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6.*兼爱
1.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墨家的“兼爱”思想。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假设论证和说理特点。
核 心 素 养
课后拓展?素材积累和美文品鉴
合格考达标练
学习任务1
高考提升练
附:【译注?古今对译】
学习任务2
学习任务1
理解墨家的“兼爱”思想
(长征胜利万岁)
赏读·引入研习情境
墨子悲丝
一天,墨子与学生郊游,路过一座染坊,染匠将雪白的练放入染缸里,浸泡半日,捞出白练已变成黄练。染坊里一排五个大染缸,各置一色;白练进,色练出,染坊里染出五色之练。学生们看着好玩,啧而叹之。墨子先是不语,继而掩泣,最后竟号啕大哭。学生们不敢问,只好任他哭号。哭毕,墨子指着那一匹匹白练说:“可叹呀,可叹!白练入缸,再无白练!”
回到家,墨子给学生们上了新的一课。他说:“今天讲一个字:‘染’!白练入黑染黑,入黄染黄,入者变,色也变。一旦染上苍黄,再变不能也!”他巡视了一下学生,又说,“所染者,不光练丝,还有人,还有国!”禽滑厘问:“老师所说,是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兰者香,近鲍鱼者臭?”
墨子点头,说:“是啊,是啊,虞舜受许由伯阳的感染,夏禹受皋陶、伯益的感染,商汤受伊尹、仲虺的感染,周武王受周公、太公的感染。这四位帝王,受的影响熏染好,故为天子,有天下。与他们相反,夏桀受干辛的影响,商纣受崇侯、恶来的影响,周厉王受厉公、长父的影响,周幽王受博公、夷祭的影响。这四位君王受的熏染坏,行不义,失天下。你们想想‘染’的问题,关乎生死存亡呀!”他还告诫弟子:“与人交,不可不慎;教与人,不可不慎。墨翟的学生,都应该做好人,做练丝,切不准污染人间!”
【赏析】 墨子认为,不但丝会很容易地被染成各种颜色,一国之君也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无论是“功名蔽天地”的“仁义显人”,还是“为天下谬”的“不义辱人”,无不是外来的影响所致。“士”也不例外,如果所交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淳朴谨慎,慑于法纪,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平安,名声日益光耀;如果所交朋友都不安分守己,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体日益危险,名声日益降低……
预习·整合研习资源
积累卡片
一、积累作者知识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
墨子(约前476—约前390),名翟,春秋末战国初宋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 “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子死后,其弟子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二、积累文学常识
涉及诸多学问的奇书——《墨子》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
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相关知识
“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空前的大震荡、大分化、大变动的局面,争霸战争接连不断。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 ,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探究·构建研习任务
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当察乱何自起
“____”同“____”,________。
(2)故不孝不慈亡
“____”同“____”。
(3)故盗贼有亡
“____”同“____”。
任务一
当
尝
尝试
亡
无
有
又
互相爱护、关爱
弟弟、儿子
古代官名。西周以后的诸侯国中,国君下有卿、大夫十三级,大夫世袭,且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别人的封地
名词作动词,残害,损害。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事务,事业
于是
①治疗 ②这样
①即使 ②慈爱
家
卿大夫的土地
纷乱之事
完备,齐全
考察
①哪里,怎么 ②实行
鼓励
互相
5.请分析下面文言句式的特点,并翻译句子。
(1)判断句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_________”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此_________”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宾语前置句
察此何自起?(宾语“何”置于“____”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
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混乱
……也
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
自
仔细考察这些从哪里产生的呢
理解墨家兼爱思想,学习论证方式
1. 阅读第一段,分析第一段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提示:第一段从治乱开始,指出治乱先要明确“乱”的原因,再加以治理;接着用医生治病作类比;最后又从反面论述治理国家,不明确“乱”的原因,就不能治理好国家。
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任务二
2.阅读第二段,讨论:墨子认为“不相爱”的祸患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提示:墨子认为如果“不相爱”,就会出现不忠、不孝、抢劫、攻伐等恶果。而改变这一切的办法就是“天下兼相爱”。
3.阅读第3段,讨论“兼爱”与“自爱”的关系。
提示: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兼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
4.阅读全文,分析墨子“兼爱”的思想内涵。
