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案: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学案: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02 17:3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
1、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影响,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能够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一、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为什么要改革?
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展示:1931-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联人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这段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告诉我们了什么信息?
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粮食短缺等。改革目的在于摆脱困境。
导致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阅读历史纵横思考: 如何评价“秘密报告”?
积极:否定斯大林模式及个人崇拜值得肯定;消极:全盘否是的极左思想,容易造成思想混乱,走向另一个极端。
2、改革内容:
1)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 收购 制,提高收购 价格 ,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 家庭副业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 玉米 。
2)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 管理权 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如何?
结果:收效甚微,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4.评价
(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 科学认识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合作探究】1: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即时练习】
1.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斯大林的逝世
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教材主要介绍了改革的内容,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1.内容
1)企业管理: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 集中 领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 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2)工业(重点)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目的: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
2.结果
(1) 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3、阅读课本99页表格思考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合作探究】2: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②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
③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 斯大林模式
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 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 工业 。
【即时练习】
1.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一次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C.改革使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D. 改革给苏联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内容、问题及影响【阅读下面教材,自主归纳】
1)经济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结果: .缺少 宏观决策 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 重工业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2) 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 苏联解体。
3、思考: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僵化,苏联经济发展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合作探究】3: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何异同?
相同:改革 经济 体制。
不同: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 农村 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克服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人民公社制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末能真正深入到经济体制的弊端中。
阅读学思之窗: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思 考: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答案要点: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小结: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问题
赫鲁晓夫 农业 一度促进农业发展 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
勃列日涅夫 重工业、国防工业 成为超级大国
戈尔巴乔夫 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 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 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苏共领导
2、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当中获得的训示
(1)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2)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3)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革适应
当堂检测
1.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2. 苏联国旗降下已经17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3、赫鲁晓夫执政后,把( )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A、农业 B、 商业 C、重工业 D、金融业
4、以下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说法中,最确切的是( )
①改革使苏联经济没有获得任何发展 ②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③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④70年代以后,改革停滞不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可能。经历了一番动荡后上台的赫鲁晓夫感受到斯大林模式的种种弊病,并尝试医治,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材料二: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年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的评价。
回答: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效果怎样?
赫鲁晓夫从多方面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工业体制改革方面,主要是精简机构、权力下放。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有:放宽对个人经营副业的政策,降低个人副业税收;改革农业的计划管理制度,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在无奈中下台。
根据材料二:说说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效怎样?
勃列日涅夫在执政期间,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进行调整,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冲击作用,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没有改变。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但是,从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同时,国家的生活保守气息浓重,进入僵化状态。改革的停滞使整个国家如一潭死水,苏联陷入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