设为椭圆上任意一点。过原点作圆的两条切线,分别交椭圆于
(1)若直线相互垂直,求的方程
(2)若直线斜率存在,并记为,求证:是一个定值
(3)试问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该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解:(1)由可得
,即
联立方程:或或或
的方程为:
或或
或
(2)思路:可设直线,均与圆相切,可得(其中)化简可得:,可发现均满足此方程,从而为的两根。则,再利用椭圆方程消元即可得到定值
解:设
与相切
化简可得:
对于,同理可得:
为的两根
(3)思路:设,,由第(2)问所得结论,可以考虑通过联立直线与椭圆方程将坐标分别用进行表示,再判断是否为定值
解:当不在坐标轴上时,设
同理可得:
若在坐标轴上(不妨设在轴)上,则
综上所述,为定值
例7:已知椭圆,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的圆为椭圆的“准圆”,若椭圆的一个焦点为,其短轴上的一个端点到的距离为
(1)求椭圆的方程及其“准圆”方程
(2)点是椭圆的“准圆”上的动点,过点作椭圆的切线交“准圆”于点
①
当点为“准圆”与轴正半轴的交点时,求直线的方程并证明
②
求证:线段的长为定值
解:(1)依题意可得:,
(2)①
由(1)可得,设切线方程为:
联立方程:消去可得:
整理可得:
解得:
所以
②
设
则,消去可得:
整理可得:
整理后可得:
同理,对于设切线的斜率为,则有:
在“准圆”上
所以
为“准圆”的直径
为定值,
例8:已知点在椭圆上,椭圆的左焦点为
(1)求椭圆的方程
(2)直线过点交椭圆于两点,是椭圆经过原点的弦,且,问是否存在正数,使得为定值?若存在,请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由左焦点可得,由
,代入可得:解得:
(2)思路:由所求可联想到弦长公式,除了所求变量,直线的另一核心要素为斜率(假设存在),通过可联想到弦长公式,所以分别将直线的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进而为关于的表达式,若为常数,则意味着与的取值无关,进而确定的值
设直线,,联立方程:
设
,则
所以若是个常数,
也为的形式,即
此时,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可得符合题意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
一、基础知识:
在前面的章节中,也介绍了有关数列不等式的内容,在有些数列的题目中,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通过放缩,将问题化归为我们熟悉的内容进行求解。本节通过一些例子来介绍利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的技巧
1、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的理论依据——不等式的性质:
(1)传递性:若,则(此性质为放缩法的基础,即若要证明,但无法直接证明,则可寻找一个中间量,使得,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只需证明即可
)
(2)若,则,此性质可推广到多项求和:
若,则:
(3)若需要用到乘法,则对应性质为:若,则,此性质也可推广到多项连乘,但要求涉及的不等式两侧均为正数
注:这两条性质均要注意条件与结论的不等号方向均相同
2、放缩的技巧与方法:
(1)常见的数列求和方法和通项公式特点:
①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关于的一次函数或常值函数)
②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关于的指数类函数)
③
错位相减:通项公式为“等差等比”的形式
④
裂项相消:通项公式可拆成两个相邻项的差,且原数列的每一项裂项之后正负能够相消,进而在求和后式子中仅剩有限项
(2)与求和相关的不等式的放缩技巧:
①
在数列中,“求和看通项”,所以在放缩的过程中通常从数列的通项公式入手
②
在放缩时要看好所证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这将决定对通项公式是放大还是缩小(应与所证的不等号同方向)
③
在放缩时,对通项公式的变形要向可求和数列的通项公式靠拢,常见的是向等比数列与可裂项相消的数列进行靠拢。
④
