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雨的四季
1.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萌发 铃铛 绿茵茵 毫不掩饰
B.冷冽 浇灌 灰濛濛 干净利落
C.敞开 沉静 戴斗笠 淅淅历历
D.凄冷 造访 痒嗦嗦 倾盆瓢拔
2.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文学的条件很简单:有话值得说,说得恰到好处。有话值得说,内容才充实;说得恰到好处,形式才完美。
B.雪花六角,晶莹且轻盈,可谓天之魂魄,雨之精灵。自高天降落,即是一生;雪者,天下之奇也。
C.风大起来了,湖畔的树木花草开始摇动起来。树叶的摩擦声响起来,一直响到整个世界都充满它们的喧哗、呼啸。
D.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缤纷多姿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它就会时时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胸。
3.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 ?,你给我的感情带来???????? ?,你给我的思想带来???????????? ?。?
A.活跃???? 滋润???? 流动
B.滋润???? 活跃???? 流动
C.流动???? 活跃???? 滋润
D.流动???? 滋润???? 活跃
4.将短语依次填入横线处,句意正确、合理的一项是( )
雨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春天的雨①;夏天的雨②;秋天的雨③;冬天的雨④。
A.①清新而又娇媚 ②自然而又平静 ③端庄而又沉静 ④热烈而又粗犷
B.①热烈而又粗犷 ②端庄而又沉静 ③自然而又平静 ④清新而又娇媚
C.①凊新而又娇媚 ②热烈而又粗犷 ③端庄而又沉静 ④自然而又平静
D.①热烈而又粗犷 ②自然而又平静 ③清新而又娇媚 ④端庄而又沉静
5.下列对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文章第六段用第二人称“你”来描写雨,将雨人格化,便于作者与雨对话,间接抒发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C.标题中的“雨”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四季”交代了对象的范畴,简洁明了,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D.文章主体部分生动细致地描绘各个季节的雨的形象,表现它们的特点,体现了作者对四季的雨的细致观察、奇妙想象以及喜爱之情。
6.下列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们立在雨中谈笑,孩子们蹲在如镜的小水洼边,和自己的影子相视而笑。
②雾缓缓消退,树木从雾的纱幔里走出来。
③冬雨会躲进雾里,跟你捉迷藏,神秘兮兮的。
④远眺小溪旁那一排排一丛丛年轻的柳树,尚存几许绿色或淡黄的叶子。
⑤那擎在枝头的绛褐色的苞头,像初春欲放的苞蕾。
⑥雨更小了。
⑦雾蒙蒙,隐住村镇,裹住树,笼着一个神秘的世界。
A.③①②④⑤⑥⑦
B.③⑦②⑤④⑥①
C.⑤⑥⑦③①②④
D.②④⑤③①⑥⑦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的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1).用选段中的一个拟人短语概括出秋雨的特点。
(2).“这时候,雨不大出门”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
(3).古人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但作者并不这样认为,为什么呢?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巴山夜雨
钱歌川
①我对雨虽不特别爱好,也不怎样嫌恶。如果头戴帽子在不大不小的雨中行走,我并不觉得难过,毋宁有一种超然的心情。
②你只要不以打湿衣帽为意,便可悠然不迫而有余情去欣赏那织女机中的雨丝。真的,那就和春蚕刚吐出来的丝一样光亮、细长,而且整齐地排列着,似乎要把天空和大地缝织起来。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③雨不仅可看,而且可听。听雨最好是在夜里,没有市声混杂,你可以清晰地辨出什么是芭蕉上的雨声,什么是残荷上的雨声。池中之雨清澈,瓦上之雨沉重。倾盆大雨如怒号,霏霏细雨如呜咽,一个是英雄气短,一个是儿女情长。
④夜雨中又以巴山夜雨最出色。唐代诗人大半都有写巴山夜雨的诗句,尤以李商隐的一绝最为脍炙人口。他那一首诗,使得巴山夜雨更多了一重意义,令人联想到可贵的亲情。于是乎雨又可话了。
⑤说来奇怪,四川的雨,大都是夜里降落,天明即止。我初到四川,住在城中,房子是瓦盖的,夜来雨洒庭前树,仿佛伴我夜读。深夜人倦抛书睡去,梦中还在低吟“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之句。早晨出门,路面已干,夜雨化成朝云,横在山腰,遮断树身,构成绝好图画。你想会有人不爱巴山夜雨吗?
