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中考二轮复习 语文作文 第四讲 精选材 课件(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广东中考二轮复习 语文作文 第四讲 精选材 课件(5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6 22:2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第三部分 写作
第二章 中考作文复习九讲
第四讲 精选材
一、从哪里选材
选材,就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有目的的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主题,使文章产生最好的效果。
(一)从生活中寻找
1.亲身经历。
2.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二)从阅读中挖掘
1.课本等经典的文学作品。
2.历史、政治、音乐、美术和自然。
3.新闻、杂志或经典的影视作品(著名的人物和
事件、典型的形象及经典的情感寄托与描写、
人物及故事)。
二、选什么样的材料
(一)选鲜活新颖的材料
材料鲜活有下笔引人之效。你可以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写老师“笑里藏刀”,不过,“刀子”里藏的是无言的激励;写同学“冷若冰霜”,不过,“冰霜”后难掩的是深切的关爱;写朋友“疯疯癫癫”,不过,“疯癫”里蕴含的是健康的心态。《快乐存折》
《一滴泪水的体验》 《上帝也困惑》 《走进桃花源》 《让嘴角轻轻上扬》等中考满分作文,透过题目便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其所选材料的非凡活力。
(二)选情感充沛的材料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情动”才能“辞发”。在考场作文中,情感是连接考生与阅卷老师的桥梁,考生若能拨动阅卷老师喜怒哀乐的琴弦,溢出感动的泪水,何愁得不到高分?选材以情动人须做到:或对生活、对客观对象充满热情,或用传神的肖像描绘出人物神韵,或用生动的语言展示生活真情,或用形象的景物衬托人物感受,力求做到小巧合理,真实动人。
(三)选底蕴深厚的材料
在写作中如能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典故,必能收到“画龙点睛”“文采飞扬”之效。如果你有丰富的诗词积累,还可从诗词方面选材。这类材料的特点是写人所未知,以知出新。如写景,不妨引用“一年湖上春如梦,二月江南似水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写勤奋,可以引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
三、 选好了材料应该怎么用
(一)引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内容
即将素材中的具体内容加以处理用到自己的文章里,来印证自己的文章主题。
1.用为自己文章的次要内容
即化用活用一些有意蕴的句子。我们来看下面两篇文章。
A: 赠葛洛(冰心)
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
?
B: 幸福随想(习作)
开头:一直以为幸福在远方,在可以追逐的未来,海市蜃楼般缥缈诱人,流水落花般零丁飘落。
于是,在追逐的路途中,我毫不犹豫地将一切舍弃,涉过万水千山,一身风霜,一身沧
不觉悲凉!
?
沧桑,却在蓦然回首之际发现——幸福,其实很简单! 它一直行走在生命的一旁,随时播种,随时开放,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
结尾:幸福,就是这样简单,具体,永存于心,使行走在生命的长途上的路人,踏着荆棘,却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因为悲凉。
A是冰心先生的一首散文诗,B是考场作文。显然,B选用了A的大部分文字,但用得巧,主要体现在:不是简单照搬,而是把“她人经典”自然化入自己作品中的首尾,作为“妙言”甚至“眼睛”来用,意蕴深长。另外,A的主题是赞“爱”赞“情” ;B写对幸福的感悟,主题不同,最后一句“有泪可落,却不因为悲凉”改得尤其好(主题是“幸福”啊)!作者活用冰心诗句,而能将自己的思想与借用的材料的水乳交融,毫无穿凿附会之痕,的确是不简单。
C: 情景对话
流动的风景(邓康延)
孩子:这条路上有什么好看的东西吗?
老人:有啊, 有石头, 有溪流,有风雨——
D: 四幕剧(考场满分作文)
我是中文系的学生, 教授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看四幕短剧,写篇论文,明天交。
2.用为自己文章的主要内容
孩子:那有什么好看的?
老人:石头旁长着小花,大河浪里藏着歌声,暴风雨后挂着彩虹。
打开投影仪,开始。
第一幕:情景对话
背景: 一条泥泞的乡间小路,几块零乱的石头,一条小溪静静地流。
a:这有什么风景好看? 暴雨、小路、溪流、石头!
b:这有许多东西,小路边长着青草,溪流里藏着歌谣,石头边花朵在欢笑,暴雨后挂着彩虹。
人性之光
十年“文革” 动荡后,大学恢复正规招生的第一年,我们几十位从生活底层考来的同学第一次听哲学课。一位苍老的教师巡视我们一周后,在黑板
全剧终……
我凝神思考,在笔记本上写道:其实生活中的任何情景都是美丽的,能发现这一美丽的就是敏锐的眼睛,敏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一颗充满爱与希望的心。
正如:生活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上写下几个遒劲的大字:你认为世上什么最耀眼?
