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冲刺: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三轮冲刺: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02 17:2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三轮 热点关注
四、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
一、热点背景
在2011年12月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李克强副总理强调,环境是重要的发展资源,良好环境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十二五”发展主题主线的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生活质量,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固本强基,为人民群众提供水清天蓝地干净的宜居安康环境。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认识:
1)基本结论:对自然的无度索取,
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必然遭到惩罚
2)经济活动的影响:
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很小;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
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呈现全面的不协调;
知识经济时期,人类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的
重要性,注重可持续发展。
3)政治环境的影响:
频繁的战争和地质变迁、灾害也会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如丝绸之路上曾创造辉煌文明的楼兰古国,张骞通西域时还沟渠纵横、植被茂盛,如今已完全淹没在了漫漫黄沙中。
4)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产生极大的负效应,如环境公害、生态失衡、资源危机等问题。20世纪的世界十大环境公害事件、当代日益突出的“水危机”都说明人与自然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对环境史学家来说,孟子最具特色的侧重点之一,无疑是他关于资源保护实践的建议,以确保资源不会被耗尽,而能年复一年地为人们所用。
孟子对梁惠王有一段著名的劝告: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三、考点链接
(一)农业生产中垦荒的利与弊
利:耕地面积的扩大,保证了农业的正常
有序的发展,促进人口的增殖;
弊:过度开垦,造成自然植被的破坏,
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
——古代中国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农具、耕作技术、农业灌溉)
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兼并引发垦荒)
经济中心的南移 (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
(二)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强调顺应自然,提出“无为而治”
2、孟子建议实行资源保护,以确保资源不会被耗尽,而能年复一年地为人们所用;
3、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三)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1.自然地理环境:
希腊半岛山多平原少,土地贫瘠,农业耕作条件先天不足。
其有限的陆地被山岭分割成小块,海岸线曲折,水深岸陡多良港,海上交通极为方便,为海外贸易与文化交流提供了优越条件,加上希腊扼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冲,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天然条件。
2.影响
(1)政治上,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有利于建立那种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政治。
(2)经济上,为工商航海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3) 价值观念上,有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4) 民族精神上,炼就了古希腊民族勇于开拓进取、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
(5) 文化体系上,使古希腊民族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自己独特的文明奠定了基础。
(四)新航路开辟
(原因、过程、影响)
——“哥伦布大交换”
从美洲传来的:玉米、马铃薯、甘薯、西红柿、南瓜、辣椒
……极大地丰富了各地的饮食文化。
(五)工业化与环境问题
——欧美国家的工业化与环境问题
第一次工业革命(18C60S~19C40S)
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影响:提高社会生产力,进入“蒸汽时代”,
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如噪音污染、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后)
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
影响:内燃机出现,石油大量被开采,造成了能源危机和生态恶化,使环境遭到破坏
——苏联的工业化与环境问题
1、(1924-1953)斯大林模式
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
积极影响: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消极影响: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衡;
②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③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2、(1953-1964)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改革——大规模垦荒,种植玉米
→耕作粗放,垦荒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许多地方变得寸草不生
——中国的工业化与环境问题
1.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
——中国工业化遭受重大挫折
根因:“左”倾错误影响
内容:工业上制定了赶超英美的工业发展高指标,
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
影响: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企改革
——中国工业化的新起点
国企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工业化进程
同时注重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热点演练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古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这是哪一派别的思想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墨子的话反映了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剥削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3、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意即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就不同的风土人情。那么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影响最大的是:
A.君主制的盛行    
B.小国寡民
C.公民政治的盛行
D.缺乏稳定的文明基础
C
4、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产生的重大影响还包括
①西方殖民扩张加速 ②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③工业无产阶级产生 
④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而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是缘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带④的项排除,正确答案为D。
5、下图反映了苏联(俄)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是 (  )
①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经济基础 
③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④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将:1913与1940年两个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对比。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新经济政策也早已结束。
A
1913年
1940年
6、下图是《山东省(1959年~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图》。图中经济指标的变化反映了
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影响 
②“一五”计划的实施 
③“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落实 
④中共八大会议精神的正确指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一五”计划已于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
中共八大会议召开于1956年
7、1962年3月7日,陈云在中央财经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说:“要准备对重工业、基本建设的指标‘伤筋动骨’,‘痛痛快快地下来’。周恩来高兴地插话说:可以写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当时他们所讨论的话题主要是针对如何
A.顺利完成三大改造
B.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C.落实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纠正大炼钢铁运动的破坏作用
8、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
环境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反对环境决定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环境史观认为,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与环境基本和谐的时期:环境与传统文明。第二阶段:人类中心阶段:现代文明对环境的征服。第三阶段: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心的时代:超越现代文明的新文明观。
请回答:
(1)列举战国时期论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两个重要思想家及其主张。(6分)
答:儒家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为社会造福。(3分)
道家庄子;提出“天人不相胜”,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3分)
请回答:(2)从环境史观的角度,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跃进运动”的原因和影响。(6分)
答:原因:忽视自然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2分)
影响: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4分)
请回答:(3)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康纳认为:“瓦特的蒸汽机在经济领域是一种胜利,可对生态领域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依据所学知识,论证奥康纳的观点。(10分)
答:关于蒸汽机在“经济领域是一种胜利”:
蒸汽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市场的初步形成;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每点2分,共6分)
关于蒸汽机对“生态领域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
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4分)
请回答:(4)结合环境史观理论,谈谈你对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认识。(4分)
答:①人类在发展进程中要重视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②加强全球(南北)环境合作;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的一些环境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等。(4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