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时练
一、单选题
1.(2020八上·钦北期中)下图的几个实验中,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A.A图探究的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A不符合题意;
B.B图探究的是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B不符合题意;
C.C图探究的是固体能够传声,C不符合题意;
D.D探究的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人的接触可以感受振动。
2.(2020八上·淮安期末)如图所示,手放在喉咙处,持续不断地说话,听到声音的同时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此事实说明声音是( )
A.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能够通过空气传播
C.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D.不能通过真空传播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当用手按住喉咙,手会感到振动。
故答案为:A。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
3.(2021·成都模拟)用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握住后,发声立即停止,这是因为( )
A.音叉的振动停止了 B.声音的速度变小了
C.空气不再传声 D.声音强度变弱,我们听不到了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用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握住后,音叉不再振动,也就不会再发出声音。
故答案为:A。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
4.(2020八上·越秀期末)表中记录了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介质 声速(m/s) 介质 声速(m/s)
空气(0℃) 331 软木 500
空气(15℃) 340 水(常温) 1500
空气(20℃) 343 海水(25℃) 1531
氮气(10℃) 343 铜(棒) 3750
氮气(20℃) 349 铁(棒) 5200
A.声速的大小只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B.介质的温度会影响声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C.声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快
D.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在氮气中传播的速度一定不相等
【答案】B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A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20℃时比0℃时快,说明声音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声音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水(常温)中的传播速度,C不符合题意;
D.声音在氮气(10℃)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在空气(20℃)中的传播速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速还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5.(2020八上·邛崃期末)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闹铃声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钟不再振动
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钟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A.只要闹铃振动,没有介质的传播,是听不到铃声的,故 A选项错误;
B.随着空气的慢慢抽出,可以发现声音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选项正确;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没有介质,闹钟仍然在振动,C选项错误;
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空气又会回来了,气体越来越多,声音变大了,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6.(2020八上·桂林期末)航天员在月球上,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样面对面交谈,需要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这是因为( )
A.月球上人失去了听力 B.真空不能传声
C.月球上声音传播距离太短 D.月球上人的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一切发声的物体都会振动,但由于真空不能传声,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航天员在月球上需要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
故答案为:B。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是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7.(2020八上·黄埔期末)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是声速大小跟空气温度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A.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无关
C.空气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小
D.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接近350m/s
【答案】D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A.图像体现的是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体现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像知道,声速大小跟空气温度成一次函数,即说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像知道,声速大小跟空气温度成一次函数,即空气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像知道,当空气温度为30℃时,对应的纵坐标,即声音的传播速度接近350m/s,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有关,也与温度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8.(2020八上·乾安期中)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后,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抗震救灾,被困在建筑屋废墟中的遇险者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这种做法主要是利用铁管能够向外( )
A.传热 B.传声 C.通风 D.导电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进行传播,而废墟中的铁管是一直连接到外面的,所以可以通过敲击铁管产生声音后通过铁管向外传播声音,这样可以引起救助人员的注意,最后会获得施救,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固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比其它介质好。
9.(2020八上·钦北期中)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差异很大.在一根很长的自来铁水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三次敲击声,请判断传来的三次响声的介质按照先后依次是( )
A.水、空气、铁 B.铁管、水、空气
C.水、铁管、空气 D.空气、水、铁管
【答案】B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声音会分别沿着固体水管、水、空气向另一端传播,由于声音在三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
故在另一端的人先听到由固体水管传来的声音,其次是通过水传来的声音,最后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
10.(2020八上·孝感月考)在教室里听不到说话的回声,原因是( )
A.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
B.回声被学生挡住
C.教室里没有回声
D.声音分散传出去,回声太小听不见
【答案】A
【知识点】回声及其产生
【解析】【解答】人耳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最小时间是0.1s,因此人耳区分开原声和回声最短距离是
在教室里,由于我们说话的地点离墙较近,当我们说话时,声音传到墙壁上反射回来的时间与我们说话的时间几乎是同时的,时间差太短,因此人耳区分不开原声与回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原声和回声的最小时间间隔是0.1s;根据声速和时间,计算两地距离。
11.(2020八上·扶余期末)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回声的是( )
A.发出声波探测鱼群的位置 B.发出声波探测冰山离船的距离
C.发出声波测量海底深度 D.发出声波将人体内的结石震碎
【答案】D
【知识点】回声及其产生
