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送东阳马生序》学案及拓展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送东阳马生序》学案及拓展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4 21:51:2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送东阳马生序》学案及课外文言文拓展练习
走近先贤
1.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等。
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介绍自己的求学经历及态度,勉励他勤奋读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3.关于“序”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3.走进作品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2),益慕圣贤之道(3)。又患无硕(4)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5),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6)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7),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8)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9)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10),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11),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12),烨然(13)若神人;余则缊袍(14)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15),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16)学于太学,县官(17)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18),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19),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20)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21)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注释
(1)东阳:今浙江东阳市,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2)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3)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4)硕(shuò)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
(5)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6)俟(sì):等待。忻(xīn):同“欣”。
(7)箧(qiè):箱子。曳屣(yè
xǐ):拖着鞋子。
(8)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9)衾(qīn):被子。
(10)日再食:每日两餐。
(11)被(pī)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12)容臭:香袋子。臭(xiù):气味,这里指香气。
(13)烨(yè页)然:光采照人的样子。
(14)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15)耄(mào)老:年老。八九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16)诸生:指太学生。太学: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17)县官:这里指朝廷。廪(lǐn)稍: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
(18)裘(qiú):皮衣。葛:夏布衣服。遗(wèi):赠,这里指接济。
(19)撰(zhuàn):同“撰”,写。长书:长信。贽(zhì):古时初次拜见时所赠的礼物。
(20)“谓余”二句: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人努力学习,这是说到了我的本意。
(21)诋(dǐ):毁谤。际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骄乡人:对同乡骄傲。
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读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4.文章结构
1少时求学:嗜学—家贫—勤苦—遍观群书
2成年后求师:叩问之难
——
卒获有所闻
记叙
送东阳马生序
3求教之路:跋涉之难。
描写
衣食粗劣,生活俭朴(对比)
议论
总括全段
小试牛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请教)
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子)
D.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益慕圣贤之道。
马之千里者。
B.或遇其叱咄。
安陵君其许寡人
C.以衾拥覆。
故不以山溪之险。
D.足肤皲裂而不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下列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文题目中的“生”是指长辈对晚辈的,“序”交代了本文的文体。
B.第①段通过写先达教学的严厉突出了“我”幼时求师的诚恳和恭敬。
C.第二段写富家子弟的奢华生活是为了对比“我”成年后的求学生活。
D.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⑵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5.《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写自己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2.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柳宗元传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
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博学宏辞科①,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②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③,地又荒疠④,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⑤,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
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时刘禹锡得播州,宗元曰:“播非人所居,而禹锡亲在堂,吾不忍其穷,无辞以白其大人⑥,如不往,便为母子永诀。”即具奏欲以柳州授禹锡而自往播。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
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庸,视直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世号“柳柳州”。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选自《新唐书·柳宗元传》有删节)
【注释】①博学宏辞科: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之一种。②内禁:皇宫。③窜斥:贬逐。④荒疠(lì):指南蛮瘴疠之地。⑤堙(yīn)厄感郁:遭遇困境,感伤抑郁。⑥大人:指母亲大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二人者奇其才
舟首尾八分有奇(《核舟记》)
B.吾不忍其穷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C.走数千里从宗元游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D.柳人以男女质钱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
B.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
C.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
D.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
(2)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柳州习俗落后,父母把儿女卖掉换钱。柳宗元自己出钱帮助当地百姓赎回卖掉的儿女。
B.柳宗元被任命为柳州刺史时,刘禹锡被移做播州刺刺史,柳宗元主动要求和朋友对换任职地方。
C.等到王叔文、韦执谊掌权后,把柳宗元带到自己家,和他商议大事,并提拔他为尚书礼部员外郎。
D.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都成了有名的人。
参考答案
小试牛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C(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2.D(A的/定语后置标志;B他/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C用/凭借D表转折)
3.B(“幼时”应为“成年后”)
4.⑴(我)提出质疑,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⑵(我)到了学舍,四肢冻僵了不能活动。
5.抄书之艰、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C
2.
D
3.(①(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②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的意思。
4.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意合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C
2.D
3.(1)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智,超群出众,作文卓绝精巧,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
(2)恰巧有大臣也为刘禹锡奏请,于是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
4.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