提示:(1)从字面上看,墨子并不像其他学派那样单纯谈“爱”,或是像儒家谈“仁爱”,而是谈“兼爱”。“兼”者,加也。另外,还有一方对一方兼而有之的意思。(2)从内容上看,“兼爱”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所谓“兼爱”,包含着平等、博爱与相互友爱的意思。如文中提到的“君与臣”“父与子”,墨子认为,要让不平等双方彼此产生爱,必定是高贵的、强盛的一方,将理解、宽容以及援助更多地给予卑贱的、弱小的一方,让卑贱的一方生活处境得到改善。因此,“兼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努力做到出身高贵的爱护出身低贱的,强大的爱护弱小的。“兼爱”反映贫弱者的心声,带有鲜明的平民色彩。
5.墨家“兼爱”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试简要分析。
提示:时代在呼唤“爱人”的伦理道德,是墨子“兼爱”思想大放光芒的时候了。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人需要爱,人与人之间也需要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淡化,人情味也不浓了。有了事情先为自己打算,只自爱不爱人,爱物胜过爱人,拜金主义、损人利己、坑蒙拐骗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之所以出现,原因之一是“兼爱”这种有着古老智慧的思想没有得到弘扬。因此,现在应该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从墨子思想中汲取“爱人”的伦理思想,弘扬“兼爱”的传统美德,让“兼爱”大放光芒。
课堂小结
主旨归纳
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结构图示
写作特色
1.平实质朴少文采。但其中流露出的伟大的智慧和崇高的救世精神,却是异常震撼人心的。
2.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
附:【译注?古今对译】
学习任务2
比较阅读和学习论证方式
比较阅读儒家和墨家的思想
1.简析我们学过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本文中所阐述的治国之道有何不同。
任务一
施行仁政得民心
君臣父子都相爱
2.孟子说“亲亲而仁民”, 即敬爱父母而仁爱百姓。墨子说“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即天下人人相爱,爱他人如爱自己。请比较这两种观点的异同。
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失范而提出的救世理论原则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宗旨
爱的范围和程度不同。“仁爱”是建立在亲情之上的有差等的爱;“兼爱”是无差等的,范围更广
学习假设论证
墨子从圣人治天下说起,认为圣人治天下“不可不察乱所自起”,而后指出乱起“不相爱”,接着用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利己与亏人为例予以证明,再以盗贼爱其身,不爱人,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加强论证,又以假设继续推理得出结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通过假设论证与下面论述形成了对比,说理更加充分,论证更加有力。
任务二
【技法点拨】
简单说假设论证就是针对所举之事,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在议论文中恰当地使用假设论证,往往会使论证更加深刻,使文章更有思辨性。
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有一个论据,如果使用的是大家不熟知的论据,就必须用简练的语言引述,如果是大家所熟知的事例,就不需要再引述;
然后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据之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与结果的比较中,其形成条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论证。其标志性词语:“如果……那么……”“假如……怎能……”。
1.点例式
点例式即前面先详举一例,然后接一层假设分析。如事例是正面的,假设句即从反面分析;如事例是反面的,假设句即从正面分析。简言之,点例式可分为正例反设与反例正设两种。
典例剖析
欧立希为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试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试验了606次,才获得成功,制出了以试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试想,如果欧立希仅仅试验一两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那么,新药又怎能问世呢?如果他试验了一二百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他若认为成功的希望已经渺茫,甚至怀疑了原来的设想,因此而偃旗息鼓,自甘暴弃,不另辟蹊径,那么“606”自然不会诞生。
即使他试验了605次,又失败了,如果他这时丧失了信心,希望之火熄灭了,那么,他也会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同样,也绝不会有“606”的诞生。正因为他坚持下去了,最后,他终于获得了胜利。可见,坚持就是胜利。
这个例子中,从“试想,如果……”到“也绝不会有‘606’的诞生”属于点例式假设论证中的____________。
2.面例式
面例,是多个例子,同时来论证一个论点。可以同类相比,也可以在假设中对比。这样更能凸显论证的核心,也能够增强论证的力度。
正例反设
典例剖析
当意识到平等时,人们往往会勠力同心,共抗灾害。假若中日两国未以之为然,又岂会有互赠物资的雪中送炭,又岂会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佳话?只会以“一衣带水”迎唇亡齿寒!又假若美国意识到病毒之下人人平等,停止对自己经济实力的吹嘘,又岂会有青少年不屑隔离,深夜群体狂欢?又岂会有“跻身”疫情第一大国的戏言?难道美国只会因“自视甚高”“盲目自信”而火烧眉毛才幡然醒悟,悔不当初?