【解析】【解答】A.渔民利用超声波探测鱼群的位置,渔船向水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鱼群被反射回来,从而判断出鱼群的位置,利用了回声定位,A不符合题意;
B.探测冰山离船的距离是利用超声波能向一定方向传播,而且可以穿透物体,如果碰到障碍,就会产生回声,不相同的障碍物就会产生不相同的回声,利用了回声定位,B不符合题意;
C.让声音从海面发出,经海底反射后,返回海面,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洋的深度,利用了回声定位,C不符合题意;
D.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不是利用回声定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不仅可以传播能量,例如声音可以把酒杯震碎,也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听收音机、听老师讲课。
12.(2021·广元模拟)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绝”,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C.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D.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敲击大钟时,大钟因为振动而发出声音,停止对大钟的撞击,但大钟的振动不能马上停止,所以仍会产生声音,所以会有“余音未绝”。
故答案为:D。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
二、填空题
13.(2021·日照模拟)抗日战争时期,歌曲《黄河大合唱》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歌中唱到:“风在吼,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是 、 。
【答案】空气;水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风在吼”涉及到的声源是空气;“黄河在咆哮”涉及到的声源是黄河水。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也叫作声源。
14.(2021·桂林)高考期间考场周围禁止鸣笛,因为喇叭 而产生的鸣笛声,会通过 传到人耳,干扰考生考试。
【答案】振动;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鸣笛声就是由于喇叭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鸣笛声会通过空气传到人耳,干扰考试。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15.(2021·重庆)如图甲所示,阵阵鼓声是鼓面的 产生的;图乙抽取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变小直至微弱,说明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答案】振动;不能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鼓声是鼓面的振动产生的。
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的响度将会逐渐变小,是声音传播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由此可以推出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16.(2021·江西模拟)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是我们学习物理常用的方法,我们曾学过的物理量 是通过比值定义法得出来的:“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 物理研究方法得出来的。
【答案】速度;理想实验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比值定义法是在定义某个物理量时,采取比值的形式,例如初中物理中的密度 、速度 等。理想实验法是指在物理学中常有难以达到条件的时候,这时我们要将实验想象为理想情况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在实验基础上概括推理出规律。如“真空不能传声”、“牛顿第一定律”等。
【分析】通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确定速度,这种方法称为比值定义法;真空不能传声实在有限的实验和推导下得出的结论。
17.(2021·寻乌模拟)如图所示是小兵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他把一个纸筒底部蒙上胶膜,胶膜上贴一小片平面镜,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兵对着纸筒说话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该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在月球上,该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答案】振动;不能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所以在月球上,该实验不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8.(2020八上·潜山期末)在一些晚会、达人秀等节目中,经常会看到有演员进行腹语表演。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用腹语表演时,演员发出的声音是由 (选填“声带”或“肚子”)振动产生的。
【答案】声带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腹语表演时,虽然说话、唱歌嘴唇不动,但演员的发声仍是由声带振动引起的,只是从外表没看出来。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19.(2020八上·乾县期末)声音在介质中以 的形式传播,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 m/s;电影《铁道游击队》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一名游击队员把耳朵贴在铁轨上,然后告诉大家火车快到了,果然,过了一会儿就听到火车从远处开来的声音,这是利用了声音在 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的道理。
【答案】声波(或波);340;固体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
【解析】【解答】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340 m/s,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速度要快于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因为在相同的环境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空气中要快,所以游击队员把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够早听到火车从远处开来的声音。
【分析】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有关,也与温度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20.(2020八上·河池期末)如图所示,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如果把这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则泡沫塑料球 (选填“能”或“不能”)被弹起。
【答案】能量;不能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左边音叉具有了能量,是右边音叉的能量通过声波传递给左边的音叉,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把这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则泡沫塑料球不能被弹起。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1.(2020八上·抚顺期末)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答案】产生;传播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人能听到声音有三个环节: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进入人耳。盗贼盗铃时只捂住了自己的耳朵,只是阻止了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并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分析】阻止声音的产生,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阻止声音的传播,是从传播途径处控制噪声。
22.(2020八上·抚顺期末)当别人咀嚼饼干的时候,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在咀嗓同样的饼干的时候,你会听到较大的咀嚼声。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主要是靠 传播,后者的声音主要靠 传播的, 的传声能力较强(三空均选填气体或固体)。
【答案】气体;固体;固体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其中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别人嚼脆饼干时,我们是通过空气(气体)传播听到声音的。当我们自己嚼脆饼干时,是通过骨头(固体)传播到我们的听觉神经,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气体强。
【分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固体传声效果比液体、气体好。
三、计算题
23.(2020八上·海陵期末)利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2s后收到回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1)此处海水的深度为多少米?
