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三岔中心校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某初三年级的同学正在筹备毕业晚会,预定有以下饮料,其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啤酒 B.酸奶 C.矿泉水 D.可口可乐
【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解答】解:A.啤酒是酒精、麦芽糖、二氧化碳等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B.酸奶中含有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C.矿泉水中含有水和一些溶于水的矿物质,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D.可口可乐中含有水和溶于水的碳酸等物质,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选:B.
【分析】根据溶液的定义来判断本题,知道溶液的特点,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区别.
2.(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下列各组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用途不一致的是( )
A.生石灰 CaO 做干燥剂
B.纯碱 NaOH 治疗胃酸过多
C.小苏打 NaHCO3发酵粉主要成分之一
D.干冰 CO2人工降雨
【答案】B
【知识点】常用盐的用途;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二氧化碳的用途
【解析】【解答】解:A、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能与水反应,可用作干燥剂,其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用途一致.
B、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其化学式为Na2CO3,其俗称、化学式不一致.
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HCO3,是发酵粉主要成分之一,其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用途一致.
D、干冰是二氧化碳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O2,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其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用途一致.
故选:B.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用途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3.(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a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a2℃时仍是饱和溶液
B.a2℃时,丙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乙的溶液的质量分数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a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丙>乙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解:A、甲、乙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把a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a2℃时都变成不饱和溶液,故A不正确;
B、a2℃时,丙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如果丙和乙都是饱和溶液,则丙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乙溶液的质量分数,如果丙和乙都不是饱和溶液,或其中一个是饱和溶液,则无法判断质量分数的大小,故B不正确;
C、丙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C不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a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丙>乙,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
B、根据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进行判断;
C、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
D、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4.(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
A.Fe、CO2、H2S B.H2、H2O、NaOH
C.O2、NaOH、H2SO4 D.C、CaO、NaHSO4
【答案】A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物质的简单分类
【解析】【解答】A、Fe属于单质;CO2属于氧化物;H2S属于酸,故此选项正确;
B、H2属于单质;H2O属于氧化物;NaOH属于碱,故选项错误;
C、O2属于单质;NaOH属于碱;H2SO4属于酸,故选项错误;
D、C属于单质;CaO属于氧化物;NaHSO4属于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分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5.(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从物质的组成角度解释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
A.酸都含有酸根 B.酸都能在水中电离出H+
C.酸中都含有氢气 D.酸中都含有氧元素
【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A、酸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而不是含有酸根,故选项错误.
B、酸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故选项正确.
C、酸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酸中不含氢气,故选项错误.
D、酸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而不是酸中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据此性分析判断即可.
6.(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不合理的推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碱溶液的pH都大于7,pH大于7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D.有些金属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解析】【解答】解:A、碱溶液的pH都大于7,pH大于7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属于盐,其水溶液显碱性,pH大于7;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中和反应是由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但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就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比如:碱性氧化物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但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不一定总显负价,如NaNO3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氮元素显+5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有些金属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碳酸盐与稀硫酸反应也能放出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分析】A、根据碱溶液与碱性溶液的区别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中和反应是指由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据此分析判断.
C、根据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不一定总显负价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7.(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见图.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
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7
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酸与碱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该微观图还可说明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答案】D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因为题中给出了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可以判断出溶液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都无剩余,可知溶液呈中性,故A正确,
B、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故B正确,
C、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该反应交换成分后生成了水,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故C正确,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A、根据酸与碱恰好完全反应,可以分析溶液呈中性.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分析解答.
C、利用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条件分析解答.
D、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的构成离子回答.
8.(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铁、盐酸、石灰水、硫酸铜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四种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两圆相交部分(ABCD)表示物质间反应的主要实验现象,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A.有气泡产生 B.无明显现象
C.有红色固体析出 D.有蓝色沉淀生成
【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A、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反应无明显现象;故错误
B、化学方程式为:Ca(OH)2+CuSO4═CaSO4+Cu(OH)2↓,可观察到蓝色沉淀;故错误
C、化学方程式为:CuSO4+Fe═FeSO4+Cu,可观察到红色固体析出;故正确
D、化学方程式为:2HCl+Fe═FeCl2+H2↑,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故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铁、盐酸、石灰水、硫酸铜四种常见的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结合图示的情况可知,石灰水和稀盐酸反应的现象是A,由于石灰水是碱,稀盐酸是酸,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无明显现象;石灰水是碱,硫酸铜是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是现象B;金属铁和硫酸铜盐发生置换反应,有红色的铜析出属于现象C;金属铁和酸发生置换反应有气泡出现是现象D.
