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醉翁亭记》学案及拓展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醉翁亭记》学案及拓展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4 21:5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醉翁亭记》学案及课外文言文拓展练习
走进先贤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2、背景链接
 宋仁宗庆历五年(一零四五),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3、走近作品
醉翁亭记
[

]
欧阳修
环(1)滁皆(2)山也。其(3)西南诸峰,林壑(4)尤美,望之蔚然(5)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6)路转,有亭翼(7)然临(8)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9)之者谁?太守自谓(10)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11)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12)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13)之酒也。
若夫(14)日出而林霏开(15),云归而岩穴(16)暝(17),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18)发(19)而幽香,佳木秀(20)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21)亦无穷(22)也。
至于负者(23)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24)提携(25),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26),杂然(27)而前陈(28)者,太守宴也。宴酣(29)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30),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31)白发,颓然乎其间者(32),太守醉也。
已而(33)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34)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35),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36)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37)谁?庐陵(38)欧阳修也。
注释
(1)环:环绕。
(2)皆:副词,都。
(3)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4)壑:山谷。
蔚然: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回:曲折,回环。
(7)翼然: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8)临:靠近。
(9)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10)谓:命名。
(11)故:所以
(12)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13)寓:寄托。
(14)若夫:文言文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15)开:消散,散开。
(16)岩穴:山洞。这里指山谷。
(17)暝:昏暗。
(18)芳:花。
(19)发:开放。
(20)秀:茂盛,繁茂。
(21)乐:乐趣。
(22)穷:穷尽。
(23)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24)伛偻: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25)提携: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
(26)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27)杂然: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28)陈:摆放,摆设。
(29)酣:尽情地喝酒。
(30)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觥:酒杯。筹:酒筹,用来计算饮酒数量的筹子。
(31)苍颜:脸色苍老。
(32)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33)已而:不久。
(34)归:回家。
(35)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蔽。
(36)述:记述。
(37)谓:为,是。
(38)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结构图解
位置环境:环滁皆山→
狼牙山

酿泉

醉翁亭
引入
亭名由来:作亭者→
名之者
→命名之意
寄情山水
醉翁亭记
写景:朝→暮→春→夏→秋→冬→总归“乐亦无穷”
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与民同乐
写归:太守归→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
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小试牛刀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而乐亦无穷也
B.
若夫霪雨霏霏
日出而林霏开
C.
名之者谁
不能名其一处也
D.
临溪而渔
而不知人之乐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介绍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回”字“转”字,引出亭子,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
B.
文章第二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突出流连山中美景的无究乐趣。
C.
文章能过描绘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以此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
D.
全文连用二十一个“世”,形成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4.
文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2.
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D.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译:
4.
上面两段文字都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
(1)
(2)
5.(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长子墓志铭
[明]张岱
姚长子者,山阴王氏佣也。嘉靖间,倭寇绍兴,由诸暨掩至鉴湖铺。长子方踞稻床打稻,见倭至,持稻叉与斗。被擒,以藤贯其肩,嘱长子曰:“引至舟山放侬。”长子误以为吴氏之州山也。道柯山,逾柯岭,至化人坛。自计曰:“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乃私语乡人曰:“吾诱贼入化人坛矣,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及抵化人坛,前后桥断,倭不得去,乃寸脔①姚长子,筑土城自卫。困之数日,饥甚。我兵穴舟窒袽②以诱之。倭夜窃舟为走计,至中流,掣所窒舟沉,四合蹙③之,百三十人尽歼焉。乡人义姚长子,葬于钟堰之寿家岸。
无主后④者,纵为牛羊践踏之墟,邻农且日去一锸⑤,其不为田塍道路者几希⑥矣。余为立石清界,因作铭曰:
醢⑦一人,醢百三十人,功不足以齿;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旌义⑧之后,公道大著,乃不欲存盈尺之土。悲夫!
【注】①脔(luán):切割成小块。②穴舟窒袽(rú):在船上凿洞用败絮塞住。袽:败絮。③蹙(cù)逼近。④主后:此处指继承人。⑤去一锸(chā):挖走一锹土。⑥几希:很少。⑦醢(hǎi):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⑧旌义:表彰(姚公的)义举。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山阴王氏佣也(被雇用的人)
B.
嘉靖间,倭寇绍兴(盗贼)
C.
乡人义姚长子(以……为义)
D.
纵为牛羊践踏之墟(听任)
2.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
②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
4.
基志铭是刻在墓碑上,叙述死者生平事迹并表达追思的铭文。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写这篇基志铭的用意。
参考答案
小试牛刀
1.A
2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3.
C
4.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勾画出全文主旨的作用,且是全文展开的线索。
【解析】
19.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中“乐”都是形容词“快乐”;B项中的“霏霏”是“连绵不断”,后一个“霏”是“雾气”;
C项中的“名”分别是“命名,起名”和“说出”;D项中的“而”分别是“无意义,可不译”和“表转折”。故选A。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使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山水、得、寓”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注意省略内容的补写。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21.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以此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错误,这与课文主旨相悖,应该是“太守之乐其乐”。据此,答案为C。
22.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既把“醉”和“乐”统一起来,又暗示了文章的主旨,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同时也是文章的叙事线索。据此理解作答。
强化训练
一、1(1)像鸟张开翅膀
(2)命名、取名
C
(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所以山有水就有活力,有草木就有生机,有烟云就秀丽妩媚。
答案示例:山清水秀
山穷水尽
千山万水
山重水复
答案示例一:会,因为琅琊山上有山峰,有酿泉,有醉翁亭,有林木,这符合画家郭熙对山水的审美标准。
示例二:会,画家郭熙认为,有山水、草木、云烟、亭榭等景物的相互衬托,画面才美,而琅琊山正符合他的审美要求。
1.B
2.
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
3
①你们急速前往(化人坛)截断前桥,等到倭寇一过,就截断后桥,那么倭寇就可以抓住了。
②仓促之间,(姚长子)无暇顾及自身安危,却想着保全家乡父老。
4.
称颂姚长子牺牲自己保全家乡的壮举,弘扬其大义;感慨百姓对其墓的践踏,警示世人要保护好义士的遗存,世代铭记像姚长子那样的义士。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加点词解释错误。“倭寇绍兴”
一句中“寇”为动词,意为“侵犯”。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此题要注意把几个不同的意思划开。注意标志性的虚词“矣”。断句题主要考查两点,一是语感,二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句主要从理解的角度去判断。
3.
试题分析:(1)注意“辈”表复数,“若辈”指“你们”,“即往”后省略“化人坛”,翻译时注意省略部分要加上,“俟”翻译成“等到”。(2)这里“仓卒”指“仓促”,“救死不暇”前省略主语“姚长子”,翻译时注意加上,另外“全”指“保全”,“朵梓”指“父老乡亲”。翻译时,注意句子的连贯性。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4.
试题分析:分析作者写这篇基志铭的用意。在《姚长子墓志铭》中,作者为姚长子这位以自己的牺牲为代价,计歼倭寇百三十人,解救全乡百姓于劫难的佣仆树碑立传,赞颂其风节功绩:“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朵梓之乡。”焉知作者树碑立传的目的,是借姚长子这位典型人物,赞颂抗倭义烈,赞颂抗清英雄。其中所蕴涵的爱国之情,是显而易见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