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文言文阅读——重点虚词总结及真题练习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专题:文言文阅读——重点虚词总结及真题练习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4 22:0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文言文阅读——重点虚词总结及真题练习
一、之
(一)代词
1.“之”可以代人、代物,可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等。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③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
“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如:
①主人处处款之。(《曹刿论战》)
“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二)助词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3.音节助词。用来凑足音节,无实意,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动词。可译为“到”、“往”。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细柳营》)
练一练
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
2.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3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5.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6.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二、而
(一)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五种关系:
1、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然后”。如:
①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②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④启窗而视。(《核舟记》)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然而”。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笑而遣之。(《卖油翁》)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如: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三、其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详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
“其”用住指示代词,详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如: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马说》)
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练一练
解释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1.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2.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3.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6.
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四、“以”
(一)“以”用作介词,有三种情况: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本句中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用来”,)(《出师表》)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2.
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遇公移山》)
③以天下之所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判论战》)
3.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悉以咨之
(《出师表》)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二)“以”用作连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用来”“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
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
“以”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三)“以”用作动词,可译为“认为”。如:
①一儿以日初远(《两小儿辩日》)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③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以”用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如:
固以怪之矣。(作副词,通“已”,译为“已经”)《陈涉世家》
练一练
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2.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3.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4.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五、“于”
介词“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1.表示处所,译作“从”“在”“到”等。如: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2.
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出师表》)
3.
“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如:
“受制于人”的“于”。
4.
“于”表示时间,可译为:“到”。如: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醉翁亭记》
“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如: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练一练
解释句中介词“于”的意义:
管夷吾举于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3.所欲有甚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
4.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
5.
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六、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把”、“拿”、“用”等。如:
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如: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⑤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⑥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三)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练一练
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5.
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七、于
介词“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1.表示处所,译作“从”“在”“到”等。如: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2.
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出师表》)
3.
“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如:
①“受制于人”的“于”。
4.
“于”表示时间,可译为:“到”。如:
①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醉翁亭记》
“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如: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练一练
解释句中介词“于”的意义:
1.管夷吾举于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3.所欲有甚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
4.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
5.
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八、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如: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如: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试牛刀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魏征,巨鹿人也。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賜二人。
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日文贞。太宗后尝谓侍臣日:“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下加点实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汝离间我兄弟,何也/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B.数引之卧内/珠可粒粒数也(《核舟记》)
