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建湖县汇文实验初中教育集团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生物10月月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建湖县汇文实验初中教育集团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生物10月月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8-13 15:32:11

文档简介

江苏省建湖县汇文实验初中教育集团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生物10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七上·建湖月考)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阳光下摇曳的花朵 B.树叶间倾泻的阳光
C.小溪潺潺的流水声 D.散发浓郁气息的乡土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花朵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植物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故花朵属于生物。而阳光、水、土壤没有表现出生命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故答案为:A。
【分析】地球上的物体分为两类:生物和非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生物具有以下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的。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
2.(2020七上·建湖月考)下列诗句描绘的现象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落红指飘落的花瓣,花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故诗中的现象属于生命现象,A不符合题意。
B.早莺、新燕属于动物,树属于植物,诗中的现象属于生命现象,B不符合题意。
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中没有生物,诗中的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C符合题意。
D.小荷属于植物,蜻蜓属于动物,诗中的现象属于生命现象,D不符合题意。
【分析】地球上的物体分为两类:生物和非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生物具有以下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的。
3.(2015七下·萨尔图开学考)含羞草的部分小叶受到震动后会合拢下垂,这是(  )
A.生物的生长 B.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进行呼吸 D.生物的发育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含羞草的部分小叶受到震动后会合拢下垂,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一种反应.
故选:B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2020七上·建湖月考)下列说法中,能体现生物的遗传现象的是(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C.同卵双胞胎之间也有些许差异 D.一树之果有苦有甜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性状上的相似性,因此属于遗传现象,A符合题意。
B.“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是生物的变异现象,B不符合题意。
C.同卵双胞胎之间也有些许差异属于变异,C不符合题意。
D.“一树之果有苦有甜”,体现了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是生物的变异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的亲代能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5.(2020七上·建湖月考)下列不属于影响草原上羊群生活的生物因素的是(  )
A.草 B.狼 C.野马 D.牧羊犬
【答案】D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A.草是羊群的食物,因此草是影响羊群生活的生物因素,A不符合题意。
B.狼以羊为食,是影响羊群生活的生物因素,B不符合题意。
C.野马也是以草为食,与羊群有竞争关系,是影响羊群生活的生物因素,C不符合题意。
D.牧羊犬于羊群食性不同,也不以羊为食,不是影响羊群生活的生物因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生活环境中的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6.(2016·湘潭模拟)海洋里由浅入深依次生长着绿藻、褐藻、红藻,影响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水 C.温度 D.空气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影响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故选:A.
【分析】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深处几乎没有光线.此题主主要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进行解答.
7.(2020七上·昂昂溪期中)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海豹,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 60 毫米,这是(  )
A.海豹对环境的影响 B.海豹对环境的适应
C.海豹为捕获更多的食物 D.海豹为防御敌害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环境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海豹生活在寒冷的海域,它的皮下有着厚厚的脂肪,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这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8.(2020七上·建湖月考)下列生物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
A.酵母菌 B.新冠肺炎病毒
C.衣藻 D.大肠杆菌
【答案】B
【知识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
【解析】【解答】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酵母菌、衣藻、大肠杆菌等都具有细胞结构;新冠肺炎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故答案为:B。
【分析】微生物根据其结构可分为:1、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即为有真正细胞核的微生物),特点: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例如:酵母菌;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即没有真正细胞核的微生物,只有核区), 特点:细胞核的分化较低,仅有原始核,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DNA和RNA同时存在。 例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3、 非细胞型微生物(即没有细胞核的微生物),特点: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 例如:病毒。
9.(2019七上·肇源期中)下列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大雨过后蚯蚓爬出地面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鸟类迁徙 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A.夏天大雨过后,蚯蚓常爬出地面,是为了呼吸,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
B.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B符合题意。
C.鸟类迁徙,这是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
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减少水分的散失,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据此解答。
10.(2020七上·建湖月考)小刚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择的镜头组合为(  )
A.①和③ B.①和③ C.①和④ D.②和④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①是低倍目镜,②是高倍目镜,③是高倍物镜,④是低倍物镜。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看到的数目较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就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看到的数目细胞数目就越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因而要想看到细胞的数目最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应是最小,即最小目镜和物镜组合,即①和④。故答案为:C。
【分析】显微镜的镜头有目镜和物镜两种:目镜没有螺纹,镜头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有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较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多。
11.(2021七上·伊通期末)显微镜视野过暗时,应该怎样调亮(  )
①选用大光圈②选用小光圈③选用平面反光镜④选用凹面反光镜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有光圈和反光镜。当光线较强时,选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当光线较弱时,选用大光圈和凹面镜。显微镜视野过暗时,①选用大光圈,可以增加进光量,调亮视野;选用凹面反光镜,凹面镜具有聚光的作用,选用凹面反光镜可以调亮视野。
故答案为:C。
【分析】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目镜:放大倍数有“5x”、“10x”、“15x”,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物镜:“10x”为低倍物镜,“40x”为高倍物镜,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反光镜:凹面镜适用于弱光,平面镜适用于强光.
