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回归教材数列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回归教材数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04-30 17:3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课标——回归教材数列
1、数列的概念:数列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特殊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
典例:1)已知,则在数列的最大项为;
2)数列的通项为,则与的大小关系为;
3)数列的通项为,若递增,则实数的取值范围;
4)一给定函数的图象在下列图中,并且对任意,由关系式得到的数列满足,则该函数的图象是( A )
A B C D
2.等差数列的有关概念:
(1)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
①定义法、
②等差中项法.
典例:设是等差数列,求证:以bn=为通项公式的数列为等差数列.
(2)等差数列的通项:或.
典例:1)等差数列中,,,则通项;
2)首项为-24的等差数列,从第10项起开始为正数,则公差的取值范围是;
(3)等差数列的前和:,.
典例:1)数列 中,,,,则 -3 ,= 10 ;
2)已知数列 的前n项和,求数列的前项和(答:).
(4)等差中项:若成等差数列,则A叫做与的等差中项,且.
提醒:(1)等差数列的公式中,涉及到5个元素:其中称作为基本元素.只要已知这5个元素中的任意3个,便可求出其余2个,即知3求2.
(2)为减少运算量,要注意设元的技巧:
如奇数个数成等差,可设为…,…(公差为);
偶数个数成等差,可设为…,,…(公差为2)
3.等差数列的性质:
(1)当公差时,等差数列的
①通项公式是关于的一次函数,且斜率为公差;
所以, 1)若公差,则为递增等差数列;
2)若公差,则为递减等差数列,
3)若公差,则为常数列.
②前和是关于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
提醒:若时,不是等差数列,但从第二项起(含第二项)为等差数列.
(3)当时,则有,特别地,当时,则有.
典例:1)等差数列中,,则= 27 ;
2)在等差数列中,,且,是其前项和,则( B )
A.都小于0,都大于0 B.都小于0,都大于0 C.都小于0,都大于0   D.都小于0,都大于0 
(4)若,是等差数列,则、 (、是非零常数)、、 ,…也成等差数列(注:其新公差与原数列的公差关系为:),而成等比数列;若是等比数列,且,则是等差数列.
典例: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25,前2n项和为100,则它的前3n和为 225 ;
(5)等差数列中,项数为偶数时,;项数为奇数时,,
(这里即);.
典例:1)在等差数列中,S11=22,则= 2 ;
2)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中,,求此数列的中间项与项数(答:5;31).
(6)若等差数列,的前和分别为,则.
典例:若{},{}是等差数列,它们前项和分别为,,若,则.
(7)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最值求法:
法一(二次函数法):由解析式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求解;
法二(通项比较法):具体操作如下
①当时,可求的最大值;第一,若时,显然;若时,设前项和最大,则应满足;特别地,当时,则;
②当时,可求的最小值;第一,若时,显然;若时,设前项和最小,则应满足;特别地,当时,则;
典例:1)等差数列中,,,则数列前 13 项和最大,最大值为 169 .
2)若是等差数列,首项,,则使前n项和成立的最大正整数n是 4006 ;
4.等比数列的有关概念:
(1)等比数列的判断方法:
①定义法,其中;
②等比中项法或.
注:是数列等比的 必要不充分条件 .(想想为什么 )
典例:1)一个等比数列{}共有项,奇数项之积为100,偶数项之积为120,则为;
2)数列中,且=1,若,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
(2)等比数列的通项:或.
典例:数列等比,,,,求和公比.(答:,或2)
(3)等比数列的前和:当时,;当时,.
典例:1)等比数列中,,,求(答:44);
2)已知等比,其成等差数列,则公比.
特别提醒: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为此在求等比数列前项和时,首先要判断公比是否为1,再由的情况选择求和公式的形式,当不能判断公比是否为1时,要对分和两种情形讨论求解.
(4)等比中项:若成等比数列,那么A叫做与的等比中项.
提醒:不是任何两数都有等比中项,只有同号两数才存在等比中项,且有两个.
典例: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为,等比中项为,则A与B的大小关系为.
提醒:(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和公式中,涉及到5个元素:、、、及,其中、称作为基本元素.只要已知这5个元素中的任意3个,便可求出其余2个,即知3求2;
(2)为减少运算量,要注意设元的技巧,如奇数个数成等比,可设为…,…(公比为);但偶数个数成等比时,不能设为…,…,因公比不一定为正数,只有公比为正时才可如此设,且公比为.
典例:有四个数,其中前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后三个成等比数列,且第一个数与第四个数的和是16,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的和为12,求此四个数.(答:15,,9,3,1或0,4,8,16)
5.等比数列的性质:
(1)当时,则有,特别地,当时,则有.
典例:1)在等比数列中,,公比q是整数,则= 512 ;
2)等比数列中,若,则 10 .
(2)若是等比数列,则、、成等比数列;若成等比数列,则、成等比数列;
若是等比数列,且公比,则数列 ,…也是等比数列(其新公比与原数列公比之间关系式为).
注:当,且为偶数时,数列 ,…是常数数列0,它不是等比数列.
典例:1)已知且,设数列满足,且
,则;
2)在等比数列中,为其前n项和,若,则的值为 40 .
(3)若,则为递增数列;若,则为递减数列;
若,则为递减数列;若,则为递增数列;
若,则为摆动数列;若,则为常数列.
