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1.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人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本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象到诗人已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中。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向着青山之外的客路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深的乡愁。
3.下列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开阔的意境和雄浑的气势是诗人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作者饱满的激情,表达却很含蓄。
C.最后两句卒章显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D.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既总写了沧海全景,又进行了分写。
4.下列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了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5.下面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夜郎”是一个古国名,“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夜郎”在今贵州桐梓。
C.“左迁”,就是降职。古代贵右贱左,所以将降职称为“左迁”。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诗歌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天净沙·秋思》表达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出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可谓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8.阅读下边一首诗,回答问题。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南宋词人,身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气节为时人所重。
(1)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描绘了自己人生三个阶段的不同境遇,分别流露出少年潇洒、_____、_____的心境。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本词。
9.金秋十月,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古代诗歌中,“月”是常见的意象,下面与“月”有关的诗句中,写到了传统节日的一项是( )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2)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唐代诗人在传统节日记事抒怀的作品,《九日齐山登高》是其中的一首,请你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你注意到这首诗中描写的节日习俗了吗?请写出你学过的同样描写这个节日习俗的两句诗。
(3) 请根据对联要求,解答下面的问题。
对联的基本要求:
①必须是两句,而且这两句字数一样多。
②头一句与第二句所用短语的结构与词性应当相同或相似,即必须形成对偶的修辞格。如:“国家安定,人民幸福”这两句就可以称作对联。“国家安定”是主谓结构,“人民幸福”也是主谓结构国家”与“人民”都是名词,“安定”与“幸福”都是形容词。
③两句的内容必须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内容没有联系,即使符合前两点要求,也不能叫作对联。
④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
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的内容不可以作为对联?请具体说出两个理由。
A.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B.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
C.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2.答案:C
解析:C项最后一句表述有误。第三联并不是表达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而是表达思乡之情,诗人也没有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中。
3.答案:C
解析:最后两句是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本诗正文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4.答案:B
解析:“小桥流水人家”营造的是幽静冷落的气氛,更增添了游子的凄凉与愁苦之情。
5.答案:D
解析: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相同意思的修辞手法。D项虽字数相等,但结构不相同,意义也不对称,所以不是对偶句。
6.答案:B
解析:“随君直到夜郎西”中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7.答案:(1).B; (2).【答案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意思对即可);
解析:“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是环境描写,营造的是一种幽静冷落的气氛,更增添了凄凉与愁苦之情。故B项错误。
8.答案:(1)壮年漂泊(或:飘零)、暮年孤冷(或:孤寂、凄冷、凄凉等)
(2)①上片虚写,回忆少年歌楼听雨时红烛罗帐的温馨欢愉的画面,以及壮年客舟听雨时江阔云低、西风萧瑟的漂泊落寞的场景。②下片实写,写了而今暮年独在僧庐下听雨时凄凉孤寂的处境。③虚实结合感怀已逝岁月感叹目前境况表达时光易逝、一生漂泊孤苦的情盛,并暗含对国家由兴盛至衰亡的叹惋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的能力。“歌楼”“红烛”“罗帐”等意象接连岀现,表现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不识愁滋昧,体现岀一种潇洒的心境。壮年时,“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表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窝的坎坷际遇和悲凉心璄,所以有一种漂泊悲凉的心境。暮年时,一位白发老人在历尽悲欢离合后的憔悴枯槁的形象,以及他独自在僧庐下倾听夜雨的场景:表现出当时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有一种孤苦伶仃的凄凉之感。
(2)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①“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画面,作者回忆少年听雨时红烛高照,罗帐春暖,甜蜜至极的场景;壮年听雨卧,用“江阔”“云低”“断雁”“西风”渲染衰瑟意境。作者想象中的这些景物主要用以渲染气氛,不在于描写景物本身,是虚写。②在僧庐下听雨是作者当时的真实处境,是实写。③作者感怀已逝的岁月是虚写,写眼前的生存状态是实写,显实结合,写出了风雨飘摇中国家衰亡、流亡在外的悲凉心境。
9.答案:(1)C
(2)【示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B项不可以作为对联。①“满地香”与“多喜气”不构成对偶(或:短语结构与词性不同)。②对联要求“仄起平收”,即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而“香”是平声,“气”是仄声,不符合要求。
解析:(1)本题考查把握古代诗词的内容的能力。C项,出自苏轼约《水调歌头》,写的传统节日是中秋节。其余三项并没有写到传统节日。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词的内容和积累古代诗词的能力。从诗中来看,“登高”“菊花须插满头”“酩酊”都是重阳节的习俗。因此,可以选择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进行回答。
(3)本题考查理解对联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所列对联的基本要求,对比各项的结构和用词等即可。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