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行知学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化学开学考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九下·合肥开学考)2020年春节前后在武汉市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春节这个原本欢庆的时间里,大家都在努力对抗病毒。为阻断疫情传播,下列防疫措施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测量体温
B. 穿防护服
C. 酒精消毒
D. 流水洗手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测量体温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穿防护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酒精消毒过程中蛋白质变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
D、流水洗手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据此分析
2.(2020·瑶海模拟)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测溶液酸碱度
B. 稀释浓硫酸
C. 溶解氯化钠固体
D.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溶解;溶液的酸碱度测定;稀释浓硫酸
【解析】【解答】A、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A不符合题意;
B、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故B符合题意;
C、量筒只能用来量取体积,溶解不能在量筒中进行,可以在烧杯中溶解,故C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天平不平衡,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测定溶液pH的方法分析
B、根据稀释浓硫酸的方法分析
C、根据量筒只能量取液体体积分析
D、根据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3.(2020·瑶海模拟)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表明,地球比20年前更绿了,而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为了让地球更绿,下列行为错误的是( )
A.治理雾霾,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B.绿色出行,提倡自行车作交通工具
C.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减少疾病传染
D.采用“绿色化学”工艺,使原料尽可能转化为所需产品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解析】【解答】A、使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能减少PM2.5排放,A不符合题意;
B、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可减少污染,有效减少有害气体和PM2.5排放,B不符合题意;
C、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减少疾病传染,增加了树木的砍伐,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消耗,C符合题意;
D、采用“绿色化学”工艺,使原料尽可能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是从源头消除了污染,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节约资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新能源使用的好处分析
B、根据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分析
C、根据一次性木筷的来源分析
D、根据从源头保护环境的好处分析
4.(2020·瑶海模拟)据科技部2月15日公布的消息,法匹拉韦(化学式为C5H4FN3O2)是继磷酸氯喹和瑞德西韦之后第三个获准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西药,该药对新冠肺炎的治疗显示出较明显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下列有关法匹拉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法匹拉韦中含有氧分子
B.法匹拉韦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7g
C.1个法匹拉韦分子由15个原子构成
D.法匹拉韦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是3:2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A、法匹拉韦化学式为C5H4FN3O2,不含氧分子,故A不符合题意;
B、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故B不符合题意;
C、1个法匹拉韦分子由5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1个氟原子、3个氮原子、2个氧原子,共15个原子构成,故C符合题意;
D、法匹拉韦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4×3):(16×2)=21:16,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含有某分子的只能是某物质或含有某物质的混合物分析
B、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分析
C、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分析
D、根据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分析
5.(2020·瑶海模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或做法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在铁中加入铬、镍制成不锈钢,可防止铁生锈——改变了金属的内部结构
B.釜底抽薪——隔离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C.厨房用洗涤剂洗油污——洗涤剂可以与油污发生反应而溶解油污
D.氧气能被液化贮存于钢瓶——分子之间间隔可以改变
【答案】C
【知识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在铁中加入铬、镍制成不锈钢,可防止铁生锈,是改变了金属的内部结构,故A不符合题意;
B、釜底抽薪,是隔离可燃物,使燃烧停止,故B不符合题意;
C、洗涤剂洗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故C符合题意;
D、氧气能被液化贮存于钢瓶,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合金的特性分析
B、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
C、根据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分析
D、根据分子的特性分析
6.(2020九下·合肥开学考)碳酸钠(俗名纯碱)是生活中的重要物质。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又称氨碱法),生产纯碱的主要反应原理如下:NaCl+NH3+CO2+H2O═NaHCO3↓+NH4Cl;2NaHCO3 Na2CO3+CO2↑+H2O。下列有关“侯氏制碱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加热时的稳定性:碳酸钠>碳酸氢钠
B.用食盐制纯碱还需要含碳、氧元素的物质
C.配制饱和食盐水时,可通过搅拌来提高食盐的溶解度
D.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的作用是使溶液呈碱性,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