C.为天下所称者/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D.寻遇疾/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2.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例句中“以”字用法和意义相问的一项是:(
)
例句: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A.何以战?(《曹刿论战》)
B.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句子
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4.在魏征死后太宗为何会“泣下久之”?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魏征的可贵品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苏颂,字子容。第进士,历宿州观察推官、知江宁县,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颂在馆下九年,奉祖母及母,养姑姊妹与外族数十人,甘旨融怡,昏嫁以时。妻子衣食常不给,而处之晏如。擢知制诰①。大臣荐秀州判官李定,召见,擢太子中允,除监察御史里行。颂奏:“虽朝廷急于用才,度越常格,然隳紊②法制,所益者小,所损者大,未敢具草。”神宗曰:“台官有阙,不拘官职高下。”颂与大临执奏不已,于是并落知制诰。知婺州。方溯桐庐,江水暴迅,舟横欲覆,母在舟中几溺矣,颂哀号赴水救之,舟忽自正。母甫及岸,舟乃覆,人以为纯孝所感。吴越饥,选知杭州。一日,出遇百余人,哀诉曰:“某以转运司责逋③市易缗钱④,夜囚昼系,虽死无以偿。”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拜刑部尚书,迁吏部兼侍读。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颂既邃于律历,以吏部令史韩公廉晓算术,有巧思,奏用之。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时至刻临⑤,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⑥,占候⑦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绍圣四年,拜太子少师致仕。
(节选自《宋史·苏颂传》)
【注解】:①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的官职。②隳紊:毁坏。③逋:拖欠。④缗钱:成串的钱。⑤刻临:刻度。⑥躔度所次:日月星展运行的位置。⑦占候:根据天象变化预测吉凶祸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知江宁县
/
先帝知臣谨慎(《出师表》)
B.昏嫁以时
/
阴阳割昏晓(《望岳》)
C.颂哀号赴水救之
/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D.以吏部令史韩公廉晓算术
/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释汝
/
使汝营生
/
奉衣食之
/
余悉以偿官
/
期以岁月而
/
足可乎
B.吾释汝
/
使汝营生
/
奉衣食之余
/
悉以偿官
/
期以岁月而足
/
可乎
C.吾释汝使
/
汝营生
/
奉衣食之
/
余悉以偿官
/
期以岁月而足
/
可乎
D.吾释汝使
/
汝营生
/
奉衣食之余
/
悉以偿官
/
期以岁月而
/
足可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舟忽自正。母甫及岸,舟乃覆,人以为纯孝所感。
4.英国李约瑟称苏颂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的科学家之一”,你能从选文中找到相关的依据吗?朱熹评价苏颂说“道德博闻,号称贤相”,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选文中苏颂的优秀品质。
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子丹曰:“何如?”太傅曰:“不可,恐以之为口,祸之将至。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太傅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遂自到而死。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兵已临易水/有泉翼然临于泉上者。(《岳阳楼记》)
B.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C.丹终不迫于强秦/求二石兽于水中(《河中石兽》)
D.太子跪而逢迎/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B.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C.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D.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2)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太傅、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认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对于田光的自刎而亡难过遗憾,并不是他的本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刘三吾,茶陵人。初名如孙,以字行。三吾博学善属文。帝制《大诰》及《洪范注》成,皆命为序。敕修《省躬录》《书传会选》《寰宇通志》《礼制集要》诸书,皆总其事,赐赉甚厚。帝尝曰:“朕观奎壁间尝有黑气,今消矣,文运其兴乎。卿等宜有所述作,以称朕意。”帝制诗时令属和尝赐以朝鲜玳瑁笔朝参命列侍卫前,宴享,赐坐殿中,与汪叡、朱善称“三老”。既而三吾年日益老,才力日益减,往往逆上,礼遇亦渐轻。二十三年,授晋世子经,吏部侍郎侯庸劾其怠职。降国子博士,寻还职。
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懿文太子薨,帝御东阁门,召对群臣,恸哭。三吾进曰:“皇孙世嫡承统,礼也。“太孙之立由此。户部尚书赵勉者,三吾婿也,坐赃死。三吾引退,许之。未几,复为学士。
三十年偕纪善白信蹈等主考会试。榜发,泰和(地名)宋琮第一,北士无预者。于是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乡。帝怒,命侍讲张信等覆阅,不称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帝益怒,信蹈等论死,三吾以老戍边。帝亲赐策问,更擢六十一人,皆北士,时谓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云。建文初,三吾召还,久之卒。
(节选自《明史·刘三吾传》,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降国子博士,寻还职。
/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河中石兽》)
B.三吾引退,许之
/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C.吏部侍郎侯庸劾其怠职
/
其一犬坐于前(《狼》)
D.未几,复为学士
/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帝制诗时
/
令属和尝赐
/
以朝鲜玳瑁笔
/
朝参命
/
列侍卫前
B.帝制诗时
/
令属和
/
尝赐以朝鲜玳瑁笔
/
朝参
/
命列侍卫前
C.帝制诗
/
时令属和
/
尝赐以朝鲜玳瑁笔
/
朝参
/
命列侍卫前
D.帝制诗
/
时令属和尝赐
/
以朝鲜玳瑁笔
/
朝参命
/
列侍卫前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三吾博学善属文。帝制《大诰》及《洪范注》成,皆命为序。
(2)既而三吾年日益老,才力日益减,往往逆上,礼遇亦渐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三吾胸无城府,坚守大节。面临大节,他立场坚定,志向不改。曾因太子去世而进言说服皇帝让太子的兄弟去承统。因女婿获罪而引咎辞职。
B.户部尚书赵勉,是刘三吾的女婿,因接受赃物获罪而死。刘三吾也因这个事情被皇帝免了职务。
C.刘三吾博学善文,深得赏识。很多礼制和法令都由他来修订,皇帝所制书文曾由他来作序,一些重要著作的修撰也由他总管,获得的赏赐很优厚。
D.刘三吾公正守职,不畏皇命。他依才取士,不分地域,遭到皇帝的责难,但他仍坚持自己的做法,结果被人陷害,遣放守边。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范纯仁
范纯仁,字尧夫,仲淹次子。资警悟,八岁,能讲所授书。中皇祐元年进士,调知武进县,以远亲不赴;易长葛,又不往。仲淹曰:“汝昔日以远为言,今近矣,复何辞?”纯仁曰:“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母邪?虽近,亦不能遂养焉。”
父没,始出任。知襄城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襄城民不蚕织,劝使植桑,有罪而情轻者,视所植多寡除其罚,民益赖慕,后呼为“著作林”。
兄纯祐有心疾,奉之如父。宋库荐试馆职,谢曰;“辇毂①之下,非兄养疾地也。”卒不就。兄死,葬洛阳。韩琦、富弼贻书②洛尹,使助其葬,既葬,尹讶不先闻。纯仁曰:“私室,力足办,岂宜慁③公为哉?”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文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注】①辇毂(gǔ):皇帝的车舆。代指京城。②贻书:有“给别人写信”的意思。③慁:(hùn),打扰。
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远亲不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B.有罪而情轻者/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C.兄纯祐有心疾,奉之如父/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D.诏释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
B.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
C.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
D.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
(2)劝使植桑,有罪而情轻者,视所植多寡除其罚。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纯仁天资聪颖,在八岁时就能讲解他人传授给他的文字。
B.范纯仁恪守孝悌之道,父母在世时不愿离家为官,细心照料患有心疾的哥哥范纯祐。
C.范纯仁认为朝廷军费是由田税所出,故惩治了毁损百姓庄稼的宫廷卫士。
D.范纯仁克已奉公,拒绝官方帮助。他哥哥去世时,洛阳府尹受当时政要韩琦、富弼所托,希望能帮助范纯仁操办丧事,被范纯仁严词拒绝。
小试牛刀
一、
1.
