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02 17:3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饮食变化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和突出表现。
3.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二: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和习俗领域的变化
难点: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三:课前学习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成立后
20世纪50—70年代 改革开放以后
物质生活 衣 长袍马褂、布衣 ①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的百姓生活;②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裙子; ①衣着朴素;②服装颜色以灰蓝色调为主;③单一款式; ①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②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食 满汉美食、粗食 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食物比较简单 ①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②“菜篮子工程”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住 深宅大院普通民居 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城市住房比较拥挤 ①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人均面积增加;1995年,“安居工程”;②农民兴建新房,楼房比比皆是;
社会风俗 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辩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③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①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体育活动、外出旅游;②新的社会风尚在逐步形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四:重难点突破
1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近代影响我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因素有哪些?
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
历届政府的影响
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2)近代我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①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
②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强;
③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④中国社会生活虽然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是什么?当时的人们生活体现了怎么样的特点?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特点: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水平较低
因素:①人民当家作主②物资的匮乏;③计划经济的影响
3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逐步形成了怎样的社会风尚?是什么导致了人民生活的变化?
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因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施了改革开放;物资的充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五:巩固练习
1.中国近代前期大城市里逐渐取消“大人”、“老爷”称呼,代之以“先生”、“同志”;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用握手、鞠躬取代了跪拜礼。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D )
①清政府的大力提倡 ②中共的大力宣传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④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⑤
2.下列哪一生活现象不能反映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 D )
A.中山装和旗袍出现 B.照相馆的出现 C.中西大菜 D.长拜作揖礼仪
3.上海是近代人们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上海(C  )
A.经济发达 B.交通便利 C.开放早,受外国影响大 D.人才集中
4.以下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样婚礼的原因不包括( C )
A.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C.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5.读下列广告:“女学生周某某,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师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对此材料评论正确的有( D )
①其背景为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主张婚姻自由 ②反映当时一些女青年思想解放③这一现象多出现于中国的大中城市 ④体现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肥料袋做裤,省钱又省布,前面印‘日本’,后面是‘尿素’”。这首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民谣揭示了当时部分中国人的服饰形象。浸透汗水、打着补丁的咔叽布工装,斜纹布军装,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共同引领着七十年代朴素、单调的服装潮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C )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穿衣还主要停留在遮身御寒上 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7.(08年江苏高考试题)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8.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改变婚姻依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习,提倡“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厢情愿”,他们还主张废除缠足。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禁止缠足。这些在当时的主要意义是 ( C )
①有利于铲除社会陋习,树立社会新风 ②促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
③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实现了男女平等 ④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9.民国初年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B )。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 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
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
10.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子服饰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 B )
A.民主运动的推动 B.工业化使大量妇女参加工作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11.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 B )
A.自由的观念 B.平等的观念 C.博爱的观念 D.互助的观念
12.从旧式婚礼与新式文明婚照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 A )
①服饰的变化 ②发式的变化 ③礼仪的变化 ④是否缠足的变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新 式 文 明 婚 照
(20世纪20年代)
旧式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