【答案】C
【知识点】纯碱的制取
【解析】【解答】A、根据反应2NaHCO3 Na2CO3+CO2↑+H2O可知,加热时的稳定性:碳酸钠>碳酸氢钠,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纯碱中含有钠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用食盐制纯碱还需要要含碳、氧元素的物质,故B不符合题意;
C、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搅拌不能提高食盐的溶解度,故C符合题意;
D、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向饱和食盐中先通入氨气的作用是使溶液呈碱性,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分析
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C、根据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D、根据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分析
7.(2020·瑶海模拟)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下列不属于分类方法的是( )
A.溶液可分为溶质和溶剂
B.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C.常见的无机物根据组成和结构不同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
D.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分别有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
【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反应类型的判定;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溶液可分为溶质和溶剂,是描述溶液的组成,不是对溶液进行分类,故A符合题意;
B、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可以将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组成和结构不同可以将常见的无机物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属于分类方法,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四种基本类型,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溶液的组成分析
B、根据物质变化的本质区别分析
C、根据物质的分类标准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的类型分析
8.(2020·瑶海模拟)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
序号 混合物(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或方法
A CO2(CO) 点燃
B 铁粉(铜粉) 加入足量盐酸,过滤
C 氯酸钾(氯化钾) 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加热
D 氧化钙(碳酸钙) 高温煅烧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通过点燃的方法除去,不符合题意;
B、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铁能与稀盐酸反应,但不符合除杂要求,不符合题意;
C、KClO3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出去杂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9.(2020·瑶海模拟)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B. 等质量碳酸钙与足量同浓度稀盐酸反应
C. 将浓硫酸加水稀释成稀硫酸
D. 向稀盐酸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C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稀释浓硫酸
【解析】【解答】A、硝酸铵溶于水时要吸收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A不符合题意;
B、等质量碳酸钙与足量同浓度稀盐酸反应,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剧烈,故三者的反应率:粉末状>粒状>块状,B不符合题意;
C、将浓硫酸加水稀释成稀硫酸,溶质质量不变,C符合题意;
D、向稀盐酸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pH值应该从7以下开始上升,接近14,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硝酸铵溶解吸热分析
B、根据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只能促进反应分析
C、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析
D、根据酸碱溶液的pH分析
10.(2019·庐江模拟)KN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R是KNO3或NH4Cl中的一种。
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是
B.烧杯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烧杯
C.若使烧杯 中的固体溶解,只能采用加水的方法
D.烧杯 、 、 中,只有烧杯 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答案】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在t2℃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小于60g,而蒸发100g水后烧杯中没有固体析出,故R是硝酸钾,故不符合题意;
B. 烧杯①中的是不饱和溶液,烧杯②中式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烧杯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烧杯③,故符合题意;
C. 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增大明显,故还可以采用加热的方法使固体溶解,故不符合题意;
D. t2℃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故②中的溶液恰好是饱和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找出,在t2℃时,氯化铵的溶解度,硝酸钾的溶解度,结合图2的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溶解度曲线找出,在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再结合图2,分析烧杯①中的溶液,烧杯②中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情况。
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若使烧杯 中的固体溶解,能采用加水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加热的方法。
D、根据溶解度曲线找出,在t1℃,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分析烧杯①,②,③中溶液是否饱和。
二、填空题
11.(2020·瑶海模拟)2月20日在京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表示,新冠肺炎COVID-19病毒通过污染衣物感染人的机率极低。如果不是去过医院等特定场所,探视过病人或者接触过可疑症状人员,普通公众不需要对衣服专门酒精消毒。冯录召介绍,酒精对普通衣物没有腐蚀作用,但酒精是甲类易燃物品,如果喷洒在衣物上,遇到高温、明火、静电都可能起火,所以建议不要将酒精喷洒在衣服上。
