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过程与方法
能判别五种基本地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世界地形复杂的变化,树立向自然学习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高原和平原、山地和丘陵的区分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挂图
创设情境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播放《航拍中国》片段,引导学生从视频中找出与地形有关的关键词
观看视频,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相关的信息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讲解
(一)什么是地形
1.展示不同地形的图片,总结地形的概念。
(二)陆地地形
1.地表高低的表示方法
1)提出问题:我们用什么来表示地表高度?怎么表示地表高低?引导学生从课本上找到答案。
2)展示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
3)课堂活动,学生计算图片上各点的海拔、相对高度
4)分别讲解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概念、主要分布区域、世界上典型的代表,讲解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之间的异同点。
5)展示图片,讲述陆地地形之最
(三)海底地形
1.展示海底地形图,使学生了解海底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
2.分别讲解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大洋中脊、海沟五种海底地形的位置、形态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熊课本上找出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参与课堂活动,计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在教师的讲解下了解海底主要地形
三、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四、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教
学
反
思教学课题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等高线的概念,会说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
过程与方法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能准确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能判断坡度的陡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查找需要的信息,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不同地形部位的准确识别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不同地形图片,提出问题:复杂的地形是怎样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来的?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讲解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教师展示等高线地形图,使学生树立初步的映像。
2.等高线
1)教师结合课件讲解等高线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讨论等高线的特点。
3.示坡线
教师讲解示坡线的概念,指向的意义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教师结合课件,讲述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等高线的规律
教师结合图片,讲解等高线的规律: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2.五大地形部位
教师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五大地形部位
3.五大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判读
教师分别讲解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特征,着重讲解山脊、山谷、陡崖的判读。
4.等高线判读地形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规律,即数值增大的方向、示坡线、等高线凸向。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学,讨论并总结等高线的特点。
观察等高线地形图,计算同等距离上的等高线密集和稀疏的地方相对高差,总结等高线的规律
在教师的引导学,判读各个地形部位
三、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四、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