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4 19:5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 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栋梁(dòng) 干涸(gù) 坍塌(tān)
B.遮拦(zhē) 呼啸(xiào) 缝隙(féng)
C.溜达(da) 戳穿(chuō) 微薄(báo)
D.酬劳(chòu) 乍看(zhà) 鲜嫩(nèn)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B.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C.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D.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3.对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干枯,没有水。)
B.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C.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不长毛发的地方。)
D.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散步,闲走。)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我市高新区截污排污工程的顺利开展,让工程所到之处的居民深切感受到工程建设带来的实惠
B.没有人可以否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丰富了当时及后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C.“一带一路”推动学校间的合作,不仅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国际化人才,也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
D.在刚刚结束的第54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男单,女单,男双和女双四项冠军的好成绩
5.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D.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6.下列对“牧羊人”的分析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他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等,表现了他是一个热心助人、乐观向上的人。
B.“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中的加粗词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特点。
C.“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这些内容从正面直接刻画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勤劳不懈的人。
D.从“我刨根同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可看出他是一个只有面对陌生人时才比较沉默寡言的人,
7.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③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④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为后面写牧羊人植树做了铺垫,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C.第③段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中的“卧”字生动地写出了羊群懒散、毫无生气的样子,侧面突出环境的恶劣。
D.第④段作者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2).分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在表达上的作用及寓意。
8.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清风沉醉
朱以撒
①到绿源山庄没见到老郑,他太太说去山里劳动了,过一会儿就回来。老郑对劳动的倾心,亲友皆知,每日都要劳动方才身心快乐。自从包下这二三千亩山地,他的劳动量大大增加了。窗外如波如云的海南黄花梨叶片随着清风摇曳着,伸手可以触及。淡淡的香味似有若无,在清风中散发开来。一个人满眼葱茏,满耳声长声短的鸟鸣——正是暮春之初,山中最好的时节。
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趣好。有的喜于对弈,下得奇缓,让时日悄然过去;有的乐于吟唱,则满室都是声响;文章累书生,案牍劳形,却止不了书斋苦读,不舍昼夜。如果言说老郑的乐趣,说起来让人惊奇——他的乐趣就是种树。而今,他的劳动大抵围绕种树进行,这种乐趣缺乏普遍性,只有少数人具备了空间条件。这里的山地不是荒山,有着大片的松竹之属,和别的种树者不同的是他的眼光——他是不满意寻常树种的。在他看来,同样一座山,一样的土壤,栽种一般的树种和名贵树种,其结果大为不同。可以从审美价值来说道,也可以从经济价值来计算,而且,随着时日的过去,名贵树种的品质会更为人们瞩目,就像收藏一截黄花梨的木料和收藏一截杉木,简直没有可比性。显然,老郑已经不是一般的种树者,他对树种品质的讲究,也会使他的劳动更有价值,很诗意,有美感。他一天到晚在山上,和雇来的几位村民斩荆榛,烧野草,挖树坑,开始了一座山的崭新里程。他的劳动更具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色彩,镐头、铁锹、砍刀、竹杠,日出作,日入息,尽全身之力。
③当老郑站在我面前时,全然是一个山野劳作者的形象,也只有这样,他的劳动才真实不虚。
……
④我们站在两棵大小悬殊的黄花梨面前,静静感受世界万物的差异。同样的土质,同样大小的树苗,同样的培养。后来,往往是变数,一棵渐渐长高起来了,另一棵则难以跟上。我问老郑何以如此,老郑没有吭声。生命的过程复杂幽微,充满奥秘,没有哪一种仪器可以测量清楚,只能说命运如此,长不高自有长不高的道理,而终了命运更是无从猜度。秦汉时的植物有的被制成木牍,写上文字,传到现在;有的则在倒地之后作为劈柴,在炊爨中化为袅袅青烟。相同的是,凡生命必定竞争,竞胜者必获得利益。就如这棵快长的黄花梨,它充分地占据了享受阳光的先机,长得越发招展,而那棵慢长者享用就少,在阴影下,局限大了起来。越往后,每一棵树会越发不同,它们貌似屹立不移,却在不断向上延伸时为自己的生命空间极力拓展。这和人的生命是一样的:越发强大的,越发卑微的;左右逢源的,囿守不前的;越发合于生存之道的,越发趋于边缘死角的。可以说,一片树林就是一个世界,人在草木中看到了自己。