(1)酒精的学名叫乙醇,是一种有机物,化学式为 ,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的醇香味,是酒类饮品的主要成分。
(2)乙醇液体密度是0.789g/cm3(20℃),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在自制酸碱指示剂过程中需要添加酒精溶液,添加酒精溶液的作用是 。
(3)75%(体积分数)的酒精常用于医疗消毒,因其在遇到高温、明火、静电时都可能起火,所以使用时要特别小心;若正在喷出的酒精遇明火燃烧更剧烈,甚至产生爆燃,产生爆燃的原因是 。
(4)酒精是以农作物的秸秆或粮食为原料,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而制得,因此酒精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发酵得到的酒精可以用来酿制白酒,但工业酒精因含少量的甲醇(CH3OH)而不能制酒。甲醇有毒,其它的性质与乙醇十分相似,很难除去,工业酒精往往用来做燃料,写出甲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C2H5OH
(2)增加其溶解度
(3)酒精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较远的地方,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4)可再生;
【知识点】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答】(1)酒精的化学式为C2H5OH。(2)酸碱指示剂大部分为有机的弱酸和弱碱,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小,在酒精中的溶解度较大。在自制酸碱指示剂过程中需要添加酒精溶液,添加酒精溶液的作用是增加其溶解度。(3)正在喷出的酒精遇明火燃烧更剧烈,甚至产生爆燃,产生爆燃的原因是酒精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较远的地方,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4)酒精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而制得,因此酒精属于可再生能源。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甲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根据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分析
(2)根据增大溶解度的方法分析
(3)根据可燃性气体和空气混合遇明火发生爆炸分析
(4)根据甲醇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三、实验题
12.(2020·瑶海模拟)实验室常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气体。某大理石中因含少量硫化物,使制得的CO2中混有H2S气体。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用下图装置制取一瓶纯净、干燥的CO2,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找出装置A~D中的一处不正确并加以改正: ,利用改正后的装置完成后面的实验;
(3)实验室制取的CO2中往往混有少量的HCl气体,其可能原因是 ;混有的HCl气体可用饱和NaHCO3溶液吸收。
(4)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H2S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反应。欲除去CO2中混有H2S气体,B装置中所盛试剂应选用 (填“氢氧化钠”或“硫酸铜”)溶液,D装置的作用是 ;
(5)用多功能瓶收集CO2的装置应选用 (填“E”或“F”),气体应从 (填“a”、“b”、“c”或“d”)端导管口通入。
【答案】(1)锥形瓶
(2)CaCO3+2HCl=CaCl2+H2O+CO2↑;长颈漏斗未液封,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到液面下
(3)盐酸浓度较高或盐酸有挥发性
(4)硫酸铜;除去水蒸气
(5)F;c
【知识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1)仪器①的名称是锥形瓶;(2))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同时生成氯化钙、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出装置A~D中的一处不正确并加以改正:长颈漏斗未液封,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到液面下;(3)实验室制取的CO2中往往混有少量的HCl气体,其可能原因是盐酸浓度较高或盐酸有挥发性;混有的HCl气体可用饱和NaHCO3溶液吸收;(4)B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是用来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的,则装置甲中所盛试剂是用来除硫化氢气体的,且不与氯化氢反应,所以是硫酸铜溶液;B装置中的硫酸铜溶液除去了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B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除去了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则装置D是用浓硫酸来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进行干燥;(5)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故用多功能瓶收集CO2二氧化碳的装置应选用F气体应从c端导管口通入。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分析
(2)根据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分析
(4)根据用于干燥的物质分析
(5)根据气体的密度分析
四、科学探究题
13.(2020九下·合肥开学考)“五一”假期,聪聪同学和家人到安徽省博物馆去参观,发现博物馆内许多铜制品表面有一层绿色物质。绿色物质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化学活动课上,同学们设计实验对这种绿色物质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①铜在空气中易生成铜锈,它为绿色,其主要成分是Cu2(OH)2CO3;
②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水能变为蓝色。
(1)探究活动一:验证铜锈的组成。
(进行实验1)
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按如图组装仪器,装入药品。 ②加热铜锈,直至不再有气体产生,停止加热 绿色固体变为黑色;硫酸铜粉末变为蓝色;烧杯中液体变浑浊 加热铜锈生成的物质有 ;
③冷却后,向试管中固体加入适量稀硫酸,稍加热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探究活动二: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进行实验2)
同学们进行了下面的4个实验,每天观察一次现象,一段时间后,发现只有实验4中的铜丝生锈了,且与水接触的部分生锈更明显。
序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在干燥环境中,铜不生锈 铜仅与氧气和水接触,不生锈 铜仅与二氧化碳和水接触,不生锈 铜生锈
(2)(实验结论)铜生锈的条件是 。
(3)(反思与拓展)
①实验2和3中使用的是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 。
②如果要除去铜制品表面的铜锈,可以用稀盐酸浸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2)铜与水、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充分接触
(3)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