若放缩后求和发现放“过”了,即与所证矛盾,通常有两条道路选择:第一个方法是微调:看能否让数列中的一些项不动,其余项放缩。从而减小放缩的程度,使之符合所证不等式;第二个方法就是推翻了原有放缩,重新进行设计,选择放缩程度更小的方式再进行尝试。
(3)放缩构造裂项相消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技巧:
①
裂项相消:在放缩时,所构造的通项公式要具备“依项同构”的特点,即作差的两项可视为同一数列的相邻两项(或等距离间隔项)
②
等比数列:所面对的问题通常为“常数”的形式,所构造的等比数列的公比也要满足
,如果题目条件无法体现出放缩的目标,则可从所证不等式的常数入手,,常数可视为的形式,然后猜想构造出等比数列的首项与公比,进而得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再与原通项公式进行比较,看不等号的方向是否符合条件即可。例如常数,即可猜想该等比数列的首项为,公比为,即通项公式为
。
注:此方法会存在风险,所猜出的等比数列未必能达到放缩效果,所以是否选择利用等比数列进行放缩,受数列通项公式的结构影响
(4)与数列中的项相关的不等式问题:
①
此类问题往往从递推公式入手,若需要放缩也是考虑对递推公式进行变形
②
在有些关于项的不等式证明中,可向求和问题进行划归,即将递推公式放缩变形成为可“累加”或“累乘”的形式,即或(累乘时要求不等式两侧均为正数),然后通过“累加”或“累乘”达到一侧为,另一侧为求和的结果,进而完成证明
3、常见的放缩变形:
(1),其中:可称为“进可攻,退可守”,可依照所证不等式不等号的方向进行选择。
注:对于,可联想到平方差公式,从而在分母添加一个常数,即可放缩为符合裂项相消特征的数列,例如:,这种放缩的尺度要小于(1)中的式子。此外还可以构造放缩程度更小的,如:
(2),从而有:
注:对于还可放缩为:
(3)分子分母同加常数:
此结论容易记混,通常在解题时,这种方法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向,到了具体问题时不妨先构造出形式再验证不等关系。
(4)
可推广为:
二、典型例题:
例1: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若,且
(1)求证:数列是等差数列,并求出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的前项和为,求证:
解:(1)
即
即
,由令可得:
,验证符合上式
(2)
由(1)得:
可知当时,
不等式得证
例2:设数列满足:,设为数列的前项和,已知,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求证:对任意的且,有
解:(1)
为公比是的等比数列
在中,令,
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2)证明:
例3:已知正项数列的前项和为,且
(1)求证:数列是等差数列
(2)记数列,证明:
解:(1)
为等差数列
(2)思路:先利用(1)可求出的公式进而求出,则,考虑进行放缩求和,结合不等号的方向向裂项相消的形式进行放缩。
解:令代入可得:
即
由为等差数列可得:
考虑先证
时
时,
再证
综上所述:
小炼有话说:本题在证明中用到一个常见的根式放缩:
例4:已知数列满足
(1)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并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求证:
解:(1)
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2)思路:,无法直接求和,所以考虑放缩成为可求和的通项公式(不等号:),若要放缩为裂项相消的形式,那么需要构造出“顺序同构”的特点。观察分母中有,故分子分母通乘以,再进行放缩调整为裂项相消形式。
解:
而
所以
小炼有话说:(1)本题先确定放缩的类型,向裂项相消放缩,从而按“依序同构”的目标进行构造,在构造的过程中注意不等号的方向要与所证一致。
(2)在求和过程中需要若干项不动,其余进行放缩,从而对求和的项数会有所要求(比如本题中才会有放缩的情况),对于较少项数要进行验证。
例: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且
(1)求
(2)求数列的前项和
(3)设数列的前项和,且满足,求证:
解:(1)在中,令可得:
(2)
①
②
①
②可得:
是公差为6的等差数列
(3)由(2)可得:
例6:已知数列满足
(1)试判断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并说明理由
