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二轮小专题:“放缩”有度
做了很多题目,有一个小小的发现:很多题目难住自己的,实际上就难在一两步上甚至是在一两个点上,要是有有一步突破不了,丢掉的不仅仅是一道题的分数,还有继续往答题的信心。比如涉及到函数与数列综合题目中的大小比较,用放缩法证明就是较为常见的难点。这类题目就是很多人的心病,一遇到这类题就心生畏惧。即便很多人在“稀里糊涂”中把题目做出来了,还是不知道所以然,这样在云里雾里生活是很危险的。
【明晰定义】:
指若直接证明不等式较困难,而借助一个或多个中间变量(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通过适当的放大或缩小,而达到证明不等式成立的一种方法。叙述方式为:要证明,可构造出函数式,使,且,其中数学式,常通过将放大,或将缩小而构成。
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的依据:①不等式的传递性,即若则;②等量加不等量为不等量;③同分子异分母(或同分母异分子)的两个分式大小的比较等。一般用于两边差别较大的不等式。
放缩法的实质是非等价转化,放缩没有确定的准则和程序,放缩目的性很强,需按题意适当放缩.即通过放缩将复杂的一边化简,凑出另一边的形式。
放缩法的尺度:根据不等式两端的特点及已知特点,谨慎的采取措施,进行适当的放缩,任何不适宜都会导致推证的失败;这就需要认真的分析结论特点,由结论的特点探究解题规律;放缩标准:放缩到可裂项,放缩到可用公式,放缩到可控的范围……
【常用结论】:
(1)变形类:若
(2)添舍类:
,
(3)分式类:
;
或
(4)基本不等式类:;
;
(5)综合运用类:
i、;
ii、(程度大);
(程度小);
iii、;
,则.
注意:,等特例.
还有:
【解题方法】
①一边为无限项的和或积,另一边为定值;
②在证明涉及求和的不等式时,通过逐项放缩的手段,一方面放缩,另一方面使放缩之后便于求和,以达到求和目的;
③恰当引入辅助函数,通过函数单调性达到放缩目的;
④对涉及正整数的不等式,可以先考虑用数学归纳法进行整体放缩;
⑤运用公式性质,函数单调性;
⑥运用绝对值不等式;
⑦运用二项式定理,利用三角有界性放缩,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放缩;
⑧舍弃或添加一些项进行放缩.将部分项放缩,或每项放缩;
⑨裂项利用一些熟悉的关系式放缩;
【常见题型】
放缩法影射到具体问题中,涉及到不等式证明,数列比较大小等。(此项有待进一步拓展)
【例析技巧】
说明:此处只是在方法上,从一些小的点上切入,没有专题性的那么全面。
1、添加或舍弃一些正项(或负项)
例1、已知求证:
证明:
若多项式中加上一些正的值,多项式的值变大,多项式中加上一些负的值,多项式的值变小。由于证明不等式的需要,有时需要舍去或添加一些项,使不等式一边放大或缩小,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达到证明的目的。本题在放缩时就舍去了,从而是使和式得到化简.
2、先放缩再求和(或先求和再放缩)
例2、函数f(x)=,求证:f(1)+f(2)+…+f(n)>n+.
证明:由f(n)= =1-
得f(1)+f(2)+…+f(n)>
.
此题不等式左边不易求和,此时根据不等式右边特征, 先将分子变为常数,再对分母进行放缩,从而对左边可以进行求和. 若分子, 分母如果同时存在变量时, 要设法使其中之一变为常量,分式的放缩对于分子分母均取正值的分式。如需放大,则只要把分子放大或分母缩小即可;如需缩小,则只要把分子缩小或分母放大即可。
3、先放缩,后裂项(或先裂项再放缩)
例3、已知an=n ,求证: eq \f(,) <3.
证明:=<1+ eq \f(1,)
<1+ eq \f(2,( +)) =
=1+ ( eq \f(1,) - eq \f(1,) )
=1+1+-- eq \f(1,) <2+<3.
本题先采用减小分母的两次放缩,再裂项,最后又放缩,有的放矢,直达目标.
4、放大或缩小“因式”;
例4、已知数列满足求证:
证明
本题通过对因式放大,而得到一个容易求和的式子,最终得出证明.