【知识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探究活动一: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现象:绿色固体变为黑色,可知生成氧化铜;硫酸铜粉末变为蓝色,可知有水生成;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二氧化碳;故加热铜锈生成的物质有: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黑色固体即氧化铜,加入适量稀硫酸,稍加热溶解,溶液变为蓝色,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
探究活动二:
[实验结论]根据4个对比试验可知,一段时间后,只有实验4中的铜丝生锈了,说明铜生锈的条件是:铜与水、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充分接触;
[反思与拓展]①水中能溶解少量的氧气,实验2和3中使用的是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②铜锈Cu2(OH)2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根据实验的现象及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分析
(2)根据铜生锈的条件分析
(3)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14.(2020九下·合肥开学考)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环境友好型供氧剂,可用于鱼类养殖、农作物栽培等,实验室有一瓶放置一段时间的过氧化钙样品,某兴趣小组对其成分展开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CaO2能与水反应最终生成Ca(OH)2和O2;也能与CO2反应得到CaCO3和O2.过氧化氢溶液具有漂白性。
(提出问题)该固体样品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可能是CaO2、Ca(OH)2、C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
(实验探究)
实验编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一段时间后,在试管口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得到浊液,有气泡产生,木条复燃
② 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试剂X,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得到澄清溶液,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
③ 室温下,取①中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 pH约为12
(得出结论)
(1)由实验①②可知,白色固体中肯定有 。
(2)实验②中所加试剂X可以是 (填字母序号)。
A 稀硫酸 B 稀盐酸 C 水 D 氢氧化钠溶液
(3)根据实验③ (填“能”或者“不能”)判断原固体样品中含有Ca(OH)2,理由是 。
(4)(反思交流)过氧化钙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最终会变质为 (填化学式),原因是 。
(5)(改进实验)该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用装置甲进行少量过氧化钙样品与足量水反应的实验,实验时加入过氧化钙样品与足量水,迅速密闭装置,开始测氧气浓度。滴入几滴酚酞试液,观察到三颈烧瓶中溶液先变红后慢慢褪色。620秒时,将气球内二氧化锰加入三颈烧瓶中,瓶内氧气浓度随反应时间变化如图乙。
①AB段氧气浓度几乎不变的原因可能是 ;
②滴入酚酞试液后,三颈烧瓶中溶液变红后会慢慢褪色的原因可能是 。
【答案】(1)CaO2 和CaCO3
(2)B
(3)不能;样品中的过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4)CaCO3;过氧化钙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过氧化钙均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
(5)过氧化钙与水反应先生成过氧化氢和氢氧化钙,没有生成氧气;生成氢氧化钙显碱性,使溶液变红,生成的过氧化氢具有漂白性,使溶液褪色
【知识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1)根据实验①中现象,产生使木条复燃的气体,说明生成氧气,则固体中一定有CaO2;根据实验②中现象,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生成二氧化碳,则原固体中一定有碳元素,可知固体中一定有CaCO3。由实验①②可知,白色固体中肯定有CaO2 和CaCO3。(2)A、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覆盖在碳酸钙表面而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故A不正确;
B、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B正确;
C、碳酸钙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故C不正确;
D、碳酸钙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D不正确。
故答案为:B。(3)室温下,取①中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约为12,显碱性,不能判断原固体样品中含有Ca(OH)2,因为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4)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氧气,过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得到CaCO3和O2,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过氧化钙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最终会变质为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5)①过氧化钙与水反应先生成过氧化氢和氢氧化钙,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时产生氧气,所以AB段氧气浓度几乎不变。
②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但过氧化氢溶液具有漂白性,故滴入酚酞试液后,三颈烧瓶中溶液变红后会慢慢褪色。
【分析】(1)根据实验 ①② 的现象进行分析
(2)根据碳酸盐和酸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分析
(3)根据过氧化钙和水的反应分析
(4)根据过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反应分析
(5)根据过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和氢氧化钙进行分析
五、计算题
15.(2020·瑶海模拟)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许多市民抢购防疫用品,导致市场上很难买到84消毒液(次氯酸钠溶液),化学老师利用家中现有材料在家里自制84消毒液。自制84消毒液的主要原理是电解饱和食盐水,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NaCl+H2O═NaClO+H2↑。
请计算:20℃时,完全电解117g饱和食盐水,理论上可自制84消毒液多少克?(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计算结果精确到1g)
【答案】解:设完全电解117g饱和食盐水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x≈1g;117g-1g=116g
答:理论上可自制84消毒液116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制得84消毒液的质量等于饱和食盐水的质量减去生成氢气的质量。
