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句大意,借助联想、想象,感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3、体会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句大意,借助联想、想象,感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农历九月,中秋节过后,有一个关于老人的节日,你知道是哪个吗?(重阳)重阳节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登高、饮酒、赏菊)是啊,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诗人王维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而有一位诗人,重阳节这一天行军他乡,他想起的是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里的菊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的诗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边塞诗人,曾官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2、背景资料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因史书载时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他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3、读准字音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cén?shēn)
强(qiǎng)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lián)故园菊,应傍(bàng)战场开。
三、整体感知
1、视频朗读
2、读准韵律节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3、读出感情
4、抽生朗读
5、全班齐读
四、疏通诗意
1、结合课文注释,解释下面的词语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2、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画面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五、合作探究
1、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这首诗写了哪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本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1】重阳节;【2】“九日”、“登高”、“饮酒”、“菊”
等。
2、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首句为何要说“强欲?
明确:“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这里流露出诗人浓郁的思乡情绪。
3、“无人送酒来”用了什么手法,效果如何?
明确: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4、“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明确: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5、小组合作:读到这里,我们似乎读出了作者写作此诗是欲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提示抓诗眼“怜”)
明确:
惜花——开在战场边;
思乡——题中可见;
忧国——长安,是故园,也是帝都;
忧民——战火纷乱。
6、这些复杂的情感,作者依托哪种媒介而传达?
明确:以菊花为媒,怜菊,其实就是思乡,就是忧国,就是忧民,就是希望早日评定安史之乱,国泰民安。
7、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
六、课堂小结
小结:全诗“强”起写“登高”,后感叹“无人送酒”,“遥”字转“怜故园菊”,末句想象“应傍战场开”。四句20字,情感悲怆深沉,思路跌宕起伏,行文朴实无华,结构起承转合。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之佳作。
七、文章主旨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八、课堂检测
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九日”、“登高”、“饮酒”、“菊”等词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
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九、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岑
参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第三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农历九月,中秋节过后,有一个关于老人的节日,你知道是哪个吗?(重阳)重阳节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登高、饮酒、赏菊)是啊,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诗人王维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而有一位诗人,重阳节这一天行军他乡,他想起的是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里的菊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的诗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句大意,借助联想、想象,感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3、体会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边塞诗人,曾官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背景资料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因史书载时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他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边
塞
诗
思想内容:
1.
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
2.
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3.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
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知识链接
预习检查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cén
shēn)
(lián)
(bàng)
读准字音
qiǎng
整体感知
1、点击图片视频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读准节奏
整体感知
3、读出感情
4、抽生朗读
5、全班齐读
疏通诗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
欲
登
高
去,
无
人
送
酒
来。
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故乡。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给我送酒来。
勉强。
典故: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疏通诗意
赏析“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次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题目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疏通诗意
遥
怜
故
园
菊,
应
傍
战
场
开。
可怜。
靠近。
译文: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战场开放了。
疏通诗意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第四句是想象之语,扣住诗歌题目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赏析“遥
怜
故
园
菊,应
傍
战
场
开。”
合作探究
1、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这首诗写了哪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本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1】重阳节;
【2】“九日”、“登高”、“饮酒”、“菊”
等。
合作探究
2、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首句为何要说“强欲?
明确:“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这里流露出诗人浓郁的思乡情绪。
合作探究
3、“无人送酒来”用了什么手法,效果如何?
明确: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合作探究
4、“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明确: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合作探究
明确:
惜花——开在战场边;
思乡——题中可见;
忧国——长安,是故园,也是帝都;
忧民——战火纷乱。
5、小组合作:读到这里,我们似乎读出了作者写作此诗是欲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提示抓诗眼“怜”)
合作探究
明确:以菊花为媒,怜菊,其实就是思乡,就是忧国,就是忧民,就是希望早日评定安史之乱,国泰民安。
6、这些复杂的情感,作者依托哪种媒介而传达?
合作探究
明确: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
7、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文章主旨
课堂小结
小结:全诗“强”起写“登高”,后感叹“无人送酒”,“遥”字转“怜故园菊”,末句想象“应傍战场开”。四句20字,情感悲怆深沉,思路跌宕起伏,行文朴实无华,结构起承转合。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之佳作。
课堂检测
1.这首诗写了
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
、
等词语可以看出。
重阳节
“登高”、“饮酒”、“菊”
“九日”
课堂检测
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
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精神的三间小屋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勤
努
奋
力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