太阳。恒星。激光发射。原子弹爆炸。——大家七嘴八舌。
这时, 一位下乡插了10年队
第二幕 :半个甜面圈
背景:一个小餐馆,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
a:唉!天那!只剩下半个甜面圈。(一脸的无奈)
b:上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一脸快乐状)
的老三届学生站起来说:阴雨天走了半宿的夜路,突然在旷野上看到一豆灯火。
教室霎时极静,这个虚而又实的回答震撼了全班。从那一刻
全剧终……(注:此部分内容来自《萧伯纳访谈录》)
笔记本上留下我清晰的字迹:乐观和悲观其实是两种生活状态。乐观者看到的永远是希望,而悲观者看到的永远是失望。在人生旅途中,乐观者永远向前看,向前走,大步流星;悲观者永远向后看,原地停留甚至向后走,惊
起我悟出了,最感人的故事,源自反差最大的经历。壮美的人生常如垂落的瀑布,飞珠溅玉。人性之光常常在暗夜里闪耀。
慌失措。
正如: 乐观的人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赞美花儿;悲观的人被刺伤后往往咒骂。我选择玫瑰的美丽, 因此我选择前者。
第三幕:世界上什么东西最亮
背景:上山下乡刚回城的老三届在听一位哲学老师上课,黑板上一行字:世界上什么东西最亮?
有人说太阳,__有人说原子弹爆炸时的光,有人说是激光——教室里满是七嘴八舌的议论。一位知青站起来:“是在雨夜中漆黑的泥泞小路上走了许久,__突然看见远方一点如豆的灯火。”全场一片寂静……
全剧终……
心中有一些东西在涌动。我想起了巴金的名篇《灯》,似乎当时不能体会的温
暖渐渐真实起来。世间最亮的其实是人性之光,一如那小小的心灯,一如那如豆的灯火。温暖是无处不在的, 温暖着自己,也温暖了别人。
正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可是, 第四幕却没有看到。
够了,这三幕的感动让我一夜无眠。清晨,我交上论文, 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儒雅的教授笑了:看了三幕剧的感受是多
多种多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你下笔的同时,第四幕已经上演,你的答案就是第四幕——真实的人生。
我大悟。生活有许多精彩的诠释,我的答案只有八个字: 热爱、乐观、感悟、付出……
C是作家散文,D是考场作文。D文中的三幕剧是文章的基本材料,也是文章的“亮点”,很能抓住阅卷人的眼球。但实际上这三个片段都不是作者在考场上的即时创造,其中有两幕化用了C文,但表述更简洁。
同样,不是简单照搬,而是紧紧围绕主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巧妙地将平日积累的素材移植到自己的文章里,然后加上紧扣主题的议论。化用
模仿,而又很有独创性,作品不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相当多自己的东西。作者丰厚的阅读背景和急中生智的应考智慧很好地诠释了“学以致用”的含义。
(二)引用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
即围绕经典人物形象的相关素材加以处理用到自己的文章里,来显示自己的文章主题。
1.穿越古今对话法
先想好主题,选中某个素材后,再多角度联想,通过虚拟场景、书信交流、对话访谈等形式,突破时空限制,与故去的人物在虚拟环境中实现对话,自如地表情达意。
借鉴实例:
与杜甫对话
脚下一个趔趄,总算看清了眼前的场景,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苍黄的天底下,秋风瑟瑟,在荒林间轻啸。一座残破、摇摇欲坠的茅屋在秋风中静默,这样的场景,陌生而又熟悉——这到底是哪儿呀?
(这篇古今对话,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不幸诗家幸”的新解,这样的对
这时,茅屋的门吱呀一声打开了,闻声望去,只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正缓步向我走来,他身材消瘦,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焦灼的目光。他嘴里念念有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此时我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您,您一定就是大诗人杜甫先生吧!”
话显然有了些微深刻的意味:愿人生多幸运,哪怕诗歌无妙笔,这个立意,
“大诗人谈不上,不过我就是杜甫。”他神色复杂地望了我一眼,摇了摇头。
“算了,进来吧,又是个没了家的小可怜。”
我稍稍踌躇了一下,便跟了上去,有些激动地说:“杜甫先生,我很崇拜您,能和你聊聊诗词吗?”
“如今战火纷飞,难得你还有这般闲
相当之高远。)
情逸致。”
“我理解您的心情,安史之乱使得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足以看出您对国家前途和对人民生活的担忧,不过,我听说有句话叫人生不幸诗家幸,这也为后人留下更多的文化瑰宝呀!”
