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一历史 新人教必修1 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件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一历史 新人教必修1 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件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02 17:3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辛亥革命的概念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一、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兴中会 同盟会等
(6)军事基础: 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材料: 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问题:从新政内容来看,有何积极影响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
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
A、时间:
B、地点:
C、成员组成:
D、政治纲领:
E、主要领导人:
F、机关刊物:
G、性质:
H、意义:
同盟会的建立及意义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05月年8月
日本东京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
孙中山、黄兴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报》
浙皖起义
萍浏醴起义
黄花岗起义
镇南关起义
1907年12月
孙中山.黄兴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发动,当夜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1911年10月11日,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2、革命爆发: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北京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一、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背景与条件
2、革命爆发( 1911.10.10 )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的高潮
1、中华民国的成立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概况:
时间:
总统:
国旗:
国都:
纪元: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
五色旗
南 京
公 历,民国纪年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时间:
总统:
国旗:
国都:
纪元: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概况: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
五色旗
南 京
公 历,民国纪年
性质: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
(2)材料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3)材料三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4)材料四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材料三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四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确认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法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思想
实行责任内阁制
2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意义: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
性质的民主宪法。
性质:
1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 、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3、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
4、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5、实行责任内阁制
体现主权在民
否定君主专制
自由平等民主
三权分立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清政府
袁世凯
帝国主义列强
革命党人 立宪派旧官僚
军事进攻
政治讹诈
任命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
施压
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形势
革命党人面临那些压力?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如何处理?产生了什么结果?
支持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袁世凯自身条件:
政治手腕、军权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进攻
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1)原因
2)过程: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总统。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乙:封建传统仍有影响。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革命的功绩
(1)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3) 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 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推动力量
革命的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原因:
1)表现: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3、辛亥革命的失败
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一、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背景与条件
2、革命爆发( 1911.10.10 )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的高潮
1、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1.1)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16课 辛亥革命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同盟会
C、光复会 D、共进会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
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第16课 辛亥革命
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化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 实际意义在于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制度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B
4、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