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一历史 新人教必修1 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一历史 新人教必修1 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件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02 17:3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13课 辛亥革命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课程标准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兴遭,真熙臬,帝国苍穹,天高高,海滔滔。
——1911年10月4日清·国乐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辛丑条约》的签订,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仅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8次主要赔款,就被勒索19亿多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6倍。
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辛丑条约》的签订,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3、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辛丑条约》的签订,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3、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4、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
5、西方民主革命的思想的广泛传播;
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成为民主革命思想武器。上海、东京
成为重要宣传阵地。主要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知识分子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辛丑条约》的签订,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3、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4、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
5、西方民主革命的思想的广泛传播;
6、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1、兴中会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2、同盟会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此外还有光复会、文学社、岳王会等等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成立时间 名称 领导人 成立地点
1894年 兴中会 孙中山 檀香山
1904年 华兴会 黄兴
宋教仁 长沙
1904年 光复会 蔡元培 上海
1906年 日知会 刘静庵 武昌
同盟会成立前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辛丑条约》的签订,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3、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4、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
5、西方民主革命的思想的广泛传播;
6、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7、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 结果
1895 广州 兴中会 计划泄露遭破坏
1898 皖赣湘鄂等 自立军 领导人被捕杀而失败
1900 惠州 兴中会 弹尽援绝,被迫解散
1904 长沙 华兴会 计划泄露遭破坏
1911 广州 同盟会 寡不敌众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地反清起义简表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辛丑条约》的签订,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3、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4、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
5、西方民主革命的思想的广泛传播;
6、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7、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8、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破产;
随着民主革命形势的高涨,清政府迫于压力进行政治改革。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但借立宪之名行集权之实。这引起立宪党人的不满,他们先后掀起三次国会请愿运动,都遭到压制。1911年,清政府成立了“皇族内阁”,并指斥立宪党人“欲借立宪倾陷”。立宪党人发布“告全国书”,指出“希望绝矣”。
清末预备立宪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辛丑条约》的签订,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3、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4、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
5、西方民主革命的思想的广泛传播;
6、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7、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8、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破产;
9、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二、武昌起义
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旧址。革命党人熊秉坤等人在这里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1911年10月11日
成立湖北军政府
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旧址。革命党人熊秉坤等人在这里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旧址。革命党人熊秉坤等人在这里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1911年10月11日
成立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北京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二、武昌起义
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但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革命潜伏着危机。
1
起义概况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胜利。(2)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3)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宣布“五族共和”。
2
起义影响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国都:南 京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等自由。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国务员(指内阁总理和各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规定了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规定国民平等自由等各项民主权利
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目的: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四、辛亥革命的结局
被迫重用
支持
军事进攻
政治欺骗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
清政府
帝国主义列强
革 命 党 人
立宪派旧官僚
施 压
妥协退让
逼宫
革命阵营
1、武昌起义后形势
2、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上任
四、辛亥革命的结局
列强的支持
革命派软弱
立宪派拥护
迫清帝退位
迫孙文让位
列强的支持
革命派软弱
立宪派拥护
迫清帝退位
迫孙文让位
列强的支持
革命派软弱
立宪派拥护
迫清帝退位
迫孙文让位
列强的支持
革命派软弱
立宪派拥护
迫清帝退位
迫孙文让位
列强的支持
革命派软弱
立宪派拥护
迫清帝退位
迫孙文让位
表现: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革命的局限性)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
辛亥革命的失败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
革命性质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
历史功绩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材料一: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
历史功绩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
历史功绩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