9.(2017·仁寿模拟)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其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答案】D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c点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故错误;
B、a点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故错误;
C、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故错误;
D、由a到b点的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可以说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故正确.
答案:D
【分析】A、根据c点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a点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由a到b点的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进行分析解答.
10.(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C.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答案】B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与酸性土壤中的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
B、熟石灰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钙,不是酸与碱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
C、Al(OH)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是酸与碱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D、NaOH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是酸与碱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故选B.
【分析】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11.(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如表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常温下,稀释 KOH溶液 B.将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 C.足量粉末状金属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D.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碱溶液的稀释;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稀释浓硫酸
【解析】【解答】解:A、碱在稀释的过程中,溶液的pH值只会无限的接近7,永远不会变成酸,故A错误;
B、浓硫酸有吸水性,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但是不会减小到零,故B错误;
C、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所以足量粉末状金属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镁的反应速率快,但是金属是足量的,所以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故C正确;
D、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所以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溶液的质量先减小,然后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根据碱在稀释的过程中,溶液的pH值只会无限的接近7,永远不会变成酸进行分析;
B、根据浓硫酸有吸水性进行分析;
C、根据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进行分析;
D、根据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进行分析.
12.(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我市湘江风光带桥头广场上介绍侯德榜曾在株洲开办“永利化工厂”,利用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生产纯碱.下列有关联合制碱法的原料(氯化钠、二氧化碳、氨气、水)与产品(碳酸钠、氯化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酸钠广泛应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
B.氯化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海洋、盐湖、盐井、盐矿等都是氯化钠的来源
C.侯氏制碱法消耗了二氧化碳,极大地缓解了酸雨的形成
D.氯化铵与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答案】C
【知识点】常用盐的用途;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解:A.碳酸钠是一种重要化工原料,广泛的应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故A正确;
B.氯化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海洋、盐湖、盐井、盐矿等都是氯化钠的来源,故B正确;
C.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而不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故C错误;
D.氯化铵是一种铵态氮肥,与熟石灰共同研磨,会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故D正确.
因为本题选择错误的,故选C.
【分析】A.根据碳酸钠的用途来分析;
B.根据自然界中氯化钠的分布情况来分析;
C.根据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来分析;
D.根据铵态氮肥的性质来分析.
13.(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直至过量.如图横坐表示加入碳酸钠粉末的质量,根据图象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 )
A.生成沉淀的质量 B.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D.溶液的pH
【答案】C
【知识点】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A、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直至过量,产生碳酸钡的质量应该先逐渐增加,而后不变,故A错误;
B、溶液中溶剂没有参加反应,也没有产生,应该不变,故B错误;
C、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直至过量,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根据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可以知道生成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小于溶液中氢氧化钡的质量,所以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先减小;当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完,碳酸钠粉末过量则溶质质量变大,故C正确;
D、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直至过量,反应的实质是钡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生成碳酸钡沉淀,而氢氧根离子并没有参加反应,所以溶液的pH值基本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随着反应进行,生成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大,并据题意分析其他量的变化.
14.(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如表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较上图箭头方向,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转化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Cu CuO CuSO4 Cu(OH)2
B Na2CO3 CaCO3 CaO Ca(OH)2
C H2SO4 Na2SO4 BaSO4 Ba(OH)2
D CO2 CaCO3 H2O O2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解:A、铜能够和氧气反应产生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铜,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铜沉淀,但氢氧化铜不能一步反应生成铜,故A错误;
B、碳酸钠能够和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碳酸钙高温分解产生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但氢氧化钙不能通过一步反应生成碳酸钠,故B错误;
C、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硫酸钠和水,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硫酸钡不能通过一步产生氢氧化钡,故C错误;
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氧气和碳点燃生成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各组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变化规律,分析各组物质间能按转化关系图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一组;通过列出具体的反应,可以使分析和判断变得直观、简单.