光圈:指遮光器上的孔,调节视野亮度.
粗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
细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缓慢和小幅度升降,观察时找到物像后换用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使物像更加清晰.
12.(2020七上·建湖月考)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的快”的实验后,对蚯蚓的正确处理方法是 (  )
A.随手扔掉 B.放进垃圾桶中
C.放回大自然中 D.用作鱼饵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蚯蚓是有益动物,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做完实验后,要将蚯蚓放回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所以要把蚯蚓放回大自然。故答案为:C。
【分析】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蚯蚓的生活环境是大自然。
13.(2019七上·宿州期中)长期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其形态等方面会出现一系列适应性特征,下列不符合干旱环境中植物的特征的是(  )
A.有非常发达的根 B.具有肥厚多汁的肉质茎
C.有较大的叶面积 D.在叶表面有角质层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解:干旱环境中水分缺乏,具有发达的根系可以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叶为针刺状减少水分的蒸发;具有厚的角质层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提高了植物的保水能力,与干旱的环境相适应。选项C有较大的叶面积蒸腾作用就大,散失的水分多不适应干旱环境。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我们知道,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这就是适应的普遍性。
14.(2016七上·龙岗期中)把有“P”字的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目镜中观察到的物像是(  )
A.b B.d C.p D.q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解:根据题意,“p”旋转180度后得到的是“d”,因此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d”.
故选:B
【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
15.(2018七上·湘桥期中)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过程的正确步骤是(  )
①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把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
③盖好盖玻片
④把撕下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侵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展平
⑤染色
A.②①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④⑤②③ D.③①②④⑤
【答案】B
【知识点】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有:擦、滴、撕、展、盖、染,第一步:“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第二步:“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目的是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第三步:“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第四步:“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第五步:“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其目的是防止出现气泡;第六步:“染”,在载玻片的中央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所以此题答案为B。
【点评】此题是一道制作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根据所学知识对方法步骤、操作要点、注意事项作出合理的解释。
16.(2019七上·平川期中)在观察植物细胞时,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先移动载玻片再转动目镜,污点都没有移动,则说明物点在(  )
A.目镜上 B.物镜上 C.载玻片上 D.反光镜上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所以在观察植物细胞时,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先移动载玻片再转动目镜,污点都没有移动,则说明污点在物镜上。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显微镜上出现污点,污点只可能在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中.判断方法:①旋转目镜,若污点不动,则污点不在目镜上,若动则在目镜上.②移动玻片标本,若污点不动则污点不在玻片标本上,若动则在玻片标本上.③既不在目镜上也不在玻片标本上,那么就一定在物镜上.
17.(2018七上·河源月考)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视野中出现下图的现象,则最可能出错的步骤是(  )
A.取材 B.展平 C.盖片 D.染色
【答案】C
【知识点】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解答】盖盖玻片时,应用镊子夹起洁净的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这样可以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从显微镜中观察到的图象来看,视野中出现了很多气泡,这是在盖盖玻片时产生失误造成的.
故答案为:C
【分析】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擦-滴-取-展-盖-染-吸
1.擦片:用洁净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滴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要适量,水滴太小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水滴太大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3.取材、展平:用镊子撕取一小块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薄膜(可以用刀片纵横划数刀,形成0.5cm×0.5cm大小的正方形),将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并用镊子展平;
4.盖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轻轻盖在表皮上.盖时,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产生气泡;
5.染色:在盖玻片一侧滴1~2滴碘液,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碘液.
