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2张PPT)
宋 濂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wánkù )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复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1、理清思路,理解全文,学习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中心的写法。
2、理解“以”字的用法。
3、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
学习目标
本单元建议: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逐步 掌握文言文语句翻译“六字法”
——留、补、删、换、调、贯。
例句分析:
1.留。(人名、地名)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东阳县的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
2.补。(省略)
“色愈恭,礼愈至”
(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
3.删。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同义词连用)
“当余之从师也”( 助词,无实义,不译)
4.换。(古今异义、通假、活用等)
“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
“腰白玉之环” (名作动,挂在腰间)
“走送之” (跑)
5.调。(调语序)
“弗之怠” ——“弗怠之”
6.贯。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作者简介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勤奋好学。从文治方面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在当时影响很大。
宋濂生平著作甚丰,有《宋学士文集》,曾主修《元史》。被推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还是一位书法家
一种文体
书序
赠序
相当于前言后记。
本文是一篇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为文人之间的赠言。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题解
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应诏入晋见。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他便写了这篇 “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嗜( ) 硕( )
叱咄( ) 俟( )
负箧( )曳( )屣( )
皲( )裂 媵( )人
衾( ) 绮( )
容臭( ) 烨( )
缊( )
shì
读准字音
chì duō
shuò
sì
qiè
yè
xǐ
jūn
yìng
qǐ
qīn
xiù
yè
yùn
文言字词句
一、注音,解释
嗜( )好:
逾( ):
俟( ):
衾( ):
烨( ):
叱咄( ):
shì
喜欢,特殊的爱好。
yú
越过、超过。
sì
等待。
qīn
被子。
yè
光彩照耀。
chìduō
训斥,呵责。
皲( )裂:
媵( )人:
容臭( ):
负箧( )曳( )屣( ):
jūn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yìnɡ
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
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xiù
香袋。臭,气味,这里
指香气。
qiè
yè
xǐ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箱子,
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
朗读正音: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shì
yú
shuò
chìduō
sì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qiè
yè
xǐ
jūn
yìng
qīn
pī
xiù
yè
yùn
朗读正音:
1.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 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
大寒,砚 冰 坚, 手指不
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就爱好读书
没有办法
经常
用笔抄写
计算着约定的日子送还
假借:同义,借
以:而,便,就
砚台里的(墨汁)
结成坚硬的冰
弯屈伸直
抄书
跑,赶快
超过约定的期限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怠,放松;之,指抄书。
不停止
买到
来
向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到书来读,就经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的时候),砚台里的(墨汁)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放松抄写。抄写完毕,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 得 遍 观
群 书。既 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
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 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执 经 叩问。先达德 隆望 尊,门人弟子
填其室,未尝稍降 辞色。余立侍(于)左右,
因此
都 把
因此能够广泛地阅读
已经
学说
担心
交往求教
跑到
向当地
有道德学问的前辈
拿着经书
请教
道德高 声望高
挤满屋子
稍微缓和
言辞脸色
站在旁边侍侯着
借
到了成年
更加 仰慕
才学渊博 的老师
援 疑 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
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 获 有所
闻。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弯下身子
侧着
请教
有时
训斥
周到
说
辩解
高兴
愚笨
终于 获得教益
地
以:连词,来,而
等待
(向他)请教
焉:于之,向他
学识
译文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阅读很多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我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那位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来不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就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于获得了许多学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于)深山
巨谷中,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 拥 覆,久而乃和。寓
逆旅主人,日 再食,无鲜 肥 滋味之享
大
隆冬
刮着凛烈的寒风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学舍、书馆
支通肢,肢体
僵硬
动弹
仆人
热水
浇洗
围裹 覆盖
寓:名作动,住在
旅店
每天
给两顿饭吃 食:给饭吃,动词
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走在
当:在……的时候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用