(2)利用声呐系统能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请简述理由。
【答案】(1)解: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收到回波的过程中,声音通过的路程为深度的两倍,则
答:此处海水的深度为1500m;
(2)解:因为真空不能传声,地球和月球之间存在真空地带,所以不能利用声呐系统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答:因为真空不能传声,地球和月球之间存在真空地带,所以不能利用声呐系统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分析】(1)结合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解距离;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4.(2020八上·南昌月考)为了测定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小华同学在长为1020m的一根空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铁管,小梦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2.75s,设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v空=340m/s.求:
(1)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2)假如铁管中装满水,且知道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v水=1500m/s,则声音在铁管里水中传播的时间是多少?听到该次敲击声与听到从空气中传播的敲击声相隔多长时间?
【答案】(1)解:由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是:
因为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大于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是:t2 =t1 -△t=3s-2.75s=0.25s;
故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是:
答: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是4080m/s
(2)解:根据题意知道,声音在水中的传播时间是:
听到该次敲击声与听到从空气中传播的敲击声相隔是:△t=t1 -t3 =3s-0.68s=2.32s。
答:声音在铁管里水中传播的时间是0.68s;听到该次敲击声与听到从空气中传播的敲击声相隔2.32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
【解析】【分析】(1)根据路程和速度的比值计算时间,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2)根据路程和速度的比值计算时间,结合时间差计算实际时间。
四、实验探究题
25.(2020八上·龙岗期中)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这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2)如图2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3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4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答案】(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显示音叉的振动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3)空气
(4)声音变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 (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这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一种转换法,显示音叉的振动。
(2)、为了明显的看到桌子在振动,应该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的物体。
(3)、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4)、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声音变小,由此推理得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分析】 (1)、这个实验采用了转换法的探究思路。
(2)、轻小的纸屑可以跟随桌面振动。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无法做到把空气完全抽走,所以只能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6.(2020八上·合浦期中)张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张莉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3)如将上述装置右侧再放一个音叉,组成乙图的装置,并由执行“神舟十一号”飞船和空间实验任务的宇航员带到“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做实验。请你预测当敲击右侧的音叉时,会看到乒乓球 (选填“弹开”或“不动”),这进一步说明了 。
【答案】(1)乒乓球弹开;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把不容易观察到的振动现象放大;转换法
(3)不动;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1)当张莉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乒乓球弹开。乒乓球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同时音叉发出的声音,这可以得到实验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音叉的振动不能观察,但乒乓球的弹起可以观察,所以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把不容易观察到的振动现象放大;这种研究方法叫做转换法,把观察音叉的振动转换到观察乒乓球的弹起。(3)在空间实验室做实验时,处于真空环境,敲击右侧的音叉时,会看到乒乓球不动,这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右侧的音叉振动,声音不能传递给左侧的音叉,那么左侧的音叉不振动,乒乓球也不动。
【分析】(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也叫作声源,直接观察声源的振动并不容易,可以利用转换法进行观察;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 / 1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时练
