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品味意象,感悟壮阔意境。
2、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了解词的发展,背诵全词。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仔细探讨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练、准确的特点。
2、通过不同的方式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崇高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1、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2、对比手法的运用。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首诗是毛泽东在离家乡50里外就读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时写的一首《咏蛙》诗。1910年(时年13岁),毛泽东在东山一小读书,他的同学们大多是纨绔子弟,衣着华丽,看不起来自穷乡僻境、衣着很差的毛泽东。因为被许多同学疏远,毛泽东在精神上感到有些压抑,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毛泽东写下此诗。表现了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有的抱负和胸怀,也可以说是霸气。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七绝·呈父亲》)这首诗少了《咏蛙》诗的个人境遇不如意时情绪的宣泄,更多地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从诗中我们能体会到少年毛泽东就有不平凡的志向,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体会青年毛泽东的伟大志向。
二、词的常识
1、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词最初是配合乐曲的歌词,被称为“曲子词”。后来逐渐脱离音乐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有人因其成为诗的别体而称之为“诗余”。词的句子长短不齐,因此又称之为“长短句”。
2、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
3、词的标题,也叫题目,与词牌意义不同。词的标题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4、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5、词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上)。
按段分为单调(一段或一阕)、双调(上下片或阕)和三叠(三段)、四叠等。
6、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正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长沙,重游橘子洲,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
四、诵读课文
1、范读正音:橘子洲头、百舸、寥廓、峥嵘、遒、激浊扬清、遏
2、齐读自读,熟悉课文
3、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1)默读圈点。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立、看、怅、问、携、忆、记
2)理清思路
上阕:记游写景
下阕:回忆抒情
4、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五、鉴赏课文
上阕:
1、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明确: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
变换语序的好处:
加强语气,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独立寒秋图——时地人境
设置悬念
2、
“看”字统领哪几句?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勾勒了怎样的图画?
明确:1)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遍
染
透
争
击
翔
2)万山红遍
红得广
层林尽染
红得深
3)漫江碧透
强调水的清澈
百舸争流
渲染了热闹气氛
4)鹰击长空
突出雄鹰的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矫健有力
鱼翔浅底
水的清澈见底,比拟出鱼犹如鸟在天空飞翔般轻快自由
湘江秋景图:色彩绚丽、自由壮阔、生机勃勃。
3、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湘江秋景图的?
明确: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见板书一)
远近高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4、为什么“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怅,不如意,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怅”字准确地描述了诗人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诗人的心里油然升起“怅”的思绪。
面对如此美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上阕主要写什么内容?与下阕有何关系?
明确:写生机勃勃的深秋景物。
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下阕:
1、下阕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忆”
“记”
“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志同道合。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d.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2、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那些内容作了回答?
明确: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
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写同学们的怎样的精神面貌?
明确:青春年少,斗志昂扬,英姿勃勃,才华横溢。
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同学们的什么活动和志趣?
明确:慷慨激昂,奋笔疾书,为着革命理想,讥时弊、褒先进,评论国事,宣传真理,向军阀官僚、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
5、“指点江山”、“万户侯”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借代
明确:“粪土”是何种类型的词类活用?
“粪土””
名词意动用法,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是在问谁?
明确:革命战友们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以天下为己任,不怕艰险,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见板书二)
7、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那么下阕侧重什么?
明确:侧重抒发诗人的革命豪情。
六、总结
(一)主题: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二)《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美
1、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1)从空间: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与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2)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以壮景抒豪情
2、意象美来自意象的表达
1)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2)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3、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
1)并置式
看:山、林、江、舸、鹰、鱼
忆:指点、激扬、击水、浪遏飞舟
动静搭配,远近结合,而成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
2)辐射式:诗人(我)看——万类——各种并置景物
忆——同学少年——各种并置活动
胸怀博大的看景人也便成了“风景”,形成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
!
(三)对比
积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消极: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颜色的对比:
万山红遍——漫江碧透
动作的对比: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明处的对比:
同学少年——万户侯
暗含的对比:
万类霜天竞自由——人民的被压迫
(四)政治与艺术的统一
:情景交融
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象征)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象征)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象征)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
4、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象征)
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
板书设计:
湘
万山红遍
(山上)
远眺
静景
万
层林尽染
(山上)
类
问
江
漫江碧透
(江中)
近观
竞
秋
百舸争流
(江中)
自
谁
动景
由
主
景
仰视
鹰击长空
(天空)
沉
浮
图
俯瞰
鱼翔浅底
(水底)
(板书一)
峥
书生意气
意气风发
嵘
挥斥方遒
斗志昂扬
答
下
岁
战斗风貌
月
指点江山
英姿勃勃
图
激扬文字
才华横溢
同
中
中流击水
搏击风浪
学
流
急流勇进
少
阙
击
英雄气概
年
水
浪遏飞舟
不怕艰险
图
坚持到底
(板书二)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