5、逐项放大或缩小
例5、设求证:
证明:∵
∴
∴ , ∴
本题利用,对中每项都进行了放缩,从而得到可以求和的数列,达到化简的目的。
6、固定一部分项,放缩另外的项;
例6、求证:
证明:
此题采用了从第三项开始拆项放缩的技巧,放缩拆项时,不一定从第一项开始,须根据具体题型分别对待,即不能放的太宽,也不能缩的太窄,真正做到恰倒好处。
7、利用基本不等式放缩
例7、已知,证明:不等式对任何正整数都成立.
证明:要证,只要证 .
因为 ,,
故只要证 ,
即只要证 .
因为,
所以命题得证.
本题通过化简整理之后,再利用基本不等式由放大即可.
8、先适当组合, 排序, 再逐项比较或放缩
例8、.已知i,m、n是正整数,且1<i≤m<n.
(1)证明:niA<miA;
(2)证明:(1+m)n>(1+n)m
证明:(1)对于1<i≤m,且A =m·…·(m-i+1),
,
由于m<n,对于整数k=1,2,…,i-1,有,
所以
(2)由二项式定理有:
(1+m)n=1+Cm+Cm2+…+Cmn,
(1+n)m=1+Cn+Cn2+…+Cnm,
由(1)知miA>niA (1<i≤m<n ,而C=
∴miCin>niCim(1<m<n
∴m0C=n0C=1,mC=nC=m·n,m2C>n2C,…,
mmC>nmC,mm+1C>0,…,mnC>0,
∴1+Cm+Cm2+…+Cmn>1+Cn+C2mn2+…+Cnm,
即(1+m)n>(1+n)m成立.
【真题精选18题】
最难的放缩法涉及到的试题都在这里,不妨做做看看,有没有!
1.(本小题满分14分)(2003江苏卷)
设如图,已知直线及曲线C:,C上的点Q1的横坐标为
().从C上的点Qn(n≥1)作直线平行于x轴,交直线l于点,再从点作直线平行于y轴,交曲线C于点Qn+1.Qn(n=1,2,3,…)的横坐标构成数列
(Ⅰ)试求的关系,并求的通项公式;
(Ⅱ)当时,证明;
(Ⅲ)当a=1时,证明
(Ⅰ)解:∵
∴ ∴
, ∴
(Ⅱ)证明:由a=1知 ∵ ∴
∵当
∴
(Ⅲ)证明:由(Ⅰ)知,当a=1时,
因此
=
(在形式上借助图像,在知识上综合数列,在方法上重点考查精准的变形放缩。)
2.(本小题满分12分)(2005重庆卷)
数列{an}满足.
(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Ⅱ)已知不等式,其中无理数
e=2.71828….
(Ⅱ)证法一:
由递推公式及(Ⅰ)的结论有
两边取对数并利用已知不等式得
故
上式从1到求和可得
即
(Ⅱ)证法二:
由数学归纳法易证成立,故
令
取对数并利用已知不等式得
上式从2到n求和得
因
故成立.
3.(本小题满分14分)(2006天津卷)
已知数列满足,,并且
,(为非零参数,2,3,4,…)
(1)若成等比数列,求参数的值;
(2)当时,证明()
(3)当时,证明()。
(1)解:由已知,且,,
若、、成等比数列,则,即,而,解得
(2)证明:由已知,,及,可得,。由不等式的性质,有
另一方面,
因此,,故
(3)证明:当时,由(2)可知
又由(2),则从而
因此,
4.(本小题满分14分)(2006天津卷)
已知数列满足,,并且
,(为非零参数,2,3,4,…)
(1)若成等比数列,求参数的值;
(2)当时,证明()
(3)当时,证明()。
(1)解:由已知,且,,
若、、成等比数列,则,即,而,解得
(2)证明:由已知,,及,可得,。由不等式的性质,有
另一方面,
因此,,故
(3)证明:当时,由(2)可知
又由(2),则从而
因此,
5.(本小题满分14分)(2007福建卷)
已知函数
(Ⅰ)若,试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
(Ⅱ)若,且对于任意,恒成立,试确定实数的取值范围;
(Ⅲ)设函数,求证:.
解:(Ⅰ)由得,所以.
由得,故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由得,故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Ⅱ)由可知是偶函数.
于是对任意成立等价于对任意成立.
由得.
①当时,.
此时在上单调递增.
故,符合题意.
②当时,.
当变化时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单调递减 极小值 单调递增
由此可得,在上,.
依题意,,又.
综合①,②得,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Ⅲ),
,
,
由此得,
故.