18.(2020七上·建湖月考)为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组别 条件 光照 温度 土壤
甲 阴暗 25℃ 潮湿
乙 ① ② 潮湿
按照对照实验的要求,表中①、②应分别设计为(  )
A.明亮、25℃ B.明亮、0℃ C.阴暗、0℃ D.阴暗、25℃
【答案】A
【知识点】“光影响鼠妇分布”的科学探究过程
【解析】【解答】实验设计的关键是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光照,所以在设置对照时,除光照这个变量不同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都应相同。而表格中①变量不同应该为明亮,而其它条件均相同,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所以②的温度也为25℃。故答案为:A。
【分析】在探究实验中要设计对照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实验完毕可以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9.(2020七上·建湖月考)在探究过程中若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发生矛盾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检查实验方案,重新进行实验
B.修改实验数据,与假设保持一致
C.为节省时间和材料,一次实验即可
D.坚持实验结果,放弃重做实验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A.若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发生矛盾时,可能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可以检查实验方案,重新进行实验, A正确。
B.实验数据是根据实验的过程和现象记录的,不能随便的修改,否则就会使得实验出现错误,B不正确。
C.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为了提高实验的可靠性,需要多次重复实验,C不正确。
D.若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发生矛盾时,应该检查实验方案, 重新进行实验,而不是坚持实验结果,放弃重做实验,D不正确。
【分析】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常常要设计对照,除了是变量外,其它条件均相同。为了提高实验的可靠性,需要多次重复实验为了提高实验的可靠性,需要多次重复实验。若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发生矛盾时,应该检查实验方案,必须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设的正确与否。
20.(2020七上·建湖月考)若用一台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四次,每次仅调整目镜、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下面各图。试问其中视野最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细胞数目越多,视野就越大,进入的光线越多,视野也越亮。图A中的细胞体积最大,说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因而视野最暗;而图C中的细胞体积最小,放大倍数最小,视野最亮,故答案为:C。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细胞数目越多,进入视野的光线越多,视野也越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进入视野的光线越少,视野也越暗。
二、实验探究题
21.(2020七上·建湖月考)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某生物小组取经过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锥形瓶,按下表要求进行处理。
瓶号 甲 乙 丙
加入物质 50mL灭菌牛奶 50mL灭菌牛奶 50mL灭菌牛奶
瓶口处理 不作处理 不作处理 用消毒棉球塞住
温度 25℃ 5℃ 25℃
请据表分析:
(1)上述处理中包含了   组对照实验。
(2)若甲和丙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则实验变量为_____________。(填写正确序号)
A.温度 B.细菌 C.消毒棉球 D.空气
【答案】(1)两
(2)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2)分析表格中的内容可知,甲和乙除了温度不一样,其它条件都一样,是一组对照试验,变量是温度;甲的瓶口不做处理,有细菌进入,丙的瓶口用消毒棉球塞住,无细菌进入,可见甲和丙只有有无细菌这一个条件不一样,其它条件都一样,是一组对照试验,变量是细菌;乙和丙的温度不一样,有无细菌也不一样,两个变量,不符合对照实验的条件,不是一组对照试验。因此,此实验包含了两组对照实验,一组是甲和乙,实验变量是温度;另一组是乙和丙,实验变量是细菌。故B正确。
【分析】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常常要设计对照,除了是变量外,其它条件均相同。
三、综合题
22.(2020七上·建湖月考)如图为显微镜观察某标本细胞的两个视野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A步骤是向   (左/右)移动玻片而将观察材料移到正中央的。
(2)B步骤是转动显微镜的   (填结构名称)后,在高倍镜下初始观察到的物象。
(3)C步骤是转动显微镜的   (填结构名称)而达成的观察效果。
【答案】(1)左
(2)转换器
(3)细准焦螺旋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从甲图转变为乙图,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物像到达视野中央;由乙图转变为丙图,把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由丙图转变为丁图,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1)甲图中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左方,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因此A步骤是向左移动玻片而将观察材料移到正中央。
(2)丙图的物像比乙图物像大,是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所以B步骤是转动显微镜的转换器后,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在高倍镜下初始观察到的丙图物像。
(3)丙图的物像较模糊,如果观察到物像较模糊,但视野亮度正常,要使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细准焦螺旋。C步骤是转动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而达成的观察效果,使丁图的物像更加清晰。
