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3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35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8-14 06:5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理 湘教版(2019)必修一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和地震波
1.什么是地震?
2.地震构造由哪些要素组成?
3.什么是震级?
4.什么是烈度?
5.什么是地震波?
6.地震波有哪些类型?
7.纵波和横波各有何特点?
导学问题:
一、地震和地震波:
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一)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7月29日14时15分在美国阿拉斯加州以南海域(北纬55.40度,西经158.00度)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观察图中什么是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②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③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及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④震中距: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⑤等震线: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二)地震波
1. 概念:
2. 分类:
纵 波:
(P)
横 波:
(S)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纵波
横波
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类型
传播
速度
通过的物质
共同点
纵波

固体、液体气体物质
传播速度都随着 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
横波

只能 通过固体物质
3 .地震波传播速度及所能通过的物质:
地震双波分横纵, 速因介质而不同。
固快液降气最慢, 介质弹性降低成。
纵快可通固液气, 横慢仅通固态中。
介质交界都变化, 转换之处界面生。
如此特性可利用,“透视”地球好轻松。
歌诀法记忆地震波特点:
帮助记忆
1. 地球内部分为哪几个主要圈层?
2.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界面是什么?
3. 地壳、地幔和地核各有何特点?
导学问题:
莫 霍 界 面
古 登 堡 界 面
2900Km
33Km
地壳
地幔
地核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划分为: 地壳、地幔和地核
思考:地球内部分为哪几个主要圈层?
莫 霍 界 面
古 登 堡 界 面
2900Km
33Km
地壳
地幔
地核
2.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思考: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界面是什么?
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A
地幔
地核
B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横波
纵波
地壳
15




4000
3000
2000
5000
6000
1000
速度(千米/秒)
9
12
6
3
0
F
E
33km
2900km
纵波波速忽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纵波、横波波速
都明显增加
思考:地壳、地幔和地核各有何特点?
(一)地壳:
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1. 范围:
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2.厚度:
氧48.60%
硅26.30%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铝7.73%
铁4.75%
钙3.45%
钠2.74%
氢0.76%
其他1.20%
钾2.47%
镁2.00%
3.地壳的主要物质组成: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高山.高原区
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
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 km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
地壳结构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莫霍界面
上层: 硅铝层
下层:硅镁层
地幔
地壳
海陆差异: 大陆厚,海洋薄;
地貌差异: 山地厚,平原薄;
海底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
海拔差异: 高处厚,低处薄。
差异法掌握地壳厚薄:
帮助记忆
(二)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 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1.范围:
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2.软流层: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3、岩石圈:
外核: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
(三)地核:
1.范围:
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2.分层: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幔
外核
内核
帮助记忆
地壳
地幔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核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33km)
(古登堡界面2900km)
平均17
(6-70km)
1000
2900
5000
6370
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
上地幔
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
外核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
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1. 地球外部圈层分为哪几层?
2. 大气的密度有何特点?
3. 地球上的水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4. 生物圈的位置有何特点?
导学问题: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 圈
生物圈
地球外部圈层分为哪几层?
思考:
(一)大气圈:
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是地球生命
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1.组成: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特征:
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水圈里的水处于不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二)水圈:
陆地内循环(内流区)
海陆间 循环 (外流区)
海上内循环
-----
-----
1.组成:
2.特征: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三)生物圈:
1.组成: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特征:
加拿大蒙特利尔生物圈
比较法记忆水体的分类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分类标准
包括的类型
存在状态
气态水、固态水、液态水
存在的位置和状态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在陆地的位置
地表水、地下水
帮助记忆
圈层名称
不连
续面
深度(km)
特征
地壳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化学元素:氧、硅、铝、铁)。
②厚度不均,洋壳平均厚度6km;陆壳平均厚度33km。
③大陆地壳(上层:硅铝层,下层:硅镁层)
地幔
组成: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之一
地核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铁、镍),可能是地磁产生的主要原因。


大陆地壳
大洋地壳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莫霍面
软流层
古登堡面
17千米
2900
千米
6370千米
小结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包裹地球的气
体层
气体和悬浮物质,主要成分
是氮和氧
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里的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是、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练习
1. 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B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北纬34.59度,东经98.34度)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据此完成下列小题。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D
3. 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 A.都明显下降
B.都明显增加 C.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B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列小题。
4 . 图中②表示(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B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列小题。
5. 岩石圈位于 ( )
A.①顶部 B.②的全部
C.①的全部和②顶部 D.③外部
6. 火山爆发时从火山口向外涌出大量的岩浆,其发源地是 ( )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岩石圈
C
B
7. 据有关的证据说明,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 )  A.上地幔    B.下地幔    
C.外地核    D.内地核
C
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8. 关于图中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 ) A. 丙为大气圈 B. 甲为水圈 C. 戊、己合为岩石圈 D. 乙为生物圈
D
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9. 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圈层有( ) A. 图中甲、乙、丙、丁层 B. 图中丙、丁、戊、己、戍层 C. 丁、戊、己、戍层
D. 大气圈、水圈、地壳、软流层
10.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①②③分别是 (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A
A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