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在本单元内容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生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已有初步了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到破坏。但经过重建民主与法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的坚实的政治基础,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外交往来的成功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课标要求:
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设计图的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刘少奇冤案;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夺权。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破坏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运用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文化大革命”中法制遭破坏的表现及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的历程。
难点:1)“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2)如何理解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法、讨论法、调查法
四、说教法
先学后教法、讨论法、启导法
五、说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展示四幅图片,看一看、想一想:说明了什么问题?体现了我国《宪法》中的什么精神?
我国的民主建设不断深入、不断完善。体现了《宪法》中“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精神。
2、问题探究
(1)小故事引入:四十年前 曾经有位老人手拿《宪法》愤怒地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这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是保护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严惩的”。
1967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迫害致死。
这位老人经历了怎样的遭遇?说明了什么问题?老人掷地有声的话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学生看书总结:文化大革命动乱国家机器陷入瘫痪,
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公民人身权力遭到极大践踏。
点评:当国家的法律不能维护一国元首之尊严、一国元首之生命时,其国民之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反之,一国之法律无视国民之命运,则一国之元首也不能幸免。刘少奇主席之死,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2)自主学习
一组: 了解文化大革命发生历史原因、过程及对于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表现
二组:文革结束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为什么能得到健全?采取过哪些措施?
三组: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体现在哪些方面?
1、“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的原因
历史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的 “左” 倾错误的发展;
2)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3)林彪、江青集团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
国际原因: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遭遇挫折,社会主义被质疑。
2、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①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坏:红卫兵运动(特点:打、抢、砸);
② 对公民民主政治权利和人身权利践踏。 典型事例:刘少奇冤案;
③ 顶点:对国家各级党政机关和民主法律制度破坏。表现为: “全面夺权” “全国人大停会” “砸烂公检法” ;
3、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
(1)原因:(2)表现:(3)意义:
4、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进行规定
2)完善基层民主制度;—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3)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十六字方针
4)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吗?你知道与我们相关的法律有哪些吗?
比一比看一看谁知道的法律种类多?
(4)自主探究
1)从文革期间民主法制建设教训来看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怎样?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紧密结合起来的。
没有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2)文革后为什么能不断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民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3)如何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结合你所了解的现实生活你认为在我国实现这一方针应具备哪些条件?
3、拓展延伸
1.你怎样理解从“法制”到“法治”这一字之差所体现出来的变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的5年中,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近50万件,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全国法院行政案件受案数从1992年的27125件,增加到2001年的100921件;原告的撤诉率从37.84%下降到32.38%;原告的败诉率从35.93%下降到28.61%;被告的败诉率则从21.98%上升到25.67%。
阅读上述材料并思考:我国行政诉讼案件的增多说明了什么?
2、看材料,想问题:
在我国民主与法制不断完善的今天,社会上还存在哪些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相违背的现象?你认为要真正改变局面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
六、教学总结
1、知识结构的整合到什么程度中学生能够接受
的,如何做好初高中内容的衔接;
2、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主体地位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