【分析】显微镜使用:1、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3、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4、高倍物镜的使用:使用高倍物镜之前,必须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观察的物象,并调到视野的正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再换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
23.(2020七上·建湖月考)图为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盐腌黄瓜丝溢出的黄瓜汁水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   。
(2)犹如细胞门户,凡是进出细胞的物质都要由此结构选择的是   。
(3)细胞的控制中心,含有遗传物质的是是   。
(4)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叶绿体。
(5)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玻片时,若用无色的内表皮作为实验用生物材料,则需要进行染色,染色所用的染液是   。
【答案】(1)液泡
(2)细胞膜
(3)细胞核
(4)②
(5)(稀)碘液
【知识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分析题图:①细胞壁,②叶绿体,③细胞核,④细胞质,⑤液泡,⑥细胞膜。
1)液 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故盐腌黄瓜丝溢出的黄瓜汁水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⑤液泡。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故犹如细胞门户,凡是进出细胞的物质都要由此结构选择的是⑥细胞膜。
(3)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故细胞的控制中心,含有遗传物质的是是③细胞核。
(4)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故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②]叶绿体。
(5)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玻片时,若用无色的内表皮作为实验,用生物材料,则需要进行染色,染色所用的染液是(稀)碘液。
【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一层极薄的膜起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有用的物质不能任意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也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维持细胞的内部环境;细胞质--加速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与生物的遗传有关;细胞壁--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叶绿体--与光合作用有关,能够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与呼吸作用有关;液泡---成熟植物细胞有中央大液泡,液泡里含有细胞液。
如果制作临时装片的生物材料太厚,导致无法清晰地观察生物材料的细微结构,所以显微镜的观察材料是薄而透明的,如果需要观察的材料颜色较浅,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对其进行染色。
1 / 1江苏省建湖县汇文实验初中教育集团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生物10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七上·建湖月考)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阳光下摇曳的花朵 B.树叶间倾泻的阳光
C.小溪潺潺的流水声 D.散发浓郁气息的乡土
2.(2020七上·建湖月考)下列诗句描绘的现象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2015七下·萨尔图开学考)含羞草的部分小叶受到震动后会合拢下垂,这是(  )
A.生物的生长 B.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进行呼吸 D.生物的发育
4.(2020七上·建湖月考)下列说法中,能体现生物的遗传现象的是(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C.同卵双胞胎之间也有些许差异 D.一树之果有苦有甜
5.(2020七上·建湖月考)下列不属于影响草原上羊群生活的生物因素的是(  )
A.草 B.狼 C.野马 D.牧羊犬
6.(2016·湘潭模拟)海洋里由浅入深依次生长着绿藻、褐藻、红藻,影响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水 C.温度 D.空气
7.(2020七上·昂昂溪期中)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海豹,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 60 毫米,这是(  )
A.海豹对环境的影响 B.海豹对环境的适应
C.海豹为捕获更多的食物 D.海豹为防御敌害
8.(2020七上·建湖月考)下列生物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
A.酵母菌 B.新冠肺炎病毒
C.衣藻 D.大肠杆菌
9.(2019七上·肇源期中)下列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大雨过后蚯蚓爬出地面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鸟类迁徙 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10.(2020七上·建湖月考)小刚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择的镜头组合为(  )
A.①和③ B.①和③ C.①和④ D.②和④
11.(2021七上·伊通期末)显微镜视野过暗时,应该怎样调亮(  )
①选用大光圈②选用小光圈③选用平面反光镜④选用凹面反光镜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2.(2020七上·建湖月考)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的快”的实验后,对蚯蚓的正确处理方法是 (  )
A.随手扔掉 B.放进垃圾桶中
C.放回大自然中 D.用作鱼饵
13.(2019七上·宿州期中)长期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其形态等方面会出现一系列适应性特征,下列不符合干旱环境中植物的特征的是(  )
A.有非常发达的根 B.具有肥厚多汁的肉质茎
C.有较大的叶面积 D.在叶表面有角质层
14.(2016七上·龙岗期中)把有“P”字的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目镜中观察到的物像是(  )
A.b B.d C.p D.q
15.(2018七上·湘桥期中)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过程的正确步骤是(  )
①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把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
