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提优】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提优】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4 09:2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24分)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颠簸(bǒ)
菜畦(xí)
B.恩赐(cì

记载(
zài

C.
铁锹(qīu

耙地(pá

D.拐杖(zhàng)
归宿(sù)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是(

A.
天崖
夜莺
摇篮
B.壮观
矿产
节制
C.
滥用
例如
子孙
D.生态
设想
基地
3.下面句子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宇航员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活泼了!

B.
有人说,宇宙空间、时间不是大得很吗?
C.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D.
我难道还知道这个小院子的小环境哪!
4.下面诗句不是对偶句的是(

A.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B.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C.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D.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5.下面说明方法的判定不规范的是(

A.
同茫茫宇宙相比

地球是渺小的

(作比较)
B.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
例如,
在火星或者月
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举例子)
C.有人就借用媒人的称呼

把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叫媒体
。(做解释)
D.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

(列数字)
6.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地一项是()
A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
B
叫人/想在上面打滚。
C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D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
生活中的分歧可以协商解决。下面叙述有误的是(

发布表意见,要准确把握他人的观点
,不可断章取义。
讨论问题时,要态度平和,以理服人。
讨论问题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积极沟通。
意见不同时,应坚持自己的观点,以理服人。
8.比较三张站牌中站点的异同,你发现这个公交站台不可能是(

麒麟路
B.七里庙
C.五里新村
D.五里墩
根据语境写词语。(10分)
站在曾经战斗的地方,眼前似乎正在mù
dǔ(
)惨烈战斗,他非常fèn
kǎi(
),擦干
jīng
yíng(

的泪花,guǒ
jǐn(

了自己的身躯,继续前进,为人民去gòng
xiàn(

一切。
三、日积月累(15分)
1、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五谷”指的是
;“五音”指的是

2、《三黑和土地》这首诗歌,表现了农民
以及获得属于自己土地之后的

3、描写了黄河的雄浑气魄的诗句是“

。”这首诗的题目是
,作者

4、能够体现“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的意思的诗句是“

。”古诗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5、《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是
,古诗中的对偶句是“

。”其意思是“
”。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6分)
(一)
说勤奋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古今中外,成功者手中的鲜花,哪有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从小就勤奋好学。每篇课文他都读到滚瓜烂熟。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因而也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努力奋斗。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已名列前茅。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
(2分)
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观点
,请你简要归纳出来。(4分)
3.“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泥土的声音
①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②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视着,几乎是贪婪般地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我张开掌,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漫开去。一阵令人心悸般的惬意透过手心浸入心脾。人,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
 
③我抬头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此时,天空一尘不染。而遥远处山峦逶逶迤迤,像一幅写意画,线条像被水墨泼着,渗浸无痕。眼前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橙绿,近处的稻穗已是摇摇曳曳。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哦,我的心兀然就颤栗起来。然后,头又俯下去,我几乎是贴在茸茸的草地上,我被无边无垠的橙绿湮没了。我又听到泥土细细的声音,那声音轻轻的,那么幽悠,那样静穆,那般叫人无法言说,只有用心匍匐在土地上才能听到。
  
④稻穗抽出来了,趋于成熟。我坐起来,我看着西天边那轮爽朗的落日。我抚摸着已有些蕊花的稻穗和叶子,我摇了一下,便搅动了一团幽香,青青的,泛泛的。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地就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着。
  
⑤在一轮落日的霞光里两个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们在不远处停下。我听到他们的对话,他们说,要晒田了,稻要熟了。他们用锄头就给田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见他们用脚还在泥土上跺了跺。他们的裤管高高卷起来,然后拄着锄头在絮说着,他们的对话简洁,交谈中有爽朗的和憨厚的笑,我虽然没有听见他们说什么,但我明白他们的交谈绝对与名利、权力无关,我晓得他们多半说着他们眼前的庄稼。
  
⑥这是我儿时曾有的记忆。这幅景象越发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嚼之如饴。我似乎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跳跃着令人心颤的黑亮黑亮的光泽。牛,是弓着背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他们的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他们不仅仅是对土地接触,而是在亲近生命。父亲就对我说,种庄稼的,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心才会踏实。我想,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苦么?苦;累么?累。但父亲即使在两腿粘满泥土时,只要枕着田埂,他就能心安地睡起来。父亲说是泥土给了他生命。
  
⑦太阳快西沉了,大叔又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然后扛着锄头走了。此时,夕阳的余辉与天与地合起来。我再次匍匐在土地上,我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哔剥声,那是泥土在发酵,那是庄稼在抽节,那声音让人心颤,它让人虚空的心充盈起来。
  
⑧人,狂躁不安时抑或怨忧难解时,你去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吧。那声音像天籁之音,它使人宁静使你的`心空一尘不染。我又一次趴在田埂上,双手捧着一掬泥土,然后,张开掌,泥土顺手心落下,又浸洇开去。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
  
文章一连四次写到“我”匍匐在土地上,五次写到“我”听到了泥土的声音。作者这样写,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作家韩少功在《土地》一文中曾说:“总有一天,人们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乃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读完本文后,结合你对土地的认识,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感受或体会。(4分)
  
习作展台(35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
字。(5分)
  根据《唐律疏议》可知,在中国唐代,一旦某种食物变质,已经让人受害,那么所有者必须立刻焚烧,否则要被杖打90
下。如果不毁掉有害食品,反而送人甚至出售,致人生病,食品所有者就要被判刑一年。如果这种食品致人死亡,食品所有者则要被判处绞刑。别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本应被焚烧但未被焚烧的有害食品造成死亡,食品的所有者也要按过失杀人来处罚。
答:
(二)小天地的卫生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如何让同学们保持室内外干净的环境,就是一件大事。请以“校园卫生,你我的责任”为主题,写一份倡议书。
参考答案:
一、(24分)
D
2.A
3.D
4.D
5.C
6.A
7.D
8.C
二、(10分)
目睹
愤慨
晶莹
裹紧
贡献
(15分)
1
稻、黍、稷、麦、菽
宫、商、角、徵、羽
2
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幸福和喜悦
3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浪淘沙》
刘禹锡
4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5
王安石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四、(16分)
(一)
1.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1)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从小就勤奋好学,后来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2)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勤奋学习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已名列前茅。后来留学比利时,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勤奋可以弥补不足,这是前人留下的有益的告诫。只要付出一分辛苦,就能学到一分能力
。那些缺乏天赋、缺乏悟性的人,那些缺乏成功条件的人,只要勤学苦练,就能弥补自身的各类缺陷与不足,成长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二)
表达了作者对泥土的亲近、挚爱、依恋和难舍难分的思想感情。(3分)
 
提示:开放性答案,能结合自己的认识谈体会,2分;体会深刻,表达顺畅,2分。
五、略
(35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