6.(本小题满分14分)(2007湖北卷)
已知为正整数,
(I)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时,;
(II)对于,已知,求证,
求证,;
(III)求出满足等式的所有正整数.
解法1:(Ⅰ)证: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ⅰ)当时,原不等式成立;当时,左边,右边,
因为,所以左边右边,原不等式成立;
(ⅱ)假设当时,不等式成立,即,则当时,
,,于是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得
,
所以.即当时,不等式也成立.
综合(ⅰ)(ⅱ)知,对一切正整数,不等式都成立.
(Ⅱ)证:当时,由(Ⅰ)得,
于是,.
(Ⅲ)解:由(Ⅱ)知,当时,
,
.
即.即当时,不存在满足该等式的正整数.
故只需要讨论的情形:
当时,,等式不成立;
当时,,等式成立;
当时,,等式成立;
当时,为偶数,而为奇数,故,等式不成立;
当时,同的情形可分析出,等式不成立.
综上,所求的只有.
解法2:(Ⅰ)证:当或时,原不等式中等号显然成立,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且时,,. ①
(ⅰ)当时,左边,右边,因为,所以,即左边右边,不等式①成立;
(ⅱ)假设当时,不等式①成立,即,则当时,
因为,所以.又因为,所以.
于是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得
,
所以.即当时,不等式①也成立.
综上所述,所证不等式成立.
(Ⅱ)证:当,时,,,
而由(Ⅰ),,
.
(Ⅲ)解:假设存在正整数使等式成立,
即有. ②
又由(Ⅱ)可得
,与②式矛盾.
故当时,不存在满足该等式的正整数.
下同解法1.
7. (本小题满分14分)(2007四川卷)
设函数.
(Ⅰ)当x=6时,求的展开式中二项式系数最大的项;
(Ⅱ)对任意的实数x,证明>
(Ⅲ)是否存在,使得an<<恒成立 若存在,试证明你的结论并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Ⅰ)解:展开式中二项式系数最大的项是第4项,这项是
(Ⅱ)证法一:因
证法二:因
而
故只需对和进行比较。
令,有
由,得
因为当时,,单调递减;当时,,单调递增,所以在处有极小值
故当时,,
从而有,亦即
故有恒成立。
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Ⅲ)对,且
有
又因,故
∵,从而有成立,
即存在,使得恒成立。
8.(本题15分)(2007浙江卷)
已知数列中的相邻两项是关于的方程的两个根,且.
(I)求,,,;
(II)求数列的前项和;
(Ⅲ)记,
,
求证:.
(I)解:方程的两个根为,,
当时,,
所以;
当时,,,
所以;
当时,,,
所以时;
当时,,,
所以.
(II)解:
.
(III)证明:,
所以,
.
当时,
,
,
同时,
.
综上,当时,.
9. (本小题满分12分)(2007重庆卷)
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的前n项和满足,且
(1)求{}的通项公式;(5分)
(2)设数列{}满足,并记为{}的前n项和,
求证:. (7分)
(I)解:由,解得或,由假设,因此,
又由,
得,
即或,因,故不成立,舍去.
因此,从而是公差为,首项为的等差数列,
故的通项为.
(II)证法一:由可解得;
从而.
因此.
令,则.
因,故.
特别地,从而.
即.
证法二:同证法一求得及,
由二项式定理知,当时,不等式成立.
由此不等式有
.
证法三:同证法一求得及.
令,.
因.因此.
从而
.
证法四:同证法一求得及.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时,,,
因此,结论成立.
假设结论当时成立,即.
则当时,
因.故.
从而.这就是说,当时结论也成立.
综上对任何成立.
10.(本小题满分13分)(2008安徽卷)
设数列满足,其中为实数。
(Ⅰ)证明:对任意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Ⅱ)设,证明:;
(Ⅲ)设,证明:
(Ⅰ)必要性:∵,又∵,∴,即.
充分性:设,对任意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时,.
假设当时,,则,且,.
由数学归纳法知,对任意成立.
(Ⅱ) 设,当时,,结论成立;
当时,∵,∴.
∵,由(Ⅰ)知,∴且,
∴,
∴.
(Ⅲ)设,当时,,结论成立;
当时,由(Ⅱ)知,
∴.
∴
.
11.(本题14分)(2008浙江卷)
已知数列,,,.
记:,.
求证:当时,
(Ⅰ);
(Ⅱ);
(Ⅲ)
(Ⅰ)证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当时,因为是方程的正根,所以.
②假设当时,,
因为
,
所以.