(2)设,数列的前项和为,求证:对任意的
解:(1)
为公比是的等比数列
(2)思路:首先由(1)可求出的通项公式,对于可发现为奇数时,,为偶数时,,结合通项公式可将其写成,从而求出,无法直接求和,所以考虑对通项公式进行放缩,可联想到等比数列,进而,求和后与所证不等式右端常数比较后再进行调整(需前两项不动)即可。
解:,由(1)可得:
而
当时,
因为为正项数列
例7:已知数列满足:,且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证明:对于一切正整数,均有
解:(1)
设即
为公比是的等比数列
而
(2)思路:所证不等式可化简为:,由于是连乘形式,所以考虑放缩为分子分母可相消的特点,观察分母的形式为,所以结合不等号方向,将分子向该形式转化:,再根据右边的值对左边放缩的程度进行调整即可。
证明:所证不等式为:
等价于证明:
设
即不等式得证
小炼有话说:(1)对于一侧是连乘形式的表达式,在放缩时可考虑通过分子分母相消达到化简式子的目的。与裂项相消相似按照“依序同构”的原则构造。
(2)本题中用到了分式放缩的常用方法:通过分子分母加上相同的数达到放缩目的,但要注意不等号的方向(建议验证),常用的放缩公式为:(分子小与分母),(分子大于分母)
例8:已知函数
(1)若函数在处切线斜率为,,已知,求证:
(2)在(1)的条件下,求证:
解:(1)
整理后可得: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时,成立
假设成立,则时
时,不等式成立
(2)
由(1)可知几何问题的转换
一、基础知识:
在圆锥曲线问题中,经常会遇到几何条件与代数条件的相互转化,合理的进行几何条件的转化往往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极大的简化运算的复杂程度,在本节中,将列举常见的一些几何条件的转化。
1、在几何问题的转化中,向量是一个重要的桥梁:一方面,几何图形中的线段变为有向线段后可以承载向量;另一方面,向量在坐标系中能够坐标化,从而将几何图形的要素转化为坐标的运算,与方程和变量找到联系
2、常见几何问题的转化:
(1)角度问题:
①
若与直线倾斜角有关,则可以考虑转化为斜率
②
若需要判断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则可将此角作为向量的夹角,从而利用向量数量积的符号进行判定
(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①
可以利用圆的定义,转化为点到圆心距离与半径的联系,但需要解出圆的方程,在有些题目中计算量较大
②
若给出圆的一条直径,则可根据该点与直径端点连线的夹角进行判定:若点在圆内,为钝角(再转为向量:;若点在圆上,则为直角();若点在圆外,则为锐角()
(3)三点共线问题
①
通过斜率:任取两点求出斜率,若斜率相等,则三点共线
②
通过向量:任取两点确定向量,若向量共线,则三点共线
(4)直线的平行垂直关系:可转化为对应向量的平行与垂直问题,从而转为坐标运算:
,则共线;
(5)平行(共线)线段的比例问题:可转化为向量的数乘关系
(6)平行(共线)线段的乘积问题:可将线段变为向量,从而转化为向量数量积问题(注意向量的方向是同向还是反向)
3、常见几何图形问题的转化
(1)三角形的“重心”:设不共线的三点,则的重心
(2)三角形的“垂心”:伴随着垂直关系,即顶点与垂心的连线与底边垂直,从而可转化为向量数量积为零
(3)三角形的“内心”:伴随着角平分线,由角平分线性质可知(如图):
在的角平分线上
(4)是以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顶点
(5)是以为邻边的菱形的顶点:在垂直平分线上
(6)共线线段长度的乘积:若共线,则线段的乘积可转化为向量的数量积,从而简化运算,(要注意向量的夹角)例如:,
二、典型例题:
例1:如图:分别是椭圆的左右顶点,为其右焦点,是的等差中项,是的等比中项
(1)求椭圆的方程
(2)已知是椭圆上异于的动点,直线过点且垂直于轴,若过作直线,并交直线于点。证明:三点共线
解:(1)依题意可得:
是的等差中项
是的等比中项
椭圆方程为:
(2)由(1)可得:
设,设
,联立直线与椭圆方程可得:
另一方面,因为
,联立方程:
三点共线
例2:已知椭圆的右焦点为,为上顶点,为坐标原点,若△的面积为,且椭圆的离心率为.
(1)求椭圆的方程;
(2)是否存在直线交椭圆于,两点,
且使点为△的垂心?若存在,求出直线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
椭圆方程为:
(2)设,由(1)可得:
为△的垂心
设
由为△的垂心可得:
①
因为在直线上
,代入①可得:
即
②
考虑联立方程:
得.