⑤老郑说一起去看一棵古樟树——他对周围的树了如指掌,即使不在他的地盘,他爱所有的树。樟树巨大无朋,想当年周围还有许多树,只不过渐渐消失了。一棵树老到没有同伴,它的沧桑感就出来了,很古拙很质朴,使整个村子浮游着郁勃之气。如同老人,老树也是让人敬畏的,绝大多数的树无法生长到此时。老郑理应无数次来此看树,看树时可以想很多问题。他种下的树在多年间已大有起色,生长总是一日一程的,顺其自然,至于今后如何,无需多想。在人情往来中,老郑最喜爱赠送他人黄花梨树苗,他希望大家多种树,日后长成老树、古树,会越见美感。种树就种名贵树种——他经常这么说,显示出对于优秀品质一贯的倚重。在这里,凡有人家悠然伸出院墙的黄花梨,都会与他的赠送有关。那天他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带来一棵黄花梨,鼓励我种下。名贵树种的前程都在远方,在我们不知道的时间刻度里,我们看不到一棵黄花梨的最终长成。所谓希望往往就是这样,种下再说——生活秩序往往就在等待之中,除了人工所能的浇水、施肥,余下的就是耐心等待,品时光静好。
⑥在老郑绿叶掩映的山庄住了一宿,静谧无声亦无尘。一个人,由于热爱劳动,渐渐使一座山有了诗意,足以栖息安心。他说山里的空气、水、食材都是无可比拟的。此地甚好,不恋城市。一个人在绿色丛林中,看见植物生长的过程,循四季而纵敛舒卷,若清风自在。老郑总是由此想一些实在的问题,尤其想到劳动的实在,庆幸自己热爱劳动才有所寄托。我一直视老郑为劳动模范,后来才知道他早些年就是全国劳动模范了。老郑的劳动观和其他人可能有点区别,时至今日,大部分人会想到实验室里、流水线上、电脑屏幕前的工作,老郑沉醉的是脚踏实地、有泥土味、有汗水的劳动。在劳动中,他看到了大地深处的力量和润泽,看到了每一棵树都在追慕阳光。
(有删改)
【微词典】摇曳(yè):摇荡。屹(yì)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固不可动摇。左右逢源:形容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
(1).第①段中画框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3).第④段主要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因两棵大小悬殊的黄花梨而阐发了哪些感悟?
(4).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人叙事,有什么好处?
(5).为了呼吁同学们保护好我们的碧水蓝天,请你拟写一条宣传语。
9.在这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我们的美好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点点绿色的衬托,离不开茂郁大树的荫护。人类诞生于森林,绿化孕育了文明。为此,班上同学组织了一次“关注绿化,珍爱绿色”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下图是中国植树节节徽,你知道它的寓意吗?请写出至少两点。
(2).班级决定以植树节为契机,号召每位同学在植树节前后植树,请你以班长的名义向全班同学发出倡议。 (30字以内)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A项,涸hé。B项,缝fèng。C项,薄bó。
2.答案:B
3.答案:C
解析: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4.答案:B
解析:A项,介词掩盖主语,应删去“随着”;
C项,语序不当,应将“不仅为”和“也为”后的内容互换位置;
D项,搭配不当,应将“囊括”改为“取得”。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修辞手法的能力。D项,“像”表示有某些共同点,而非比喻词。
6.答案:D
解析: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安静、忠厚、不张扬的人。
7.答案:(1).D
(2).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喝到了水后对牧羊人的感激和赞美之情。寓意:寄寓牧羊人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生机滋润和富饶丰美的深意。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有误,第④段没有语言描写。
(2).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语句表达作用及寓意的能力。从内容角度看,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从修辞手法角度看,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喝到水后对牧羊人的感激和赞美之情。寄寓了牧羊人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生机滋润和富饶丰美的深意。
8.答案:(1).环境描写。写出了海南黄花梨树的茂盛、清香,为后面写老郑倾注了毕生心血植树做铺垫。这美丽的景色也突出了老郑的植树成果。
(2).采用了衬托手法。由别人喜好对弈、吟唱、读书与老郑喜好种树作比较,衬托出老郑对植树造林的热爱、执着;把别人种寻常树种与老郑青睐名贵树种作比较,衬托出老郑眼光的与众不同,表现了他是一个讲究品质,注重诗意美感和劳动价值的人。
(3).凡生命必定竞争,竞胜者必获得利益。良性循环,越发强大的会越发合于生存之道;恶性循环,越发卑微的、囿守不前的会越发趋于边缘死角。
(4).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从“我”的角度,便于展开叙述,从多方面表现老郑为种树付出的艰辛劳动。也便于直抒胸臆,表达对人物的认知,抒发对人物的赞叹、敬佩之情,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5).示例:赏花爱花花更美,观景惜景景更幽。
解析:(2).此题采用表现手法作用分析法。此类题的答题模式为“采用了……手法,衬托了(突出了、写出了)……表现了××的……”。
(3).此题找到文段中的议论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答即可。
(4).此题采用人称作用分析法。作答时要从围绕人物展开叙事、表达作者情感、表达效果等方面来考虑。
(5).拟写宣传语,要切合主题要求,字数要适中。
9.答案:(1).【示例】①5棵树形,寓言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②“中国植树节” 和“3.12”,表示植树节的具休时间;③五棵树可理解为“森林”,圆形的外围表示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2).【示例一】一木是树,双木成林,三木为森。让我们用行动创造绿色家园。
【示例二】播撒一片绿色让世界更美,爱惜万千树木让你我同行。
解析: 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图文转换的能力。先找出图标中的元素,然后围绕“植树节”的主题进行分析即可。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