在这个例子中,围绕意识平等时,人们往往会勠力同心,共抗灾害这一论点,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了如果中日两国不认同这种观点的后果和如果美国不“自视甚高”的结果,鲜明地论证了论点。
小结:
(1)假设句包含的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如把条件称为A,结果称为B,其表达式就为:如果没有A,那么就不可能有B。
面例式的假设论证手法
(2)假设句与例证句在内容上截然相反,如果事例是正面的,假设句则应从反面下笔;事例是反面的,假设句则应从正面下笔。事例与假设句可正反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3)从句式上看,假设的内容常用排比句、反问句表达,这样不但能增强文章的说理力度,而且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总而言之,假设句如运用得当,既可增强文章的说理性、可信性,又可增强文章的语势、文采,从而提高学生的得分档次。
当堂巩固
1.将下面论述中的蒲松龄的事例运用点例式假设论证的手法,再续写一段话。
将心血聚焦于心灵的书写,收获生命之花的别样怒放。“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屡试不第的蒲松龄,不再将心血聚焦于苍白的八股,不再汲汲于功名而戚戚于贫贱,而是听从心灵的呼唤,忘我地投入到奇闻佚事的搜集整理之中。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心血的聚焦终于换来了“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人间奇书。
正是因为聚焦于重点,豆棚瓜架之下才产生了一位卓越的短篇小说大师。
答案:倘若蒲松龄执迷地聚焦于一时的功名,历史上很可能又多出一个落魄老生,同时代的进士举人何其多也,只有他留下一个供后人仰望的背影。
2.运用面例式假设论证的方法,再为下面的作文片段续写两个例证。
庾信曾说:“一马之奔,无一毛而不动;一舟之覆,无一物而不沉。”若六国拒不赂秦,并力西向,怎会为秦人积威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若始皇实行仁政,泛爱天下,怎会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若无中亚各国合作交流,携手向前,哪来一带一路引领时代潮流?
答案:若后唐庄宗,居安思危,团结众人,怎会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相反地,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若无吴蜀两国联手,互助互利,哪来赤壁一战,大破曹操八十万精兵?
