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上 2.1 认识地球 教案(共2课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地理七上 2.1 认识地球 教案(共2课时)(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8-13 23:06:30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
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不同角度看地球的图片
2.播放GoogleEarth的宣传片,提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观看视频及图片。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讲解
(一)地球的形状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1)教师播放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视频。
2)教师讲述天圆地方与浑天说的基本观点
3)展示月食与海岸观船的图片,讲述“地球是球体”的早期证据
4)讲述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球体
5)讲述现代科技直接展示地球面貌
6)引导学生参加课堂活动,从天圆地方到地球卫星照片这一漫长过程,领悟科学的探索精神。
7)播放视频,介绍地球的真实形状。
(二)地球的大小
展示地球模型,介绍地球的半径、周长、表面积
观看视频,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参与课堂活动,领悟科学真谛
三、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四、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思教学课题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过程与方法
1.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创设情境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讲解
(一)地球仪
1.展示地球仪及图片,阐述地球仪的概念。
1)教师以地球仪为工具,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地轴。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轴是倾斜的?
3)课堂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到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北极、南极;算一算赤道与北极、南极各相差多少度;在地球仪上找出0°和180°经线,计算这两条经线相差多少度?
4)讲解纬线与纬度以及南北半球的划分
5)课堂活动,探究纬度的特征
6)引导学生阅读赤道纪念碑文献。
7)讲解经线与经度以及东西半球的划分。
8)引导学生阅读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文献
9)课堂活动,探究经度特征
10)总结:地轴、纬线、经线、经纬网、经纬度变化规律、东西半球划分易混点、
11)讲解经纬网的应用:区分方向、划分半球
(二)地球的自转
教师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理意义
(三)地球的公转
教师讲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理意义
观察地球仪、结合课件,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在老师的引导下讨论地轴倾斜的原因
参与课堂活动,找出指定的经线和纬线
参与课堂活动,填写纬度特征表
阅读文献
阅读文献
参与课堂活动,填写经度特征表
在老师的讲解下理解经纬网的变化规律,主要作用
三、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四、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