即当时,也成立.
根据①和②,可知对任何都成立.
(Ⅱ)证明:由,(),
得.
因为,所以.
由及得,
所以.
(Ⅲ)证明:由,得
所以,
于是,
故当时,,
又因为,
所以.
12.(本小题满分13分)(2009湖南卷)
对于数列若存在常数M>0,对任意的,恒有
,则称数列为B-数列
(1)首项为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是否为B-数列?请说明理由;请以其中一组的一个论断条件,另一组中的一个论断为结论组成一个命题判断所给命题的真假,并证明你的结论;
(2)设是数列的前项和,给出下列两组论断;
A组:①数列是B-数列 ②数列不是B-数列
B组:③数列是B-数列 ④数列不是B-数列
请以其中一组中的一个论断为条件,另一组中的一个论断为结论组成一个命题。判断所给命题的真假,并证明你的结论;
(3)若数列都是数列,证明:数列也是数列。
解(1)设满足题设的等比数列为,则,于是
因此|- |+|-|+…+|-|=
因为所以即
故首项为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是B-数列。
(2)命题1:若数列是B-数列,则数列是B-数列
次命题为假命题。
事实上,设,易知数列是B-数列,但
由的任意性知,数列是B-数列此命题为。
命题2:若数列是B-数列,则数列是B-数列
此命题为真命题
事实上,因为数列是B-数列,所以存在正数M,对任意的有
即。于是
所以数列是B-数列。
(III)若数列 {}是数列,则存在正数,对任意的有
注意到
同理:
记,则有
因此
+
故数列是数列
13. (本小题满分14分) (2009湖北卷)
在R上定义运算(b、c为实常数)。记,,.令.
如果函数在处有极什,试确定b、c的值;
求曲线上斜率为c的切线与该曲线的公共点;
记的最大值为.若对任意的b、c恒成立,试示的最大值。
(3)当得对称轴x=b位于区间之外
此时
由 w.w.w.k.s.5.u.c.o.m
若
于是
若,则,
于是
综上,对任意的b、c都有
而当,时,在区间上的最大值
故对任意的b,c恒成立的k的最大值为
14.(本小题满分12分)(2009陕西卷)
已知数列满足, .
猜想数列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Ⅱ)证明:。
证(1)由
由猜想:数列是递减数列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当n=1时,已证命题成立 (2)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即
易知,那么
=
即
也就是说,当n=k+1时命题也成立,结合(1)和(2)知,命题成立
(2)当n=1时,,结论成立
当时,易知
15.(本小题共14分)(2011广东卷)
设b>0,数列满足a1=b,.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证明:对于一切正整数n,
解(1)法一:,得,
设,则,
设,则,
令,得,,
知是等比数列,,又,
,.
法二:,,,
猜想,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当时,猜想显然成立;
②假设当时,,则
,
所以当时,猜想成立,
由①②知,,.
(2),
,
,以上n个式子相加得
,
.
16.(本题满分14分)(2011浙江卷)
已知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设数列的前n项和为,且,,成等比数列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及
(2)记,,当时,试比较与的大小.
(I)解: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由
得
因为,所以所以
(II)解: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
当,
即
所以,当
当
17.(本小题满分12分,(Ⅰ)小问5分,(Ⅱ)小问7分)(2011重庆卷)
设实数数列的前项和,满足
(Ⅰ)若成等比数列,示和;
(Ⅱ)求证:对有
(I)解:由题意,
由S2是等比中项知
由解得
(II)证法一:由题设条件有
故
从而对有
①
因,由①得
要证,由①只要证
即证
此式明显成立.
因此
最后证若不然
又因矛盾.
因此
证法二:由题设知,
故方程(可能相同).
因此判别式
又由
因此,
解得
因此
由,得
因此
18.(本小题满分14分)(2011湖北卷)
(Ⅰ)已知函数求函数的最大值;
(Ⅱ)设均为正数,证明:
(1)若,则
(2)若,则。
解:(Ⅰ)的定义域为,令
,解得
当时,,在上是增函数;
当时,,在上是减函数;
故函数在x=1处取得最大值
(Ⅱ)(1)由(Ⅰ)知,当,有,即,
,从而有,得。
求和得:
,,即
(2)①先证:。
令,则,于是
由(1)得,即
,。
②再证
记,于是由(1)得,即
,
综合①②,(2)得证。
O
c
y
l
x
Q1
Q2
Q3
a1
a2
a3
r2
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