15.(2016·黄浦模拟)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铜和锌
B.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锌,可能有铜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答案】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根据反应后的滤液显蓝色,说明滤渣中一定没有锌,否则会继续和硝酸铜反应,故A错误;
B、锌会首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所以滤渣中一定有银,锌可能与硝酸铜反应,有可能没有反应,所以滤渣中可能含有铜,由于有硝酸铜的剩余,则一定没有锌,故B错误;
C、锌和硝酸银发生了置换反应,溶液显蓝色,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锌;锌也可能反应了少量的硝酸银,也可能将硝酸银全部反应完,所以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故C错误;
D、锌和硝酸银发生了置换反应,溶液显蓝色,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锌;锌也可能反应了少量的硝酸银,也可能将硝酸银全部反应完,所以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锌>铜>银,当把锌粉加入到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时,银首先被置换出来,在银完全置换后,铜才能被置换出来;一定量的锌粉,可能完全转换出银,也可能只置换出部分的银,滤液呈蓝色,说明滤液中含有硝酸铜,锌可能没有置换出铜,有可能置换出部分铜等知识进行分析.
二、理解与应用
16.(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现有下列三组物质:
A.空气、熟石灰、冰水、蔗糖
B.KOH、C2H5OH、Ca(OH)2、NH3.H2O
C.NH4Cl、Na2CO3、SO2、Na2SO4
(1)填写下表空白
组 别 A组 B组 C组
分类标准 纯净物 碱
不属于上述分类标准的物质 空气 SO2
(2)NH4Cl溶液与KOH溶液能够反应,实质是因为它们在水中解离出来的NH4+和OH﹣结合生成了NH3和H2O
结合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请回答:Ba(OH)2溶液与Na2SO4溶液能够反应的实质是它们在水中能解离出的
沉淀生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C2H5OH
(2)Ba(OH)2+Na2SO4=BaSO4↓+2NaOH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文字表达式;物质的简单分类
【解析】【解答】解:(1)乙醇不属于碱,氯化铵、碳酸钠、硫酸钠等物质属于盐.故填:
盐
C2H5OH
2)Ba(OH)2溶液与Na2SO4溶液能够反应的实质是它们在水中能解离出的
沉淀生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Na2SO4=BaSO4↓+2NaOH.故填:Ba(OH)2+Na2SO4=BaSO4↓+2NaOH.
【分析】(1)乙醇不属于碱,氯化铵、碳酸钠、硫酸钠等物质属于盐.(2)钡离子能和硫酸根离子结合成硫酸钡沉淀.
17.(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普通干电池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其构造示意图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干电池照明时化学能转化为 .
(2)电池中石墨表现出优良的 性能;石墨与金刚石物理性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不同.
(3)图2是回收利用废旧普通干电池的一种工艺流程(不考虑废旧电池中实际存在的少量其他物质).
①分离回收铜帽,经净化处理后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滤液a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
③实验室中在加热和固体b存在的条件下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④氯化铵和尿素是重要的化学肥料,请简易鉴别氯化铵和尿素 .
【答案】(1)电能
(2)导电;碳原子的排列方式
(3)Cu+2AgNO3=2Ag+Cu(NO3)2;NH4Cl、ZnCl2;2KClO3 2KCl+3O2↑;分别取少量化肥,在研钵里加少量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氨味放出的为氯化铵,无氨味的是尿素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文字表达式;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解:(1)普通干电池照明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2)电池中石墨表现出优良的导电性能;石墨与金刚石物理性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3)①分离回收铜帽,经净化处理后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2AgNO3=2Ag+Cu(NO3)2.②由干电池的成分可知,氯化铵、氯化锌是可溶性的,所以,滤液a中溶质的化学式是NH4Cl、ZnCl2.③由回收利用废旧普通干电池的工艺流程可知,固体b是二氧化锰,实验室中在加热二氧化锰和存在的条件下制取氧气,应是加热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ClO3 2KCl+3O2↑.④由于铵盐遇碱能放出氨气,所以,鉴别氯化铵和尿素的方法是:分别取少量化肥,在研钵里加少量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氨味放出的为氯化铵,无氨味的是尿素.
