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一单元第 4 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情境导入
历史上,中国的对外贸易时开时禁。清康熙盛世,撤除明朝以来的禁海令,实行开海通商政策。1685年,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商业交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贸专业团体———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它是清政府设立在广州口岸的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是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外贸垄断组织。1757年,自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夷互通有无”的乾隆皇帝,面对蜂拥而至的外国商船,在他南巡回京之后,断然在全国实行防范洋人、隔绝中外的闭关锁国政策,宣布撤消原设的沿海各关,仅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作为粤海关属下的中外交易场所,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惟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直至鸦片战争为止,这个洋货行独 广州十三行
揽中国外贸长达85年。得天独厚的政策环境,造就了南国历史上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从此,这个洋货行的命运便与清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① 所有。
2.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② 。国王把土地③ ,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④ ,同时要向国王交纳⑤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作。土地规整,如同井字,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⑥“ ”。
3.春秋时期: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⑦ ,土地⑧ 进一步发展,井田制开始遭到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⑨ ,都要按亩收税。其他诸侯国也纷纷进行税制改革,这⑩ 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解读〗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虽然没有明确否认井田制规定的土地“公有制”原则,但在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默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填空答案】①氏族公社;②国家;③层层分封;④转让与买卖;⑤贡赋;⑥井田制;⑦私田;⑧转让关系;⑨公田、私田;⑩实际。
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① ,以②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5.秦汉到明清
⑴基本制度:封建土地③ 制。
⑵社会问题:④ 严重,阶级两极分化。
⑶政府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以维护⑤ 。北魏到唐朝前期,实行⑥ ;明朝政府丈量⑦ ,按照⑧ 的多寡收取赋税。
【填空答案】①井田制;②法律形式;③私有;④土地兼并;⑤小农经济;⑥均田制;⑦全国土地;⑧人丁和田亩。
二、“重农抑商”
1.背景:商周时期,国家采取① 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后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② 的问题。
2.推行
⑴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首倡③“ ”。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⑵西汉:汉初,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帝时期,规定货币官铸、④ 专卖等,向工商业者⑤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⑶明清时期:封建政府固守⑥ 政策。继续实行⑦ 制度,垄断⑧ 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征收重税,破坏了⑨ 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⑩ 的发展。
〖解读〗商鞅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页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直到晚清时期,统治者还固守本末观念。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秦汉时期对发展农业,稳定社会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填空答案】①鼓励;②封建政权统治;③重农抑商;④盐铁酒;⑤加重征税;⑥重农抑商;⑦专卖;⑧盐、茶;⑨工商业;⑩资本主义萌芽。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表现
⑴明朝: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① ,对外贸易只能在② 下进行。
⑵清初:政府厉行海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影响:妨碍③ 的开拓,抑制④ ,阻碍了⑤ 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⑥ ,逐渐落后于⑦ 。
【填空答案】①互市;②官方主持;③海外市场;④资本的原始积累;⑤资本主义萌芽;⑥隔绝⑦世界潮流。
本节知识结构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夏商周时期:井田制
春秋战国时期:私田开垦,井田制破坏;通过税制改革和变法,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土地兼并激化阶级矛盾,危机封建统治
②措施:北魏至唐朝实行均田制;明政府丈量土地,按人丁和田亩收税
③评价:鼓励垦荒,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由来已久:商鞅变法倡导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统治者继承发展
政策 西汉: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
明清:统治者强调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实行专卖、重税、歧视政策
影响:阻碍工商业发展,巩固了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确保赋税收入,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朝:明初实行“海禁”政策
清朝:清初厉行海禁,内迁移民,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皇帝规定只开放广州,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重点难点知识解析:
1.如何认识“重农抑商”政策
⑴含义: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
⑵表现:①对商业进行严格的管理,以限制商业的规模和影响;②庞大的官营手工业的存在,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空间;③实行专卖制度,对盐、铁等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的手工业部门和商业种类实行官营制度,独占专利;④对民营商业和手工业征收重税;⑤通过对工商业从业者的一些歧视性规定,来抑制人们从事工商业的意愿。
⑶影响: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一是要客观地一分为二地分析,二是要注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影响上的差异。①积极意义:农业是古代经济的基础,是人民赖以生存,人口得以增加,社会得以稳定的基础,是一切文化政治活动的基础,是国家统一并且不断发展强大的物质基础。因此,历代统治者奉行以农为本的重农政策,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且客观上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这种积极意义在封建社会的前期阶段尤为突出。②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为主要方面。它将农业和工商业完全对立起来,强化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科技的进步,使中国逐渐丧失领先世界的地位,并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2.明清的海禁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做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建统治者在简单再生产的磨盘上转圈,在自给自足的庄园里昏睡,既不了解世界大势的发展,也不依赖商品的进出口,自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连林则徐这样有远见的大臣在鸦片战争前都认为:“我中原数万里版舆,百产丰盈,并不籍资夷货”,如果封关绝市,那就“各国生计,从此休矣。”“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早在17世纪,清政府为对付郑成功的抗清活动,曾厉行“海禁”。台湾收复后,“海禁”解除。18世纪中叶后,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清政府又宣布实行闭关政策。清朝统治者不仅对汉族人民非常疑忌,就是对充当臣仆的汉族地主官僚也深具戒心。它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
“闭关政策”的影响和评价: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政策作为一种消极防御的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更大的影响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它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它“作茧自缚”,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
3.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⑴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③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空前活跃。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⑤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
⑵不利条件:①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在农村根深蒂固,成为商品生产难以突破的障碍。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②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着已经聚集起来的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投向土地,加强了封建经济。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生产手段落后、分散保守,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3.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含义: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4.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5.土地兼并: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控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6.封建土地所有制类型: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①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②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③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7.历朝政府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所以土地制度往往和赋税制度相结合,政府往往把土地作为收税的依据之一。