⑥然而好景不长,城中居不多时,我便被日本的炸弹逐到乡下。乡下田地多而房屋少,于是我出建筑费,在本地人的地上盖茅屋,约定住两年,就把房子送给地的主人,如果再住下去,我另出房租。我知道这房子终将属于他人,不愿投资过多,能遮蔽风雨就不错了。
⑦那茅屋从第一年就漏,愈漏愈甚。第二年,愈漏愈不成样子了。起初是一处漏,后来竟好几处。南边漏水,恰在床头,只好把床北移,雨水跟着追来,最后追到床铺靠紧北窗,无法再退。我既不能把床移到墙外,只好以困兽精神,作背水之战。所有的武器,一把雨伞而已。我把它撑在床头,像面临危险的鸵鸟,只要把头部遮住不受雨淋之苦,便算满足。
⑧巴山多夜雨,室内少晴天,又熬了一年,我拱手把屋子送给那地的主人,满望他可以负责来修理。他果然满口答应,并说要换瓦,以作一劳永逸之计。我只希望早点动工,从春望到夏,从夏等到秋。直到秋尽冬来,房主人才叫匠人预备来兴工了。
⑨瓦匠到来,第一步工作,当然是破坏。他们爬上屋顶,把茅草全给掀了。他们答应三天把瓦盖好。第二天来钉格子,一片瓦也没有盖。但天气已有雨意。我提心吊胆过了一夜,满以为早晨瓦匠来,谁知直到下午还是毫无人影。天色暗淡,云雾翻涌,看去十分险恶,而时候已近黄昏。原来他们又在别家接了生意,过两天再回头来做。
⑩巴山之雨,与夜俱来。起初几滴,后来愈下愈大,万箭齐集;跟着竟像黄河决口,满屋泛滥。我将家中所有草席,全铺在床顶。睡不多时,忽听枕边有滴水声,伸头去看,床顶已聚水成渠。我除了把那一渠积水倾倒地下,别无办法。再也不能安睡,一夜中忙着疏浚,直到天明雨过方停。
?张志和《渔歌子》描写渔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似乎很可羡慕。读者读这些诗句时被诗人支配,欣赏那诗中有画,用不着设身处地去为渔翁着想。其实渔翁冒雨打鱼,在他本身并无诗情,也无画意,毋宁是不得已的苦事。你要是遇雨而在家安然读书,我相信你对雨不会发生恶感。
?你对巴山夜雨,一定会觉得怪可爱的。然而,我可不能和你产生同感了。
(有删改)
(1).关于雨有无诗意,作者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本文题为“巴山夜雨”,但文章前四段并未直接描写巴山夜雨。请说明这四段在文中的作用。
(3).第②段中画线的比喻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
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4).文章第?段,提及哪些读诗的方法?你更赞同哪一种?请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例,简要分析。
9.综合性学习。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班级开展以“感受自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主题标语。
(2)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子为此次活动再设计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绘四季美景
第二环节:__________
第三环节:__________
第四环节:唱四季歌曲
(3)活动的主持词中,有一句话总觉得有毛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四个季节各不相同的美丽。
(4)四季是美丽的,在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中,也有很多描绘、歌颂不同季节的优美语句。你能写出来自己非常喜欢的一句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B项,“灰濛濛”应为“灰蒙蒙”。C项,“淅淅历历"应为“淅淅沥沥”,D项,“倾盆瓢拔”应为"倾盆瓢泼”。
2.答案:B
解析:“自高天降落”承前省略了主语“雪花”,所以“雨之精灵”后的句号应改为分号。“雪者,天下之奇也”,主语已经变换,是另一个句子,所以“即是一生”后的分号应改为句号。
3.答案:A
解析:从同语搭配的角度确定答案。“活跃”了“生命”,“滋润”了“感情”,使“思想”“流动”。
4.答案:C