被子
两次
享受
同舍 生 皆 被 绮 绣,
戴朱缨 宝 饰之帽, 腰 白玉之 环,
左佩刀,右 备 容臭, 烨然 若神人;
同屋住的同学
被通“披”,穿着
华丽的衣服
绮:丝绸 绣:绣花
红缨
宝石装饰
腰中挂着
腰:名作动,腰佩
圈子
挂着香袋
光彩照人的样子
余则緼袍敝衣 处(于)其间, 略无慕艳意。
以 中 有 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
不若人也。盖余之 勤 且 艰若此。
却
穿着破旧的衣服
生活在
他们中间
羡慕 心思
因为
我内心
足以快乐的事
足乐者:指读书
吃的穿的
奉:供;之:取消独立性
(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
丝毫,一点儿
如
大概
当我跟从师去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却还不知道。走到旅舍,四肢冻僵得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围裹盖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足以快乐的事情(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和艰辛就像这样。
译文
阅读课文,理解下面划线字的含义。
⒈录毕,走送之。
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⒊腰白玉之环。
跑,尽快地
借
腰上挂着
4、援疑质理
5、俟sì其欣悦
6、媵人持汤沃灌
7、烨然若神人
询问
等待
热水
光彩照耀
一、古今词义
1.走 走送之
古义:
今义:
跑
行走
2.汤 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
今义:
热水
菜汤
3.趋 尝趋百里外
古义:
今义:
快步走
趋势
4.或 或遇其叱咄
古义:
今义:
5.卒 卒获有所闻
古义:
今义:
6.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
今义:
有时
或者
最终
士兵
借
虚假
重点字词巩固:
重点字词巩固:
难闻的气味
8.臭 右备容臭
古义:
今义:
9.博士
古义:
今义:
7.再 日再食
古义:
今义:
两次
一次又一次,继续
气味
一种学位名称
官名,国子监的老师
二、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
日再食。
“支”通“肢”,肢体。
“被”通“披”,穿着。
“食”通“饲”,给饭吃。
腰白玉之环。
腰,腰挂,名词作动词。
手自笔录。
手,动手,名词作动词。
笔,用笔,名词作状语。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缊袍敝衣,穿着破旧衣服,名词作动词。
主人日再食
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三、词性活用
弗之怠
走送之
不必若余之手录
当余之从师也
益慕圣贤之道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无鲜肥滋味之享
之
代“抄书”
代词,指“书”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四、一词多义
虚词
无从致书以观
计日以还
俯身倾耳以请
以是以书假余
以中有足乐者
以衾拥覆
以
连词,表目的,而,来
连词,因为;介词, 把
连词,因为
介词,用
而
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转折连词,却
顺接连词
一词多义
冠
请
再
患
既加冠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男子20岁成年
天下第一
俯身倾耳以请
战则请从
请让我
请教
日再食
再而衰
两次
第二次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无冻馁之患
担忧
忧患
实词
至
礼愈至
至舍
周到,形容词
到达,动词
道
任重而道远
益慕圣贤之道
道渴而死
不足为外人道
策之不以其道
学说,名词
说,动词
路途,名词
在路上,名词作状语
正确的方法,名词
重点文言词语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买)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
3、不敢稍逾约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4、益慕圣贤之道(慕:仰慕)
5、尝趋百里外(曾经)
6、援疑质理(援:提出;质:询问)
7、俟其欣悦(俟:等待)
8、以衾以覆(衾:被子)
9、寓逆旅(寓:住在;逆旅:旅店)
10、右备容臭(臭:指香气)
11、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句式解析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 宾语前置。动词后置。“之”代笔录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向,和后面的部分作状语,状语后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 )援疑 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 以复;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
补充下列语段中省略的成分
先达
余
余
余
余
难句解释
有时遇到前辈训斥,(我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辩解,等到先生高兴了,就又去向他请教。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我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3、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却还不知道。
4、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足以快乐的事(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课文分析:
(一)第一自然段:
1、统领全段的是哪两个字?围绕“嗜学”
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2、本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分几层来写?
统领全段的两个字是 “嗜学”。借书之苦(无书)、求教之难(无师)。
本段写作者年轻时读书拜师的艰难。
第一层:
1、作者的“嗜学”与什么构成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什么?
2、这一层还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怎么对比的?表现了作者的什么精神?
3、具体表现作者幼时求学之艰的句子是什么?
作者的“嗜学”与“家贫”构成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每假借……计日以还。”
这一层还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作者学习的勤奋态度与学习的艰苦条件来对比。表现了作者幼时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
表现作者幼时求学艰辛的是“每假借……逾约”
总结:
1、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2、概括回答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苦具体表现
在哪些方面?
勉励马生勤奋学习,表达了作者对晚生的殷切希望。作者以自己刻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现身说法,勉励下一辈专心向学、刻苦努力(自励),情真意切,语重心长。
作者求学的艰苦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得书的艰难;从师的不易;求学奔走之辛苦;求学生活之艰苦。
第二层:
“慕…… ” “患……” “趋…… ”显示了作者求师 之心的迫切和坚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执经叩问”(即求师)的情景的?