杜甫听了有些不悦:“说什么歪理呢!如果可以,我更想像太白一样,以酒为伴,寄情于山水,岂不快哉?再不济,也愿在
太平盛世时入朝为官,尽自己绵薄之力。”
听完后,我由衷地赞叹道:“您真是老马嘶风呀!”
“嘶风算不得,却已是老马了,唉!”杜甫感叹道。
见他情绪低落,我连忙安慰他:“您也无需过度愁苦,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大唐一定会以史为鉴,励精图治,变得繁荣昌盛
起来的。”虽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但愿如此吧!”他嘴中念念道,眸中似乎多了一份希冀……
2.翻转文学人物法
即大胆地标新立异,对课内外经典中涉及的文学人物,转换角度,活用素材,在充分尊重文学和原著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多极思维、立体思维,站在发展的或相反的立场上向传统观念发起质疑,表现出全新的、发人深省的观点,达到对课内外经典素材的创新使用。这样的文章,将会显得新颖独特,令人叹赏。
借鉴实例:
那儿,还有爱
那个冬天,卖火柴的小女孩死了。她果真上了天堂,她见到了慈祥的奶奶,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也吃到了美味的烤鹅。小女孩依偎在奶奶的怀里,诉说着自己的苦难,而奶奶只能心疼地抚摸着小女孩长长的头发,无声地叹气。
(原文的延伸,必要但不繁琐)
第二天,镇上的人都发现了小女孩的尸体,他们每个人都明白,小女孩的死是为什么。但每个人都不愿承认是自己的错,他们都在推卸责任。有人说,自己昨天确实是未见着小女孩,所以没有办法买她的火柴;有人说,自己确实是不需要火柴,所以才没买;还有人说……
(开始转换角度)
小女孩的奶奶看到了这一幕,十分生气。这些人看到小女孩的死,不仅不同情她,还互相推卸责任。她决定,一定要给这些人一个教训。小女孩知道了这件事,连忙阻止了奶奶,她觉得,这些人本性应该都是善良的,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
小女孩很快就被埋葬了。她的坟墓很小很简单,但却陆陆续续有很多
(人物“变身”)
来过。他们都是偷偷来的,因为他们都觉得自己对不住小女孩,希望以此来给自己的心灵一点点慰藉。那个抢了小女孩鞋的小男孩也来了。他抱着那只抢来的大大的鞋,光着脚丫来到小女孩坟前。妈妈心疼男孩,想要男孩把鞋穿上,他却倔强得不肯,因为他想要体验一下小女孩临死前那种没有鞋穿的感觉。
[主题变了。“爱心原本没有消失,它需要启发”,这个立意比较少见,而且还是出现在续
小女孩看到了这些,又心疼又开心。她骄傲地对奶奶说:“奶奶,看到了吧,他们都是有爱心的,我们应该给他们机会。”
那个冬天,也许是小女孩的死唤醒了人们的爱心,那个小镇上再也没有贫穷受苦的人,因为他们都受到了大家的帮助,整个小镇呈现出一片安详的景象。小女孩很开心,因为她知,
写的童话故事里(比原著又有所提升)]
那儿,还有爱。
在原著的基础上,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作为主人公,采取童话的形式,对原著进行想象续写。翻案文学人物的过程,就是改写主题的过程。很有创意。
3.名人串联加强法
令我们记忆犹新的文人墨客有很多。写作中,我们表达某一观点时,不妨独具匠心,不妨“串联”与主题相关的名人素材,恰到好处地引用、化用名人典故、诗词、名言警句,引起读者共鸣,也提升文章的文化含量和人文精神。这样不仅创新了文章形式,也展示了人文的魅力,文章自然更典雅。
借鉴实例:

煮一壶白菊,将心事化作隽永淡雅的芬芳;品一壶清茶,在慵困懒倦的阳光中,在纤云不染的天空下,将流光抛撒,将心绪沉淀。
那时,郁闷不得志,如笼中鹰,愈挣扎,愈是遍体鳞伤。幸得诗词之暖,独享一片广阔天地,与迁客人共愁苦,此为恒。追
(巧用陆游的故事,导出诗词恒中的“乐观”。)
忆诗词之恒,获生命之真谛。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驿外断桥边,梅花孤傲地开着,清幽淡雅,却难免显得寥落无主。没有人愿意有所停留,只是匆匆。只能孤芳自赏,任凭狂风骤雨肆意地摧残,直至凋零,碾作卑微的尘土。陆游,他一身清骨,在惑乱的尘世中,他不同流合污,自成一格。经历
(妙用李清照的诗词,导出诗词恒中的“豁达”。)
了宦海浮沉,他仍坚守着铮铮傲骨。最终,他看淡了,愿一生云水漂泊,闲看清风,静待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他经历了宦海浮沉,仍可淡然处世,我等平凡之辈,亦应以坚韧淡然之姿,破风前行!
