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
高一年级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14题,共14题)、非选择题(第15题
第18题,共4题)共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
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
笔填写在答题卡上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
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
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
效。
5如有作图需要,必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016Na23S32Fe56Cu64
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题3分,共4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福尔马林可用于水果保鲜
B.晶体硅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天
C.有机高分子材料碳纤维可导电
D.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可制肥皂
2.下列关于化工生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炉炼铁中焦炭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
B.合成氨需要高温、高压、催化剂等条件
C.铝热反应可冶炼钒、铬等熔点高的金属
D.煤的干馏、气化和液化均发生化学变化
阅读下列资料,完成3~5题:水合肼(NH4H2O)及其衍生物在工业上常用作还原
剂、抗氧剂。制备水合肼的反应原理为
NaCIO+2NH3=NH;H2O+NaCl,若
NaCIo过
量,可将水合肼氧化生成N2
3.下列关于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氨分子的电子式。甲HBG的结构示意图,⑦3
C.水分子的结构式:H
D.
NaCIO的电离方程式:NaCO=Na++CH+O2
高一化学试题第1页(共6页)
4.实验室制备水合肼并吸收尾气,下图中装置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NHC
NaCo溶液
水
甲
乙
丙
丁
A、装置甲所示方法可制取NH3B.装置乙起安全缓冲的作用
C.装置丙a处通NH3制水合肼D.装置丁吸收反应过量NH3
5.下列关于制备水合肼及相关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浓氨水中AP、H、CI可以大量存在
B.制备水合肼的反应中,NH3发生氧化反应
C.NaCo与水合肼的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D.
Naclo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aCO+H+=HCl
6.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铁是合金,钢是纯净的金属
B.纯金属与其合金相比,一般具有更低的熔点
C.活泼金属常采用电解熔融化合物的方法制备
D.铝的化学性质活泼,不宜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
7.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6。Y、Z的单质是空气中最主要的两种成分,W是短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位于元素周期表第2周期VA族B.原子半径:rxX)>rmY)>r(W
C.x、Y、Z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D.由Z和W组成的化合物不止一种
8.关于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能量
生成物的
A.吸热反应均需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发生
总能量
B.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是以热量的形式体现
反应物的
C.2个氯原子形成氯分子(ClC)时会吸收能量一
总能量
D.灼热的炭粉与二氧化碳反应能量变化符合题8图
反应过程
题8图
9.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无水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氧气B.苯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蛋白质能发生水解转化为氨基酸D.乙烯与氯化氢加成得到聚氯乙烯
阅读下列资料,完成10~11题: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应用广泛。工业上以氨为原料制
硝酸,氨催化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为4NH(g)+5O2(g)=4NO(g)+6H2O(g)△H=-904kJ,mol。
硝酸工业尾气中的NO、NO2等大气污染物,可用碱性溶液吸收处理。
高一化学试题第2页(共6页)高一化学期末试卷
化学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说明:学生解答主观性试题时,使用与本答案不同的其
案的也给分
题3分。每小题只有
(1)碘水(2分
羧基(2分
)加成反应(2分
-CH3COOC
将混合物加入分液漏
充分振荡、静
水层从分液漏斗
再将上层
酯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2
B(3分)
分)
(2)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若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
纸变蓝的气体
样品中存
2分)
分
(5)取少量混合溶液于试管中,滴入KSCN溶液呈红色,说明有Feˉ
少
KMnO4溶液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混合溶液,紫红色褪色,说明有Fe2
别各得2分)
杂质离
分
O(2分
分)
计算题思路正确、结果正确,给全分)
物质
eO的物质
分)
(1分)
分
分
③a和b点均未达到
点比a点反
点催
率比催化剂Ⅲ的高,化学反应速率更快(a点催化剂对速率的影响大于b点
温度对速率的影响,所以a点CO2的转化率高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