,.代入②可得:
解得:或
当时,△不存在,故舍去
当时,所求直线存在,直线的方程为
在高中阶段涉及到三角形垂心的性质,为垂心与三角形顶点的连线垂直底边,所以对垂心的利用通常伴随着垂直条件,在解析几何中即可转化为向量的坐标运算(或是斜率关系)
例3:如图,椭圆的一个焦点是
,为坐标原点.
(1)若椭圆短轴的两个三等分点与一个焦点构成正三角形,求椭圆的方程;
(2)设过点且不垂直轴的直线交椭圆于两点,若直线绕点任意转动,恒有,
求的取值范围.
解:(1)由图可得:
由正三角形性质可得:
椭圆方程为:
(2)设,
为钝角
联立直线与椭圆方程:,整理可得:
恒成立
即恒成立
解得:
的取值范围是
例4:设分别为椭圆的左、右顶点,椭圆长半轴的长等于焦距,且椭圆上的点到右焦点距离的最小值为
(1)求椭圆的方程;
(2)设为直线上不同于点的任意一点,
若直线分别与椭圆相交于异于的点,证明:点在以为直径的圆内
解:(1)依题意可得,且到
右焦点距离的最小值为
可解得:
椭圆方程为
(2)思路:若要证在以为直径的圆内,只需证明为钝角,即为锐角,从而只需证明,因为坐标可求,所以只要设出直线(斜率为)
,联立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即可用表示出的坐标,从而可用表示。即可判断的符号,进而完成证明
解:由(1)可得,设直线的斜率分别为,
,则
联立与椭圆方程可得:
,消去可得:
,即
设,因为在直线上,所以,即
为锐角,
为钝角
在以为直径的圆内
例5:如图所示,已知过抛物线的焦点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与椭圆的交点为,是否存在直线使得?若存在,求出直线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依题意可知抛物线焦点,设
,不妨设
则
设
考虑联立直线与抛物线方程:
,消去可得:
①
联立直线与椭圆方程:,整理可得:
②
由①②可得:
,解得:
所以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其方程为:
例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过点作抛物线的切线,切点为(异于点),直线过点与抛物线交于两点,与直线交于点
(1)求抛物线的方程
(2)试问的值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解:(1)由准线方程可得:
抛物线方程:
(2)设切点,抛物线为
切线斜率为
切线方程为:,代入及
可得:,解得:(舍)或
设
共线且在轴上
联立和抛物线方程:,整理可得:
再联立直线方程:
例7:在中,的坐标分别是,点是的重心,轴上一点满足∥,且
(1)求的顶点的轨迹的方程
(2)直线与轨迹相交于两点,若在轨迹上存在点,使得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其中为坐标原点),求的取值范围
解:(1)设
由是的重心可得:
由轴上一点满足平行关系,可得
由可得:
化简可得:
的轨迹的方程为:
(2)
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设
在椭圆上
①
因为在椭圆上,所以,代入①可得:
②
联立方程可得:
代入②可得:
有两不等实根可得:
,即,代入
另一方面:
或
例8: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直线过点,且与椭圆相切于点
(1)求椭圆的方程
(2)是否存在过点的直线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使得?若存在,求出直线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
椭圆方程化为:
过
设直线
联立直线与椭圆方程:消去可得:
整理可得:
与椭圆相切于
椭圆方程为:,且可解得
(2)思路:设直线为,,由(1)可得:,再由可知,若要求得(或证明不存在满足条件的),则可通过等式列出关于的方程。对于,尽管可以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表示出,但运算较为复杂。观察图形特点可知共线,从而可想到利用向量数量积表示线段的乘积。因为同向,所以。写出的坐标即可进行坐标运算,然后再联立与椭圆方程,运用韦达定理整体代入即可得到关于的方程,求解即可
解:由题意可知直线斜率存在,所以设直线
由(1)可得:
共线且同向
联立直线与椭圆方程:
消去并整理可得:
,代入,可得:
可解得:,另一方面,
若方程有两不等实根
则
解得:
符合题意
直线的方程为:,即: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