一、单选题
1.(2020八上·钦北期中)下图的几个实验中,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
A. B.
C. D.
2.(2020八上·淮安期末)如图所示,手放在喉咙处,持续不断地说话,听到声音的同时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此事实说明声音是( )
A.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能够通过空气传播
C.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D.不能通过真空传播
3.(2021·成都模拟)用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握住后,发声立即停止,这是因为( )
A.音叉的振动停止了 B.声音的速度变小了
C.空气不再传声 D.声音强度变弱,我们听不到了
4.(2020八上·越秀期末)表中记录了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介质 声速(m/s) 介质 声速(m/s)
空气(0℃) 331 软木 500
空气(15℃) 340 水(常温) 1500
空气(20℃) 343 海水(25℃) 1531
氮气(10℃) 343 铜(棒) 3750
氮气(20℃) 349 铁(棒) 5200
A.声速的大小只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B.介质的温度会影响声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C.声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快
D.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在氮气中传播的速度一定不相等
5.(2020八上·邛崃期末)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闹铃声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钟不再振动
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钟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6.(2020八上·桂林期末)航天员在月球上,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样面对面交谈,需要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这是因为( )
A.月球上人失去了听力 B.真空不能传声
C.月球上声音传播距离太短 D.月球上人的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7.(2020八上·黄埔期末)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是声速大小跟空气温度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A.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无关
C.空气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小
D.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接近350m/s
8.(2020八上·乾安期中)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后,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抗震救灾,被困在建筑屋废墟中的遇险者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这种做法主要是利用铁管能够向外( )
A.传热 B.传声 C.通风 D.导电
9.(2020八上·钦北期中)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差异很大.在一根很长的自来铁水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三次敲击声,请判断传来的三次响声的介质按照先后依次是( )
A.水、空气、铁 B.铁管、水、空气
C.水、铁管、空气 D.空气、水、铁管
10.(2020八上·孝感月考)在教室里听不到说话的回声,原因是( )
A.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
B.回声被学生挡住
C.教室里没有回声
D.声音分散传出去,回声太小听不见
11.(2020八上·扶余期末)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回声的是( )
A.发出声波探测鱼群的位置 B.发出声波探测冰山离船的距离
C.发出声波测量海底深度 D.发出声波将人体内的结石震碎
12.(2021·广元模拟)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绝”,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C.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D.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二、填空题
13.(2021·日照模拟)抗日战争时期,歌曲《黄河大合唱》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歌中唱到:“风在吼,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是 、 。
14.(2021·桂林)高考期间考场周围禁止鸣笛,因为喇叭 而产生的鸣笛声,会通过 传到人耳,干扰考生考试。
15.(2021·重庆)如图甲所示,阵阵鼓声是鼓面的 产生的;图乙抽取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变小直至微弱,说明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16.(2021·江西模拟)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是我们学习物理常用的方法,我们曾学过的物理量 是通过比值定义法得出来的:“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 物理研究方法得出来的。
17.(2021·寻乌模拟)如图所示是小兵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他把一个纸筒底部蒙上胶膜,胶膜上贴一小片平面镜,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兵对着纸筒说话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该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在月球上,该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18.(2020八上·潜山期末)在一些晚会、达人秀等节目中,经常会看到有演员进行腹语表演。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用腹语表演时,演员发出的声音是由 (选填“声带”或“肚子”)振动产生的。
19.(2020八上·乾县期末)声音在介质中以 的形式传播,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 m/s;电影《铁道游击队》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一名游击队员把耳朵贴在铁轨上,然后告诉大家火车快到了,果然,过了一会儿就听到火车从远处开来的声音,这是利用了声音在 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的道理。
20.(2020八上·河池期末)如图所示,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如果把这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则泡沫塑料球 (选填“能”或“不能”)被弹起。
21.(2020八上·抚顺期末)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22.(2020八上·抚顺期末)当别人咀嚼饼干的时候,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在咀嗓同样的饼干的时候,你会听到较大的咀嚼声。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主要是靠 传播,后者的声音主要靠 传播的, 的传声能力较强(三空均选填气体或固体)。
三、计算题
23.(2020八上·海陵期末)利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2s后收到回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1)此处海水的深度为多少米?
