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09 07:5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改革开放,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救国之梦”
“建国之梦”
“强国之梦”
20世纪的三次历史巨变与三位伟人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
(1904~1997年)
邓小平,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
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1977年7月7日中共十
届三中全会通过恢复
邓小平职务的决议
邓小平
(1904~1997年)
三起三落
1933年因拥护毛泽东的
主张,被撤职。同年6月回
到领导岗位。
“文革”被下放到农村。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主抓经济。1976年,再次撤销职务,保留党籍被下放。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
思想的根本态度、根
本观点、根本方法。
……连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都成了
问题,简直是莫名其
妙!——邓小平1978年
5月30日同胡乔木谈话
他一生历经三落三起,终成领导核心。
他被西方人称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
毛泽东评价他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
而他自己却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历史的转折关头,人民再次选择了他!
邓小平,1976年1月19日
经济困难物资短缺
票证时代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一个普通职工1962年凭票证供应的商品。
票证——计划经济下
物资短缺的真实写照
粮食统购统销
政治混乱无序
材料1:“文革”时期,全国人大停止活动9年;全国政协长达10年未能正常召开会议。
材料2: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有75%的中央副部级和地方副省级以
上的高级干部被立案审查,受到各种形式伤害和株连的人数高达1亿人。
材料3:一位国际友人曾这样形容北京:“像水晶一般透明的城市”。
而文革后的北京,在市民眼中是“离家不放心,上班不安心,走路也担心。”
社会失序,人心不安。
党组织和国家机关长期陷于不正常的状态;
冤假错案堆积如山,没有平反;
思想僵化
材料2: 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党内主要领导同志于1977年2月提出
的“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
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指导方针。
材料1: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1976年10月25日两报一刊《伟大的历史性胜利》社论
“两个凡是”像精神枷锁禁锢住人们的思想,
无法从“左”倾错误思想的窠臼中走出来。
文化凋敝
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
龙江颂
红灯记
剧目数量少
且类型单一
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
十年文革造成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和科技断层。
1966到1976年
高考统一招生制度中断。前四年未招生,后招收工农兵学员。
“文化大革命”伊始,全国大、中、小学全面停课,全体师生“停课闹革命”。
慢慢来,不要着急;
照过去方针办;
你办事,我放心。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思考:“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继续推行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
思想僵化:两个凡是
实质:继续坚持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
影响:国民经济徘徊不前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
“文革”导致经济困难、政治混乱、思想僵化、文化凋敝
1
人们强烈要求纠正“文革”错误
2
华国锋却坚持“两个凡是”方针
3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需要一位有勇气、有能力纠正错误的人!
再不实行改 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揭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的序幕。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让人们摆脱了多年的“两个凡是”思想束缚,解放了思想。是一场意义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准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时间
地点
内容
1978年12月
北 京
“两个凡是”
阶级斗争
个人崇拜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形成第二代
中央领导
集体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历史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遵义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
纠正了博古等人
的错误指导思想
彻底纠正了“左”的思想错误
思想纠错
确立了毛泽东
的领导地位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
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领导核心
挽救党、红军、革命,
生死攸关的转折
历史地位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
——历史学家胡绳
你能想到哪些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中共会议?
1927年
八七会议
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
1935年
遵义会议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拨乱反正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高考,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
二、拨乱反正
4
300多万名干部
沉冤得到了洗雪
1
2
3
440万人被摘掉了
地主、富农的帽子
50多万被错划为右派
分子的人得到了平反
全国2000多万
人的政治命运,
得到了改变。
70多万工商业者摘
掉了资产阶级帽子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并通过了为刘少奇平反昭雪的决议。
1980年5月14日,中共河南省委领导和王光美等人一起,将刘少奇的骨灰换装到中央为其特制的骨灰盒中。王光美将脸深情地贴在了盖着鲜红党旗的骨灰盒上面,又一次流下了心酸的泪水。刘少奇的骨灰由专机接回北京。






王光美和子女们喜读宣布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公报。
二、拨乱反正
 5月19日,遵刘少奇遗嘱,亲属将其骨灰撒向大海






平反冤假错
二、拨乱反正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为刘少奇平反,恢复名誉
二、拨乱反正
1980年5月17日,
刘少奇追悼大会在北京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等上万人参加。
19日遵刘少奇遗嘱,亲属将骨灰撒向大海。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二、拨乱反正
邓小平,1979年1月1日
1979年1月1日,邓小平的头像赫然再次被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不过,这次显然更具有冲击力,因为他被评为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
请思考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时代周刊》为什么会选择邓小平为1978年的“年度风云人物”?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普通的理论工作者。这40年我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新胜利,中国富起来了,中国马上要强起来了。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中华民族真的走向了伟大的复兴。
——胡福明(1978年《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
奋飞:伟大征程的起步
四、作出《历史决议》,完成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一是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
二是公正评价功过是非
三是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
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2
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3
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4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
知识导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思想解放运动: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上
政治上
组织上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工作的重大拨乱反正.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