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第十章二内能习题精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九年级第十章二内能习题精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8-13 20:1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九年级第十章二内能习题精练
一、单选题
在温度为时,静止在桌面上的铁块?
?
?
A.
只具有内能
B.
既具有机械能又具有内能
C.
只具有机械能
D.
既没有机械能又没有内能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具有物质观念,下列有关微观和宏观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是静止的
B.
热胀冷缩,是由于物质的分子体积发生了变化
C.
擦黑板时粉笔末飞扬,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
胶带可以把书上的字粘掉,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下列生活中的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
气体、液体和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其中固体的扩散现象最显著
B.
厨房煤气泄漏的时候,可以闻到煤气味,这种现象是扩散现象
C.
塑料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
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组成固体的分子间没有空隙
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要物体的温度不变,内能就不变
B.
物体温度相同,它们之间就不能发生热传递
C.
物体温度升高,所含热量增多
D.
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破镜难重圆”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B.
水果坏了,即使把坏处挖去,也不能吃,因为有害物质的分子会扩散到水果其它部分
C.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空隙,但不能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D.
气体很容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没有力
下列不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磨刀时刀刃发热
B.
擦火柴时,火柴上的磷燃烧
C.
将牛奶放进冰箱使其温度降低
D.
两块冰互相摩擦,冰熔化成水
下列事例中,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金属勺放在热汤中
B.
食品放入冰箱
C.
取暖器旁的物体温度升高
D.
反复弯折铁丝
冬天,用手去摸铁棍和木棍,觉得铁棍比木棍凉,这是因为
A.
铁棍比木棍的温度低
B.
铁棍比木棍的热能少
C.
铁棍比木棍的导热能力强
D.
木棍比铁棍的导热能力强
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中的分子间距最近,不易被压缩,容易被拉伸
B.
乙图中的分子排列杂乱,分子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
C.
丙图中的分子无固定排列,组成的物质具有流动性
D.
甲图中分子静止,乙、丙两图中分子在做热运动
关于分子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与细菌大小相当
B.
分子与细胞大小相当
C.
水分子与雾气中极小的水珠大小相当
D.
分子很小,用光学显微镜无法看到
二、填空题
质量相同的的水和的冰比较,它们的内能哪个大???????????;多出的这部分能量是以??????????选填“分子动能”或“分子势能”的形式存在的。
现在使用手机时,人们喜欢在上面贴上钢化膜。钢化膜利用了分子之间??????????可以使其吸附在手机屏幕上;钢化膜的硬度大,碎裂后不能再复原,是因为分子之间??????????。以上均选填“有引力”、“有斥力”或“几乎没有作用力”
将一小勺白糖慢慢加入满满一杯水中,杯中水不会溢出,这是因为分子间有____。水不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
。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甜,这说明了____
。如果水温越高,水变甜越快,说明分子的运动快慢与____有关。
物体是由大量??????????组成的,如果把分子看成小球,它的直径约为??????????m,合??????????nm。
三、实验探究题
为了探究做功与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创新实验小组同学利用气压式喷雾器、数字式温度计、小叶轮等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
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存在怎样的关系?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用温度计测出气压式喷雾器内气体的温度,如图甲所示;
关闭喷嘴处的阀门,接着用手按压活塞快速打气,并用温度计测出喷雾器内部气体的温度,如图乙所示。
打开喷嘴处的阀门,迅速放出壶内一部分气体,并用温度计测出喷雾器内部气体的温度。如图丙所示。
【分析与论证】
该实验通过______来反映气体内能的变化,这里所应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
用手按压活塞快速打气的目的是______。
【实验结论】
比较甲和乙两图可知,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______;比较甲和丙两图可知,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______。均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它在改变物体内能的效果上与热传递______选填“是”或“不是”等效的。
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十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图a和图______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在不停的做______.
图b和图______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力.