D
2.
D
3.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若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采分点:“所谏”“称”“非”“若是”)
4.太宗认为魏征离世,他就少了一位良臣来指出他的得失,犯错的可能性就大了一些。1、有预见性,在太宗夺权之前,提醒太子防范;2、遇事沉着冷静,当太宗夺权成功后,对他质问能赢得太宗青睐;3、勇于进谏,向太宗进谏了两百多件事情;4、尽忠职守,知恩图报,竭尽全力辅佐太宗治理国家;5、克勤克俭,家里没有正厅,使用物品以朴素节俭为宗旨。
二、1.D【解析】A掌管、担任知道,懂得;B昏通“婚”黄昏;C代词/补足音节的助词;D因为。
2.B【解析】(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基础上断句。)
3.解析】船忽然自己正过来,母亲刚上岸,船就沉了,人们认为他的孝行(至孝)感动了上天(或人们认为这是上天被他的孝行感动了)。
4.【解析】依据:苏颂制造的“浑仪”,能准确地报时、观测天象等,这是前所未有的。、品质:为官正直(遵制守法)、体恤百姓(仁厚待民)、孝敬尊长、为人宽厚、清廉节俭。
附【参考译文】
苏颂,字子容。考中进士,历任宿州观察推官、江宁知县。升任集贤校理,编订书籍。苏颂在国史馆九年,奉养祖母及母亲,养活姑姊妹和外亲几十人,甜美和乐,按时让他们结婚和出嫁。妻子儿女的衣食常常不能供给,他对此却很安定的样子。提升为知制诰。大臣推荐秀州判官李定,皇上召见,提升为太子中允,任监察御史里行。苏颂上奏说:“虽然朝廷急于用人,超越常规,然而毁坏法制,得到的益处少,受到的损失大,不敢起草。”神宗说:“台馆有缺额,不拘于官职的高低。”苏颂进奏不止,于是被罢去知制诰一职出任婺州知州。正要逆水而上去桐庐,江水暴涨,船被打偏将要翻了,母亲在船中几乎溺死,苏颂哀叫着扑入水中救她,船忽然自己正过来。母亲刚上岸,船就沉了,人们认为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吴越饥荒,苏颂被选派去治理杭州。一天,他出来时遇见一百多人,悲伤地诉说道:“我们因为转运司责罚拖欠贸易的钱,已经被囚禁,即使死了也没有钱。”苏颂说:“我放了你们,让你们自己谋生,除了供给吃穿以外,剩余的都用来偿还欠款,以一年为期限还足欠款可以吗?”他们都道谢说不敢负约,果然都如期交上了欠款。担任刑部尚书,升任吏部兼侍读。请求重新造浑仪,皇帝于是任命苏颂为提举。苏颂对于律历有深入的研究,因为吏部令史韩公廉通晓算术,有精巧的构思,苏颂奏请任用他。教给他古代的方法,造了三层高台,在上面放浑仪,中间放浑象,下面放司辰,用一个机关相连接,通过激水带动轮辐旋转,不用人力。时刻到了,司辰就出来报告。根据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天象变化去预测,都很准,没有差错,白天黑夜,都可以推测,这是前所未有的。绍圣四年,以太子少师退休。
能力提升
一、
1.C
2.A
遇到“曰”,后面应该断开,先排除B、D;“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是判断句,“者”后应断开,再排除C。
3.(1)
现在太子您听到的是我年轻强壮时的情况,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
(2)我请求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的原因),是想要来成就一个重大事件的谋划。
我(之所以)请求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是想要来成就一个重大事件的谋划。
4.B
二、
B
C
(1)刘三吾博学,善于写文章。皇帝撰写《大诰》及《洪范注》,完成之后,都命他写序。
不久刘三吾年纪一天比一天更加衰老,才华智力一天比一天更加衰减,常常触犯圣意,皇上对他的礼遇也渐渐轻了。
4、C
三、
1.D
2.A
3.(1)供养军队的钱物是由田税所出,如果听任他们糟蹋百姓的农田而不许追究,那么税钱从哪里来呢?(2)(范纯仁)劝勉百姓种植桑树,有罪而情节较轻的,看他种植桑树多少而减免其所受处罚。4.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