(1)写老师严厉(“门人弟子……”)表明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不管学生有多少,也从不随便说笑,很严肃。这既表明了叩门之难,又突出了作者求师的诚恳。
(2)写平时求教于老师的情景。“余立侍……以请。”表现了作者恭敬和虔诚的态度。
(3)写他求教于老师发怒的情景。两个“愈”字更是写出了作者的恭敬与谦和。等到老师高兴了又继续请教。若非嗜学者,难以如此恭谨。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获得学问。
(二)第二自然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2、这一段分写了两个内容,分别是什么?
3、这一段分别从衣、食、住、行(行、住、食、衣)四方面来写,并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什么与什么作比?
写求学生活条件的艰苦。
旅途之艰及生活之苦。
这一段将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作对比。突出了求学生活之苦。而作者怡然自乐,毫无艳羡,精神上的追求和富足战胜了物质的贫困。
4、“余则……慕艳意”,为何?
5、结尾概括了作者求学经历的两个字是?
如果用一句诗来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 这句诗是什么?
“以中有足乐者,不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勤”和“艰”。
“梅花香自苦寒来。”
刻苦
求学
经历
幼时求书之难
成年叩问之难
住读生活之苦
求师奔走之劳
总结:
求学
勤且艰
1. 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引用原文的词语或句子回答)
问题探究:
(1)无从致书以观……假借于藏书之家
——求书之难
(2)又患无硕师……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
——求师之难
(3)足肤皲裂而不知……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
——生活之艰
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⑴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
⑵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
⑶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
从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
(得书之难)
(从师之艰)
(求学之苦)
2.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1)手自笔录……走送之……遍观群书
(2)趋百里从乡之先达……色愈恭,礼愈至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依靠精神力量:
1)勤——嗜学
2)以中有足乐者
——乐以忘忧
——求学意志从未动摇。
3.作者为什么开篇就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
告诫马生要珍惜太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4.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态度: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5.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衣饰豪华的情节?
通过对比衬托自己生活艰苦,突出学习勤奋。
6.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其 作用。
勤能补拙;乐以忘忧,归结上文,突出勤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7.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 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作者:緼袍敝衣,
日仅再食
师生
态度
生活
情况
师:辞色严厉,
甚至叱咄
生:色愈恭,
礼愈至
同舍生:衣饰华丽,
饮食鲜肥
对比鲜明,有说服力。
尊师重学
乐在学中
嗜学
力学
苦学
勤学
求学态度
①致书之难
难
学
②从师之难
③旅途之艰
④生活之苦
自身
经历
1、幼时抄书之艰
2、成年叩问之难
3、求师奔走之劳
4、住读生活之苦
5、总括:勤且艰
1、衣食
2、行
3、师
4、书
5、结论
诸生
求学
对比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1)写得书之难
(2)叙求师之艰
(3)写求学之苦
作者循循善诱,诚恳真挚,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介绍给马生,用来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请同学归纳主题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阅读下面语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明确:
1、学习应持的方法态度: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专一。
2、运用比喻说理,兼用对比手法,说理形象、生动、具体。
拓展延伸
理解这段文字的大意,说说这段文字讲了什么道理,说理有什么特点。
课堂练习
1. 本文作者是我国明代文学家______。
2. 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负箧曳屣 ②负者歌于途
B. ①烨然若神人 ②猛浪若奔
C. ①以衾拥覆 ②布衾多年冷似铁
D. ①四肢僵劲不能动 ②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流浃背
宋濂
D
A.背着B.像C.被子D.直,挺拔;强劲。
3.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寓逆旅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听妇前致词
C. 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东坡右手执卷端
D. ①不敢稍逾约 ②老翁逾墙走
C
A.住在;寄托B.买到;表达 C.拿着D.超过;越过,翻过
4.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译: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
天很冷(的时候),砚台里的(墨汁) 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放松抄写。
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足以 快乐的事情(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 不如别人了。
5. 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写出自己成年之后求学的艰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用四字短语概括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用横线勾画出文中的一处对比,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当代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学习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