图c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
图d实验如果是在热水中则扩散更快,说明了这种现象和_________有关
在物理实验活动中,小明和小云合作进行了如下探究。
如图甲所示的是小云同学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质在三种状态下的内部结构,可以说明物质是由大量的______、原子构成的,观察到的A、B、C三幅图中所处的状态为液态的是图______填序号。
如图乙所示的装置中,一个瓶子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粽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瓶子装有空气,小明在探究扩散现象时应该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______选填上“或“下”方,当把中间的玻璃板拿走后,发现两个瓶中气体逐渐变为均匀的浅棕色,这个实验可以说明:______。
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小明知道气体、液体和固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小明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做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如图1所示,把装有空气的瓶子倒放在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中间用玻璃片隔开。抽掉中间的玻璃片图b、图,仔细观察,会看到比空气密度大的二氧化氮竟能运动到上面的瓶子里,而上面瓶子里面的空气也能运动到下面的瓶子里,最终两个瓶子中的气体的颜色就变得一样了。对于这个现象,小明提出了自己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小明接着做实验探究,如图2所示,先在量筒中盛半量筒水,再把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小心地倒入量筒底部。经过一段时间后,水和硫酸铜的分界面由模糊而逐渐消失,两种溶液自动混合了。这个实验同样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了气体、液体的实验后小明又做了固体的实验,但连续做了几个实验都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后来偶然在一篇科普文章中,小明看到了下面一段文字:有人用固体做实验,将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过了5年,铅片和金片就结合在一起了,切开后发现铅和金相互渗透了约深。这段文字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明欣喜万分,他把以上三个结论进行了总结,这个总结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略
2.【答案】D
【解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是运动的;热胀冷缩,是由于物质分子间距离变化;擦黑板时粉笔末飞扬,是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运动;胶带可以把书上的字粘掉,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选D。
3.【答案】B
【解析】解:由于气体分子之间距离较大,分子间作用力较小,气体扩散最显著,故A错误;厨房煤气泄漏的时候,煤气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发生扩散现象,所以可以闻到煤气味,故B正确;塑料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是因为受到大气压的作用,而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C错误;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组成固体的分子间作用力较大,分子间有间隙,故D错误。
4.【答案】B
【解析】解:A、晶体熔化过程,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
B、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物体温度相同,它们之间就不能发生热传递,故B正确;
C、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故C错误;
D、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等有关系,因此温度越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越大,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B
【解析】
A.“破镜难重圆”,是因为碎玻璃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力相互作用的距离,分子力不起作用,所以碎玻璃不能拼在一起,故A错误;
B.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水果坏了,因为有害物质的分子会扩散到水果其它部分,所以即使把坏处挖去,也不能吃,故B正确;
C.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隙,所以两种物质相互接触时,它们的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才能扩散到对方分子的间隙中,所以扩散表明了分子间有间隙;由于分子间有间隙,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故C错误;
D.气体容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的间隙较大,分子间作用力很小,故D错误。??
6.【答案】C
【解析】磨刀时,刀刃和石头相互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刀刃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的,A不符合题意;
擦火柴时,火柴上的磷与火柴盒相互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火柴上的磷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后燃烧,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的,B不符合题意;
将牛奶放进冰箱,牛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C符合题意;
两块冰互相摩擦,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冰块内能增加,冰熔化成水,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D
【解析】解:
A、B、C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D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的.
8.【答案】C
【解析】解:
寒冷冬天的夜晚,气温很低,室外的铁棍和木棍摸起来感觉不一样,觉得铁棍凉;实际上,铁棍和木棍的温度是一样的,铁棍的导热性比木棍好,把手上的热量迅速导走了,就觉得铁棍凉了,故C正确。
故选:C。
9.【答案】C
【解析】A、甲图中分子相距最近,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大,既不易被压缩,也不容易被拉伸,故A错误;
B、乙图是液体分子的模型,分子排列杂乱,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不为零,故B错误;
C、丙状态是气体分子的模型,分子无固定排列,组成的物质具有流动性,故C正确;
D、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解: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的体积非常小,一般光学显微镜都无法观察,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其构造;
细菌或细胞都是由无数分子组成的,其尺度比分子大得多。
故选:D。
11.【答案】的水?
分子势能
12.【答案】有引力?
几乎没有作用力
13.【答案】间隙;斥力;分子在运动;温度
【解析】
由于水分子间存在空隙,白糖加入水中后,白糖溶解,白糖分子化扩散到水分子空隙里去,糖和水的总体积变小,水不会溢出;
水不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水变甜了,是因为糖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水中,与水分子混合在了一起;
水温越高糖溶得越快,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故答案为:间隙;斥力;分子在运动;温度。??
14.【答案】分子?
?
??
15.【答案】温度计示数?
转换法?
对气体做功,能使气体的内能变大?
增加?
减少?

【解析】解:【分析与论证】
实验中有数字式温度计,可以测量气体的温度,该实验通过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来反映气体内能的变化,这是转换法;
用手按压活塞快速打气,此时活塞对气体做功,能使气体的内能变大;
【实验结论】
比较甲和乙两图可知,手压活塞,对壶内气体做功,观察到气体温度上升,即气体内能增大,所以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增加;
比较甲和丙两图,气体被放出,使得小叶轮转动,即气体对外界做功,此时,观察到气体温度下降,即气体内能减少,所以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减少。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它在改变物体内能的效果上与热传递是等效的。
故答案为:【分析与论证】:温度计示数的变化;转换法;对气体做功,能使气体的内能变大;
【实验结论】:增加;减少;是。
【分析与论证】
实验中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根据转换法分析;
用手按压活塞,活塞对里面的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
【实验结论】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的效果上是等效的。
本题考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的探究过程,要注意区分是外界对物体做功还是物体对外界做功。
16.【答案】;无规则运动;
;引力;
间隙;?
?
?
?
温度
17.【答案】分子?
B?
下?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析】解:甲图中,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质在三种状态下的内部结构,可以说明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B图中的分子排列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所以是液体的排列情况;C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是固体;A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是气体;
为了排除气体的密度的影响,密度大的二氧化氮瓶子应在下面;抽掉玻璃板后,可看到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若将下面的瓶子加热,发现会缩短实验的时间,这又可以说明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故答案为:分子;B;下;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物质由大量的分子构成的;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此题主要考查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难度不大,认真分析即可。
18.【答案】气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液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固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