1 / 1安徽省合肥市行知学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化学开学考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九下·合肥开学考)2020年春节前后在武汉市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春节这个原本欢庆的时间里,大家都在努力对抗病毒。为阻断疫情传播,下列防疫措施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测量体温
B. 穿防护服
C. 酒精消毒
D. 流水洗手
2.(2020·瑶海模拟)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测溶液酸碱度
B. 稀释浓硫酸
C. 溶解氯化钠固体
D.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3.(2020·瑶海模拟)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表明,地球比20年前更绿了,而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为了让地球更绿,下列行为错误的是( )
A.治理雾霾,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B.绿色出行,提倡自行车作交通工具
C.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减少疾病传染
D.采用“绿色化学”工艺,使原料尽可能转化为所需产品
4.(2020·瑶海模拟)据科技部2月15日公布的消息,法匹拉韦(化学式为C5H4FN3O2)是继磷酸氯喹和瑞德西韦之后第三个获准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西药,该药对新冠肺炎的治疗显示出较明显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下列有关法匹拉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法匹拉韦中含有氧分子
B.法匹拉韦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7g
C.1个法匹拉韦分子由15个原子构成
D.法匹拉韦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是3:2
5.(2020·瑶海模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或做法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在铁中加入铬、镍制成不锈钢,可防止铁生锈——改变了金属的内部结构
B.釜底抽薪——隔离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C.厨房用洗涤剂洗油污——洗涤剂可以与油污发生反应而溶解油污
D.氧气能被液化贮存于钢瓶——分子之间间隔可以改变
6.(2020九下·合肥开学考)碳酸钠(俗名纯碱)是生活中的重要物质。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又称氨碱法),生产纯碱的主要反应原理如下:NaCl+NH3+CO2+H2O═NaHCO3↓+NH4Cl;2NaHCO3 Na2CO3+CO2↑+H2O。下列有关“侯氏制碱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加热时的稳定性:碳酸钠>碳酸氢钠
B.用食盐制纯碱还需要含碳、氧元素的物质
C.配制饱和食盐水时,可通过搅拌来提高食盐的溶解度
D.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的作用是使溶液呈碱性,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
7.(2020·瑶海模拟)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下列不属于分类方法的是( )
A.溶液可分为溶质和溶剂
B.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C.常见的无机物根据组成和结构不同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
D.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分别有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
8.(2020·瑶海模拟)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
序号 混合物(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或方法
A CO2(CO) 点燃
B 铁粉(铜粉) 加入足量盐酸,过滤
C 氯酸钾(氯化钾) 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加热
D 氧化钙(碳酸钙) 高温煅烧
A.A B.B C.C D.D
9.(2020·瑶海模拟)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B. 等质量碳酸钙与足量同浓度稀盐酸反应
C. 将浓硫酸加水稀释成稀硫酸
D. 向稀盐酸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10.(2019·庐江模拟)KN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R是KNO3或NH4Cl中的一种。
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是
B.烧杯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烧杯
C.若使烧杯 中的固体溶解,只能采用加水的方法
D.烧杯 、 、 中,只有烧杯 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二、填空题
11.(2020·瑶海模拟)2月20日在京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表示,新冠肺炎COVID-19病毒通过污染衣物感染人的机率极低。如果不是去过医院等特定场所,探视过病人或者接触过可疑症状人员,普通公众不需要对衣服专门酒精消毒。冯录召介绍,酒精对普通衣物没有腐蚀作用,但酒精是甲类易燃物品,如果喷洒在衣物上,遇到高温、明火、静电都可能起火,所以建议不要将酒精喷洒在衣服上。
(1)酒精的学名叫乙醇,是一种有机物,化学式为 ,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的醇香味,是酒类饮品的主要成分。
(2)乙醇液体密度是0.789g/cm3(20℃),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在自制酸碱指示剂过程中需要添加酒精溶液,添加酒精溶液的作用是 。
(3)75%(体积分数)的酒精常用于医疗消毒,因其在遇到高温、明火、静电时都可能起火,所以使用时要特别小心;若正在喷出的酒精遇明火燃烧更剧烈,甚至产生爆燃,产生爆燃的原因是 。
(4)酒精是以农作物的秸秆或粮食为原料,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而制得,因此酒精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发酵得到的酒精可以用来酿制白酒,但工业酒精因含少量的甲醇(CH3OH)而不能制酒。甲醇有毒,其它的性质与乙醇十分相似,很难除去,工业酒精往往用来做燃料,写出甲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三、实验题
12.(2020·瑶海模拟)实验室常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气体。某大理石中因含少量硫化物,使制得的CO2中混有H2S气体。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用下图装置制取一瓶纯净、干燥的CO2,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找出装置A~D中的一处不正确并加以改正: ,利用改正后的装置完成后面的实验;
(3)实验室制取的CO2中往往混有少量的HCl气体,其可能原因是 ;混有的HCl气体可用饱和NaHCO3溶液吸收。
(4)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H2S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反应。欲除去CO2中混有H2S气体,B装置中所盛试剂应选用 (填“氢氧化钠”或“硫酸铜”)溶液,D装置的作用是 ;
(5)用多功能瓶收集CO2的装置应选用 (填“E”或“F”),气体应从 (填“a”、“b”、“c”或“d”)端导管口通入。
四、科学探究题
