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一个粗瓷大碗 课件+朗读视频(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7.一个粗瓷大碗 课件+朗读视频(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4 13:58:15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27
一个粗瓷大碗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一个普通的粗瓷大碗,其中会有怎样感人的革命故事呢?
新课导入
语文百宝箱
赵一曼(1905—1936)
四川宜宾人,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九一八事变后到东北,任满洲省总工会组织部部长、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北区委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委。1935年11月在与日伪军作战时受伤被俘,在狱中坚贞不屈,1936年8月2日在珠河(今黑龙江尚志市)被杀害。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初读课文
送碗、还碗
盛饭、倒饭
丢碗
陈列
赵一曼
抗日联军
缸子
归还
高粱
一顿饭
侦察
陈列
赵一曼
抗日联军
缸子
归还
高粱
一顿饭
侦察
我会读
chén
màn
lián
ɡānɡ
huán
liánɡ
dùn
zhēn









huán
hái
还击
还有
面对敌人的挑衅,我军战士进行了强有力的还(huán)击。
这件事情还(hái)没有做完。
huán
①回,归;②回报;③归还;④姓。
hái
①仍旧,依然;②更;③再,又;④尚,勉强过得去;⑤尚且;⑥表示没想到如此,而居然如此。
多音字
军事上指出其不意地打击。


使消灭;除掉(敌对的或有害的人或事物)。


感到难以应付。


出声;说话(多用于否定式)。(

袭击
消灭
为难
词语解释
吭声
品读课文
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这样一个普通的碗为什么要放到军事博物馆里?
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感人之处在哪里呢?
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读一读上面的句子,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赵一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碗用。
通讯员“送碗”的急切心情
赵一曼为什么要求通讯员把碗还回去?她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呢?
赵一曼以为通讯员找来的碗是从别的同志那里拿来的,所以要求他送回去。
赵一曼可能在想:“这个碗一定是通讯员从别的同志那里拿来的,如今生活条件这么艰苦,有的同志连吃饭的碗都没有,我怎么能拿别人的碗来吃饭呢?一定要把碗还给战友。”
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读句子,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赵一曼已经多日未曾吃过饱饭了。
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
当时“日子非常艰苦”。
赵一曼为什么趁人不注意时把饭倒进锅里,只盛了半碗野菜粥呢?
赵一曼明白:粮食都是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送到部队里来的,能送来一点儿粮食不容易。运来的粮食不够吃,所以部队的日子非常艰苦,因为同志们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把粮食留给伤病员吃,他们更需要营养。所以,赵一曼把高粱米饭倒进了锅里,只盛了半碗野菜粥,这个事例生动地表现了赵一曼关心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赵一曼用的粗瓷大碗是真的“丢”了吗?什么时候她的碗才不会再“丢”呢?
赵一曼的碗并不是真的“丢”了,而是送给了七班的战士们,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只有部队里人人都有了碗,赵一曼的碗才不会再“丢”,因为她心里只装着他人,只想着他人。
课文的哪些情节让你感动?
赵一曼把自己吃饭的搪瓷缸子送给了一个新战士;通讯员找来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却要求他送回去;吃饭时,通讯员给她盛了一碗高粱米饭,她却悄悄换成半碗野菜粥,把米饭留给战士们吃;后来,赵一曼又把粗瓷大碗送给了七班当菜盆。这些情节都让我感动。
结构梳理
一个粗瓷大碗
来历
用碗
丢碗
通讯员——送碗
赵一曼——还碗
通讯员——盛饭
赵一曼——倒饭
通讯员——急叫
赵一曼——笑说
爱同志胜过爱自己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以一个粗瓷大碗为线索,记叙了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同志用碗的前后经过,赞美她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拓展延伸
拓展一
拓展二
赵一曼的故事
1935年1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团被日伪军包围,团政委赵一曼指挥部队与敌人进行激战,击毙古谷清一大尉等30余名敌人。为掩护部队突围,赵一曼身负重伤,只好在一农舍养伤。几天后,赵一曼被敌人发现,在战斗中,她不幸再次负伤,被敌人逮捕。面对敌人的酷刑,赵一曼宁死不屈。为了得到口供,敌人把她送到医院治疗。在医院里,
拓展一
她积极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女护士韩勇义和看守董宪勋深受感动,帮她出逃。但途中又一次不幸被捕,赵一曼受到更为残酷的刑讯,但始终坚贞不屈。敌人恼羞成怒,决定杀害她。敌人的一份“报告”曾有如下记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赵一曼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感人情景:在押送的途中,她虽然感觉到死亡迫近,但丝毫没有表现出惊慌的神态,反而表露出为抗日战争虽死犹荣的英雄气节。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给孩子写下要替代母亲继续斗争的遗言后,高唱着《国际歌》《红旗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走上刑场,英勇就义。
返回
赵一曼给宁儿的信
返回
拓展二
课后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抗日英雄的故事?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与同学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