③盖好盖玻片
④把撕下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侵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展平
⑤染色
A.②①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④⑤②③ D.③①②④⑤
16.(2019七上·平川期中)在观察植物细胞时,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先移动载玻片再转动目镜,污点都没有移动,则说明物点在(  )
A.目镜上 B.物镜上 C.载玻片上 D.反光镜上
17.(2018七上·河源月考)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视野中出现下图的现象,则最可能出错的步骤是(  )
A.取材 B.展平 C.盖片 D.染色
18.(2020七上·建湖月考)为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组别 条件 光照 温度 土壤
甲 阴暗 25℃ 潮湿
乙 ① ② 潮湿
按照对照实验的要求,表中①、②应分别设计为(  )
A.明亮、25℃ B.明亮、0℃ C.阴暗、0℃ D.阴暗、25℃
19.(2020七上·建湖月考)在探究过程中若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发生矛盾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检查实验方案,重新进行实验
B.修改实验数据,与假设保持一致
C.为节省时间和材料,一次实验即可
D.坚持实验结果,放弃重做实验
20.(2020七上·建湖月考)若用一台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四次,每次仅调整目镜、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下面各图。试问其中视野最亮的是(  )
A. B.
C. D.
二、实验探究题
21.(2020七上·建湖月考)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某生物小组取经过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锥形瓶,按下表要求进行处理。
瓶号 甲 乙 丙
加入物质 50mL灭菌牛奶 50mL灭菌牛奶 50mL灭菌牛奶
瓶口处理 不作处理 不作处理 用消毒棉球塞住
温度 25℃ 5℃ 25℃
请据表分析:
(1)上述处理中包含了   组对照实验。
(2)若甲和丙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则实验变量为_____________。(填写正确序号)
A.温度 B.细菌 C.消毒棉球 D.空气
三、综合题
22.(2020七上·建湖月考)如图为显微镜观察某标本细胞的两个视野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A步骤是向   (左/右)移动玻片而将观察材料移到正中央的。
(2)B步骤是转动显微镜的   (填结构名称)后,在高倍镜下初始观察到的物象。
(3)C步骤是转动显微镜的   (填结构名称)而达成的观察效果。
23.(2020七上·建湖月考)图为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盐腌黄瓜丝溢出的黄瓜汁水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   。
(2)犹如细胞门户,凡是进出细胞的物质都要由此结构选择的是   。
(3)细胞的控制中心,含有遗传物质的是是   。
(4)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叶绿体。
(5)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玻片时,若用无色的内表皮作为实验用生物材料,则需要进行染色,染色所用的染液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花朵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植物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故花朵属于生物。而阳光、水、土壤没有表现出生命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故答案为:A。
【分析】地球上的物体分为两类:生物和非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生物具有以下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的。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
2.【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落红指飘落的花瓣,花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故诗中的现象属于生命现象,A不符合题意。
B.早莺、新燕属于动物,树属于植物,诗中的现象属于生命现象,B不符合题意。
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中没有生物,诗中的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C符合题意。
D.小荷属于植物,蜻蜓属于动物,诗中的现象属于生命现象,D不符合题意。
【分析】地球上的物体分为两类:生物和非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生物具有以下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的。
3.【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含羞草的部分小叶受到震动后会合拢下垂,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一种反应.
故选:B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性状上的相似性,因此属于遗传现象,A符合题意。
B.“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是生物的变异现象,B不符合题意。
C.同卵双胞胎之间也有些许差异属于变异,C不符合题意。
D.“一树之果有苦有甜”,体现了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是生物的变异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的亲代能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5.【答案】D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A.草是羊群的食物,因此草是影响羊群生活的生物因素,A不符合题意。
B.狼以羊为食,是影响羊群生活的生物因素,B不符合题意。
C.野马也是以草为食,与羊群有竞争关系,是影响羊群生活的生物因素,C不符合题意。
D.牧羊犬于羊群食性不同,也不以羊为食,不是影响羊群生活的生物因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生活环境中的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6.【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影响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故选:A.
