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剧变:
解体:
1、苏联解体
(1)原因:
(2)时间、标志:
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苏联加盟共和国独立
1991年 《阿拉木图宣言》
(1)原因:
(2)典型代表:
波兰…… 民主德国……
2、东欧剧变
①历史原因: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根本原因);
②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
③外部原因: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影响;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3、主要影响:
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失败,只是表明苏联模式失败,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2、历史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挫折是暂时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缺乏经验,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实力敌视、遏制乃至颠覆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因素使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3、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改善。社会主义各国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
1、特征:
2、原因 :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总趋势走向缓和。
(1)“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失衡,导致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上等矛盾相继爆发。
(2)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
(3)国际恐怖主义的泛滥
与表现
(南斯拉夫解体)
(北约轰炸南联盟)
三、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
1、国际格局特点:
“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增强
3、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4、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
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1)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2)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
两极格局
一超多强
多极化趋势加强
和平与动荡并存
总体走向缓和
苏联
解体
美苏
对峙
世界形势紧张动荡
单元小结: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 趋势出现
1.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
A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号 B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
C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D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2.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积弊
B.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
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倾向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
B
3、关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东欧剧变,下列表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A.剧变前东欧各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B.执政党丧失政权但社会制度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C.德国结束了近半个世界的分裂局面
D.波兰是最早发生剧变的国家
4.东欧剧变最主要的原因是
A.帝国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B.苏联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C.自身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
D.民主法制受破坏,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5.东欧剧变的最主要教训
A.社会主义道路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B.要进行改革开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要时时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D.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为指导
A
6、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在于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结束
B.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
C.多个国家联盟力量中心的存在
D.欧洲联盟的成立
7、下列关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暂时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②总趋势是多极化不断加强;
③多极化格局已经最终形成;
④目前存在美、欧、日、俄、中五个主要力量中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8、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错误路线和政策 B.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C.民族矛盾尖锐 D.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D
9、理论界通常称当前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这一“交替”主要是指( )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C、由民族冲突向地区性冲突发展
D、由于是形态的对立到政治军事对抗
10、欧盟是( )
A、欧洲地区的非政府国际组织
B、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最大的国家政治组织
11、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处于“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的过渡阶段,对其正确的表述是
①“一超”指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②“多强”指世界上还有其他几个力量中心 ③多极化格局形成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④“一超多强”的局面标志着美国单独主宰世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12、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2001年,美国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空中侦察;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些事件充分说明( )
A、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美国坚持门户开放政策
C、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美国奉行政治经济全球化政策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激化各种矛盾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
这样,戈尔巴乔夫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趋于接近”,接着又从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发展到推行西方的多党制。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造成了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了局势动荡,直至苏联解体。
斯大林执政以来苏联形成了一整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规定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均由中央计划决定,经济结构单一、效益低下、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严重束缚了劳动人民和加盟共和国地及各民族地区的积极性。
政治上高度集权。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必要的监督,社会缺乏民主。苏共和中央垄断权力,使加盟共和国失去实权。
斯大林模式带给人们的不是富裕的社会主义,而是危机的社会主义。
把意识形态的渗透放在首位,他们利用新闻媒介造谣惑众,破坏社会主义声誉,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
利用经济贸易、技术援助,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
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干涉东欧各国的内政,支持和扶植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动势力。
利用宗教势力削弱社会主义力量和煽动群众不满情绪。这些手段致使东欧国家共产党下台,政权变色。
西方的和平演变
原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曾针对美国和平演变战略自信地宣称:“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
戈尔巴乔夫把“改革”成功的希望寄托于西方的施舍。西方则趁此“良机”,提出各种苛刻的附加条件,按西方当时的说法,就是“大改革多援助,小改革少援助,不改革不援助”。 然而,西方的援助只是一个“诱饵”。加紧对苏联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当时说:“美国的关键战略利益不在于从经济上挽救莫斯科,而是要摧毁苏联的共产主义制度。
钱其琛(中国前外交部部长)回答《世界知识》记者的提问:
这些事件(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事情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这是卢旺达穆拉比大屠杀纪念馆的遇难者头骨。1994年4月至7月的100天时间里,卢旺达发生震惊世界的种族大屠杀,有约100万人被杀害。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的4月7日为“卢旺达大屠杀国际反思日”。
错综复杂的巴以问题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持续78天
1999年5月8日, 中国驻南大使馆被袭击。
在轰炸中牺牲的记者邵云环、许杏虎和妻子朱颖
无辜的孩子
悲伤的老人
破碎的家庭
留恋的脚步
亲人的企盼
反战的呼声
克林顿在阐述美国21世纪外交政策的讲话中说:世界必须有一个领导,而且只能有一个,美国最具有领导这个世界的能力。
“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多极的世界。……”
2000—2002年 国民生产总值
自卫队迈向"战时体制" 驻守型向出击型转变
日本自卫队派军进驻伊拉克
日本前首相小泉在联合国大会作报告,积极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只有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维护安理会的团结和权威,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才是正确方向。”
“不管什么情况,法国将对授权对伊拉克动武的决议草案投反对票,如果绕开联合国对伊动武,法国不会参战。”
“如果需要我将亲自出席联合国安理会会议,参加对伊拉克问题新决议草案的投票,德国不同意任何使战争合法化的决议。”
“俄罗斯倾向于通过和平的手段解决伊拉克问题,任何其他手段都将是一个错误,将会造成人员伤亡和整个国际局势的动荡。”
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