解析:根据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来选。
5.答案:B
解析:不是“间接抒发”,而是“直接抒发”。
6.答案:B
解析:抓住语段的描述顺序,由“冬雨会躲进雾里”到“雾缓缓消退”,再到“雨更小了”;再根据前后的照应关系,如“雾蒙蒙”照应“冬雨会躲进雾里”,“那擎在枝头的绛褐色的苞头”“一排排一丛丛年轻的柳树”照应“树木从雾的纱幔里走出来”,“人们立在雨中谈笑”照应“雨更小了”。由此确定选B。
7.答案:(1).这个词是“端庄而沉静”。(2).秋天不经常下雨; (3).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纯净人的灵魂。
解析:
8.答案:(1).在作者看来,雨是否有诗意,不能一概而论,要看人的经验和心境。只有在欣赏文学或现实中悠闲不迫的时候,雨才可能是有诗意的,如初到四川,居住城里,夜雨伴读,充满诗意;当它带来现实生活的妨碍,诗意就不复存在,如居住乡下,夜雨漏屋,饱受雨淋之苦,雨之诗意顿消。
(2).①从雨写到夜雨再到巴山夜雨,渐次引出下文关于巴山夜雨的经历和感受;②从看雨、听雨到话雨,表现雨的诗意和情趣,与后文中巴山夜雨带来的痛苦经历形成对比。
(3).①用梭子在丝中穿过的情形,生动写出了人在雨丝中穿行的情景。②梭子在丝中轻巧穿行的比喻,贴切地表达出雨中行走的惬意。③与前面“织女机”和以蚕丝喻雨相呼应,前后一体。
(4).第一问:①根据诗中的画境,欣赏诗歌的诗情画意;②设身处地进入诗中的世界,去感受和认识诗所反映的生活现实。
第二问:我更赞同第一种方法。“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的意思是:残夜还未消退,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画面开阔,意境丰富。“日生残夜”,“春入旧年”,时序更替,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可谓情景交融。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观全文,作者写了自己关于雨的经历,其中第①——⑤段写欣赏雨,雨便有了诗意;第⑥——?段写雨无诗情画意。可见,在作者看来,雨有无诗意,是与人的处境和心态有关的。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从全文来看,文章题目虽然是“巴山夜雨”,但作者并不是开篇就点题,而是逐步引入的。前四段写诗意的看雨、听雨、话雨,与后文自己居住在乡下时所经历的“巴山夜雨”形成鲜明的对比。据此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赏析比喻句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其次要分析该句描绘的情景以及与前面句子的关系。
(4).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及探究的能力。第一问:第?段第一、二句体现的是第一种读诗方法,第三、四句体现的是第二种读诗方法。
第二问:首先要作出判断,即赞同哪一种读诗方法,再结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进行分析。
9.答案:(1)走进自然,领略美景!
(2)听四季音乐 诵四季诗歌
(3)删掉“通过”或“使”。
(4)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解析:(1)本题考查拟写主题标语的能力。紧扣“感受自然”的主题,突出生活因四季变更而“异常精彩”的特点即可,可以采用对偶句的形式表述。
(2)本题考查设计活动环节的能力。题中所给出的例子“绘四季美景”“唱四季歌曲”分别是从“绘”“唱”两个角度入手的,故另外两个环节可以从“听”“诵”等角度着手。同时,注意字数的要求与短语形式。
(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通过”与“使”同时使用,使句子缺少了主语,故可以删去其中之一。
(4)本题考查语言积累的能力。在平时背诵的基础上,默写其中相关的一句,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