故答为:(1)电能;(2)导电,碳原子的排列方式;(3)①Cu+2AgNO3=2Ag+Cu(NO3)2;②NH4Cl、ZnCl2;③2KClO3 2KCl+3O2↑;④分别取少量化肥,在研钵里加少量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氨味放出的为氯化铵,无氨味的是尿素.
【分析】(1)根据能量的转化回答;(2)石墨有优良的导电性、石墨与金刚石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据此分析回答;(3)①根据铜与硝酸银的反应写出方程式;②根据干电池的成分结合回收利用废旧普通干电池的工艺流程,分析滤液a中溶质;③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分析回答;④根据铵盐的鉴别方法分析回答.
三、分析与计算
18.(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某NaHCO3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称量样品置于烧杯中,向其中慢慢滴加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测得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试计算:(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物质 样品 消耗稀盐酸质量 反应后溶液质量
质量(g) 9 75.4 80
(1)样品中NaHCO3的质量是 g;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
【答案】(1)8.4
(2)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9g+75.4g﹣80g=4.4g
设生成二氧化碳4.4g消耗的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HCO3+HCl═ NaCl+H2O+ CO2↑
84 58.5 44
X y 4.4g
= =
x=8.4g
y=5.85g
则原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9g﹣8.4g=0.6g
则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0.6g+5.85g=6.45g
则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8.1%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9g+75.4g﹣80g=4.4g
设生成二氧化碳4.4g消耗的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HCO3+HCl═ NaCl+H2O+ CO2↑
84 58.5 44
X y 4.4g
= =
x=8.4g
y=5.85g
则原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9g﹣8.4g=0.6g
则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0.6g+5.85g=6.45g
则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8.1%
答:(1)样品中NaHCO3的质量是 8.4g;(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8.1%.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就是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可求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而结合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碳酸氢钠的质量和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然后求算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 质量分数.
1 / 12016-2017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三岔中心校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某初三年级的同学正在筹备毕业晚会,预定有以下饮料,其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啤酒 B.酸奶 C.矿泉水 D.可口可乐
2.(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下列各组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用途不一致的是( )
A.生石灰 CaO 做干燥剂
B.纯碱 NaOH 治疗胃酸过多
C.小苏打 NaHCO3发酵粉主要成分之一
D.干冰 CO2人工降雨
3.(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a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a2℃时仍是饱和溶液
B.a2℃时,丙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乙的溶液的质量分数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a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丙>乙
4.(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
A.Fe、CO2、H2S B.H2、H2O、NaOH
C.O2、NaOH、H2SO4 D.C、CaO、NaHSO4
5.(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从物质的组成角度解释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
A.酸都含有酸根 B.酸都能在水中电离出H+
C.酸中都含有氢气 D.酸中都含有氧元素
6.(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不合理的推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碱溶液的pH都大于7,pH大于7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D.有些金属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7.(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见图.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
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7
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酸与碱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该微观图还可说明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8.(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铁、盐酸、石灰水、硫酸铜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四种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两圆相交部分(ABCD)表示物质间反应的主要实验现象,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A.有气泡产生 B.无明显现象
C.有红色固体析出 D.有蓝色沉淀生成
9.(2017·仁寿模拟)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其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10.(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C.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11.(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如表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常温下,稀释 KOH溶液 B.将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 C.足量粉末状金属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D.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
A.A B.B C.C D.D
12.(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我市湘江风光带桥头广场上介绍侯德榜曾在株洲开办“永利化工厂”,利用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生产纯碱.下列有关联合制碱法的原料(氯化钠、二氧化碳、氨气、水)与产品(碳酸钠、氯化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酸钠广泛应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
B.氯化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海洋、盐湖、盐井、盐矿等都是氯化钠的来源
C.侯氏制碱法消耗了二氧化碳,极大地缓解了酸雨的形成
D.氯化铵与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13.(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直至过量.如图横坐表示加入碳酸钠粉末的质量,根据图象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 )
A.生成沉淀的质量 B.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D.溶液的pH
14.(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如表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较上图箭头方向,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转化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Cu CuO CuSO4 Cu(OH)2
B Na2CO3 CaCO3 CaO Ca(OH)2
C H2SO4 Na2SO4 BaSO4 Ba(OH)2
D CO2 CaCO3 H2O O2
A.A B.B C.C D.D
15.(2016·黄浦模拟)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铜和锌
B.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锌,可能有铜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二、理解与应用
16.(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现有下列三组物质:
A.空气、熟石灰、冰水、蔗糖
B.KOH、C2H5OH、Ca(OH)2、NH3.H2O
C.NH4Cl、Na2CO3、SO2、Na2SO4
(1)填写下表空白
组 别 A组 B组 C组
分类标准 纯净物 碱
不属于上述分类标准的物质 空气 SO2
(2)NH4Cl溶液与KOH溶液能够反应,实质是因为它们在水中解离出来的NH4+和OH﹣结合生成了NH3和H2O
结合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请回答:Ba(OH)2溶液与Na2SO4溶液能够反应的实质是它们在水中能解离出的
沉淀生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7.(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普通干电池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其构造示意图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干电池照明时化学能转化为 .
