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观潮
巩固基础
一、“观”字在字典中的解释如下:A.看;B.看到的景象;C.对事物的认识,看法。读句子,选择“观”字合适的解释,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看书不能走马观花。( )
2.每个人都应该提出自己的观点。( )
3.钱塘江大潮可谓“天下奇观”。( )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白浪( )( ) ( )号( )吼
( )( )鼎沸 ( )( )卷地
( )崩地( ) 人( )人( )
1.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 。
2.要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 般涌来,江面上依旧 。
三、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读到“人山人海”,我仿佛看到海塘大堤上 ;读到“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我似乎能感觉到潮来前人们 的心情。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闷雷滚动”说明潮水来时声音 ,这句话让我们从声音上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 气势。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多选)
拟人B.排比C.比喻D.夸张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它( )、( ),像这样的地方还有( )。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下第一潮(节选)
这里怎会有如此雄壮的水上奇观!
看一下地图,发现钱塘江入海口状如一只大喇叭,辽阔的杭州湾便是喇叭口。海潮从宽达一百多千米的杭州湾向西推进,进入钱塘江后,江面逐渐束窄,到达最窄处盐官镇时,江面只有2千米,加之河床突然抬升,滩高水浅,激流上冲,前浪奔不快,后浪追得猛,一浪压一浪,越压越厚,越冲越猛,最终形成横贯江面的潮墙!由于日、月的引力,农历的月半前后,潮头最为壮大。尤其是八月十八,地球距太阳、月亮最近,引力最大,潮头也就最高,有时竟高达三米开外。
钱塘潮最为奇特的是变化多,“一潮三看”,甚至“一潮四看、五看”。
看完了波澜壮阔的“一线潮”,又见江南岸出现一条潮带,与江东面卷来的一条潮龙逐渐交又接近,由于日光的映照,东潮黑浪卷,南潮白浪翻,如同黑白两条巨龙。二龙抢滩,必有一场恶战!当两条潮带拦腰撞击之时,你会听到山呼海啸的呐喊,水柱腾烟,形成伞云,如同飞瀑,倾盆直泻。渐渐地,两潮交汇成十字形的“浪城”。
这便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十字潮”。
潮涌奔至盐官西十多千米的老盐仓,江面被一条丁字形的大坝拦腰截断。江潮如同被激怒的一队雄狮,不顾一切地撞向大坝,一时间,涌浪直窜云空,极为壮观。然而,终因大坝坚牢,潮水无可奈何,只得卷起数百米宽的水幕,愤愤地撤回,似乎要休整一番,并发誓十二小时后再来冲杀。
此景就是钱塘江“回头潮”。
1.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V”,错的打“?”。
(1)“一潮三看”,甚至“一潮四看、五看”,说明钱塘潮变化快的特点。( )
(2)选段只对“一线潮”一笔带过,主要写了“十字潮”和“回头潮”。( )
(3)“十字潮”由江南和江北的潮带交叉形成,潮来时山呼海啸,十分壮观。( )
(4)“回头潮”在老盐仓“丁字形”的大坝处形成,可卷起数百米宽的水幕。( )
2.画横线的句子是个( )句,这样写的好处是:
3.结合学过的课文及短文,用一段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语文实践
小李和爸爸在钱塘江看过大潮以后,诗兴大发:“钱塘奇观天下传,闷雷滚动移白线。狂潮怒吼贯江面,。”最后一句可以是
( )A.水天相接潮头响B.人潮涌动如城墙C.漫天卷浪地崩现
小练笔
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看,留下了许多赞美它的诗句。读读下面的诗句,并按要求写一写。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一杨万里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刘禹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一定深深震撼着你,请你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条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