追忆诗词之恒,让我走向乐观。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出身书香门第,自小被书香熏染,嬉戏于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豆蔻年华早已服众。可惜岁月少恩赐,其丈夫赵明诚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她一人在岁月的渡口独自忧愁,流徙漂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面镜梳头,早已从红颜佳色,到满目霜华。
(化用李煜的经历,导出诗词恒中的“奋斗”。)
她的愁与苦,我读懂了。人生又有多少忧愁,在追忆诗词的道路上,不如豁达处事,笑对人生,努力奋斗。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是南唐后主,并非一代明君,而是误国误民,断送江山。注定是做不了贤主,便做一个潇洒豪情的词客。沧海桑田,人生几何。他从高高在上的皇帝沦为一无所有的阶下囚。梦醒了,他痛了。想要拼凑回那雍华记忆,却是徒劳无功,破镜难圆。终与诗词为伴,做不凡之人。
(巧妙转述三位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化用经典诗文名句,既
我叹赏他的造诣,又惋惜他的执迷不悟。在不懈地追求诗词之美中,我懂得了为自己拼一个春夏秋冬,只为无悔。
茶已凉,阳光慢慢收敛起光辉。追忆诗词之恒中,不忘初心,我走向乐观,奔往奋斗的前方,重整旗鼓又出发。
得恒者,何其幸也!
有对历史文化的沟通与传承,又自然地加入了对诗文的个性化解读,表达了自己对“恒”之真谛的理解。)
总之,森林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海中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考场作文要想出奇制胜,借助熟识的课内外经典人物素材,创新形式和内容,写出新鲜的考场满分作文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请运用本节所学的方法和技巧为下面的作文题选择素材。
《现代汉语词典》对“样子”一词有以下几种解释:①形状;②人的模样或神情;③作为标准或代表,供人看或模仿的事物;④形势,情势。无论是文学作品里,还是生活中,都有许多令人难忘的“样子”:周敦颐笔下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样子,“父亲”为朱自清买橘子时努力的样子,“嫦娥四号”月背着陆时专家们热泪盈眶的样子,李兰娟院
士摘下口罩时满脸勒痕的样子,老师们在课堂上妙语连珠神采飞扬的样子,同学们在运动场上生龙活虎斗志昂扬的样子……
对于“样子”,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以“样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四、如何用一则素材写遍中考作文题目
我们学过的课文也可以如“孙大圣”般在考场“善变”。
比如,莫怀戚的《散步》。
不仅在广东的考题如此,很多的中考作文题,我们都可以用《散步》来转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从那一刻开始
一张张揉碎的宣纸散布于书房,马友友的古典大提琴在一旁也愈显沉重。几个月来,我一直找不到一种方向……
这或许是我学习书法这么长久以来遇到的最大瓶颈。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将近四个月,从起初的结构相似,笔画的侧转相似,直至最后的游丝也达到深似程度。但老师总说缺少些什么。我不
停地练习,然后揉碎一张张载满希望的宣纸,颜真卿之所以能如此泼墨是因为他当时的心情,我自然体会不到书法流露的情感,并且我始终认为书法最高境界不在于是否相似,而是一种自创的风格。如今,我却被困在这框架之中,丝毫追寻不到方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来到了上海市博物馆,欣赏了米芾的《多景楼记》。在千万幅作品中,我唯独倾心于之无愧的“刷字”!侧锋转笔间流露出一种抑扬顿挫的韵调,起笔很重,不受束
博,中间随意略轻,尽显豪放,在看似隔断又意味相连的数十字之间,我竟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明朗。那一刻,我被“刷字”深深触发,此后似乎抛开了颜真卿的拘泥。更为可贵的是,米芾也是在临遍百家后,才积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当我重新提笔的一刻,墨汁竟在纸上行云流水般地散开了。虽然还有原先的影子,但心态却发生了大变化,我追寻到了书法的方向。
或许,人生方向亦是如此。在繁忙的复习阶段,我总把自己困于成堆的资料中,有时,我们更该放开内心,去体味不同的风景,从而收获本真,或许换了思考角度,就会有想随柳暗花明。
我将一张张揉碎的宜纸铺平,沉心欣赏古典大提琴声,从那一刻开始,我体味到一种书法的方向,一种生活的方向。
正如梁实秋所说:“一切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了。”
运用转换:如果应对2020年的上海作文题《有一种甜》,你该如何转换呢?请写下来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