同舍生皆被绮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通过对比,突出作者成年后求学的艰难、勤奋及其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根据要求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
“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余幼时即嗜学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对上段中“舍”“腰”“略”“知”解释正确
的是( )
A.房子 腰间 丝毫 感觉
B.房子 腰上挂着 稍微 知道
C.房子 腰上挂着 丝毫 感觉
D.房子 腰间挂着 丝毫 知道
C
2.“日再食”的正确译文是( )
A.每天的第二顿
B.每天吃两顿
C.每天吃第二顿的时候
B
3.“以中有足乐者”是指( )
A.作者认为读书是足以快乐的
B.作者认为自己家贫而能勤奋读书,
这是足以快乐的事
C.作者认为书中有令自己欣慰的事
A
4.作者写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
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
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
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
B
拓展延伸:
1、与作者的求学情况相比,现在我们的求学条件怎样?通过 对比,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 、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 话题写一段文字。
要求:
(1)注意辩证说理;
(2)运用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有关勤学的名言
1.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前天学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后,我想了很多,作者宋濂是明初的散文家,他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可谁会想到这样一个伟人背后却有那么多的心酸事,年轻的他为了求学,不惜在冬天雪地里穿着破鞋去上门请教老师,为了能学到知识他面对老师的责骂却是“礼愈至,色愈恭”,满腹经纶让他觉得自己很富有,他不与别的富家子弟比吃穿,只想多学知识,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而后文所说的“太学生”不是与现在的我们一样吗
从小出生在父母的呵护中,像一朵温室之花,不用担心衣食住行,照理来说我们比宋濂幸运得多了,我们更应该好好读书,有远大的抱负,但像宋濂一样能干出一番事业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数的学生整天只和别人比吃穿,对于自己的成绩却不屑一顾,每逢考试都只想多抄几道题目,却不肯自己好好用功,可悲呀!父母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含辛茹苦,只希望儿女都能成龙成凤,出人头地,可是反而弄巧成拙,这能怪谁,只能怪我们自己,光口头说说长大想要一份好的工作,能出人头地,可是做的却与说的相反。天上不会掉下黄金的,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
2.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上皮肤冻裂却还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3.《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写了作者宋濂青少年时代 求学的千种辛苦万般困苦,并拿后来太学中的条件与之作比,以告诫劝勉“马生”刻苦读书;文章都让人强烈地感到,我们必须珍惜优越的条件,好好学习,然而给予我最大震撼的东西并不是这一点——是宋濂的执著。 因为执著,宋濂可以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地情况下抄录了一本一本的书来读;可以“趋百里外从乡先达执经叩问”;可以遇其叱咄而色愈恭、不敢出一言以复……但也正是因为这份执著,宋濂成为文学大家。
执著的力量就在于此!它足以使一切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奇迹的产生成为必然!纵观人类历史的长河,从《资本论》到《相对论》,从《蒙娜丽莎》到《命运交响曲》,从杂交水稻到克隆羊“多利”,哪一项震撼惊寰宇的发明,哪一项惊骇世俗的创造,哪一种功在千秋的贡献背后不曾凝聚着伟人们执著的追求以及为其付出的辛勤与代价。谁能说他们的成功只是因为幸运之神的垂青,只是一种偶然--也许,由谁来创造奇迹确实是一种偶然,但,创造奇迹的人一定拥有着执著的性格,这绝对是必然! 现在,生活在我周围的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就很缺乏执著--对知识,对友情,对生活的执著。很多时候,我们茫然、厌倦、冷漠……花般的岁月蒙上了一层灰色。但愿,但愿大家都能重整心情,寻回心中那份失落的执著!
勤学名言:
1、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6、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7、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8、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你还能举出一些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吗?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 “头悬梁,锥刺股”)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你知道吗?
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
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立之劳矣;有
司业、博士为之师, 未有问 而不告,求而
不得者也; 凡所宜 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
学生
官府
米粮
供给
夏天的衣服
送来
忧患
宽大的
书房里
诵读
辛苦
作他们的老师
请教却
告诉
回答的情况
凡是
应该
集中在这里
有之书:名词性词组
补充
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 见也。 其 业
有不精,德 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 心
不若余之专 耳,岂他人之过哉
那样
向人借
然后
诸:之于
而后:然后
才能学习
那些学习
精通
道德
养成的人
天资
非……则……:不是……就是……
低下
就是
专心罢了
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之:取独
译文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这段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
诸生求学
1、衣食
2、行
3、师
4、书
5、结论
1.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表现在哪些方面?
