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mù
sè
yín
shī
tí
mù
cè
miàn
lú
shān
(
)
(
)
(
)
(
)
(
)
yǒu
yuán
jiànɡ
luò
fèi
lì
wén
zhānɡ
shān
fēnɡ
(
)
(
)
(
)
(
)
(
)
二、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可怜九月初三夜。
可怜:
2.题西林壁
题:
3.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
4.梅雪争春未肯降。
降:
三、课文整体梳理。
1.默写《题西林壁》
_________
_________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_________的诗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
叙事)(选正确的画对号)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_____________之中。
《题西林壁》的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
、
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
、
____、___
、
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
的感受。
四、选择合适的答案。
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
)
A.对于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于复杂的事物,应从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会、去分析。
五、用诗句回答问题。
1.“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
2.《暮江吟》一诗中含有比喻的诗句:
。
3.俗话说:“当局者迷。”诗中哪一句是说明这个道理的?
————————————————————————————--——-
六、课外阅读。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1.根据意思写出诗中的词语。
(1)指极短的时间。(
)
(2)江海汇合之处。(
)
2.“八月涛声吼地来”是从
(视觉
听觉)方面来描写的,写了
(涨潮
退潮)时的景象;“头高数丈触山回”
是从
(视觉
听觉)方面来描写的,写了
(涨潮
退潮)时的景象。
3.把“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改写成现代汉语。
4.“卷起沙堆似雪堆”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你运用这种手法仿写一句。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答案
一、暮色
吟诗
题目
侧面
庐山
有缘
降落
费力
文章
山峰
二、1.可爱。
2.书写。
3.因为。
4.服输。
三、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写景
对庐山景色的描绘
横
侧
远
近
高
低
庐山
C
1.只缘身在此山中
2.露似真珠月似弓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须臾
(2)海门
2.听觉
涨潮
视觉
退潮
3.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4.比喻
示例:大海真蓝啊,就像一颗晶莹剔透的蓝宝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哪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初学感知
(1)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
(2)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圈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知诗意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认生字
指导书写易错的生字。
(二)品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的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师:我们再次配乐诵读古诗,把自己的理解和古诗联系起来。
四、升华与拓展
1.读一读另一首诗《登飞来峰》。
2.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实写)
(不同角度)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题西林壁
9
古诗三首
部编版
小学语文
四年级
上册
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哪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题西林壁》。
导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圈出来。
题西林壁
读古诗
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方法指导
书写,题写。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解诗题
题
西
林
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知诗人
题
侧
庐
缘
峰
tí
cè
fēng
lú
yuán
右上角是“互”少一横,注意写好撇折与横撇。
学生字
庐山
书写指导:外边广字三笔都要长,里边是户字、上边的框要扁小。
庐
lú
结构:半包围
组词:庐舍
三顾茅庐
造句:庐山的景色真美啊!
音序:L
部首:广
学生字
缘故
书写指导:右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从“豕”首撇中点起笔,最后两笔撇、捺相接。
缘
yuán
结构:左右
组词:缘由
无缘无故
造句:因为下雨的缘故,道路很滑。
音序:Y
部首:纟
学生字
横看成岭侧成峰
héng
蛮横
横财
横
hèng
多音字
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
知诗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
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
正身处庐山之中。
知诗意
“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岭
峰
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知诗意
高耸入云
连绵起伏
的山岭
的山峰
连一连
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思考: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
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
游山所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千姿百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明诗意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明诗意
这两句要读出连绵起伏的山岭和高耸入云的山峰的不同:连绵起伏,语调有连绵之感;高耸入云,应有高亢之音。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诵古诗
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朗读后两句。思考:为什么不识庐山的真面呢?
明诗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明诗意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明诗意
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诗的后两句蕴含哲理,它给人们带
来了什么启发呢?
悟启发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知道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要多角度看到问题,不能片面的下结论。
悟启发
通过学习这首《题西林壁》,你有什么收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再次配乐诵读古诗,把自己的理解和古诗联系起来。
题西林壁
读古诗
题
西
林
壁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姿态不同
角度不同,认识不同
不识庐山面,身在此山中
梳结构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