【分析】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深处几乎没有光线.此题主主要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进行解答.
7.【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环境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海豹生活在寒冷的海域,它的皮下有着厚厚的脂肪,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这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8.【答案】B
【知识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
【解析】【解答】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酵母菌、衣藻、大肠杆菌等都具有细胞结构;新冠肺炎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故答案为:B。
【分析】微生物根据其结构可分为:1、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即为有真正细胞核的微生物),特点: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例如:酵母菌;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即没有真正细胞核的微生物,只有核区), 特点:细胞核的分化较低,仅有原始核,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DNA和RNA同时存在。 例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3、 非细胞型微生物(即没有细胞核的微生物),特点: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 例如:病毒。
9.【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A.夏天大雨过后,蚯蚓常爬出地面,是为了呼吸,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
B.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B符合题意。
C.鸟类迁徙,这是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
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减少水分的散失,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据此解答。
10.【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①是低倍目镜,②是高倍目镜,③是高倍物镜,④是低倍物镜。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看到的数目较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就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看到的数目细胞数目就越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因而要想看到细胞的数目最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应是最小,即最小目镜和物镜组合,即①和④。故答案为:C。
【分析】显微镜的镜头有目镜和物镜两种:目镜没有螺纹,镜头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有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较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多。
11.【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有光圈和反光镜。当光线较强时,选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当光线较弱时,选用大光圈和凹面镜。显微镜视野过暗时,①选用大光圈,可以增加进光量,调亮视野;选用凹面反光镜,凹面镜具有聚光的作用,选用凹面反光镜可以调亮视野。
故答案为:C。
【分析】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目镜:放大倍数有“5x”、“10x”、“15x”,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物镜:“10x”为低倍物镜,“40x”为高倍物镜,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反光镜:凹面镜适用于弱光,平面镜适用于强光.
光圈:指遮光器上的孔,调节视野亮度.
粗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
细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缓慢和小幅度升降,观察时找到物像后换用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使物像更加清晰.
12.【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蚯蚓是有益动物,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做完实验后,要将蚯蚓放回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所以要把蚯蚓放回大自然。故答案为:C。
【分析】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蚯蚓的生活环境是大自然。
13.【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解:干旱环境中水分缺乏,具有发达的根系可以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叶为针刺状减少水分的蒸发;具有厚的角质层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提高了植物的保水能力,与干旱的环境相适应。选项C有较大的叶面积蒸腾作用就大,散失的水分多不适应干旱环境。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我们知道,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这就是适应的普遍性。
14.【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解:根据题意,“p”旋转180度后得到的是“d”,因此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d”.
故选:B
【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
15.【答案】B
【知识点】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有:擦、滴、撕、展、盖、染,第一步:“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第二步:“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目的是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第三步:“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第四步:“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第五步:“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其目的是防止出现气泡;第六步:“染”,在载玻片的中央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所以此题答案为B。
【点评】此题是一道制作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根据所学知识对方法步骤、操作要点、注意事项作出合理的解释。
16.【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所以在观察植物细胞时,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先移动载玻片再转动目镜,污点都没有移动,则说明污点在物镜上。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显微镜上出现污点,污点只可能在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中.判断方法:①旋转目镜,若污点不动,则污点不在目镜上,若动则在目镜上.②移动玻片标本,若污点不动则污点不在玻片标本上,若动则在玻片标本上.③既不在目镜上也不在玻片标本上,那么就一定在物镜上.
17.【答案】C
【知识点】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解答】盖盖玻片时,应用镊子夹起洁净的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这样可以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从显微镜中观察到的图象来看,视野中出现了很多气泡,这是在盖盖玻片时产生失误造成的.
故答案为:C
【分析】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擦-滴-取-展-盖-染-吸
1.擦片:用洁净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滴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要适量,水滴太小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水滴太大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3.取材、展平:用镊子撕取一小块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薄膜(可以用刀片纵横划数刀,形成0.5cm×0.5cm大小的正方形),将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并用镊子展平;
4.盖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轻轻盖在表皮上.盖时,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产生气泡;
5.染色:在盖玻片一侧滴1~2滴碘液,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碘液.
