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3.1《蜀道难》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3.1《蜀道难》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4 07:0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李 白
蜀 道 难

学习目标:
1、熟读诗歌,掌握字音、字形。
2、理清诗歌写作思路,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感情。
3、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4、背诵全诗。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一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 。
作者介绍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
自学指导:
1、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全诗。
2、听录音,标注生字词的读音。
3、5分钟后朗读比赛。
4、齐读全诗。
噫吁嚱( ) 鱼凫( )
秦 塞( ) 石栈( )
猿 猱( ) 萦绕( )
扪 参( ) 抚膺 ( )
巉 岩( ) 飞湍 ( )
喧 豗( ) 砯崖( )
万 壑( ) 峥嵘( )
崔 嵬( ) 吮血( )
咨嗟( )
字音检测
噫吁嚱(yī xū xì) 鱼凫(fú)
秦塞(sài) 石栈(zhàn)
猿猱(náo) 萦绕(yíng)
扪参(mén shēn) 抚膺(yīng)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砯崖(pīng)
万壑(hè) 峥嵘(zhēng róng)
崔嵬(cuī wéi) 吮血(shǔn)咨嗟(zī jiē)
字音检测
第二次先学后教:理清思路
自学指导:
1、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理清思路。
2.时间:6分钟
*
1.噫吁戏,危乎高哉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西当太白有鸟道
4.青泥何盘盘
5但见悲鸟号古木
6使人听此凋朱颜 使动用法,使……凋谢



多么


当堂检测一:
*
1.连峰去天不盈尺
2.飞湍瀑流争喧豗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所守或匪亲
5.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6.锦城虽云乐
7.侧身西望长咨嗟
8、萦岩峦
9、峥嵘
离 满
激流
人 挡
同“非”
互文见义
虽然
深深
环绕山峰
高峻的样子
当堂检测二:
诗歌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当堂检测二:
三次出现分别咏叹了什么?
明确:诗人之叹有三:
一叹蜀道之
二叹蜀道之
三叹战祸之
高,
险,
烈。
第二次先学后教:赏析艺术特点
自学指导:
1、再读诗歌,
思考: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2.时间:6分钟
点拨明确: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
说说《蜀道难》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特色
(一)浪漫主义的特点之一是神话传说,《蜀道难》充份体现了这一特点。
(二)浪漫主义的特点之二是想象瑰丽,《蜀道难》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三)浪漫主义的特点之三是夸张大胆,感情强烈,《蜀道难》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噫吁嚱,危呼高哉!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剑门关
夫 当 关
万 夫 莫 开

2003年11月18日,从勉县至宁强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这条高速公路,总投资24亿元,全长54.8公里,为双向4车道,全线从秦岭南麓直插巴山深处,穿越雄关天险,工程难度世所罕见——共移动土石方1700多万方,修建各种桥梁97座,单洞和联拱隧道16座,互通式立交桥3座,通道和涵洞182个。这条山区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不仅对改写“蜀道难”的历史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沟通我国西北与西南两大经济区域的联系,促进秦巴山区经济发展和人民脱贫致富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勉宁高速公路一瞥
第一自然段:蜀道之难。
第一自然段可分几层叙述?
一层:总写蜀道之难;
二层: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
三层:蜀道的高危。
*文段分析
写蜀道之难,为什么要引用传说中的蚕从、鱼凫的开国和五丁开山?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明确:引用远古蜀君开国是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五丁开山的传说是说明蜀道的来由,赞扬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勇敢精神,表达诗人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
*文段分析
第二自然段:蜀道之险。
*文段分析
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凄凉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明确: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文段分析
第三自然段:蜀中战祸之烈。
*文段分析
第三段写蜀中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易发生战祸,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主旨)。
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开篇:一显主旨句
一叹 高:难行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二叹 险:可畏
景物凄清——
山恶水险

以“何时还”起
照应:二显主旨句
三叹战祸之烈:
申戒
剑阁险要
人祸之惨——以“ 早还家”结
结尾:三显主旨句
照 应
整体把握