本节学习方法点拨:
1.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3. 明白“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结合教材“学习思考”,共同探讨其历史影响,侧重于指出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深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4.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就已经产生但发展缓慢,其原因是什么?可以联系世界史内容,进行中外对照。
5. 学习本课,可联系初中教材土地制度、商业政策、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等内容,同时联系高中历史必修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容及影响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注意与必修2前三课联系,形成知识体系。通过观察甲骨文的“田”字图和明朝的“鱼鳞图册”,认识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的显著变化。同时通过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认识清朝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学习本课,还要仔细分析古代中国由强盛逐步走向落后的原因。
易混、错知识点提示:
1.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
2.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3.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歧视商人、实行专卖制度是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体现。
随堂能力测试
一、单项测试题
1.“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封建政府对手工业的政策。
2.下图中的太原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紫禁城”。王家大院的建造者和主人王氏,靠卖豆腐起家,它是明清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建造了这一豪宅。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
A.留下了晋商文化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D.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答案:D
解析:受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人经商致富后把金钱投资到房屋和土地上,这严重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3.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②曾在封建社会的早期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③最终阻碍着中国近代技术和生产力的形成 ④是完全消极反动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结合教材可知,由于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统治者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是自然经济的产物;另外该政策能起到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因此②说法正确,④说法错误。但是到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封建统治者仍然推行此政策,这样就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4.明清时期政府实行的下列措施中,违背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
①鼓励垦荒 ②推广农作物 ③实行“海禁” ④对商业征收重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③④两项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
5.明清之际,在封建经济的内部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但其发展非常缓慢,其原因包括( )
①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深刻存在 ③明清曾经长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④西方资本主义的大规模入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教材可知,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有: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而明清时期虽然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但主要局限于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且大多被打败,根本不会影响内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此④项说法错误。运用排除法可得出答案。
6.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通过阅读所给选项即可看出A、B、D三选项与题干一致。
7.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禁海 C.重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清朝推行的政策。结合教材和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限制国内人民出海贸易。
8. 明代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登记每块土地的面积、地形、四至和田主姓名,并编制图册(如图),因所绘田亩图形很像鱼鳞,所以称为“鱼鳞图册”。绘制这种图册的目的包括( )
①确定土地的所有权 ②便于征收赋税 ③作为征派徭役的依据 ④限制土地兼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鱼鳞图册”不是为了限制谁占有土地数量,而征派徭役的标准主要是人丁,与谁占有的土地多少无关,故排除③、④两项。作为统治者,编制“鱼鳞图册”目的有多种,但图册既不具有限制土地兼并的功能,又不能作为征派徭役的依据。因此①、②项正确。
9.下列对土地兼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C.是封建社会的偶然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均田制加以克服
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土地兼并的认识。结合教材可知: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因此,不能说这是偶然现象。
10.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与马克思的观点有本质的相似
答案:B
解析:本题通过马克思的观点来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明清政府却采取种种政策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此与马克思的观点相反。
11.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答案:A
解析:B项是客观地理原因,C项和D项是外因,只有A项是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内在人为原因。
12.清代陶煦在《租核·推原》中提到:“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史料所反映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A.当时国家管理混乱,火灾频发 B.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
C.田租是当时主要的收入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答案:B
解析:做本题时应首先排除A、C、D三项。因为题目中无法体现A、B两项信息;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时间为明朝中后期;从题干信息可看出,作者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从维持财产角度看,农业是最可靠的行业。这明显是重农抑商思想,因为这会影响到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扩大。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一—《隋书 令狐熙传》
材料二: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 百官志》
材料三: 大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令要辑加稿》
材料四: (北宋都城汴京)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纸画,花果铺席……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子……
——《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⑴材料一、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对城市商业是如何管理的
⑵材料三、四反映出北宋的商业管理上与隋唐相比,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商业管理的什么趋势
答案:
⑴禁止居民沿街开设店铺,城市中划定专门的交易场所“市”;“市”中有专门的政府官员进行管理;“市”的交易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⑵变化:不禁夜市,打破了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可以沿街开设店铺,打破了商业活动的地域限制。趋势:商业管理日趋开放和自由。
14.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⑴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⑵图三是《清明上河图》中的商运场景。在商业流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明清时期势力最为强大的商帮有哪两个?
⑶图四反映的是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这种商业形式有什么特点?
⑷图三、四和图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但其社会地位却很低,原因何在?谈谈你对商人的认识。
⑸比较上述几幅图,哪幅图给你印象最深,它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
⑴图一反映的是锄耕,图二是铁犁牛耕。图二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显著标志,它使农产品的产量有所提高,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⑵晋商和徽商。
⑶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⑷商业经济的繁华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因为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认识:商人拥有大量财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商人的活跃也形成了特殊的交通现象,如“俞大娘航船”;客商也常面临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商人重利轻离别等。
⑸图一:锄耕是中国古代农业重要的种植经营方式,锄耕的出现促进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图二:新的耕作方式有利于土地的进一步开垦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加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无农不稳”;
图三:古代中国商运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扩大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物质文化交流;
图四:商业的繁荣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古代社会的进步,商税成为古代政府的重要财源,“无商不活”。
土地制度
的演变
抑制土
地兼并
古代的经济政策
“重农
抑商”
“海禁”
与“闭关
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