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要求
1、回归课本、笔记本,掌握各考点的
基本内容(原因、内容、影响)
2、在综合训练中掌握答题的方法、技巧
和规范,考后及时分析、查漏补缺
3、整理试卷,重做错题,不懂就问、看书
二、经济的近代化与政策调整
经济近代化指工业化、
商品化
考点衔接(一)
1、西方经济近代化的起点与发展
(1)起点:工业革命(必修二P30)
(2)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P34)
2、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
(1)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P80)
(2)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P88)
3、苏联经济政策的调整(P94)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1、“西欧出现了与欧亚乃至全球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的扩张性文明……欧洲用了四个世纪(1500~1900年)建立起其在世界范围的统治,而过了50年这种统治就土崩瓦解了。”对材料中文明的“扩张性”的正确理解是
A.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B.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世界历史
D.欧洲国家最终确立世界霸权
学以致用
2、“城市面貌,唉,比人心变得更快。” 1842年,诗人波德莱尔回到巴黎后发出如此感叹。诗人感叹的是
A.资本扩张导致的道德滑坡
B.民主共和确立的艰难历程
C.工业革命推动的社会变化
D.科技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
3、分析下图,导致石油在世界能源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绝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C.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
D.天然气尚未得到广泛使用
4、“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碍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的上升。”此段材料主要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A.英国经过启蒙运动的充分洗礼
B.殖民运动增强了英国的综合国力
C.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价值观念与法律关系的变革
D.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历史发展有本质不同
5、1824年,斯坦德哈尔写道:“从1785年到1824年,世界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在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风俗、思想和信仰,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这里“巨大的变化”是指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C.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掌权
6、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是
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
乙:《美国人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新突破》
丙:《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
丁:《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其中,符合史实,说法正确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2010高考安徽文综21题)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8、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更确切地说,德意志帝国的建筑材料是煤和铁,而不是铁和血。”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
A.否定武力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B.重工业发达是德意志帝国的突出特色
C.否定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的领导作用
D.工业革命是推动德意志统一的根本动力
9、下表为1870~1900年世界铁路发展状况:(单位:千米)
表中信息反映的情况,不包括
A.30年间美国铁路发展超过欧洲总和
B.铁路的发展扩大了欧美之间经济联系
C.欧洲地区内及美国国内贸易不断扩大
D.1870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领先地位
年 份 世界总里程 欧 洲 美 国
1870 210000 105000 85277
1880 373000 169000 144000
1890 617000 224000 269010
1900 790000 284000 320133
10、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的《谷物法》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低于80先令时,禁止粮食进口。1822年谷物法修正为价格在每夸特70-80先令间可以进口谷物,而当时国内平均粮食价格只有44先令。该法案引起极大争议,除土地所有者支持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强烈反对。1846年,废除《谷物法》的法案在议会通过。对此,当时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最可能的反应是
A.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伟大胜利
B.生产成本肯定会下降,发财的日子到了
C.面包要便宜了,我们的日子会好过点了
D.靠高价卖粮、出租土地赚钱的好日子到头了
11、“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的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这则材料能够反映
A.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经济垄断
B.重工业的出现取决于新能源的应用
C.新能源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结构
D.新能源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经济垄断
12、英语在19、20世纪迅速传播到全球,原因不包括
A.全球迅速西方化 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美国的快速崛起 D.英国的海外扩张
13、材料一: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是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1、 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说法,请从经济政策调整的角度说明理由。(3分)
答:同意。
理由:
①中国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发展。②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2分)
不同意。理由:农耕经济持续发展。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材料二: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是苏俄的“退却年代”。
2、 材料二提及的“退却年代”在国家农工商政策上有何表现?列宁称这种“退却”让“苏俄打破了坚冰,指明了航向”,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0分)
表现:①农业:粮食税(2分)
②工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2分)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2分)
新经济政策
理解: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
②工农业生产恢复发展;
③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4分)
材料三: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实较强等因素推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走高。特别是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为此,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中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目的与美国三十年代经济调整的共同之处(4分)。
共同:①稳定物价,保障民生;(2分)
②国家宏观调控经济,保障民生 (2分)
14、材料一: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4分)
答:①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纳,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②民生主义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2分)
材料二: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摘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 现代卷》
(2)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8分)
答:发展变化:①企业所有权发生变化
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发生变化
③社会福利制度发生变化(4分)
原因:①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
②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和改革
③战后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加强。(4分)
材料三: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搞自《邓小平文选》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简析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8分)
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耕作模式,(2分)实现 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2分),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工,(2分)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2分)
(4)你从上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西方社会的民生政策和邓小平的富民措施中得出的共同研究结论有哪些?(4分)
结论:①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必须关注民生(2分)
②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分)
③满足国民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
考点衔接(二)
4、中国经济近代化
(1)起点:洋务运动(P40)
(2)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P44)
(3)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P50)
①奠基:“一五计划”
②曲折发展: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③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突飞猛进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近(现)代化:为实现工业化,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的,回答下列问题:
15、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化的时代背景。与西方工业化发展历程相比,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有何特点?(10分)
学以致用
材料: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不是先前工业化国家的足迹(西欧中心主义),而是走它自己的时代的道路。……熊彼待把以纺织工业为主导的英国产业革命结束在1842年,而把自此至1897年作为蒸汽和钢铁时代。由于这两个年份恰好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器矿路”。这些新式产业的出现自然是西方文明冲击的结果,但是,“机船矿路”路线的形成……却不是西方的意思。
——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思考——沉沦观和近代化》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化的时代背景。与西方工业化发展历程相比,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有何特点?(10分)
背景:①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封建统治者面临着内忧外患。
③洋务派的形成。
④“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6分)
特点:①是由重工业到加工业。
②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没有原始资本的积累,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设备、技术严重依赖国外。
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顽固势力的阻挠。(4分)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并分别概括这两个时期影响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国际因素。(10分)
措施:①发展乡镇企业;
②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③引进西方先进放管理经验;
④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4分)
变化:由注重速度和数量到注重效益和质量。(2分)
因素:
①20世纪50年代,“冷战”及两极格局的影响
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及知识经济的发展(4分)
16、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B.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C.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17、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这反映当时
①资本家的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 ②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 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民积极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和80年代农民踊跃领取“家庭联产承包合同书”的相同点( )
A、都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都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C、广大农民都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D、目标都是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19、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归纳:新中国分期问题
1、过渡时期:1949—1956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
3、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
4、徘徊时期: 1976—1978
5、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请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列出每个时期的重大事件?)
20、山西昔阳的“大寨精神”,在20世纪60、70年代曾经是中国农业的一面旗帜。作家凌志军在《1978——历史不再徘徊》一书中的第五章标题是:“昔阳到凤阳。”这一标题包含的含义不包括
A、昔阳的大寨精神已经辐射到贫困的凤阳
B、昭示了历经20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已走向尽头
C、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将发生重大的变革
D、凤阳小岗村的星火将成为取代大寨旗帜的烈焰
21、针对出现的环境问题,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央政府曾经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以防治工业污染,制止乱砍滥伐,恢复林业经济的正常秩序。同时还大力推行“综合利用工业废物”方针。这些措施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的进行
C.“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D.三年自然灾害的出现
22、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特殊”“新式”的原因是( )
A.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是在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D.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