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谁写的?此诗反映了什么伟大的历史事件?
毛泽东,反映了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占领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这一历史事件。
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召开,全面展开筹建新中国政权工作.
(一)筹备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背景:
①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②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
(2)时间:1949、9 地点:北平 代表:
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什么情况下召开?通过了哪些重要内容和决定?
中国
共产党
无党派
人士
各民主
党派
人民
团体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各地区
人民
解放军
代表的广泛性
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
(一)筹备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背景:
①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②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
(2)时间:1949、9 地点:北平 代表:
(3)内容:
A、选举——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B、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C、通过——《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
D、决定——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
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①时间:1949、10、1
②内容:
A、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
B、任命——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外交部长
C、政府施政方针——共同纲领
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一)筹备: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3、作用:两次会议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
(一)筹备:两次会议(人民政协会议、中央人民政府会议)
(二)新中国的成立:
1、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2、成立意义:
①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1949—1956)。
②是继俄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
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
1、筹备——两次会议
2、成立——开国大典
3、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任务是
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
一是巩固新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形成)
概括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阅读课文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创立:
1954年9月,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2、巩固和发展:
1959年二届人大和1964年三届人大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阅读教材,了解一届人大有哪些重要内容?一届人大的召开有什么重大意义?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3)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结束了……,为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一届人大
2、二届人大的召开
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朱德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周恩来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
3、三届人大的召开
在不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创立:
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2、巩固和发展:
二届人大和三届人大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三、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背景:
历史证明民主党派的议会斗争失败,救国方案未能实现,
最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它是怎样确立和发展的?
3、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二)确立和发展: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开始于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秋
(2)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的政协,其主要职能是
(3)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为了
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
C、改造民主党派
D、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D
下列对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提出的
②目的是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③根据这一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④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A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阅读思考: 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背景
①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旧中国由于历史、地理和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歧视政策,少数民族社会发展比较落后。
③新中国成立后,实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二)建立与完善
1、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载入宪法
3、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三)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保证国家统一;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积极性。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最早)
20世纪50年代: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年:西藏自治区
民主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
1、筹备——两次会议
2、成立——开国大典
3、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
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
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宪法作出了哪些重要规定?它的颁布有什么重大意义?
内容: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意义:
1、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
3、是……经验总结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4、它的颁布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国旗代表新中国
礼目注行要旗升
《义勇军进行曲》作者
田汉
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