(2)电池中石墨表现出优良的 性能;石墨与金刚石物理性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不同.
(3)图2是回收利用废旧普通干电池的一种工艺流程(不考虑废旧电池中实际存在的少量其他物质).
①分离回收铜帽,经净化处理后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滤液a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
③实验室中在加热和固体b存在的条件下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④氯化铵和尿素是重要的化学肥料,请简易鉴别氯化铵和尿素 .
三、分析与计算
18.(2017九下·沂源开学考)某NaHCO3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称量样品置于烧杯中,向其中慢慢滴加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测得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试计算:(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物质 样品 消耗稀盐酸质量 反应后溶液质量
质量(g) 9 75.4 80
(1)样品中NaHCO3的质量是 g;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解答】解:A.啤酒是酒精、麦芽糖、二氧化碳等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B.酸奶中含有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C.矿泉水中含有水和一些溶于水的矿物质,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D.可口可乐中含有水和溶于水的碳酸等物质,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选:B.
【分析】根据溶液的定义来判断本题,知道溶液的特点,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区别.
2.【答案】B
【知识点】常用盐的用途;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二氧化碳的用途
【解析】【解答】解:A、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能与水反应,可用作干燥剂,其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用途一致.
B、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其化学式为Na2CO3,其俗称、化学式不一致.
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HCO3,是发酵粉主要成分之一,其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用途一致.
D、干冰是二氧化碳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O2,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其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用途一致.
故选:B.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用途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3.【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解:A、甲、乙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把a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a2℃时都变成不饱和溶液,故A不正确;
B、a2℃时,丙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如果丙和乙都是饱和溶液,则丙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乙溶液的质量分数,如果丙和乙都不是饱和溶液,或其中一个是饱和溶液,则无法判断质量分数的大小,故B不正确;
C、丙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C不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a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丙>乙,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
B、根据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进行判断;
C、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
D、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4.【答案】A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物质的简单分类
【解析】【解答】A、Fe属于单质;CO2属于氧化物;H2S属于酸,故此选项正确;
B、H2属于单质;H2O属于氧化物;NaOH属于碱,故选项错误;
C、O2属于单质;NaOH属于碱;H2SO4属于酸,故选项错误;
D、C属于单质;CaO属于氧化物;NaHSO4属于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分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5.【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A、酸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而不是含有酸根,故选项错误.
B、酸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故选项正确.
C、酸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酸中不含氢气,故选项错误.
D、酸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而不是酸中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据此性分析判断即可.
6.【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解析】【解答】解:A、碱溶液的pH都大于7,pH大于7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属于盐,其水溶液显碱性,pH大于7;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中和反应是由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但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就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比如:碱性氧化物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但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不一定总显负价,如NaNO3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氮元素显+5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有些金属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碳酸盐与稀硫酸反应也能放出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分析】A、根据碱溶液与碱性溶液的区别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中和反应是指由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据此分析判断.
C、根据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不一定总显负价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7.【答案】D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因为题中给出了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可以判断出溶液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都无剩余,可知溶液呈中性,故A正确,
B、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故B正确,
C、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该反应交换成分后生成了水,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故C正确,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A、根据酸与碱恰好完全反应,可以分析溶液呈中性.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分析解答.