18.【答案】A
【知识点】“光影响鼠妇分布”的科学探究过程
【解析】【解答】实验设计的关键是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光照,所以在设置对照时,除光照这个变量不同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都应相同。而表格中①变量不同应该为明亮,而其它条件均相同,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所以②的温度也为25℃。故答案为:A。
【分析】在探究实验中要设计对照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实验完毕可以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9.【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A.若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发生矛盾时,可能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可以检查实验方案,重新进行实验, A正确。
B.实验数据是根据实验的过程和现象记录的,不能随便的修改,否则就会使得实验出现错误,B不正确。
C.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为了提高实验的可靠性,需要多次重复实验,C不正确。
D.若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发生矛盾时,应该检查实验方案, 重新进行实验,而不是坚持实验结果,放弃重做实验,D不正确。
【分析】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常常要设计对照,除了是变量外,其它条件均相同。为了提高实验的可靠性,需要多次重复实验为了提高实验的可靠性,需要多次重复实验。若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发生矛盾时,应该检查实验方案,必须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设的正确与否。
20.【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细胞数目越多,视野就越大,进入的光线越多,视野也越亮。图A中的细胞体积最大,说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因而视野最暗;而图C中的细胞体积最小,放大倍数最小,视野最亮,故答案为:C。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细胞数目越多,进入视野的光线越多,视野也越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进入视野的光线越少,视野也越暗。
21.【答案】(1)两
(2)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2)分析表格中的内容可知,甲和乙除了温度不一样,其它条件都一样,是一组对照试验,变量是温度;甲的瓶口不做处理,有细菌进入,丙的瓶口用消毒棉球塞住,无细菌进入,可见甲和丙只有有无细菌这一个条件不一样,其它条件都一样,是一组对照试验,变量是细菌;乙和丙的温度不一样,有无细菌也不一样,两个变量,不符合对照实验的条件,不是一组对照试验。因此,此实验包含了两组对照实验,一组是甲和乙,实验变量是温度;另一组是乙和丙,实验变量是细菌。故B正确。
【分析】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常常要设计对照,除了是变量外,其它条件均相同。
22.【答案】(1)左
(2)转换器
(3)细准焦螺旋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从甲图转变为乙图,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物像到达视野中央;由乙图转变为丙图,把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由丙图转变为丁图,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1)甲图中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左方,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因此A步骤是向左移动玻片而将观察材料移到正中央。
(2)丙图的物像比乙图物像大,是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所以B步骤是转动显微镜的转换器后,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在高倍镜下初始观察到的丙图物像。
(3)丙图的物像较模糊,如果观察到物像较模糊,但视野亮度正常,要使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细准焦螺旋。C步骤是转动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而达成的观察效果,使丁图的物像更加清晰。
【分析】显微镜使用:1、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3、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4、高倍物镜的使用:使用高倍物镜之前,必须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观察的物象,并调到视野的正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再换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
23.【答案】(1)液泡
(2)细胞膜
(3)细胞核
(4)②
(5)(稀)碘液
【知识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分析题图:①细胞壁,②叶绿体,③细胞核,④细胞质,⑤液泡,⑥细胞膜。
1)液 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故盐腌黄瓜丝溢出的黄瓜汁水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⑤液泡。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故犹如细胞门户,凡是进出细胞的物质都要由此结构选择的是⑥细胞膜。
(3)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故细胞的控制中心,含有遗传物质的是是③细胞核。
(4)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故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②]叶绿体。
(5)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玻片时,若用无色的内表皮作为实验,用生物材料,则需要进行染色,染色所用的染液是(稀)碘液。
【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一层极薄的膜起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有用的物质不能任意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也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维持细胞的内部环境;细胞质--加速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与生物的遗传有关;细胞壁--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叶绿体--与光合作用有关,能够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与呼吸作用有关;液泡---成熟植物细胞有中央大液泡,液泡里含有细胞液。
如果制作临时装片的生物材料太厚,导致无法清晰地观察生物材料的细微结构,所以显微镜的观察材料是薄而透明的,如果需要观察的材料颜色较浅,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对其进行染色。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