(2)利用声呐系统能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请简述理由。
24.(2020八上·南昌月考)为了测定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小华同学在长为1020m的一根空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铁管,小梦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2.75s,设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v空=340m/s.求:
(1)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2)假如铁管中装满水,且知道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v水=1500m/s,则声音在铁管里水中传播的时间是多少?听到该次敲击声与听到从空气中传播的敲击声相隔多长时间?
四、实验探究题
25.(2020八上·龙岗期中)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这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2)如图2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3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4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26.(2020八上·合浦期中)张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张莉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3)如将上述装置右侧再放一个音叉,组成乙图的装置,并由执行“神舟十一号”飞船和空间实验任务的宇航员带到“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做实验。请你预测当敲击右侧的音叉时,会看到乒乓球 (选填“弹开”或“不动”),这进一步说明了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A.A图探究的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A不符合题意;
B.B图探究的是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B不符合题意;
C.C图探究的是固体能够传声,C不符合题意;
D.D探究的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人的接触可以感受振动。
2.【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当用手按住喉咙,手会感到振动。
故答案为:A。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
3.【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用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握住后,音叉不再振动,也就不会再发出声音。
故答案为:A。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
4.【答案】B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A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20℃时比0℃时快,说明声音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声音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水(常温)中的传播速度,C不符合题意;
D.声音在氮气(10℃)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在空气(20℃)中的传播速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速还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5.【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A.只要闹铃振动,没有介质的传播,是听不到铃声的,故 A选项错误;
B.随着空气的慢慢抽出,可以发现声音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选项正确;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没有介质,闹钟仍然在振动,C选项错误;
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空气又会回来了,气体越来越多,声音变大了,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6.【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一切发声的物体都会振动,但由于真空不能传声,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航天员在月球上需要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
故答案为:B。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是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7.【答案】D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A.图像体现的是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体现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像知道,声速大小跟空气温度成一次函数,即说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像知道,声速大小跟空气温度成一次函数,即空气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像知道,当空气温度为30℃时,对应的纵坐标,即声音的传播速度接近350m/s,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有关,也与温度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8.【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进行传播,而废墟中的铁管是一直连接到外面的,所以可以通过敲击铁管产生声音后通过铁管向外传播声音,这样可以引起救助人员的注意,最后会获得施救,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固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比其它介质好。
9.【答案】B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声音会分别沿着固体水管、水、空气向另一端传播,由于声音在三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
故在另一端的人先听到由固体水管传来的声音,其次是通过水传来的声音,最后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
10.【答案】A
【知识点】回声及其产生
【解析】【解答】人耳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最小时间是0.1s,因此人耳区分开原声和回声最短距离是
在教室里,由于我们说话的地点离墙较近,当我们说话时,声音传到墙壁上反射回来的时间与我们说话的时间几乎是同时的,时间差太短,因此人耳区分不开原声与回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原声和回声的最小时间间隔是0.1s;根据声速和时间,计算两地距离。
11.【答案】D
【知识点】回声及其产生
【解析】【解答】A.渔民利用超声波探测鱼群的位置,渔船向水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鱼群被反射回来,从而判断出鱼群的位置,利用了回声定位,A不符合题意;
B.探测冰山离船的距离是利用超声波能向一定方向传播,而且可以穿透物体,如果碰到障碍,就会产生回声,不相同的障碍物就会产生不相同的回声,利用了回声定位,B不符合题意;
C.让声音从海面发出,经海底反射后,返回海面,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洋的深度,利用了回声定位,C不符合题意;
D.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不是利用回声定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不仅可以传播能量,例如声音可以把酒杯震碎,也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听收音机、听老师讲课。
12.【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敲击大钟时,大钟因为振动而发出声音,停止对大钟的撞击,但大钟的振动不能马上停止,所以仍会产生声音,所以会有“余音未绝”。
故答案为:D。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
13.【答案】空气;水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风在吼”涉及到的声源是空气;“黄河在咆哮”涉及到的声源是黄河水。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也叫作声源。