C、利用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条件分析解答.
D、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的构成离子回答.
8.【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A、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反应无明显现象;故错误
B、化学方程式为:Ca(OH)2+CuSO4═CaSO4+Cu(OH)2↓,可观察到蓝色沉淀;故错误
C、化学方程式为:CuSO4+Fe═FeSO4+Cu,可观察到红色固体析出;故正确
D、化学方程式为:2HCl+Fe═FeCl2+H2↑,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故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铁、盐酸、石灰水、硫酸铜四种常见的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结合图示的情况可知,石灰水和稀盐酸反应的现象是A,由于石灰水是碱,稀盐酸是酸,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无明显现象;石灰水是碱,硫酸铜是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是现象B;金属铁和硫酸铜盐发生置换反应,有红色的铜析出属于现象C;金属铁和酸发生置换反应有气泡出现是现象D.
9.【答案】D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c点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故错误;
B、a点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故错误;
C、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故错误;
D、由a到b点的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可以说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故正确.
答案:D
【分析】A、根据c点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a点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由a到b点的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进行分析解答.
10.【答案】B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与酸性土壤中的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
B、熟石灰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钙,不是酸与碱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
C、Al(OH)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是酸与碱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D、NaOH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是酸与碱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故选B.
【分析】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11.【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碱溶液的稀释;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稀释浓硫酸
【解析】【解答】解:A、碱在稀释的过程中,溶液的pH值只会无限的接近7,永远不会变成酸,故A错误;
B、浓硫酸有吸水性,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但是不会减小到零,故B错误;
C、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所以足量粉末状金属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镁的反应速率快,但是金属是足量的,所以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故C正确;
D、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所以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溶液的质量先减小,然后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根据碱在稀释的过程中,溶液的pH值只会无限的接近7,永远不会变成酸进行分析;
B、根据浓硫酸有吸水性进行分析;
C、根据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进行分析;
D、根据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进行分析.
12.【答案】C
【知识点】常用盐的用途;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解:A.碳酸钠是一种重要化工原料,广泛的应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故A正确;
B.氯化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海洋、盐湖、盐井、盐矿等都是氯化钠的来源,故B正确;
C.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而不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故C错误;
D.氯化铵是一种铵态氮肥,与熟石灰共同研磨,会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故D正确.
因为本题选择错误的,故选C.
【分析】A.根据碳酸钠的用途来分析;
B.根据自然界中氯化钠的分布情况来分析;
C.根据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来分析;
D.根据铵态氮肥的性质来分析.
13.【答案】C
【知识点】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A、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直至过量,产生碳酸钡的质量应该先逐渐增加,而后不变,故A错误;
B、溶液中溶剂没有参加反应,也没有产生,应该不变,故B错误;
C、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直至过量,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根据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可以知道生成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小于溶液中氢氧化钡的质量,所以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先减小;当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完,碳酸钠粉末过量则溶质质量变大,故C正确;
D、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直至过量,反应的实质是钡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生成碳酸钡沉淀,而氢氧根离子并没有参加反应,所以溶液的pH值基本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随着反应进行,生成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大,并据题意分析其他量的变化.
14.【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解:A、铜能够和氧气反应产生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铜,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铜沉淀,但氢氧化铜不能一步反应生成铜,故A错误;
B、碳酸钠能够和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碳酸钙高温分解产生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但氢氧化钙不能通过一步反应生成碳酸钠,故B错误;
C、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硫酸钠和水,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硫酸钡不能通过一步产生氢氧化钡,故C错误;
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氧气和碳点燃生成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各组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变化规律,分析各组物质间能按转化关系图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一组;通过列出具体的反应,可以使分析和判断变得直观、简单.