13.(2020九下·合肥开学考)“五一”假期,聪聪同学和家人到安徽省博物馆去参观,发现博物馆内许多铜制品表面有一层绿色物质。绿色物质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化学活动课上,同学们设计实验对这种绿色物质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①铜在空气中易生成铜锈,它为绿色,其主要成分是Cu2(OH)2CO3;
②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水能变为蓝色。
(1)探究活动一:验证铜锈的组成。
(进行实验1)
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按如图组装仪器,装入药品。 ②加热铜锈,直至不再有气体产生,停止加热 绿色固体变为黑色;硫酸铜粉末变为蓝色;烧杯中液体变浑浊 加热铜锈生成的物质有 ;
③冷却后,向试管中固体加入适量稀硫酸,稍加热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探究活动二: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进行实验2)
同学们进行了下面的4个实验,每天观察一次现象,一段时间后,发现只有实验4中的铜丝生锈了,且与水接触的部分生锈更明显。
序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在干燥环境中,铜不生锈 铜仅与氧气和水接触,不生锈 铜仅与二氧化碳和水接触,不生锈 铜生锈
(2)(实验结论)铜生锈的条件是 。
(3)(反思与拓展)
①实验2和3中使用的是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 。
②如果要除去铜制品表面的铜锈,可以用稀盐酸浸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4.(2020九下·合肥开学考)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环境友好型供氧剂,可用于鱼类养殖、农作物栽培等,实验室有一瓶放置一段时间的过氧化钙样品,某兴趣小组对其成分展开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CaO2能与水反应最终生成Ca(OH)2和O2;也能与CO2反应得到CaCO3和O2.过氧化氢溶液具有漂白性。
(提出问题)该固体样品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可能是CaO2、Ca(OH)2、C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
(实验探究)
实验编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一段时间后,在试管口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得到浊液,有气泡产生,木条复燃
② 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试剂X,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得到澄清溶液,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
③ 室温下,取①中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 pH约为12
(得出结论)
(1)由实验①②可知,白色固体中肯定有 。
(2)实验②中所加试剂X可以是 (填字母序号)。
A 稀硫酸 B 稀盐酸 C 水 D 氢氧化钠溶液
(3)根据实验③ (填“能”或者“不能”)判断原固体样品中含有Ca(OH)2,理由是 。
(4)(反思交流)过氧化钙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最终会变质为 (填化学式),原因是 。
(5)(改进实验)该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用装置甲进行少量过氧化钙样品与足量水反应的实验,实验时加入过氧化钙样品与足量水,迅速密闭装置,开始测氧气浓度。滴入几滴酚酞试液,观察到三颈烧瓶中溶液先变红后慢慢褪色。620秒时,将气球内二氧化锰加入三颈烧瓶中,瓶内氧气浓度随反应时间变化如图乙。
①AB段氧气浓度几乎不变的原因可能是 ;
②滴入酚酞试液后,三颈烧瓶中溶液变红后会慢慢褪色的原因可能是 。
五、计算题
15.(2020·瑶海模拟)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许多市民抢购防疫用品,导致市场上很难买到84消毒液(次氯酸钠溶液),化学老师利用家中现有材料在家里自制84消毒液。自制84消毒液的主要原理是电解饱和食盐水,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NaCl+H2O═NaClO+H2↑。
请计算:20℃时,完全电解117g饱和食盐水,理论上可自制84消毒液多少克?(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计算结果精确到1g)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测量体温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穿防护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酒精消毒过程中蛋白质变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
D、流水洗手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据此分析
2.【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溶解;溶液的酸碱度测定;稀释浓硫酸
【解析】【解答】A、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A不符合题意;
B、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故B符合题意;
C、量筒只能用来量取体积,溶解不能在量筒中进行,可以在烧杯中溶解,故C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天平不平衡,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测定溶液pH的方法分析
B、根据稀释浓硫酸的方法分析
C、根据量筒只能量取液体体积分析
D、根据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3.【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解析】【解答】A、使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能减少PM2.5排放,A不符合题意;
B、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可减少污染,有效减少有害气体和PM2.5排放,B不符合题意;
C、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减少疾病传染,增加了树木的砍伐,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消耗,C符合题意;
D、采用“绿色化学”工艺,使原料尽可能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是从源头消除了污染,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节约资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新能源使用的好处分析
B、根据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分析
C、根据一次性木筷的来源分析
D、根据从源头保护环境的好处分析
4.【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A、法匹拉韦化学式为C5H4FN3O2,不含氧分子,故A不符合题意;
B、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故B不符合题意;
C、1个法匹拉韦分子由5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1个氟原子、3个氮原子、2个氧原子,共15个原子构成,故C符合题意;
D、法匹拉韦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4×3):(16×2)=21:16,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含有某分子的只能是某物质或含有某物质的混合物分析