(1)“日有廪稍之供”,“岁有裘葛之遗”
——无冻馁之患
(2)“坐大厦之下”
——无奔走之劳
(3)“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 有专门老师
(4)“书皆集于此”
——有丰富藏书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也是从衣、食、住、行、师、书几个方面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序号 对比
方面 宋濂年轻时 现在的太学
1 衣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
2 食 (县官日有廪稍之 供)无冻馁之患
3 行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4 书籍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5 求师 余立侍左右…….则又请焉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日再食,无鲜肥滋
味之享
无奔走之劳
无从致书以观…..不
敢稍违约。
未有问而不告,
求而不得者
3.用文中原句完成下面表格
一、嗜学、力学:
1.无书借书抄书──读书
2.无师远访先达──求教
3.求学过程艰苦──有得
艰
二、善学、勤学:
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
生:色愈恭,礼愈至
师生态度
生活情况
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
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学习条件
昔日作者:借书抄书,奔走求师,生活艰辛,尊师力学
今日太学生:衣食丰足,学舍宽宏,有问必答,应有尽有
对比
对比
对比
勤
对比的写作手法
课文前两部分是怎样说理的
难
易
(对比)
余幼时学习情况:①致书之难
②从师之劳
③奔走之苦
④生活之艰
诸生的学习条件:①无冻馁之患
②无奔走之劳
③有专门老师
④有丰富藏书
立意
基础
文章
主旨
说明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
(对比)
作者年轻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专。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点明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结构内容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4.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 已 二年,流辈
甚称其贤。余朝(于)京师, 生以乡人
子 谒 余。撰 长书 以为
贽, 辞甚畅达。与之 论 辩,
(学习)
同辈的人
很
才德
到京城朝见皇帝
用同乡晚辈
的身分
拜见我
(他)写(一封)长信
作为(表示)
敬意的礼物
通畅明白
讨论辨析
言 和 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
劳。
见 其 亲也,余故 道 为学之 难
以告 之。
语言平和
态度和悦
用心于学:于学用心
用功
探望他的父母
特意说说
求学 的 艰难
来
告诉他
译文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5.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
⑴马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⑵同乡关系,“以乡人子谒余”。
⑶撰长书,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总之,“是可谓善学者”。“其将归见其亲”,“故道为学之难”来勉励他。
小结
一、本文的启示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二、立意与结构
文章中心是“劝学”,通篇围绕这一重点来写,开头提出“嗜学”,接着叙述“力学”,然后说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学生“善学”,脉胳分明,前后呼应,有力表现了激励太学生学习的中心思想。
三、对比突出中心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运用对比手法。
⑴以自己年幼时得书,从师、求学之难,和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对比;
⑵以自己年幼时奔走之辛劳、生活之清苦,和太学生衣食住行的优越生活条件作对比。
通过对比,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⒈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余/因得/遍观群书。
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
⒉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⑴援疑质理
⑵俟其欣悦
⑶媵人持汤沃灌
⑷烨然若神人
询问
等待
热水
光彩照耀
⒊下面句子“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A.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人多以书假余
D.以衾拥覆
A
解释下面加横线词语
①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
②媵人持汤沃灌 ( )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 ( )
④撰长书以为贽 ( )
⑤日再食 ( ) ⑥穷冬 ( )
理 解文言实词
才学渊博的老师
热水
通“披”
信
两次
严寒的
以下加横线词不全是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
A、公子从车骑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B、腰白玉之环 二月草已芽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C、先达德隆望尊 籍吏民,封府库 左右欲刃相如
D、邑人奇之 渔人甚异之 若毒之乎
C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B、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C、公子颜色愈和
D、非天质之卑
D
下列各句中“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门人弟子填其屋
B、或遇其叱咄
C、流辈甚称其贤
D、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D
理 解 文言 虚 词
“以”字的用法
1.以衾拥覆(用,介词)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3.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4.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 / 拿,把,介词)
5.约以连兵大举(用,介词)
6.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往,介词)
7.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凭,介词)
8.欲要篡以归(而,连词)
9.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在,介词)
10.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在,介词)
下列对“以”字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以衾拥覆 2、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3、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4、以乡人子谒余 5、约以连兵大举 6、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7、撰长书以为贽 8、无从致书以观 9、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A、1、5、7/2、4/3、6 /8、9 B、1、5/2、3、6/4、8/7、9 C、1、2/3、6/4、5、7 /8、9 D、1、2/3、4、7/5、8/6、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