(4)当时,,这里,但,这是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一个特征,据此很容易根据,判断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
典例:1)若是等比数列,且其前项和满足:,则= -1 .
2)等比数列前项和等差数列前项和则 -1 .
(5).
典例:1)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若成等差数列,则的值 -2 .
2)在等比数列中,公比,设前项和为.若,则的大小关系是( B )
A. B. C. D. 不确定
(6)数列等比,当项数为偶数时,;项数为奇数时,.
(7)如果数列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那么数列是非零常数数列.
提醒:故常数数列仅是此数列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典例:设数列的前项和为,关于数列有下列三个命题:
①若,则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
②若,则是等差数列;
③若,则是等比数列.这些命题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②③ .
6.数列的通项求法:
⑴公式法:①等差数列通项公式;②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典例:已知数列试写出其一个通项公式:.
⑵已知(即)求,用作差法:.
典例:1)已知的前项和满足,求.(答:);
2)数列满足,求.(答:)
⑶已知求,用作商法:.
典例:数列中,对所有的都有,则.
⑷若求用累加法:
典例:已知数列满足,,则=.
⑸已知求,用累乘法:.
典例:已知数列中,,前项和,若,求(答:)
⑹已知递推关系求,用构造法(构造等差、等比数列)..
(1)形如、(为常数)的递推数列都可以用待定系数法转化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后,再求.
典例:1)已知,求(答:);
2)已知,求(答:);
(2)形如的递推数列都可以用倒数法求通项.
典例:1)已知,求(答:);
2)已知数列满足=1,,求(答:)
注意:(1)用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时,你注意到此等式成立的条件了吗?(,当时,);
(2)一般地当已知条件中含有与的混合关系时,常需运用关系式,先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只含或的关系式,然后再求解.
典例:数列满足,求(答:)
7.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公式法: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③其它常用公式:
;;.
,.
典例:1)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则=;
2)计算机是将信息转换成二进制数进行处理的.二进制即”逢2进1”,如表示二进制数,将它转换成十进制形式是,那么将二进制转换成十进制数是.
(2)分组求和法:在直接运用公式法求和有困难时,常将“和式”中“同类项”先合并在一起,再运用公式法求和.
典例:求(答:)
(3)并项法求和:将数列的每两项(或多项)并到一起后,再求和,这种方法常适用于摆动数列的求和.
典例:求(答:;先分奇偶性讨论)
(4)倒序相加法:将一个数列倒过来排序,它与原数列相加时,若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剩余的项易于求和.(这也是等差数列前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典例:已知,则=
(4)错位相减法:如果数列的通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的通项与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相乘构成,那么常选用错位相减法(这也是等比数列前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典例:1)设为等比数列,,已知,.
①求数列的首项和公比;(答:,)
②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答:)
2)若,数列满足.
①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答:略;)
②令,求函数在点处的导数,并比较与的大小.(答:,当时,=;当时,<;当时,>).
(5)裂项相消法:如果数列的通项可“分裂成两项差”的形式,且相邻项分裂后相关联,那么常选用裂项相消法求和.常用裂项形式有:
①;②;
③,;
④;⑤;
⑥.

典例:1)求和: ;
2)在数列中,,且Sn=9,则n= 99 ;
(6)通项转换法:先对通项进行变形,发现其内在特征,再运用分组求和法求和.
典例:1)求数列1×4,2×5,3×6,…,,…前项和=);
2)求和.
8.“分期付款”、“森林木材”型应用问题
(1)这类应用题一般可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问题.但在求解过程中,务必“卡手指”,细心计算“年限”.对于“森林木材”既增长又砍伐的问题,则常选用“统一法”统一到“最后”解决.
(2)利率问题:
①单利问题:如零存整取储蓄(单利)本利和计算模型:若每期存入本金元,每期利率为,则期后本利和为:.(等差数列问题);
②复利问题:按揭贷款的分期等额还款(复利)模型:若贷款(向银行借款)元,采用分期等额还款方式,从借款日算起,一期(如一年)后为第一次还款日,如此下去,分期还清.如果每期利率为(按复利),那么每期等额还款元应满足:
(等比数列问题).
典例:1)从2008年到2011年期间,甲每年6月1日都到银行存入元的一年定期储蓄.若年利率为保持不变,且每年到期的存款本息均自动转为新的一年定期,到2012年6月1日,甲去银行不再存款,而是将每年所有的存款的本息全部取回,则取回的金额是( D )
A. B. C. D.
2)陈老师购买安居工程集资房,单价为1000元/,一次性国家财政补贴28800元,学校补贴14400元,余款由个人负担.房地产开发公司对教师实行分期付款,即各期所付的款以及各期所付的款到最后一次付款时所生的利息合计,应等于个人负担的购买房余款的现价以及这个余款现价到最后一次付款时所生利息之和,每期为一年,等额付款,签订购房合同后一年付款一次,再过一年又付款一次,等等,共付10次,10年后付清.如果按年利率7.5%,每年复利一次计算(即本年利息计入次年的本金生息),那么每年付款多少元 (参考数据:)
【解】由题知余款额为元;
设每期(年)付款为元,依题意得,
所以元.
岳阳县一中·2012届高三◆回归教材 第2页 共7页
岳阳县一中·2012届高三◆文科数学 第1页 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