B、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分析
C、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分析
D、根据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分析
5.【答案】C
【知识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在铁中加入铬、镍制成不锈钢,可防止铁生锈,是改变了金属的内部结构,故A不符合题意;
B、釜底抽薪,是隔离可燃物,使燃烧停止,故B不符合题意;
C、洗涤剂洗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故C符合题意;
D、氧气能被液化贮存于钢瓶,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合金的特性分析
B、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
C、根据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分析
D、根据分子的特性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纯碱的制取
【解析】【解答】A、根据反应2NaHCO3 Na2CO3+CO2↑+H2O可知,加热时的稳定性:碳酸钠>碳酸氢钠,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纯碱中含有钠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用食盐制纯碱还需要要含碳、氧元素的物质,故B不符合题意;
C、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搅拌不能提高食盐的溶解度,故C符合题意;
D、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向饱和食盐中先通入氨气的作用是使溶液呈碱性,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分析
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C、根据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D、根据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分析
7.【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反应类型的判定;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溶液可分为溶质和溶剂,是描述溶液的组成,不是对溶液进行分类,故A符合题意;
B、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可以将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组成和结构不同可以将常见的无机物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属于分类方法,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四种基本类型,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溶液的组成分析
B、根据物质变化的本质区别分析
C、根据物质的分类标准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的类型分析
8.【答案】D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通过点燃的方法除去,不符合题意;
B、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铁能与稀盐酸反应,但不符合除杂要求,不符合题意;
C、KClO3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出去杂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9.【答案】C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稀释浓硫酸
【解析】【解答】A、硝酸铵溶于水时要吸收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A不符合题意;
B、等质量碳酸钙与足量同浓度稀盐酸反应,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剧烈,故三者的反应率:粉末状>粒状>块状,B不符合题意;
C、将浓硫酸加水稀释成稀硫酸,溶质质量不变,C符合题意;
D、向稀盐酸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pH值应该从7以下开始上升,接近14,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硝酸铵溶解吸热分析
B、根据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只能促进反应分析
C、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析
D、根据酸碱溶液的pH分析
10.【答案】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在t2℃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小于60g,而蒸发100g水后烧杯中没有固体析出,故R是硝酸钾,故不符合题意;
B. 烧杯①中的是不饱和溶液,烧杯②中式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烧杯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烧杯③,故符合题意;
C. 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增大明显,故还可以采用加热的方法使固体溶解,故不符合题意;
D. t2℃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故②中的溶液恰好是饱和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找出,在t2℃时,氯化铵的溶解度,硝酸钾的溶解度,结合图2的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溶解度曲线找出,在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再结合图2,分析烧杯①中的溶液,烧杯②中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情况。
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若使烧杯 中的固体溶解,能采用加水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加热的方法。
D、根据溶解度曲线找出,在t1℃,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分析烧杯①,②,③中溶液是否饱和。
11.【答案】(1)C2H5OH
(2)增加其溶解度
(3)酒精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较远的地方,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4)可再生;
【知识点】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答】(1)酒精的化学式为C2H5OH。(2)酸碱指示剂大部分为有机的弱酸和弱碱,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小,在酒精中的溶解度较大。在自制酸碱指示剂过程中需要添加酒精溶液,添加酒精溶液的作用是增加其溶解度。(3)正在喷出的酒精遇明火燃烧更剧烈,甚至产生爆燃,产生爆燃的原因是酒精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较远的地方,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4)酒精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而制得,因此酒精属于可再生能源。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甲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根据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分析