15.【答案】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根据反应后的滤液显蓝色,说明滤渣中一定没有锌,否则会继续和硝酸铜反应,故A错误;
B、锌会首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所以滤渣中一定有银,锌可能与硝酸铜反应,有可能没有反应,所以滤渣中可能含有铜,由于有硝酸铜的剩余,则一定没有锌,故B错误;
C、锌和硝酸银发生了置换反应,溶液显蓝色,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锌;锌也可能反应了少量的硝酸银,也可能将硝酸银全部反应完,所以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故C错误;
D、锌和硝酸银发生了置换反应,溶液显蓝色,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锌;锌也可能反应了少量的硝酸银,也可能将硝酸银全部反应完,所以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锌>铜>银,当把锌粉加入到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时,银首先被置换出来,在银完全置换后,铜才能被置换出来;一定量的锌粉,可能完全转换出银,也可能只置换出部分的银,滤液呈蓝色,说明滤液中含有硝酸铜,锌可能没有置换出铜,有可能置换出部分铜等知识进行分析.
16.【答案】(1)C2H5OH
(2)Ba(OH)2+Na2SO4=BaSO4↓+2NaOH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文字表达式;物质的简单分类
【解析】【解答】解:(1)乙醇不属于碱,氯化铵、碳酸钠、硫酸钠等物质属于盐.故填:
盐
C2H5OH
2)Ba(OH)2溶液与Na2SO4溶液能够反应的实质是它们在水中能解离出的
沉淀生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Na2SO4=BaSO4↓+2NaOH.故填:Ba(OH)2+Na2SO4=BaSO4↓+2NaOH.
【分析】(1)乙醇不属于碱,氯化铵、碳酸钠、硫酸钠等物质属于盐.(2)钡离子能和硫酸根离子结合成硫酸钡沉淀.
17.【答案】(1)电能
(2)导电;碳原子的排列方式
(3)Cu+2AgNO3=2Ag+Cu(NO3)2;NH4Cl、ZnCl2;2KClO3 2KCl+3O2↑;分别取少量化肥,在研钵里加少量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氨味放出的为氯化铵,无氨味的是尿素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文字表达式;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解:(1)普通干电池照明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2)电池中石墨表现出优良的导电性能;石墨与金刚石物理性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3)①分离回收铜帽,经净化处理后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2AgNO3=2Ag+Cu(NO3)2.②由干电池的成分可知,氯化铵、氯化锌是可溶性的,所以,滤液a中溶质的化学式是NH4Cl、ZnCl2.③由回收利用废旧普通干电池的工艺流程可知,固体b是二氧化锰,实验室中在加热二氧化锰和存在的条件下制取氧气,应是加热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ClO3 2KCl+3O2↑.④由于铵盐遇碱能放出氨气,所以,鉴别氯化铵和尿素的方法是:分别取少量化肥,在研钵里加少量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氨味放出的为氯化铵,无氨味的是尿素.
故答为:(1)电能;(2)导电,碳原子的排列方式;(3)①Cu+2AgNO3=2Ag+Cu(NO3)2;②NH4Cl、ZnCl2;③2KClO3 2KCl+3O2↑;④分别取少量化肥,在研钵里加少量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氨味放出的为氯化铵,无氨味的是尿素.
【分析】(1)根据能量的转化回答;(2)石墨有优良的导电性、石墨与金刚石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据此分析回答;(3)①根据铜与硝酸银的反应写出方程式;②根据干电池的成分结合回收利用废旧普通干电池的工艺流程,分析滤液a中溶质;③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分析回答;④根据铵盐的鉴别方法分析回答.
18.【答案】(1)8.4
(2)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9g+75.4g﹣80g=4.4g
设生成二氧化碳4.4g消耗的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HCO3+HCl═ NaCl+H2O+ CO2↑
84 58.5 44
X y 4.4g
= =
x=8.4g
y=5.85g
则原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9g﹣8.4g=0.6g
则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0.6g+5.85g=6.45g
则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8.1%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9g+75.4g﹣80g=4.4g
设生成二氧化碳4.4g消耗的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HCO3+HCl═ NaCl+H2O+ CO2↑
84 58.5 44
X y 4.4g
= =
x=8.4g
y=5.85g
则原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9g﹣8.4g=0.6g
则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0.6g+5.85g=6.45g
则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8.1%
答:(1)样品中NaHCO3的质量是 8.4g;(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8.1%.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就是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可求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而结合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碳酸氢钠的质量和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然后求算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 质量分数.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