14.【答案】振动;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鸣笛声就是由于喇叭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鸣笛声会通过空气传到人耳,干扰考试。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15.【答案】振动;不能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鼓声是鼓面的振动产生的。
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的响度将会逐渐变小,是声音传播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由此可以推出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16.【答案】速度;理想实验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比值定义法是在定义某个物理量时,采取比值的形式,例如初中物理中的密度 、速度 等。理想实验法是指在物理学中常有难以达到条件的时候,这时我们要将实验想象为理想情况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在实验基础上概括推理出规律。如“真空不能传声”、“牛顿第一定律”等。
【分析】通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确定速度,这种方法称为比值定义法;真空不能传声实在有限的实验和推导下得出的结论。
17.【答案】振动;不能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所以在月球上,该实验不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8.【答案】声带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腹语表演时,虽然说话、唱歌嘴唇不动,但演员的发声仍是由声带振动引起的,只是从外表没看出来。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19.【答案】声波(或波);340;固体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
【解析】【解答】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340 m/s,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速度要快于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因为在相同的环境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空气中要快,所以游击队员把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够早听到火车从远处开来的声音。
【分析】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有关,也与温度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20.【答案】能量;不能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左边音叉具有了能量,是右边音叉的能量通过声波传递给左边的音叉,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把这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则泡沫塑料球不能被弹起。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1.【答案】产生;传播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人能听到声音有三个环节: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进入人耳。盗贼盗铃时只捂住了自己的耳朵,只是阻止了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并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分析】阻止声音的产生,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阻止声音的传播,是从传播途径处控制噪声。
22.【答案】气体;固体;固体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其中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别人嚼脆饼干时,我们是通过空气(气体)传播听到声音的。当我们自己嚼脆饼干时,是通过骨头(固体)传播到我们的听觉神经,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气体强。
【分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固体传声效果比液体、气体好。
23.【答案】(1)解: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收到回波的过程中,声音通过的路程为深度的两倍,则
答:此处海水的深度为1500m;
(2)解:因为真空不能传声,地球和月球之间存在真空地带,所以不能利用声呐系统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答:因为真空不能传声,地球和月球之间存在真空地带,所以不能利用声呐系统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分析】(1)结合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解距离;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4.【答案】(1)解:由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是:
因为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大于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是:t2 =t1 -△t=3s-2.75s=0.25s;
故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是:
答: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是4080m/s
(2)解:根据题意知道,声音在水中的传播时间是:
听到该次敲击声与听到从空气中传播的敲击声相隔是:△t=t1 -t3 =3s-0.68s=2.32s。
答:声音在铁管里水中传播的时间是0.68s;听到该次敲击声与听到从空气中传播的敲击声相隔2.32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
【解析】【分析】(1)根据路程和速度的比值计算时间,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2)根据路程和速度的比值计算时间,结合时间差计算实际时间。
25.【答案】(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显示音叉的振动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3)空气
(4)声音变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 (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这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一种转换法,显示音叉的振动。
(2)、为了明显的看到桌子在振动,应该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的物体。
(3)、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4)、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声音变小,由此推理得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分析】 (1)、这个实验采用了转换法的探究思路。
(2)、轻小的纸屑可以跟随桌面振动。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无法做到把空气完全抽走,所以只能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6.【答案】(1)乒乓球弹开;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把不容易观察到的振动现象放大;转换法
(3)不动;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1)当张莉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乒乓球弹开。乒乓球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同时音叉发出的声音,这可以得到实验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音叉的振动不能观察,但乒乓球的弹起可以观察,所以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把不容易观察到的振动现象放大;这种研究方法叫做转换法,把观察音叉的振动转换到观察乒乓球的弹起。(3)在空间实验室做实验时,处于真空环境,敲击右侧的音叉时,会看到乒乓球不动,这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右侧的音叉振动,声音不能传递给左侧的音叉,那么左侧的音叉不振动,乒乓球也不动。
【分析】(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也叫作声源,直接观察声源的振动并不容易,可以利用转换法进行观察;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