课后拓展?素材积累和美文品鉴
素材提炼
墨子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与此相伴,自私自利亦是乱世之因,“亏父而自利”“亏子而自利”“亏兄而自利”“亏弟而自利”“亏君而自利”“亏臣而自利”“乱异家以利其家”“攻异国以利其国”等等皆为自私自利之结果。一言以蔽之,违反兼爱互利原则的恶果是“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
这表明,墨子有意凸显爱的现实性一面,拙于或不屑渲染爱的幻梦色彩。而这一步骤又主要是通过把爱与利予以贯通得以完成的。也就是说,爱必言利,以爱启利,以利寓爱,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也就是我爱人人,人人爱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义务性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
素材点金
课外链接
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
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近代以来,外敌入侵、内部战乱曾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宝贵,绝不会放弃维护和平的决心和愿望,绝不会把自身曾经遭遇的苦难强加于他人。中国繁荣昌盛是趋势所在,但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中国自古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和郑重承诺。 ——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2015年11月7日)
精彩运用
请以“兼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500字左右。
示例:回望墨子的教义,我们会发现,墨子“兼爱”的灵魂就是为人类谋福祉,不分彼此、亲疏。
墨子认为,“兼爱”是治愈社会疾病的良药。个体必须不分彼此地关心他人利益,无论他们是否相识(血缘关系,工作关系……)。只有这样,确知别人也会担心自己,社会其他成员都是安全的,一个人才能在社会里轻松地获取安全感。
尽管孔子和墨子的观点常有分歧,甚至有激烈的辩论,但他们都赞同道德的天堂和对待生活的务实态度。孔子有一条出名的法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弟子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和墨子的一个显著不同在于,孔子相信对家人和朋友的义务先于对社会的,墨子却未曾对社会成员加以区分。在这点上,我认同墨子。因为,稳固的社会以成员间的团结为基础,个体不应该在帮助家人、自己和其他人之间存在区别。假如你对家人、朋友诚实却欺骗了陌生人,那么就算不被你欺骗,你的家人和朋友也会被行为如你的别人所欺。
这么做所带来的回报不一定总能直接体现。从哲学的角度,帮助别人也就是间接帮助你的家人和朋友。
作为个体,我们总是关心自己和所爱的人多些,但我们的生存条件不允许我们时时刻刻保护在他们的身边。唯一的出路是,生活在以“兼爱”为准则的社会里。只有这样,个体在关爱他人时,才能确保自己和自己关爱的人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美文赏读
聚团结之火,燃未来之灯
亢 欣
尊敬的各位参会代表:
大家好!
我是中国青年代表,我演讲的题目是“聚团结之火,燃未来之灯”。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有诗如是。诚然,自古以来,人类相互依存,各国休戚与共,团结使我们攻坚克难,共谋发展。各位代表,今日,我们青年之责任,在于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聚团结之火,燃未来之灯!
团结是攻坚克难的利器。
江河之远,在于支流汇集,共同奔涌;山峦之高,在于万石堆积,共筑巍峦;蝼蚁聚力可敌大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世界发展日趋迅猛的今天,我们应团结一心,携手并进,共创美好未来!
疫情面前,世界各国勠力同心,共克时艰。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席卷中国,世界各国积极驰援中国,物资上的“同气连枝,共盼春来”彰显着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关心和支持;在世界疫情日趋严重之际,中国同样积极组建医疗队派往各国,“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魏源有言:“孤局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诚然,如若我们只关心自己,对他人不管不顾,最终只会画地为牢,故步自封。所以,唯有团结,可攻坚克难,创造奇迹。
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所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古往今来,在地震、海啸、台风、瘟疫等面前,没有一个人、一个国家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小小寰球,同此凉热”,世界是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
团结是谋求发展的正道。
《淮南子》有言:“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志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昔有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团结天下各路之人,积众力,集众智,成就一代伟业。今有中国积极推行“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发展与各国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沿线经济。可见,正是因为有了团结协作的助力,事业才得以发展,世界才得以互相交流、携手并进。所以,唯有团结方可谋求发展,创造未来。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梁任公有言:“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作为时代之未来的我们,自当秉承团结协作的精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协作共进的姿态投身于实践,共创美好未来!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团结是我们追寻的永恒主题。时至今日,世界形势日趋严峻,全球化指向日趋显著,我们自当积极。
协作,共克时艰,谋求发展,聚团结之火,燃未来之灯!谢谢大家!
点评:文章开篇自然,以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出场,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团结”的主题;演讲过程中在分析论证“团结”的重要性时,能关照在场的国际青年,代入感和情境意识较强。文中恰当的名言名句引用,既有力论证了主题,又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储备,展示了作者厚实的文字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