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四单元检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诘难(jié) 滞碍(zhì)
狡黠(xié)
味同嚼蜡(jiáo)
B.劝诫(jiè)
惆怅(chànɡ)
寂寥(liào)
目不忍睹(dǔ)
C.谚语(yàn)
歌谣(yáo)
苟安(ɡǒu)
信手拈来(zhān)
D.桥堍(tù)
藻饰(zǎo)
怡情(yí)
开卷有益(juà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灵魂 意蕴 祟高 明辨是非
B.缘物 鼓瑟 缥缈 孚光掠影
C.真挚 凄凉 蠢笨 心旷神怡
D.碧空 怆然 白沫 一愁莫展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在“红五月”读书活动期间,语文老师就如何“读好书”的话题说长道短,让我们受益匪浅。
B.客家围屋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众多游客,使我们不得不叹服建造者的别具匠心。
C.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我们的爱国情怀会油然而生。
D.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阳光教育”为学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个性化“菜单”,涌现出大批的优秀阳光少年。
B.“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C.参观科技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还能够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科技作品。
D.市川剧团精心打造的《惊蛰》,是一部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现代川剧。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山水画的意境》一文阐述了山水画意境理论产生的过程,画家对意境的追求以及达成这种意境的重要途径。
B.《无言之美》一文中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C.《驱遣我们的想象》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
D.《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6.综合性学习。
(5分)
闽杭中学开展“走上辩论台”综合性学习活动,九年级(1)班举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自律还是他律”的辩论赛。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1)假如你是辩论赛的主持人,请你给这次辩论赛写一段60字左右的开场白。(3分)
答:
?
(2)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他律。”
假设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观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反方?(2分)
答:
?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7~10题。(17分)
谈 读 书
弗朗西斯·培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7.给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大意。(4分)
答:
8.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4分)
答:
9.文章开头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答:
10.第二处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句的论点来。(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23分)
灯 笼
吴伯箫
①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致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的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几近恐吓的话,但还要偷偷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②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只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想起坡野里跳动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③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只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④“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⑤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地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⑥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⑦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⑧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⑨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还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应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儿,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⑩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迟迟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情,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着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有删改)
11.文章以“灯笼”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语言。(6分)
(1)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3分)
答:
?
(2)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答:
?
13.联系上下文,研读第④段,分析其作用。(4分)
答:
14.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文段以散文笔法,记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写出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B.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喜欢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联想到历史人物。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C.“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这一句写出了族姊远嫁后,家里无人照料,朱门掉漆,颜色暗淡,不再鲜艳。
D.本文表达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15.本文大量引用描写灯笼的诗词典故,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对作为中学生的你有怎样的启示?(5分)
答:
三、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的路漫长、曲折,有时还会迷茫、黑暗,需要一盏灯来照亮我们,指引我们,让我们不迷失方向,走向成功。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肯定遇到过这样的明灯,一路指引你,鼓励着你走向远方。
请以“心中的明灯”为题写一篇文章,把你的故事和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主要写自己的经历、感悟;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四单元检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诘难(jié) 滞碍(zhì)
狡黠(xié)
味同嚼蜡(jiáo)
B.劝诫(jiè)
惆怅(chànɡ)
寂寥(liào)
目不忍睹(dǔ)
C.谚语(yàn)
歌谣(yáo)
苟安(ɡǒu)
信手拈来(zhān)
D.桥堍(tù)
藻饰(zǎo)
怡情(yí)
开卷有益(juà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灵魂 意蕴 祟高 明辨是非
B.缘物 鼓瑟 缥缈 孚光掠影
C.真挚 凄凉 蠢笨 心旷神怡
D.碧空 怆然 白沫 一愁莫展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
A.在“红五月”读书活动期间,语文老师就如何“读好书”的话题说长道短,让我们受益匪浅。
B.客家围屋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众多游客,使我们不得不叹服建造者的别具匠心。
C.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我们的爱国情怀会油然而生。
D.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D )
A.“阳光教育”为学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个性化“菜单”,涌现出大批的优秀阳光少年。
B.“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C.参观科技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还能够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科技作品。
D.市川剧团精心打造的《惊蛰》,是一部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现代川剧。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山水画的意境》一文阐述了山水画意境理论产生的过程,画家对意境的追求以及达成这种意境的重要途径。
B.《无言之美》一文中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C.《驱遣我们的想象》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
D.《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6.综合性学习。
(5分)
闽杭中学开展“走上辩论台”综合性学习活动,九年级(1)班举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自律还是他律”的辩论赛。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1)假如你是辩论赛的主持人,请你给这次辩论赛写一段60字左右的开场白。(3分)
答: 示例:路越走越宽,理越辩越明。“走上辩论台”,爱拼才会赢。感谢大家参与辩论赛,我们今天的辩题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自律还是他律”。下面先请正方代表发言。 ?
(2)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他律。”
假设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观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反方?(2分)
答: 示例一:那么唐僧为什么不戴呢? ?
示例二:孙悟空是猴不是人,作为动物当然主要靠他律,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 ?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7~10题。(17分)
谈 读 书
弗朗西斯·培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7.给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大意。(4分)
答: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
8.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4分)
答: 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不加分析,全盘吸收,效果不会好。(意思对即可) ?
9.文章开头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答: 略。 ?
10.第二处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句的论点来。(4分)
答: 比喻论证。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意思对即可) ?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23分)
灯 笼
吴伯箫
①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致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的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几近恐吓的话,但还要偷偷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②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只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想起坡野里跳动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③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只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④“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⑤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地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⑥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⑦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⑧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⑨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还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应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儿,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⑩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迟迟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情,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着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有删改)
11.文章以“灯笼”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答: “灯笼”点明了文章写作的内容,借灯笼抒写了对往事的回忆,表现了灯笼对于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
1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语言。(6分)
(1)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3分)
答: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记忆比作网,而灯笼就是网中的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关于灯笼的记忆之多、之广。 ?
(2)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答: “摸”刻画出了孤行客黑夜中探索前进及其夜黑行走的惊慌之态。 ?
13.联系上下文,研读第④段,分析其作用。(4分)
答: 这句话独立成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激起读者的疑问,为下文写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我”对母亲的思念做铺垫。 ?
14.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C )
A.文段以散文笔法,记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写出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B.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喜欢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联想到历史人物。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C.“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这一句写出了族姊远嫁后,家里无人照料,朱门掉漆,颜色暗淡,不再鲜艳。
D.本文表达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15.本文大量引用描写灯笼的诗词典故,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对作为中学生的你有怎样的启示?(5分)
答: 文章大量引用古诗词赞颂了古代将领塞外点兵、杀敌报国的气概,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作为中学生也应从小树立爱国意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个人理想、国家梦想而奋斗。 ?
三、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的路漫长、曲折,有时还会迷茫、黑暗,需要一盏灯来照亮我们,指引我们,让我们不迷失方向,走向成功。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肯定遇到过这样的明灯,一路指引你,鼓励着你走向远方。
请以“心中的明灯”为题写一篇文章,把你的故事和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主要写自己的经历、感悟;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提示】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