(2)根据增大溶解度的方法分析
(3)根据可燃性气体和空气混合遇明火发生爆炸分析
(4)根据甲醇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12.【答案】(1)锥形瓶
(2)CaCO3+2HCl=CaCl2+H2O+CO2↑;长颈漏斗未液封,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到液面下
(3)盐酸浓度较高或盐酸有挥发性
(4)硫酸铜;除去水蒸气
(5)F;c
【知识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1)仪器①的名称是锥形瓶;(2))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同时生成氯化钙、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出装置A~D中的一处不正确并加以改正:长颈漏斗未液封,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到液面下;(3)实验室制取的CO2中往往混有少量的HCl气体,其可能原因是盐酸浓度较高或盐酸有挥发性;混有的HCl气体可用饱和NaHCO3溶液吸收;(4)B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是用来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的,则装置甲中所盛试剂是用来除硫化氢气体的,且不与氯化氢反应,所以是硫酸铜溶液;B装置中的硫酸铜溶液除去了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B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除去了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则装置D是用浓硫酸来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进行干燥;(5)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故用多功能瓶收集CO2二氧化碳的装置应选用F气体应从c端导管口通入。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分析
(2)根据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分析
(4)根据用于干燥的物质分析
(5)根据气体的密度分析
13.【答案】(1)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2)铜与水、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充分接触
(3)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
【知识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探究活动一: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现象:绿色固体变为黑色,可知生成氧化铜;硫酸铜粉末变为蓝色,可知有水生成;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二氧化碳;故加热铜锈生成的物质有: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黑色固体即氧化铜,加入适量稀硫酸,稍加热溶解,溶液变为蓝色,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
探究活动二:
[实验结论]根据4个对比试验可知,一段时间后,只有实验4中的铜丝生锈了,说明铜生锈的条件是:铜与水、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充分接触;
[反思与拓展]①水中能溶解少量的氧气,实验2和3中使用的是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②铜锈Cu2(OH)2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根据实验的现象及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分析
(2)根据铜生锈的条件分析
(3)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14.【答案】(1)CaO2 和CaCO3
(2)B
(3)不能;样品中的过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4)CaCO3;过氧化钙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过氧化钙均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
(5)过氧化钙与水反应先生成过氧化氢和氢氧化钙,没有生成氧气;生成氢氧化钙显碱性,使溶液变红,生成的过氧化氢具有漂白性,使溶液褪色
【知识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1)根据实验①中现象,产生使木条复燃的气体,说明生成氧气,则固体中一定有CaO2;根据实验②中现象,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生成二氧化碳,则原固体中一定有碳元素,可知固体中一定有CaCO3。由实验①②可知,白色固体中肯定有CaO2 和CaCO3。(2)A、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覆盖在碳酸钙表面而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故A不正确;
B、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B正确;
C、碳酸钙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故C不正确;
D、碳酸钙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D不正确。
故答案为:B。(3)室温下,取①中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约为12,显碱性,不能判断原固体样品中含有Ca(OH)2,因为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4)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氧气,过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得到CaCO3和O2,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过氧化钙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最终会变质为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5)①过氧化钙与水反应先生成过氧化氢和氢氧化钙,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时产生氧气,所以AB段氧气浓度几乎不变。
②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但过氧化氢溶液具有漂白性,故滴入酚酞试液后,三颈烧瓶中溶液变红后会慢慢褪色。
【分析】(1)根据实验 ①② 的现象进行分析
(2)根据碳酸盐和酸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分析
(3)根据过氧化钙和水的反应分析
(4)根据过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反应分析
(5)根据过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和氢氧化钙进行分析
15.【答案】解:设完全电解117g饱和食盐水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x≈1g;117g-1g=116g
答:理论上可自制84消毒液116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制得84消毒液的质量等于饱和食盐水的质量减去生成氢气的质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